学案格式要求(学生使用)(大全5篇)

2022-11-15| 编辑: 佚名| 查看: 242 |原作者: 叶清衣|来自: 衙媒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学案格式要求(学生使用)(大全5篇),学案格式要求(学生使用)(大全5篇)的详细内容:第一篇:学案格式要求(学生使用)总:课题或标题用宋体、小二、加粗正文用宋体,五号,段前段后均为0行,行距为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学案格式要求(学生使用)(大全5篇),学案格式要求(学生使用)(大全5篇)的详细内容:

第一篇:学案格式要求(学生使用)

  总 :

   课题或标题用宋体、小

  二、加粗

  正文用宋体, 五号, 段前段后均为0行, 行距为最小值;

  学案请在课题前标注总课时数

  学案使用8k页面, 页面四边距均为2cm, 横向, 分为2栏。

  (备注:若纸张大小无8k选项的使用自定义大小 宽度:39厘米; 高度:27厘米)

第二篇:学案编写和使用要求

  学案编写和使用要求

  一.总体要求: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 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学案要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 基本要求、格式要大致统一, 做到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 知识储备、小组任务、典型例题、时间安排、课堂检测等内容要考虑到各个层次, 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 巩固练习要设置选做题, 做到“提优扶弱”。

  二.具体要求:

  (一).备课:基本模式是“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集体备课: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2.轮流主备: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 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学案”初稿, 并交给组长审查修改;组长将一周“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 制成正式文本。

  3.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学案”发至学生手中, 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 任课教师对“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4.课后备课:师生共用“学案”实施课堂教学, 课后教师在“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教后记”, 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5.整理成册:教研组长负责将“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 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 每学期交教务处一份, 以备检查和存档。

  (二).“学案”的编写: 1.编写“学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师生可以共同参与。

  (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 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层次性原则: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要求:

  (1)“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2)“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注意“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 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6)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S。

  “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 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3.编写模式:

  各科学案的模式原则上可分成五个部分:学习目标——预习检查——问题探究——思维训练——课后巩固

  ⑴.学习目标:依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拟订的学习目标, 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理解、运用。

  让学生自学时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⑵.预习检查:依据学生自主学懂的知识, 课堂上不教的原则, 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检测题, 让学生通过自我检测了解自学效果, 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⑶.问题探究:本阶段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热点及学生有可能遇到的困难而拟订的讨论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解疑, 通过师生互动实现突破。

  ⑷.思维训练:教师精心设计或挑选具有一定思考容量的问题让学生当堂训练, 巩固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

  ⑸.课后巩固:一方面, 让学生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本节要点, 学会总结规律, 形成知识网络;另一方面, 布置相关问题及时巩固已学知识, 适当拓宽学习领域, 及时提升学习层次。

  三.“学案”的使用:

  (一)对学生的要求

  1.根据“学案”的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

  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基础题部分, 学有余力的的学生可以做拓展题, 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 并做好预习笔记, 课堂上与同学交流或向老师质

  (二)对教师的要求 1.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学案”, 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学案”, 以便了解学情, 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 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

  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 教师还要提升自己, 做到教学相长。

  3.上课过程一般可分为六大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答标测评。

  预习交流, 明确目标的环节, 可以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 即教师口述将本节学习任务平均分到小组内, 一般情况下每组只完成其中一项即可;展现提升, 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 对自己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等;穿插巩固, 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现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 教师以试卷或纸条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四.效果评价:

  对实施“学案”学科教师的课堂评价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学生的参与, 包括学生的参与率,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教师对教材的挖掘, 有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

  (三).学生在表达时的精彩度。

  如, 语言、表情、动作、对知识的深化、拓展, 包括自己的才艺展示。

  (四).生成, 生成是每节课最精彩的地方, 课堂上学生能不能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学案编写运用的要素

  学案一般由导学部分、预习检测部分、深入训练部分、课尾检测部分四块组成。

  题例主要来自课本及教师组织的变型题、拓展题。

  学案一般是一节课一份学案。

  编制和使用学案有七个基本要素

  1、编制学案要求题例少而精。

  一节课一般以学生做题20—30分钟的时间客观设计题量。

  要留出学生讨论时间、检测评价时间, 教师组织讲解总结时间。

  只有题量上的少、质量上的精, 才可能在操作训练中做到慢而实。

  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2、课堂操作学案, 要根据学科特点不同, 课型不同而侧重不同运用。

  如导学新课, 以导学熟悉内容要点为目的, 兼适度的尝试练习。

  深入训练课型, 要自做讨论相结合, 以总结解法, 运用解法, 实践练习为侧重。

  复习课型要以自做—评价—讨论—总结为基本流程。

  学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使用、合理使用。

  3、要提高学案的使用实效, 必须强化对学生的预习自学指导。

  家庭作业以预习为主, 教师要给学生预习的提要,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预习, 并作简单尝试练习。

  那么学案的第一部分就可以编出概念习题化的题例对学生加以自学检测。

  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知识技能问题, 或由教师讲解或由学生讨论给予补充解决, 为下一步深入训练打好基础。

  4、当学案内容达到少而精, 操作学案达到慢而实时, 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测落实, 学生自做自练, 教师要检测评价, 优生当面指点, 其他学生要由优生组织以组互批。

  不检测评价就做不到心中有数, 盯人提高也是一句空话, 训练实不实, 关键要落实到人。

  5、教师必须精心编制学案, 并要认真自做每一道题。

  如果教师仅出题而不做题, 教师对题例的认识就肤浅。

  自做一遍就可以感受到题的难点在哪里, 也可以寻求归纳出解题的办法和思路, 给学生有效的指导。

  6、除学案练题外, 需要精通课本习题及练习册习题, 各科应根据需要设定“作业检测课”, 看学生做题的规范性、准确性, 也是对“堂堂清”、“日日清”单元章节清的检测。

  7、学案设定以课本基本题为主, 从题的难度到做题速度, 好学生都有吃不饱的问题和需要拓展的问题, 怎么办?应在学案中适当增加拓展题, 分层要求, 分层优化。

  学校对学案的检查评价:要求教导处、年级组要把师生学案每周收查一次, 看教师是否做了学案的习题, 看对学生学案是否有评价、记录在案。

  作为常规工作的评价依据。

  另外, 在编制设定“周周清”的习题时, 应考虑用学案原题。

  根据所给的时间设计题量, 重点看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并有适度的拓展题, 初三以单元综合题为主;初二以章节专项题为主;初一以课本题为主, 难度以中等生为标准, 题量少点, 稍容易点, 要求优生得满分, 中差生享受得高分的欢乐, 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

  简介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教学效益。

  [编辑本段]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 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发挥最大效益。

  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 然后, 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 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本段]

  二、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

  1、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 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 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合理处理教材, 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 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教材, 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 以便控制学习总量, 使学生明确目标,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②有启发性, 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 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 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

  做到循序渐进, 使学生意识到, 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 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 光看书不思考不行, 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看书, 学会自学。

  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 一般学生受到激励, 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学生自学教材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

  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 在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

  同时, 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 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

  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第二,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这样做, 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 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 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 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其实施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

  因此,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3.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 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形成共识。

  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师应及时汇总, 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 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 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重点讲解。

  教师在精讲过程中, 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

  其次, 精讲应具有针对性, 切忌面面俱到, 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

  再次, 精讲应具有启发性。

  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 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 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 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5.练习巩固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

  在练习问题设计时, 应注意多设疑, 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 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 增强学习能力。

  对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的测重点应有所不同。

  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高年级学生应把测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

  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 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 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 给予指正, 做出正确的评价。

  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 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编辑本段]

  三、几点思考

  1.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 切忌讽刺、挖苦差生, 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切忌顾此失彼, 把整个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或教师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教学。

  4.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 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

  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 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

  我们认为, 这种借助于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 它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

  我们在实践中大致采用了三种具体的教学程序。

  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 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 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 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 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因此,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实际上, 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 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

  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 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 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

  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 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 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 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 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 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S, 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 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 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

  开放性学案导学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 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3.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技能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 特别适合于理科课程的教学。

  教师或者学生的示范不是简单的习题演算, 而必须是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完全地展示给学生, 这里借鉴了近今年来关于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尝试不要求学生能够即刻解决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尝试让学生充分暴露在认识的不足或者知识体系上缺陷, 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内容。

  评价环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可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案通常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组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S和价值, 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 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

  各个环节的设计还具有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第三篇:导学案的编制环节和使用要求

  导学案的编制

  (一)编制导学案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与传统教案不同, 传统的教案形式是立足于教师”如何教“, 而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 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导学性原则:“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 也不是教, 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 一种设计, 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

  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 重在引导学生学习, 而不是一位做练习, 要通过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设置, 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安排, 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

  3、探究性原则。

  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内容由易到难, 分层探究, 有序引导, 逐步生成, 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 来激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所以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 问题探究化, 探究层次化, 导学简单化”。

  4、层次性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5.实用性原则

  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 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

  在编写导学案时要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 合乎学生使用和老师自己使用, 操作起来简便易行。

  6.规范性原则

  导学案虽然具有学科特点, 但从导学案编制流程、导学案的基本组成、格式要求、容量要求等方面要统一规范。

  (二)导学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1、吃透教材打基础。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 无论是导学案的编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

  因此, 遍前必须深入研究教材, 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 提炼知识脉络, 把握重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 找准关键, 研究学法, 探寻规律, 深挖情感因素, 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

  2、“二度创作”有提升。

  对导学案的设计, 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 对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合理处理好教材, 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

  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 “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 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同时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 导学和探究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3、紧扣目标抓落实。

  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 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

  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 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

  目标定什么, 就学什么, 练什么, 测什么。

  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对应, 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4、分层学习重差异。

  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知识问题化, 问题探究化, 探究层次化”。

  即把知识转化为导学问题、探究问题, 把问题案按阶梯式由易到难诚呈现出来。

  设计问题要本着以下要求:(1)设计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2)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和细碎;

  (3)设计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思考;(4)设计的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 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 对号入座, 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5)设计的问题所用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参与。

  多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等问题情景去设计学习过程, 让导学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

  通常针对学生层次, 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题”, 主要指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力求全体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文本的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二层次为“提升题”或“拔高题”, 这类题目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 力求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三层次为“拓展题”, 这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 并与生活实践相对接。

  力求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能基本解决。

  在学生对照导学案“独学”的基础上, 通过“对学”、“群学”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总之,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 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 看书不看具体也不行, 光看书不思考不行, 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看书, 学会自学。

  5、学法指导在其中。

  “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导学案不是教案, 更不是习题集。

  它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尤其要体现学校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 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 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如指导学生如何有效预习、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进行问题展示、如何进行问题质疑、如何用好纠错本、如何用好双S笔、如何整理学习笔记、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等。

  通过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三)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 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高效。

  因此导学案的编制过程, 实际上是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 也是对学科组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集中检验, 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概括的讲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编写程序、统一基本环节、统一可是容量、统一编写格式、同一审批程序。

  1、统一编写程序。

  每周集中备课时间, 由主备人提交下一周的导学案, 组内成员集体研究, 并分配接下一周的备课任务。

  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备(形成共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课后修订。

  具体指:主备人自主备课(主备)——备课组集体备课并由主备人修改(集备)——包科领导签字印刷——上课教师补充(自备)——课后修订。

  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 每课一案, 先由主备人个备, 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 主备人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修订, 然后分给相关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实际进行个备, 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 做“最后修订”。

  2、统一基本环节。

  一般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测、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设计应体现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要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等合理制定, 力求简洁、清晰、准确、全面。

  (2)重点难点预测。

  值得说明的是, 对于难点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背景, 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 真正的难点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 它往往跟教师的指导、导学案的编制、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有关, 因此教师要做好教学与蛇和教学反思。

  (3)知识链接。

  指“前挂后连“的知识。

  具体是指本节内容融贯于该学科整个学习过程中, 以往所学哪些知识点位本节铺垫, 本节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哪些准备(即助学资料)。

  (4)学法指导。

  要明确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

  学法指导不应是单列的导学案的一个环节, 而应该体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学法, 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 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 设计的问题要层次性、探究性、挑战性, 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自主学习。

  学生在自学时要明确自学的目标, 与本节知识有关的知识链接、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及其初步运用。

  合作探究。

  更深一层的问题, 是对知识的拓展应用, 有一定的综合性, 是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基本能力的提升。

  一般来讲学生需要同组内讨论才能解决或获得基本的思路。

  展示提升。

  展示绝不是对原有知识的重复, 而是小组学习遗留的问题性展示;是小组学习成果的生成性展示;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性展示。

  一般展示要体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做题的易错点、知识的拓展延伸点、总结知识的方法和规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 如学习的新发现、新的学习体验、新的感悟生成等等。

  (6)整理学案。

  在进行课堂展示之后, 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对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进行自查自纠, 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归纳。

  (7)达标测评。

  要体现层次性、探究性、实践性。

  包括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拓展延伸、实际运用。

  (8)自主反思。

  突出反思重点, 一般应有知识盘点、易错点整理(也可放在纠错栏里)、心得感悟等。

  3、统一课时容量。

  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 导学案的分量要适宜, 要符合实际, 讲究实效。

  尤其要精选习题, 坚决杜绝“题海“战术。

  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4、统一编写格式。

  图示如下: 导学案模板一 导学案模板二

  5.统一审批程序。

  编制人带修改后的正式学案, 先交备课组长审批, 备课组长要从学案的内容到形式认真把关, 确定没问题后签字;后送包科(或包班)领导, 包科(或包班)领导要按照学案的格式要求、内容要求最后审定, 签字才能打印。

第四篇:导学案使用

  地理导学案的使用

  讲”最易, “教”则难, “导学”才见真功夫, 导学案是教师为进行课堂教学而编写的“导学、导讲、导练、导思”的教学媒体, 不是教师教案的翻版, 也不是练习加指导。

  在实践课堂教学中, 导学案的优势作用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被教师所认同:

  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 或者是记忆, 或者是思考问题, 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通过导学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那么, 如何使用导学案,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前, 教师认真编写导学案, 包括自主学习:

  和合作探究: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四部分内容。

  精心筛选习题。

  导学案当堂发给学生, 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阅读教材。

  通过导学案学生知道自己应该记住的知识点是什么;怎样去记, 在导学案上都有明确的语言提示;

  自主学习:

  的部分,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面面俱到地去讲解题纲, 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 学生通过课本完全能掌握的, 教师根本就不用浪费时间去讲;对于重点知识和学生反应有一定困惑的问题, 通过提问的方式边检查边强调, 这样一来, 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去自主学生, 激发学习动机,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小组比拼完成的速度和质量。

  给予奖罚(加分或扣分)

  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到讲台上自我展示, 小组和小组之间或者补充问题, 或者以记者或者其它身份提出新问题, 或者另辟新径以解说员身份重新解说问题, 教师适时点拔,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的内容是关于能力培养问题。

  学以致用:

  完成绩优学案达标测评, (并小组之间互相批阅, 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让激情、热情、感动、震撼、期望和信任洋溢于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采用的形式是尽量少集体提问, 多个别提问, 多让学生动笔写, 少口头检查, 这样一来, 学生在课堂上有点紧迫感,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能及时和大面积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每节课上学生至少动笔写两次, 教师当堂反馈给不合格的学生, 并加强个别辅导。

  课后, 让学生每天拿出至少5分钟的时间, 对照题纲回顾当天学过的内容, 并写好本课小结:

  学生体会:

  , 通过本课小结:

  学生体会:

  使学生“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使用, 既能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又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兴趣中进步”。

  我想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 “导学案不?导学?”的现象该成为历史了, 导学案的新时代就要来临了吧!

第五篇:仙河初中导学案编写和使用要求

  仙河初中导学案编写和使用要求

  一、导学案编写要求:

  (一)设置四个级别:

  A级:识记级, 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

  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

  B级:理解级, 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 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

  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

  C级:应用级, 学以致用, 能解决例题和习题。

  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

  D级:拓展级, 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生活实际挂钩。

  由教师点拨学生完成。

  (二)体现四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关键:。

  能起到“以问拓思, 因问造势”的功效, 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重点: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 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特S;

  4、巩固练习是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 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三)遵循六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了解学生基础、利于学生学习、难度适合学生实际)

  2、问题化原则(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 层次梯次化, 梯次渐进化)

  3、参与化原则(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 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 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4、方法化原则(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 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5、层次化原则(学案有梯度、要求有层次、思维要深入)

  6、激励性原则(多一些激励的话语)

  (四)编写的基本环节:

  1、学习目标 :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体, 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具有可检测性, 使本节内容、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 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2、重点、难点:

  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 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 根据考纲、课程标准, 确定重点, 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

  3、知识链接:前置测评、诊断检测

  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可以是小测试题形式, 也可以补充学习本节相关的知识。

  4、学法指导: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

  包括课堂上学生要重点看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 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活动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

  5、导学过程:

  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6、学习小结: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 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 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

  7、达标检测 :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题型要多样, 量要适中;紧扣考点, 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 即面向全体, 又关注差异;规定完成时间, 要求独立完成;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8、自主反思:

  突出反思重点, 一般应有知识盘点、易错点整理、心得感悟等。

  二、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一)导学案的使用流程:

  1、提前一周进行。

  周一上午由备课组长根据下一周的教学进度、课时来分配编写任务, 周四前备课组集中讨论, 由备课组长审核、定稿, 编写人、审核人分别在导学案署名后打印。

  2、提前一天下发给学生进行预习, 课前抽批, 了解学情, 进行复备。

  3、课后收交批阅, 了解学情, 课后反思、进行修订。

  (二)科学使用方法:

  1、学案导学:学生自学教材, 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整合”部分。

  2、课堂导学:根据不同的知识和要求采取不同的导学方式。

  ①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

  ②对重点知识, 采取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

  ③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采取精讲点拨的方式, 并适时启发、点拨, 诱导。

  ④对由探究得出结论的部分,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总结、归纳。

  3、课后巩固:分为当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提升两个部分。

  ①当堂反馈练习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

  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 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另一方面, 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 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

  ②课后提升部分的题目编写要有层次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巩固。

  4、对学生的要求, 并养成习惯:

  第一、课前。

  认真预习新课, 大胆尝试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准备环节, 提前尝试“探究活动”和问题准备, 做好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质疑的思想准备, 也就是说做好课前的各种学习期待。

  第二、课上。

  根据导学案的各个环节认真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第三、课后。

  经常做学习方法和解题规律的积累, 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一下心得体会或者收获, 并从中找寻规律, 提高自己。

  仙河初中 2013年5月

  以上就是“学案格式要求(学生使用)(大全5篇)”的论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