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风险总结报告(精选五篇)

2022-11-28| 编辑: 佚名| 查看: 199 |原作者: 刘谷龙|来自: 衙媒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贷款风险总结报告(精选五篇)?,关于贷款风险总结报告(精选五篇)的详细内容,请往下看:第一篇:贷款风险总结报告贷款风险总结报告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学习实践,总结了现阶段贷款风险管理工作中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贷款风险总结报告(精选五篇)?,关于贷款风险总结报告(精选五篇)的详细内容,请往下看:

第一篇:贷款风险总结报告

  贷款风险总结报告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学习实践, 总结了现阶段贷款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些许问题:总体情况截止12月中旬, 各项贷款余额7267万元, 累放贷款43580万元, 累收贷款37996.36万元。

  逾期贷款17笔, 金额1896万元, 逾期贷款占比26.1%。

  从这些逾期贷款中, 进行了三点风险的分析及总结。

  一、贷前检查。

  从客户申请贷款开始, 我们常会有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客户能承诺按期还款就行了, 不关心客户的生产经营活动, 没有仔细分析客户的基本信息, 从而情况不尽详实而导致风险的产生。

  从统计数据分析, 逾期客户产生的这种风险占19.4%的比例。

  所以在这一前提下, 我们信贷员还要加强实地调查和深入了解贷款客户的各方面状况, 保证调查结果真实可靠, 成为授信的前提保证。

  二、贷中审查。

  在这个流程中分析, 44%的客户的风险就是在审查过程中产生的。

  贷中审查主要对客户信用来进行分析, 包括:1.借款人是否有清偿债务的意愿, 是否有良好的经营记录;2.重点分析还款人的能力;

  3.分析借款人资本金质量及雄厚程度;4.担保对贷款债权的保证程度;

  5.借款人经营环境。

  从逾期贷款中来分析, 我们工作在这个环节上没有很深入的进行了解, 只是从客户递交的资料和其口述状况了解, 从而导致发放贷款后贷款出现风险。

  三、贷后的检查和管理

  有的认为能够正常付息的客户不需要贷后管理、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不必重视贷后管理、担保条件好的借款户可以放松贷后管理、不良贷款不需要贷后管理, 这些也都是认识上的误区。

  错误的认识使我们信贷员在行动上产生了盲区:1.借款人生产经营很不正常, 没有发现风险预警信号。

  2.贷款发放时为信用方式, 没有补办担保手续。

  3.没有风险处置预案, 借款人可随意转移资产。

  4.借款人在贷款逾期后还在支付利息, 现有管理人员只管收息, 不頋本金安全。

  在所有逾期贷款中有36.6%的风险出现在这一环节上。

  所以贷后的检查和管理要按制度来, 不能只流于形式。

  贷后管理是资产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个卓有成效的贷后管理工作, 能为我们防止不良、化解风险、减少损失。

  综观所有的贷款情况, 我们必须加强贷款的“三查”原则, 及时了解掌握客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情况, 确保贷款本金和利息能按时收回;要对现有的逾期贷款客户实施强有力的催收措施, 尽量减少信贷资金损失的风险。

  信贷部:陈志强

  2012年12月20日

第二篇: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总结报告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总结报告

  我们**信用社现所辖17个行政村, 农户**户, **余人, 职工总数14人。

  截止3月末全社各项存款余额**万元, 股金余额**万元, 各项贷款余额**万元。

  今年5月份, 在信用联社指导下, 我们经过学习培训, 对我社的所有贷款进行了五级分类。

  使我们从不同角度掌握了贷款的真实情况:分类前我社正常贷款**笔、**万元、占比**%;逾期贷款**笔、**万元、占比**%;呆滞贷款**笔、**万元、占比**%。

  其中不良贷款为**万元、占比**%。

  分类后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贷款余额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 占比分别为**%、**%、*%、*%、*%, 笔数分别为**笔、**笔、**笔、**笔、**笔。

  其中后三类不良贷款为**万元、占比**%。

  通过“四级分类”与“五级分类”的比较, 发现不良贷款在分类后增加了*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在于“五级分类法”把对贷款风险的管理由事后变为事前, 由静态变为动态, 而“四级分类法”只是在贷款逾期后对贷款的风险和质量做出一种被动的事后统计, 并不能使信用社在贷款风险发生前就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级分类法”促使信贷人员

  从贷款发放之日起就要对自己放出的贷款进行全方位的随时跟踪管理。

  所以我们认识到贷款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监控和规避, 而不是期限划分, 这是管理理念的更新;同时管理方法也更趋科学, 过去放出贷款即坐等到期收回之日, 逾期就作记录, 平时对贷户的跟踪监控不够, 贷款放出后随机风险、贷户具体情况掌握不够, 实行“五级分类”之后, 信贷员再也不能在信用社闲坐了, 他们必须天天巡视贷户, 掌握信息, 增强分析判断能力, 使信贷管理方法更加细致科学, 对信贷人员的素质提高也大有裨益。

  XX信用社

  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总结

  我社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从

  年

  月中旬联社召开的信贷业务培训暨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业务培训以来, 紧紧围绕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 严格按照《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 精心组织, 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根据贷款风险操作流程对我社现有信贷资产进行了五级分类, 现就此项工作作如下小结:

  开展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以来, 我社信贷人员在完成二季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 收集贷款户信息, 整理基础资料, 特别是对损失类贷款做到了心中有数, 并由有关部门出据了证明材料。

  截止

  月末, 全社各项贷款共

  笔, 金额为

  元。

  按四级期限管理统计:正常贷款余额

  元, 占比 %, 不良贷款余额为

  元, (其中:逾期

  元, 呆滞 元), 占比 %。

  根据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统计:企业贷款1笔金额

  元, 占比为 %, 初分结果为可疑类贷款;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881笔, 金额

  元, 占比 %;其中:正常类贷款

  笔金额

  元, 占比 %;关注类贷款

  笔,金额

  元,占比 %;次级类贷款

  笔,金额

  元,占比 %;可疑类贷款

  笔, 金额

  元, 占比 %;损失类贷款

  笔, 金额

  元, 占比 %;依据贷款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 正常类调入可疑类1笔金额

  元, 正常类调入损失类贷款

  笔金额

  元, 其原因主要是三峡库区移民未归还的贷款。

  按五级分类正常贷款余额为

  元, 占比 %, 不良贷款余额为

  元, 占比 %, 偏离度为 %。

  分类后正常贷款余额比分类前减少

  元, 比重比原来减少

  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比分类前增加

  元, 比重增加

  个百分点。

  分析增减变化的原因, 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一是我镇属移民大镇, 已动迁人口

  余人, 全镇

  个村就有

  个村移民, 信贷投放难, 正常贷款收回多, 双呆占比较高, 规模萎缩, 贷款余额下降;二是三峡库区移民属国家政策因素, 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扣收各种款项, 受此政策因素的影响, 造成信用环境恶劣, 还有相当一部分贷款无法收回, 形成不良, 如这次五级分类属三峡库区移民贷款未收回的笔, 金额

  元;三是我镇主要是以传统农业为主, 未形成规模种养大户, 贷款零星分散;四是信用社外勤人员整天忙于社内事务, 下村调查情况的少, 对信贷业务拓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建议:一是打造信用环境, 整顿信用秩序;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二是对外迁移民户的贷款要组织专人清收, 特别是市 内安置的移民户的贷款, 应以市联社牵头组织力量清收;三是对赖帐户、钉子户要采取法律手段清收, 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主要是准确性问题。

  “五级分类”既要求定性分析, 也要求定量分析, 由于信用社信贷人员的平均文化水平、观念、视野、业务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农信社又是初次推行甚至是初次接触“五级分类法”, 分析判断难免出现误差, 准确性难保百分之百。

  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杜绝主观故意, 其次要通过对每笔贷款连续的、动态的分析, 逐渐提高准确度、真实性, 逐步修正技术上、操作上的误差。

  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总结

  按照省联社和省银监分局、平凉市监管分局关于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总体安排和要求, XX县联社高度重视, 认真贯彻落实, 把五级分类工作作为2006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积极采取措施, 按照“组织领导、宣传动员、培训筹备、制定细则、展开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全面推广”的贷款分类工作思路, 迅速推动, 截止9月底, 在顺利完成全县20个独立核算营业网点第二次手工清分,并经县联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审核验收的基础上, 于9月底我社贷款五级分类实现了综合门柜业务系统微机化管理。

  平凉市银监分局于11月9日至20日进行了偏离度检查,系统测算偏离度为0.33%, 误差在1个百分点之内, 结论为基本真实。

  省联社于11月21日至23日进行了考核验收, 通过逐项检查打分, 总得分95分, 验收结论为合格。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联社现所辖19个信用社, 10个信用分社, 截止2006年9月底, 各项贷款48794万元, 在四级分类标准下, 正常贷款44733 万元, 占比 91.7%, 不良贷款4061万元, 占比8.3%, 其中逾期贷款433万元, 呆滞贷款3628万元。

  通过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 全县认定正常类贷款34272万元(其中正常30226万元, 关注4046万元), 占比70.2%, 不良贷款14522万元(其中次级6627万元, 可疑7843万元, 损失52万元), 占比29.8%, 通过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与“一逾两呆”贷款分类结果对照, 清分后不良贷款增加10461万元, 占比上升21.5个百分点。

  12月31日再次清分数据:在四级分类标准下, 正常贷款43517 万元, 占比 91.5%, 不良贷款4031万元, 占比8.5%, 其中逾期贷款403万元, 呆滞贷款3628万元。

  五级分类标准下, 正常贷款33768万元(其中正常29496万元, 关注4272万元), 占比71%, 不良贷款13780万元(其中次级6298万元, 可疑7334万元, 损失148万元), 占比29%, 五级分类与四级分类相比, 不良贷款增加9749万元, 占比上升20.5个百分点。

  二、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 为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为确保我县贷款五级分类工作顺利开展, 成立了泾川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 由理事长XXX任组长, 副主任XXX、XX任副组长, 信贷股股长XXX、会计股股长XX、信贷股信贷管理员XXX、营业部信贷员XX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XXX任办公室主任, XXX、XXX、XXX、XXX为成员。

  在省联社、省银监局和平凉市银监分局的监督、指导下, 具体负责组织全县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开展, 组织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检查督促, 并对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完成省联社和银监局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的其它工作。

  基层信用社也相应成立了以社主任为组长, 副主任或座班主任副组长, 全体信贷员、代办员为成员的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 负责本社的贷款五级分类所有工作。

  二是强化培训, 提高五级分类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使全体干部职工切实提高对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的认识, 联社把学习培训、提高认识作为关键环节来抓, 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

  一是在3月份召开的全县信用社工作会议上,首次对我县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做了安排, 使信用社主要负责人认识到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必要性、重要性及重要意义、掌握五级分类的基本知识, 提高开展此项工作的认识;二是成立以分管信贷工作的副主任XXX为组长, 信贷股股长XXX、会计股股长XXX为成员的贷款五级分类培训教学组, 具体负责培训工作, 按照“简明扼要、把握实质、多用案例、注重效果”的原则, 编制教材和讲义, 于4月17日至19日对全县信用社主任、副主任、座班主任、会计、信贷员及联社所有工作人员共计116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贷款五级分类集中培训, 主要就《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实施细则》(讨论稿)、《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操作方法、程序及案例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进行了详细讲解, 加强对信贷管理人员进行分类操作培训, 理事长做了开班动员, 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分管领导薛元成作了培训小结, 教育全员职工要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明确实施贷款五级分类的作用和意义, 克服心理障碍, 消除畏惧情绪, 树立规范化意识, 并对全县五级分类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要求落实培训任务, 下抓一级, 层层开展培训, 联社抓骨干培训, 骨干抓基层人员培训, 帮助信贷人员提高业务水平。

  同时把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相关知识、文件印发到各社, 要求各社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学习。

  通过培训, 操作人员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为开展五级分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配套等不同方式, 5月20日组织全县20个信用社(营业部)主任对营业部、泾明信用社两家试点单位的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进行现场观摩学习, 并召开了座谈会, 对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避免的倾向、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 使分类操作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信贷人员的业务水平在交流中不断提高, 以确保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在全县的正确实施;四是联社信贷管理部门落实责任, 分层包干, 搞好检查辅导工作。

  三是宣传发动, 提高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思想水平。

  自全省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后,县联社积极采取措施, 做好宣传发动。

  一是在3月份全县2006信用社工作会议上, 理事长就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进行了专题动员, 要求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实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巩固改革试点成果、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实现农村信用社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二是在4月份贷款五级分类培训班上理事长再次做了动员讲话, 进一步统一思想, 真正解决“为什么要从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转变?”的思想问题, 真正解决部分干部职工嫌麻烦、思想认识不高的问题, 并且精心组织, 周密安排, 把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作为2006年的首要工作来抓。

  四是严格管理, 强抓落实, 高度重视信息交流工作。

  为了保证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 及时转发了省联社下发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文件, 通过《XX信合》印发贷款五级分类培训及工作简报三期, 并以通知通报方式及时向基层反馈或通报了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情况, 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及时进行了督促、指导和交流, 并撰写分析及工作总结。

  五是制定细则, 确保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有章可循。

  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联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本着“全面推进、分步实施、确保质量、严格考核”的原则, 根据实际, 制定了《XX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方案》、《XX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安排意见》明确了各级工作职责和内容, 因地制宜地提出工作措施。

  通过对营业部和泾明信用社的调查分析, 结合银监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和《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 制定了《XX县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 全县农村信用社按照实施办法, 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 力争达到银监会提出的“一个目标”、“四个效果”。

  六是选择试点, 逐步展开贷款五级分类工作。

  由于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为避免工作偏差和少走弯路, 联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慎重决策, 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 选取了经营城市业务的联社营业部和城区信用社、经营农村业务的泾明信用社、经营城郊业务的城关信用社作为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试点单位。

  为取得试点经验, 联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上级文件, 吃透分类的精神, 把握分类的要领, 掌握好政策。

  4月20日, 分别组织4名工作人员进驻泾明信用社、联社营业部开展试点工作, 工作组首先根据当地实际, 对分类标准作出统一的解释, 在定量指标上, 根据不同行业的标准, 作出明确的界定;在定性指标上, 对照非财务因素分析, 把已经出现过或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根据不同分类标准进行集合, 一边指导抄列清单, 一边明确分类的标准。

  联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成员现场指导、现场操作, 遇到问题和基层一线信贷员一并研究探讨, 试点工作按照“完善资料――核对数据――进行初分――交叉校准――信贷讨论――逐级审核――确定类别――建立台账――完善总结――汇总上报”的程序展开, 5月20日试点工作顺利完成, 并取得了成功经验。

  七是试点引路, 循序渐进, 稳步推开贷款清分。

  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联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迅速做出部署, 以点带面, 循序渐进, 在网点数量上按照2、4、6、8、10的步骤将五级分类工作在全县稳步推开。

  在清分工作中切实加强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 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 联社加强检查指导, 基层深入细致地做好外调, 完善借款人的信贷档案, 搜集完善借款人的财务报表和非财务情况, 全面掌握借款人的真实财务状况和影响贷款偿还的非财务因素, 并组织开展信贷讨论, 通过充分阐述认定理由, 综合评价, 达到认定标准统一, 意见一致,确保分类结果定性的准确。

  八是信用社先行初分, 联社审核跟进, 确保清分质量。

  为避免由于操作人员理解各异, 尺度把握不一的问题, 在基层单位完成初、清分工作的基础上, 联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紧紧抓住核心定义这一个关键, 对已经完成清分工作的19个基层信用社和联社营业部截止9月底48794万元贷款, 逐社、逐笔审核把关, 确保清分质量。

  九是落实培训效果, 抓紧时间实现微机对接。

  贷款五级分类的对象为所有信贷资产, 而我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分类对象分为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自然人其他贷款、企事业单位贷款, 其中: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占比70%以上, 贷款分类笔数多、金额小、工作量大。

  省银监局、省联社10月23日贷款五级分类验收培训结束之后, 抓紧时间对全县20个营业网点的门柜系统进行升级和补录贷款基础信息, 11月5日全县完成了录入、导出、上报工作, 此后贷款五级分类依据信用程度、担保方式、逾期天数3个条件自动初分, 手动个别调整。

  十是根据上级检查情况, 认真纠改, 做好各项后续工作。

  对市银监局、省联社检查提出的整改意见, 逐项、逐条进行了认真纠改, 对市银监局检查出分类偏差的136万元、省联社检查出的2万元, 按照整改意见调整到了相应类别, 同时继续加强信贷信息资料的收集、完善和管理工作, 对汭丰、王村、泾明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不完善的方面进行了补课。

  三、取得成效

  一是通过实行贷款五级分类, 充分揭示了了信用社贷款的真实价值, 摸清了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达到了真实、全面、动态的反映贷款质量的目的。

  二是通过贷款五级分类, 进一步规范了信贷的档案资料, 补充完善了信贷档案资料, 提高了信贷人员对各种资料的调查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是通过对每笔贷款风险状况进行剖析, 敲响了信贷资产风险警钟, 增强了信贷人员风险意识, 通过具体操作, 有效提高了信贷人员信贷管理水平和识别风险能力。

  四是贷款的五级分类把贷款利息的偿还视同贷款本金一样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延展性。

  四、存在问题

  一是信贷人员的素质跟不上五级分类的具体要求。

  贷款风险分类是建立在对现金流量、财务、担保和非财务因素分析等多项分析方法之上的实践性很强的操作体系, 对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我县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知识结构普遍偏低, 习惯于传统思维, 部分信贷员对分类要领把握不准, 不能适应贷款五级分类的管理工作, 信贷人员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贷款信息收集难度大, 尤其是拖欠贷款时间较长, 目前经营状况不佳或已关停倒闭企业和经营亏损的个体工商户的信息资料收集有相当难度, 有的单位不配合, 拒绝提供任何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另外部分自然人缺乏规范的会计核算帐表, 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 分类所需要的资料收集困难。

  三是我县人口众多, 农民居住分散, 且发放小额贷款笔数多, 账、表, 重复劳动太多, 从信贷人员的现状看, 显得信贷人员严重不足, 全县包括社主任在内共64名信贷人员,目前人均管户615户, 人均管贷762万元, 要在今后的分类的动态监测上按时跟踪进行管理存在一定困难。

  四是不同分类标准下, 不良贷款上升幅度大。

  按照9月底的清分情况看, 全县不良贷款增加10461万元, 占比上升21.5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原因, 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因借新还旧形成一部分贷款进入关注以下类别。

  从这部分贷款使用情况看, 生产经营正常, 还款能力比较强, 由于要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资金继续占用, 贷款本身不存在大的风险隐患, 但在分类认定时, 多数归入不良级别。

  2、抵押不合规形成一部分贷款进入不良类别。

  原抵押贷款, 由于未办理合规抵押登记手续而进入次级以下类别, 导致不良贷款上升。

  3、通过分类清理出一部分不合规展期贷款, 也是造成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之一。

  4、农业属弱质产业, 若遭遇自然灾害, 贷款不能按期归还申请展期后利息无力清偿, 因欠息原因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5、部分正常贷款由于借款人经营亏损, 收益下降, 资不抵债, 贷款面临风险而进入不良贷款。

  6、部分贷款虽未逾期但农户缺乏按季或按年清息意识和履约守信意识, 不能实现按期清息而致使不良贷款上升。

  7、按照省联社要求, 9月份清分工作把各级财政贷款至少划分为了次级贷款, 公检法贷款划分为可疑类别, 从而导致全县不良贷款上升。

第三篇: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管理规定

  一、总则

  (一)为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切实化解和消化贷款风险, 提高贷款质量, 保证信贷资产安全, 建立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信贷管理体制, 结合贷款业务实际, 制定本制度。

  (二)贷款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建立和完善适应公司贷款业务特点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 强化贷款风险全程管理, 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各类贷款风险, 降低不良贷款, 提高贷款质量。

  (三)贷款风险管理原则。

  贷款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贷款风险管理一般原则与贷款业务实际相结合; 2.实行贷款按风险性质和历史成因分类管理; 3.坚持贷款风险管理权责相结合: 4.坚持把封闭管理措施纳入风险管理。

  (四)本制度适用于办理的各项贷款, 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贷款风险划分

  贷款风险是指在贷款业务运营中, 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致使贷款无法按期收回本息, 公司可能遭受资金损失。

  按照风险的划分原则, 结合贷款业务实际, 贷款风险主要划分为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操作风险。

  三、贷款风险预测

  (一)贷款风险预测。

  贷款风险预测是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对贷款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性质及风险程度进行识别和测定。

  贷款风险预测是贷前调査、审査的重要内容。

  风险预测结果是贷款是否发放、贷款期限确定、发放额度控制、贷款方式选择的基本依据。

  (二)政策风险预测。

  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政策性资金来源的落实与承诺保证情况、贷款利息补贴和挂账贷款本金消化资金的到位情况为依据, 对贷款的政策风险进行预测。

  (三)经营风险预测。

  应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 分别按照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对风险性质及程度进行识别和预测。

  (四)操作风险预测。

  主要依据贷款单位是否具有较强的风险决策能力;员工是否具备所承担职责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能力;风险管理是否覆盖贷款操作的各个环节:是否具有完善的信息管理手段等。

  四、贷款风险预警

  (一)贷款风险预警是指在贷款操作和监管过程中, 根据事前设置的风险控制指标变化所发出的警示性信号, 分析预报贷款风险发生和变化情况, 提示贷款单位要及时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贷款风险预警包括微观预警和宏观预警。

  微观预警是根据各种风险预警信号, 及时判断单个借款人或单笔贷款的风险程度和风险性质。

  宏观预警是在微观预警的基础上, 通过对贷款风险分类监测, 依据贷款组合风险分析, 综合评价贷款质量状况, 判断公司或地区或行业的贷款风险程度。

  (二)政策风险预警。

  主要通过政策风险信号反映。

  政策风险信号一般包括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农业政策、其他特定行业政策、信贷政策、汇率和利率政策等的调整、变动。

  其中, 国家和地方政府与公司贷款密切相关政策调整、政策性资金来源的落实和承诺保证变动、贷款利息补贴和挂账贷款本金消化资金的到位异动, 应当作为当前政策风险预警的主要信号相监测的重点。

  通过对各种政策风险信号进行识别、分析, 及时发现危及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的风险苗头, 提前对政策风险预警做出反映。

  (三)经营风险预警。

  主要通过财务预警信号、市场预警信号、行为预警信号和其他预警信号反映。

  1.财务预警信号。

  财务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各项财务指标如流动性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收回率、现金流量等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有较大变动。

  2.市场预警信号。

  主要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信号进行综合反映。

  市场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所处行业或地区的宏观政策、特定行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发生改变, 可能对行业经济周期和市场发展前景产生不利变化;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发生持续性或大幅度的波动; 贷款上限和贷款支持价格上限面临挑战:地区和行业信用环境以及整体经济环境恶化等。

  3.行为预警信号。

  行为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存在违约记录, 提供虚假资料套取贷款, 违规开立存款账户, 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借款人贷款展期次数增加, 借款人法人代表的变动, 法人代表及其财务、会计人员发生违规违纪行为, 主要股东或关联企业发生较大调整, 改制改组不规范, 担保物品价值下降或担保撤销, 借款人未经银行同意对外提供担保等。

  4.其他预警信号。

  主要是可能发生各种影响借款人经营水平的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等。

  (四)操作风险预警。

  只要是通过公司内部操作风险信号反映操作风险信号一般包括贷款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信贷岗位责任不明确、信贷档案不规范、客户信息资料不全面以及信贷管理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对不符合贷款基本条件的借款人发放贷款、不按规定办理贷款担保、不按规定用途或超权限发放贷款:贷款“三査”或审贷分离操作不规范、信贷监管制度不落实、信贷信息资料缺乏、借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文本遗失或失效、数据统计失真、风险预测失误以及其他违反贷款管理制度的各种违规操作行为和工作失误等。

  (五)建立和健全贷款风险预警泵统。

  要建立微观风险预警与宏观风险预警相一致的预警体系。

  要运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客户信息系统、行业或行情信息分析系统、信贷监管系统等信息, 对贷款运营各环节和各种状态下的风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识别、反馈, 对影响贷款安全的主要风险信号进行前瞻性判断, 并制定处置方案, 落实各环节的责任, 提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预防性和补救性措施。

  五、贷款风险控制

  (一)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 在贷款发放前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在贷款发放后、收回前应当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控制贷款风险的发生、扩大和恶化。

  应对不同性质的贷款风险米取不同的防范措施, 也可以对同一种类贷款风险同时采取多种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二)实行借款人贷款资格认定制度。

  应当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经营效益、资信情况定期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及贷款风险程度进行贷款资格认定。

  (三)实行有效的贷款管理方法。

  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按照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原则, 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和贷款性质、种类, 分别实行授信管理、逐笔核贷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四)选择有效的贷款方式。

  应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和贷款性质、种类, 分别选择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方式。

  选择信用贷款方式的借款人, 除另有规定外, 原则要有相应的风险补偿金和一定比例的自有流动资金, 并分别采取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和自有流动资金比例管理的方式。

  (五)严格执行贷款操作规程。

  实行贷款审贷分离和贷款审批授权制度, 按照贷款“三查” 程序规范操作, 签订借款合同, 确保要素完整, 合法有效, 规避操作风险。

  (六)完善贷后监管制度。

  根据客户行业经营特点, 制定贷后监管制度, 对借款人借款用途实施有效监管, 控制贷款风险。

  定期检査或抽查责任人的管户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七)加强对贷款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稽核。

  信贷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定期或不

  定期对信贷员落实贷款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情况进行检査。

  稽核部门要及时组织对信贷员贷款操作规范情况的稽核, 以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做到规范和及时操作。

  (八)鼓励借款人投保。

  鼓励借款人对其经营的商品和其他符合保险规定条件的财产办理保险, 转移贷款风险。

  六、贷款风险化解

  (一)贷款风险化解是指对已发生的贷款风险, 应根据风险的种类、特征, 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 采取财政补偿、补偿金抵偿、抵(质)押物变现补偿、以资抵债、保险理赔、依法诉讼、呆账核销等措施, 避免或减少贷款损失。

  (二)对已经发生的政策风险, 应及时向政府汇报, 以政策为依据, 按政策规定落实补贴政策和消化计划, 消除贷款风险。

  (三)对已经发生的经营风险, 应采取补偿金抵偿、向保证人追索、处置抵(质)押资产、以资抵债。

  (四)实行贷款调查、审査、审批分开管理。

  贷款调查、审査、审批应分别由不同的岗位或部门负责。

  建立贷款评审委员会, 明确其职能和责任。

  贷款评审委员会只负责对信贷部门提交的贷款建议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贷款由董事长或董事长的授权人审批。

  (五)明确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贷款风险管理职责。

  信贷管理部门负责贷款风险管理有关制度及分类的组织实施、检査指导和贷款质量的监测分析、评价与考核;会计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及按贷款科目核算反映;稽核部门负责对贷款风险管理工作真实性、贷款损失责任认定和处理情况进行稽核检查;信息电脑部门负责贷款风险监测分类统计报表的生成与上报;法规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合法性的审核和风险保障措施的法律工作。

  (六)实行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

  凡因违规操作, 工作及决策失误造成贷款损失的, 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涉嫌构成犯罪的, 交司法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七、附则

  (一)本办法由公司负责制定、解释和修订。

  (二)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第四篇:贷款风险分类

  贷款风险分类, 是指商业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 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目录 目标 原则 历史与发展 五级分类要求 分类具体规定 非信贷资产的分类

  编辑本段目标

  通过贷款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映贷款质量。

  (二)及时发现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贷款管理。

  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编辑本段原则

  贷款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及时性原则。

  应及时、动态地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调整分类结果。

  对影响贷款分类的诸多因素, 要根据本指引第五条的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审慎性原则。

  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 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编辑本段历史与发展

  1998年以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分类办法基本上是沿袭财政部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两呆”。

  逾期贷款是指逾期未还的贷款, 停止、项目下马的贷款;呆账是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确定已无法收回, 需要冲销呆帐准备金的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的呆帐贷款大部分已形成应该注销而未能注销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 在当时的企业制度和财务制度下, 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 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 这种办法的弊端逐渐显露, 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了。

  比如未到期的贷款, 无论是否事实上有问题, 都视为正常, 显然标准不明, 再比如, 把逾期一天的贷款即归为不良贷款似乎又太严格了。

  另外这种方法是一种事后管理方式, 只有超过贷款期限, 才会在银行的帐上表现为不良贷款。

  因此, 它对于改善银行贷款质量。

  提前对问题贷款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常常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随着不良贷款问题的突出, 这蛾类分类方法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 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 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这种分类方法是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 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 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

  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 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 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 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

  也就是说, 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 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 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标准, 取消原来并行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 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

  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是贷款风险分类的最低要求, 各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贷款分类制度, 细化分类方法, 但不得低于要求五级分类的要求, 并与五级类方法具有明确的对应和转换关系。

  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实行了贷款风险多级分类, 例如中行实行的是是43221的十二级分类, 交行实行的是编辑本段五级分类要求

  商业银行应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 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一)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 真实、全面、动态地反

  (一)真实性原则。

  逾期、呆滞、呆账四种类型, 后三种合称为不良贷款, 只要超过一天即为逾期; 19982004年起,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类银行将奉行国际52111

  5(三)为判断贷款

  (二)(三)重要性原则。

  (四)1998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在我国简称“一

  2007年银监会发布《贷款52221的十二级分类, 工行实行的 正

  分类应真实客观地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

  呆滞是指逾期两年或虽未满两年但经营

  年月, 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 结合我国国情, 制定

  从的十级分类等。

  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 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 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 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 即使执行担保, 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 即使执行担保, 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 本息仍然无法收回, 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分类, 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二)借款人的还款记录。

  (三)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四)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

  (五)贷款的担保。

  (六)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

  (七)银行的信贷管理状况。

  对贷款进行分类时, 要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 把借款人的正常营业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 贷款的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包括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

  不能用客户的信用评级代替对贷款的分类, 信用评级只能作为贷款分类的参考因素。

  对零售贷款如自然人和小企业贷款主要采取脱期法, 依据贷款逾期时间长短直接划分风险类别。

  对农户、农村微型企业贷款可同时结合信用等级、担保情况等进行风险分类。

  同一笔贷款不得进行拆分分类。

  编辑本段分类具体规定

  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关注类:

  (一)本金和利息虽尚未逾期, 但借款人有利用兼并、重组、分立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嫌疑。

  (二)借新还旧, 或者需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

  (三)改变贷款用途。

  (四)本金或者利息逾期。

  (五)同一借款人对本行或其他银行的部分债务已经不良。

  (六)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发放的贷款。

  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

  (一)逾期(含展期后)超过一定期限、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

  (二)借款人利用合并、分立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 本金或者利息已经逾期。

  需要重组的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

  重组贷款是指银行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 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的贷款。

  重组后的贷款(简称重组贷款)如果仍然逾期, 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 应至少归为可疑类。

  重组贷款的分类档次在至少6个月的观察期内不得调高, 观察期结束后, 应严格按照本指引规定进行分类。

  商业银行在贷款分类中应当做到:

  (一)制定和修订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管理政策、操作实施细则或业务操作流程。

  (二)开发和运用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操作实施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三)保证信贷资产分类人员具备必要的分类知识和业务素质。

  (四)建立完整的信贷档案, 保证分类资料信息准确、连续、完整。

  (五)建立有效的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 保证贷款分类的独立、连续、可靠。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要对贷款分类制度的执行、贷款分类的结果承担责任。

  商业银行应至少每季度对全部贷款进行一次分类。

  如果影响借款人财务状况或贷款偿还因素发生重大变化, 应及时调整对贷款的分类。

  对不良贷款应严密监控, 加大分析和分类的频率, 根据贷款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逾期天数是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信贷资产分类政策、程序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将结果向上级行或董事会作出书面汇报, 并报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派出机构。

  检查、评估的频率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商业银行制定的贷款分类制度应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派出机构进行报备。

  编辑本段非信贷资产的分类

  对贷款以外的各类资产, 包括表外项目中的直接信用替代项目, 也应根据资产的净值、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债务人的信用评级情况和担保情况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 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

  分类时, 要以资产价值的安全程度为核心, 具体可参照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和要求。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对贷款分类及其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篇:贷款风险管理探讨

  贷款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它是以两权分离, 按期偿还为本质特征的特殊价值运动, 贷款风险是指清偿资金安全系数的不确定性, 表现为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无力清偿银行贷款本息, 使银行贷款无法收回, 形成呆帐损失。

  所谓贷款风险管理, 是指银行运用系统和规范的方法对信贷管理活动中的各种贷款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和处理, 防范和降低风险损失的发生, 以及对信贷活动的影响程度, 以获取最大的贷款收益的信贷调控行为。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国有银行商业化, 并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

  银行成为自主经营, 自担风险的企业实体, 首要的任务必须按风险原则管理资产, 加强对贷款风险的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本文探讨的是如何管理和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问题, 主要是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薄弱的现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贷款; 风险; 管理

  目录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1-2)

  二、国有商业银行货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3-5)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本质要求?????????(4)

  (二)是提高当前卧有商业银行货款质量的必然途径??????(4)

  (三)银行资产投向单一, 加大了贷款的风险性????????(4-5)

  三、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5-7)四、提高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货款质量的必然途径????????(7-10)

  (一)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货款规模状况????????????(7)

  (二)国有商业银行货款风险状况???????????????(7-10)五、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10-11)

  六、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11)

  七、结论?????????????????????????(12-13)参考文献??????????????????????????(13-14)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2002年初, 中国人民银行披露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些情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 截至2001 年底,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按四级分类为25.37%, 如果按照五级分类,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30%, 其中需要核销的不良贷款比率大约为8%, 十家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比率为12.94%, 108 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为25.15%。

  2002年4月, 中国工商银行按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标准良贷款率为29.8%。

  按我国的四级分类标准, 不良贷款比率为25.7%, 商业银行经营中产生不良贷款是必然的,但不良贷款应该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 不良贷款的国际警戒线一般为10%左右, 我国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不得超过15%。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偏高, 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在剥离了14000 亿元的不良贷款之后, 不良贷款率仍高达20%左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如此之高, 贷款风险管理状况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首先, 行政干预过多, 贷款难以优化。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以及产权关系的不明晰, 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往往给银行下达行政性指令, 这使得银行失去了贷款的自主管理权, 在国有企业效益不佳和信用低下的情况下, 大量的不良贷款也就相应地产生了。

  其次, 银企关系扭曲,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差, 贷款难以收回。

  我国银企关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信用关系, 不是经济学上正常健康的信用关系。

  工商企业普遍存在自我发展的意识, 依赖性很大, 自我积累的能力低, 而长期以来的银行供应资金财政化, 使企业对银行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型。

  企业在获得贷款后往往缺乏归还银行贷款的意识, 相反还千方百计地逃避清偿债务的责任, 这种扭曲的信贷关系,使银行信贷资金难以回流, 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 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缺陷, 贷款风险难以防范。

  银行管理体制滞后, 一是各级行的权责利不明确, 重贷轻管,重贷轻收, 二是责任不清, 奖罚不明。

  审贷分离, 分段负责, 集体决策的制度已经实行多年, 但由于风险责任不清,制度的执行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

  三是信贷人员素质较低,由于银行的业务发展快, 信贷人员不足和业务能力差的问题十分突出, 新手不熟悉业务, 老信贷员也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贷管理工作, 不懂得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 使银行的贷款风险增加

  二 国有商业银行货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本质要求

  1995年7月1日, 我国(商业银行法)正式颁布实施, 意味着我国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进人实质阶段。

  (商业银行法》第四条规定: “ 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从此, 我国的四大专业银行也向其他商业银行一样走向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 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

  要在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有商业银行也必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但银行的大部分利润都来自于资产与负债的利差, 在银行资产负债率高达80%—96%之间的基础上,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自始自终要追求低风险, 保证贷款资产的低风险。

  它是贷款业务得以经营的基础, 没有贷款的安全性, 银行的收益利润将无从谈起乞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见, 在银行业的竞争中, 实施资产风险管理,努力提高包括贷款资产在内的资产整体质量, 以增强银行的相对实力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提高当前卧有商业银行货款质量的必然途径

  据对山东省邹平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 仅19 95 年一年因企业破产使银行遭受的损失便达1450万元, 企业破产清偿率仅0.35% 左右, 最高也不超过1%。

  很显然, 现在的企业破产实质上是在破银行的产。

  (三)银行资产投向单一, 加大了贷款的风险性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金融市场, 造成银行难于在资产结构中实行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优化组合, 资产投向单一。

  在我国, 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50 % 以上, 是银行运用资金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 这导致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抗风险能力较弱。

  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商业银行自身生存、发展的本质所必须保持贷款安全性的要求来说,还是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现状来说, 实施贷款风险管理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国有商业银行向国际银行业接轨的突破口。

  三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受各种因素干扰, 导致资产负债总量严重失衡, 贷款风险加大。

  2.资金配置不合理, 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最大效益的发挥。

  在商业银行内部造成不是存差行就是贷差行: 资产结构不合理, 长期负债短期化和短期资金长期化矛盾突出。

  3.现行的贷款质量差效益低, 相当数量的资金处于逾期、呆帐 状况, 欠息居高难下, 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严重地威胁着信贷资产的安全。

  为此建议, 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4.如何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机制?(1)建立资信评估机制。

  对企业的资金状况、经营现状、产品销售情况, 以及发展前景等加以量化, 以量化指标进行严重考核评估论证,确保增量投向准确, 为贷款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2)建立贷款责任制和集体审批制度。

  用严格的贷款责任制约束信贷人员的行为规范, 确保贷款的发放合理。

  (3)建立贷款风险转移机制, 推行抵押贷款、商业票据、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有价证券抵押贷款、企业担(联)保贷款等融资方法, 防止一物多抵押, 逐步减少信用放款。

  对于借款企业的抵押财产, 要视其是否参加保险, 财产的所有权及价值大小, 确保抵押品足值足额, 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度, 提高贷款管理比例。

  (4)建立各级评审机制、做到以防为主, 努力转化及时补偿。

  按不同授信对象和资产类型,将风险基本权数划分为10%、20%、50%、100% 五个档次,同时,根据企业的信誉标准划分为AAA、AA、A、BBB、BB、B 六个等级评定贷款企业信用等级, 并成立企业信用评估委员会和贷款审批委员会。

  对资产风险管理遵循量化管理, 以风险变换系数与贷款方式的风险基础系数作为评价企业贷款风险度的标准。

  规定企业在限额之内信誉好的, 按净资产的一定比例或抵押物可贷值办理。

  (5)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

  在企业大额贷款审批, 或企业超前分配还款能力不足的, 应从贷款中提取一定比例, 或规定企业按一定比例提取“ 风险基金” 进行专户储存;已核实冲销的应及时冲销, 不能长期挂帐。

  (6)建立并完善贷款资产经营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真正作到权Z责、利相结合, 把个人工资、奖金与各自所承担的风险挂起钩来, 使之成为真正的风险承担者。

  (7)建立合理的贷款利率机制, 真正发挥利率促进贷款合理发放和及时收回的杠杆作用。

  (8)健全企业贷款运行机制。

  提高企业自有资金比重, 增强企业承担风险能力。

  适当提高企业税后留利补充自有资金的比例, 要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效益高低, 制订出不同的增补, 建立贷款风险追索机制。

  (9)开展信贷资产清理工作, 分别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措施, 积极组织清收工作。

  已经形成的风险贷款, 对确属破产、倒闭、兼(合)并的企业要采取果断措施, 处理抵押品和追究贷款担保人的连带责任, 并诉诸于法律

  四 是提高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货款质量的必然途径

  1.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货款规模状况

  国家银行贷款总额以年均增长20% 左右的速度增加,贷款规模在逐年扩大。

  国家银行贷款占全国资金运用的比重为90%左右,新增贷款占国家新增资金运用的比重也在75%以上, 控制住银行贷款也就控制住了社会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加强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提高贷款质量是国家整体经济运行、发展的基础。

  2.国有商业银行货款风险状况

  (1)非正常贷款即逾期、呆滞和呆帐贷款在贷款总额中比重上升, 风险加大

  据(金融时报》报道,截止1995年9月底, 仅西安市建设银行贷款总余额为267740万元,其中,逾期贷款61503万元,呆滞贷款12031 万元, 呆帐贷款586万元,分别占贷款总额的22.97%、4.49%、和0.22% , 而1994年6月建行总行正式颁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不得超过8%、3%、l%。

  据统计, 目前全国不良信贷资产占资产总额的30%左右,其中,仅“两呆”贷款,基层工行、农行在25%—40%之间, 基层建行、中行在10%—15%之间。

  高比例的有问题贷款, 必然带来银行经营的高风险。

  (2)国有企业亏损严重, 高负债经营使银行贷款在高风险的环境中营运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9年至1994年, 国有工业企业历年的亏损面分别为16%、27.6%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13 个百分点, 企业亏损面为24.1%(而赢利企业不超过1/3)。

  1995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额为8 83 亿元, 比上年增长34.5 % , 预算内国有企业亏损额为409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0.5 %。

  同时, 国有企业多是负债经营。

  据有关部门对676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统计, 企业资产负债率19 93 年为70.6 %,1994年为71.9%;另据国有资产管理局对12.4万个国有企计, 资产负债率为75.1%,如扣除企业资产净损失和资产挂帐4仪刀多亿元, 资产负债率将上升到83.3%。

  而在国有企业负债中有80%以上是对银行的负债。

  企业的严重亏损与高负债经营极大地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

  据测算, 目前在银行对国有工业企业的贷款中, 难于回收的不良贷款占25%一30%,约5300—8000亿元。

  (3)企业转制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仅截止94年9月底, 建设银行实施转制调整的贷款余额在10万元以上的贷款企业有1163家,风险债权达165.4亿元, 其中,高风险贷款印60.9 亿元,占风险债权总额的36.8%。

  由于存在隐性风险和统计出人, 实际数字可能更高。

  企业转制不仅使银行信贷监 督控制增加困难, 承贷主体难于落实, 从而导致银行贷款被架空,甚至可能使银行贷款严重流失。

  目前, 国有企业转制中废债、赖债、逃债现象严重, 仅企业破产便使银行贷款遭受巨大损失。

  据(金融时报》报道, 武汉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在1994 年底已有38 家企业依法破产, 涉及建行的有8 家,占破产企业总数的21 %。

  这8 家破产企业资产总额为20345万元,负债总额为49389万元, 其中银行债务18057万元。

  据测算。

  这8家破产企业平均清偿率仅为8.72% , 这就意味着建行贷款有91.28 % 因企业的破产而流失, 其绝对额达16467万元。

  另据对山东省邹平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 仅19 95 年一年因企业破产使银行遭受的损失便达1450万元,企业破产清偿率仅0.35%左右,最高也不超过1%。

  很显然,现在的企业破产实质上是在破银行的产。

  (4)银行资产投向单一, 加大了贷款的风险性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金融市场, 造成银行难于在资产结构中实行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优化组合, 资产投向单一。

  在我国, 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50%以上,是银行运用资金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 这导致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抗风险能力较弱。

  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商业银行自身生存、发展的本质所必须保持贷款安全性的要求来说,还是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现状说, 实施贷款风险管理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国有商业银行向国际银行业接轨的突破口。

  五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贷款风险管理经验,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如下:(一)针对我国信用评级体制的不完善, 建立资信评估机制, 对企业的资金状况、经营现状、产品销售情况及发展前景等加以量化, 运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考核评估, 尤其应该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变化, 确保贷款投向准确, 为贷款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建立贷款责任制和集体审批制度, 将贷款的责任明确到个人身上, 用严格的贷款责任制约束信贷人员的行为规范, 做到谁贷款谁负责,发生贷款损失时, 严格追究贷款责任人的责任, 并给予适当的处罚;同时对业绩优良的信贷人员进行奖励, 给予其足够的工作动力。

  (三)建立各种评审机制, 做到以防为主, 努力转化及时补偿, 要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方向、贷款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化解因企业经营不利和改变贷款资金用途造成的贷款风险。

  按不同的授信对象和资产类型, 划分风险基本权数, 同时根据企业的信誉标准评定贷款企业信用等级, 并成立企业信用评估委员会和贷款审批委员会, 对资产风险进行量化管理, 以风险变换系数与贷款方式的风险基础系数作为评价企业贷款风险度的标准。

  (四)建立贷款风险的追索机制, 开展信贷资产的清理工作, 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积极组织清收工作。

  检查抵押财产的完好程度和担保人的代偿能力有无变化, 关注抵押财产价值是否发生变化, 是否存在企业出售, 转移抵押等情况

  (五)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特别是信贷人员的素质。

  贷款风险的大小与信贷管理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 信贷管理人员素质好, 贷款风险可以大大降低, 反之, 则会大大增加贷款风险。

  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素质,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培育新生力量, 吸收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有一定银行工作经验的青年人充实信贷队伍, 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 每年给予信贷人员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培训,以提升其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六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利于实现资金资源分配的最佳组合。

  通过贷款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依据风险分散的原理将贷款资金进行合理配置, 既有效地降低了银行放款的风险, 又使银行的利润水平相对确定, 达到贷款资金的有效利用。

  (二)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银行系统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柱,商业银行的运行状况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商业银行贷款失控,导致银行的重大损失必然会通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招致金融体系的动荡和经济的衰退。

  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就成为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可靠保证。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

  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在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三者统一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 而银行风险管理的宗旨正是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风险收益。

  七 结论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不可避免性。

  首先, 正在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我国国有专业银行不能避免贷款风险。

  把国有专业银行发展成为商业性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然而,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有专业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化过程中, 无论如何也不能避免贷款风险的发生, 实事也已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因为: 1.新旧两种信贷管理体制产生磨擦, 交替过程中必然因制度的不连接和操作不准确而产生新的贷款风险。

  任何一种制度的变化, 都会有过渡性的断裂带, 两种制度交替时期相互碰撞会产生新的矛盾, 两者的连接也会形成时间的空档, 从而给操作者带来困难和误差。

  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国有专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很大程度上属于指令性计划控制, 多变的政策和强硬的行政措施, 使专业银行贷款自主权化为乌有, 企业吃银行大锅饭, 银行吃国家大锅饭, 专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较差。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 国有专业银行要向商业银行发展, 必然要打破资金大锅饭, 扩大贷款经营自主权, 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决定贷款投放。

  但是, 市场经济下的银行信贷政策如何操作, 如何与企业经营机制相衔接, 都是贷款运作中的困难, 而且信贷管理人员的市场风险观念也有待增强, 贷款决策的独立性也难以很快形成, 听命于政府的依赖心理仍然存在。

  这样,贷款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两种体制的影响, 决策不当形成风险难以避免。

  2.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贷款行政干预仍在所难免。

  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有专业银行的贷款行为要由银行根据市场要求决定, 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应该逐步减

  少。

  然而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实事上目前专业银行贷款除了尚未脱离国有专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以外,仍有相当比重的商业性贷款是直接或间接受行政干预的。

  3.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专业银行商业化双不到位, 加大贷款风险。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 无疑有利于搞活企业经济。

  但是, 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 由于经济法制不健全, 企业制度不完善, 必然出现新机制先天不足, 经济活动不规范问题, 从而导致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错乱。

  一是企业借转换机制要求银行注入贷款。

  为贯彻国家政策, 银行在内部机制没有到位的情况下, 迫于压力给企业以贷款支持, 这种银行与企业改革双不到位的借贷行为必然导致新的风险发生。

  二是企业借转换机制时机, 与地方政府一道要求原贷款减免本息。

  企业转换机制意味着打破旧的企业组织制度, 三是企业在转换机制过程中, 随着组织结建立现代。

  企业, 构的变化, 银行对企业的资金运行监督手段失灵。

  企业组织制度重新建立, 与国有专业银行的借贷关系随之改变, 银行无法对企业资金流向实施监督, 强行扣收措施无法奏效, 致使老贷款出现新风险。

  参考文献

  [1] 宋清华, 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 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2] 王培英, 浅谈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J ].陕西金融,1995.7.[3] 陈雪花, 中国工商银行杭州金融管理干部学院[M].北京:1995.4 [4] 卢 刚, 浅谈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J].青海金融, 1998

  以上就是关于“贷款风险总结报告(精选五篇)”的详细内容解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