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论文

2024-03-03| 编辑: 佚名| 查看: 73 |原作者: 杨四明|来自: 衙媒网

关于医学心理学论文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医学心理学论文13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 ...

  关于医学心理学论文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

医学心理学论文13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 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学心理学论文, 供大家参考借鉴, 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学心理学论文1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一方面, 它是重要的基础学科, 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哲学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也就是心身关系问题,另一方面, 它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凡是与人打交道的部门都有心理活动的规律在起作用。医学心理学是近代从心理学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由于有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参与研究, 如心理学家、临床医师、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等, 所以在其定义和研究范围上还不统一, 理解上也各有差异, 因而出现了诸如行为医学、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等概念, 但其本质在较大程度上都有雷同。它包括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对躯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的测量技术, 对精神疾病等各种疾病的心理障碍现象进行研究, 以及保健和防治疾病中的心理学方法等。医学心理学要求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事实上, 医学自产生以来, 就与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概括起来, 医学心理学在医学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 心理刺激与疾病的关系开始受到重视, 一个人是向着社会和自然界开放的机体系统, 自然或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心”、“身”两个方面对机体发生影响, 引起机体的某系统、器官直至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变化。无数事实证明, 心理社会因素可对躯体健康起到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如20xx年春, 当SARS流行期间, 医务人员的群体x感染和病情严重患者的死亡不断出现, 使得人们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在听到SARS的各种传言后,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何保护生命的安全。所以, 才会对传闻中对SARS有预防作用的板蓝根等一般常用药品的疯狂抢购。至于那些逃离疫区或者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一步, 整日泡方便面吃的行为, 心理压力、精神紧张及种种不良情绪, 如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 都成为致病因素一样, 可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

  2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

  由于时代不同, 人类的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旧中国, 营养不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当时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解放以后, 这方面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已控制了传染病, 某些寄生虫病也基本消灭, 人群中最常见的病死原因已从过去的传染病转变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 而这些疾病被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发达国家综合x医院的门诊病人中, 纯属躯体x疾病的患者约占三分之一, 神经官能症和心身疾病患者约各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 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患者数要占门诊病人总数的60%-70%。在国内也有类似的报告。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着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3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提高临床医疗的效果

  医患关系就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 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关系, 一切医疗过程和医患交往过程都要作用于患者, 并以解决患者健康问题为目的, 因此对医患关系的评论应主要以其对患者的作用和影响为标准。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结果。假如病人不提供正确、全面的病史, 恶意隐瞒病情或者不配合治疗和门诊随访, 那么, 再高的医疗水平也难以发挥作用。实践证明, 良好的人际交流本身就具有治疗上的价值。

  4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前提

  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从事创造x劳动并身处复杂社会生活之中的人, 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 医学研究也必须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去了解病人, 才能对他们作出合乎实际的诊断和处理。根据调查发现, 人在患病后就会产生病感, 而病感与疾病不一定是完全相称的, 有时候可能被夸大或缩小。表现病感的行为称之为疾病行为, 通过疾病行为取得病人角S, 由此被社会认作为病人, 长期的疾病折磨也会产生严重的身心反应, 及时的心理干预或行为矫正能帮助临床治疗、减少药物用量、提高病人依从x、改善生活质量。这一系列的认识有助于对病人更为全面的了解。

  5心理状态的改变能够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

  有经验的母亲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躯体疾病的初期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好哭、不安等现象。事实上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以伴随着心理状态的改变。因为在疾病早期, 往往只有功能上的变化, 有些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此却颇敏感, 容易发生变化, 而现有的各种实验室检查方法, 一般又必须有器质上的改变才能显示出异常。故对那些早期的功能变化, 尤其是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病变, 常无法加以检测。应用心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测量技术, 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6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医疗质量

  马克思曾说过, “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情绪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此外, 还由于多数疾病与心理因素都有密切联系, 因此在治疗和护理上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以医疗活动为中心, 以维护病人健康为目的;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摆脱痛苦, 预防疾病, 保持健康;它并不需要增加什么设备, 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 只要获得了这方面的知识。才可以更加自觉地按照科学的规律搞好心理治疗和护理, 从而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 因势利导做好工作。

医学心理学论文2

  【摘 要】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特点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探讨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的途径: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行为有关的消费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教育;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大学生应有意识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引导路径

  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对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理由, 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 提高消费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一、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即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估评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过程。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消费心理描述消费者内部的心理活动, 是内隐的;而消费行为反映消费者外部的行为举止, 是外显的。同时, 消费心理又是消费行为的基础, 支配着消费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 根据消费心理可以推断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则是满足消费心理需要和实现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过程, 反映消费心理的状态和活动过程, 根据消费行为可以分析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支配着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又反映了消费心理。

  在研究消费心理的过程中必定要研究消费行为, 而研究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也必须分析消费心理, 所以合称为消费心理和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项目

  1、基本生活学习消费

  包括餐饮支出和生活用品支出等。此费用是大学生必须支出, 用以维持和保证正常生活。学习费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 如买书、音像物品等支出。此项的支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支出。

  2、旅游、上网、休闲消费

  旅游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购买电脑、手机、上网卡消费;再就是是服装、生活用品消费。

  3、人情、恋爱消费

  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交往的支出。主要包括同学各种聚餐、生日礼物、恋爱消费等支出。

  4、考证费用、投资

  三、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

  1、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样化、提高自身的消费成为新趋势

  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消费, 而是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消费。如人际交往消费、学习知识消费、娱乐消费等;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x, 需求强度的差异和需求层次的不同导致消费在消费层次、消费数量等方面会表现出多样x。

  2、大学生消费的具有主导x与合理x

  主导x是大多数大学生是在满足生活消费的基础上, 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需要, 必要的娱乐消费来调节自己的生活, 合理x是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大学生能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实际需求, 量入而出。

  3、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追求个x化、时尚化

  当代大学追求自我价值, 思维敏捷、灵活, 见多识广。追求个x化生活, 显显示自我个x。这种消费心理与行为更多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用品上。网络上消费。如大学生网购, 新颖的购物环境和购买方式可以满足追求时尚的心理要求, 按照自己的想法有选择的消费, 充分地表现自我。

  4、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缺乏理智

  从众、攀比和对追求品牌时尚也都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体现。许多大学生只为了享受或时尚, 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消费。对物质欲望和感官快乐的追求与满足, 作为人生幸福和快乐的目标。

  5、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别较大

  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受到家庭状况的影响。富裕家庭学生消费水平高, 个别学生极高。处在贫困线的同学还在为生活学习费用伤脑筋, 出现消费两极化。

  大学生在地区、家庭、家庭结构、x别、年级不同存在消费差异。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家庭, 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 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 再就是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 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差异;男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 女生则在意自我形象和他人印象, 在服装、穿着等方面的消费比较大;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 在保障平常学习所需、购买生活用品上花费较多, 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 在择业应聘、考试、培训、购买资料方面的经济投入较大。

  6、不平衡x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家庭, 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 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 再者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 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平衡;

  四、产生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及行为的理由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具备可塑x。因此, 社会风气或学校环境都使他们受到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 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并存,  不良思想、文化的出现。网络与媒体的多样x与弊端;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享受主义 炫富、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消费心理滋生。

  2、学校环境影响

  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教育, 品德教育缺失。使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念淡薄化。不良的校园消费环境如校园里普遍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消费等现象也加重了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理由。

  3、家庭因素影响

  家长自身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消费的教育和引导不够, 对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对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培养不够。

  4、个人心理因素

  大学生是消费的主体, 大学生消费中的理由, 主要是由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

  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思维能力不足与x格的不成熟是造成不良消费的主要理由。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外界的物质诱惑和误导时无抵御能力。从而出现攀比x、从众x、享乐x等非理x的消费心理理由。

  五、引导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倡议

  1、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

  社会应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风尚, 净化校园周边消费环境, 为大学生良好消费观念、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形成提供保障。社会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大学生宣传正确消费心理与行为。

  2、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关的消费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教育

  通过开设有关课程,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不良消费心理危害的严重x, 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学校要形成良好消费风气, 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 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心理, 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 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4、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的消费观

  培养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消费。为自己的开支做出合理的计划。在消费实践中, 学会消费, 提高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宏利.“90后”大学生消费观及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xx.2.

  [2] 申红艳, 邹念.论当代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培养[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xx.5.

  [3] 江林.消费心理与行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xx.

  [4] 田波.大学生奢侈x消费刍议[J].中国商贸, 20xx.27.

  [5] 向欣.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与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xx.2.

  [6] 尹璐.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研究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11.

  [7] 兰桂萍.女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xx.11.

医学心理学论文3

  第1篇:浅析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卫生部门的重视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各医学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并且医学心理学已经列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和全科医师的培训课程, 各医学院校也逐渐认识到这门新兴课程的重要x。但由于医学心理学课程兼有医学和心理学知识的特殊x, 同时医学心理学又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并且各医学院校的领导和教师既往知识结构中没有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贮备, 而多数医学心理学教师又是“半路出家”者。所以, 在医学心理学课程开设和教学工作中就存在有一些问题。为提高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笔者从自身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剖析自己的几点体会。

  1课程开设时间的不合理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因此该门课程的主要应该针对的是已初步建立医学理论体系的临床医学类学生。而有的院校系部在开设该门课程时, 没有重视到这点, 在未作充分调查和论证, 就随意安排课程开课时间。有安排大一, 也有安排在大二和大三开设的。这种随意的安排在教学中就明显的体现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和学习的积极x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从考试成绩中也可体现出来。在教学中, 高年级学生学生的领悟能力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 课堂教学反应更积极, 学习的积极x也明显优于低年级学生。鉴于医学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医学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 故开设本门课程前, 应使学生首先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 才能在学习中把心理学和医学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增加学习的积极x。否则, 对一个尚不知冠心病为什么病的大一新生, 去和他们大谈关于冠心病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是什么, 如何进行心理治疗?岂不可笑。所以个人认为医学心理学应于大三或大四开设为宜。

  2重视不够, 课时较短

  由于生物医学模式对当代医学贡献作用非常显著, 因此即使是医学院校在开设本门课程时, 大多仅设置为24小时, 课时安排甚至不如一些选修课。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其理论在二十世纪中叶已趋向成熟, 其理论和操作部分内容都是极其丰富的。就其内容而言, 虽然叫做医学心理学, 实际上包含了普通心理学、心身医学, 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与治疗、健康心理学等学科。20余学时, 医学心理学一个分支仅能触及皮毛, 更何遑去掌握一门课程。学校不重视, 学生自然更不会重视这门课程。毕业以后, 在医疗实践中又怎么能学以致用?又怎么能够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医疗实践工作?又如何用医学心理学的知识来解决临床医疗中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呢?

  3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从医学心理学的学科x质来看, 担任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有医学和心理学的教育背景。但目前我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心理学师资的需求, 这也是一门新学科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 大批“半路出家”者就走上医学心理学的教师岗位, 这些教师中, 有的人毕业于医学类专业, 有些毕业于心理学专业, 甚至还有的毕业于教育类和哲学专业等。第一学历专业可谓是五花八门。而对于教师而言,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前提, 因此毕业于医学专业的教师, 在讲授医学心理学之前首先应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而非医学类毕业的教师, 则应当学习医学导论、医学史、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在此基础上, 医学心理学教师还应当加强哲学和社会学的的修养。只有教师基本掌握了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知识, 融会贯通, 才能讲起课来游刃有余。

  4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从医学角度看, 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基础理论课, 它要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作用机理, 从而为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提出心身相关的辩证观点和科学的方法论;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医学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要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具体工作领域, 从而提高这些领域的工作质量。这种学科强烈的实践x要求决定了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 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心理学理论功底, 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临床实践经验。具体来说, 应具有丰富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工作的实践经验, 只有通过这种理论和临床实践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过程, 才能使医学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彻底摆脱空洞枯燥的现状, 使学生感到医学心理学的实用。可以说, 一个从没有上过手术台的医生, 他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外科学教师, 同理, 一个没有过医学心理学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 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因此, 我们的医学心理学教师, 要主动创造条件, 积极投身到医学心理学的临床实践中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这些规律存在于我们自身, 反映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之中, 对于个体来讲, 社会实践的机会越多, 他去感受心理活动规律的机会也就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 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 应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 使自己在理解和讲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时, 有一个感x经验的支持。就象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的人无法讲好思想品德课一样, 一个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 告诉学生待人要宽容豁达, 但自己在现实中却总是斤斤计较, 这样的教师传授的知识又怎么能深入人心呢!所以, 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塑造自己, 要把完善人格的过程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

  5临床实践机会缺乏

  现阶段, 国内大多数综合x医院未设置心身科、临床心理科等。即使设置的, 或者只有门诊没有病房, 或者实际上是精神科的代名词, 远远不能满足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和临床专业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实习和见习需求。而在人们的习惯x认识上, 人们往往认为他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 忽视了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x。而对于心理学技术而言, 除少数心理治疗技术之外, 绝大多数归根结底还是依靠语言来发挥作用。心理治疗作用的产生, 前提是首先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如果缺乏充分的实践, 不重视语言技巧的运用, 不懂得如何去和患者沟通, 不能和患者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心理治疗又怎么能发挥作用呢。通过临床实践,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认识, 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实习质量。因此, 医学心理学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 并加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对学好该门课程意义重大。

  同时, 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和学生工作处,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等配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危机干预组织,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等, 这样既丰富了医学心理学的教学, 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环境, 健康成长。

  总之, 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开展, 不仅要和医学课程有机的结合, 还要和生物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也要更好的为在校的大学生服务。坚持这样的原则, 对课程进行改革, 才能使这门课程更加具有生命力, 更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

  第2篇:高职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1世纪伊始, 如何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 是教育界研究探讨的热门课题之一。有关研究显示, 医学生常感到学习任务重, 学习压力大, 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因此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意义重大。作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 如何利用自身的专业专长, 在教学的同时, 寻求更为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十分重要。医学心理学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 也是高职医学生的必修课, 是一门主要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课程内容中大部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笔者尝试通过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探讨改善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促进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取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152人,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75人, 男29人、女46人;实验组77人, 男30人、女47人, 年龄在18-23之间, 两组在年龄和x别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研究工具

  采用的调查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是由美国的德罗盖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该量表涉及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 共90个项目, 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x、其他(饮食和睡眠)10个因子。每个项目为5级评分, 0表示没有该症状;1表示自觉有该症状, 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不严重;2表示自觉有该症状, 其程度为轻度到中度;3表示自觉有该症状, 其程度为中度到重度;4表示自觉有该症状, 其程度为中度到十分严重。此量表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而被普遍地使用, 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方法

  1.教学设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xx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结合姚树桥主编的第六版《医学心理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选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与医学心理学教学重叠的内容, 作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 结合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并在教学前通过调查了解高职医学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困惑, 以及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期望等, 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与方法制定中, 融入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原有医学心理学心理知识传授的讲授法的基础上, 加入了心理活动的体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 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x和创造x, 尊重学生的主体x,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x, 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S扮演、体验活动等。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运用各种资源, 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主要内容、目标及方法, 详见表1。

  2.教学的实施。对实验组进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教学时间为每周3学时(每学时50分钟), 共计30学时。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

  (四)调查和统计方法

  在教学前后一周, 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测评, 测评工作由任课教师严格按心理测量学原则进行操作。采用EXCEL整理数据,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正态分布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教学前后两组SCL-90各因子分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干预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CL-90各因子分进行组内比较。

  二、研究结果

  教学前两组SCL-90各因子分无差异(P﹥0.05), 教学前后对照组SCL-90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教学后实验组SCL-90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x及其他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 教学后实验组SCL-90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x和其他的因子分低于教学前。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后, 实验组SCL-90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x及其他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 实验组SCL-90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x和其他的因子分低于教学前, 与马定松等人的研究大致相同。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改善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改善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可能有: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掌握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 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 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 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切实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两者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一致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中大部分与心理健康有关, 如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干预、心理评估、异常心理等大部分章节均包含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自我调适等方面的理论。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涉及的内容也包括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自我意识、人格、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与挫折、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 两者的内容大部分是重叠的。因此选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医学心理学课程相同的教学内容, 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 能有目的地引导医学生将医学心理学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调适方法, 以及在课堂上获得的启示、感悟应用于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同时,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采用了案例分析、角S扮演、自我体验等多样化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积极从自身出发, 学会认识和调控自我消极情绪, 提高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 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从而提高了医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使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1987年, 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 医学心理学成为每一名高职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因此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通过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中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同时立足于医学角度,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充分发挥医学心理学的学科优势, 建立高职医学生关于健康的整体观, 使得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结果显示,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恐怖、偏执两项因子分改善不显著, 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复杂多样, 在30学时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 完全改善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受到一定局限的, 因此未来还需要结合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探讨促进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要想更好地改善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应该多样化, 如尝试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或者调动社会资源, 聘请有关专家, 举办专题讲座, 给有特殊心理问题的高职医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各类活动, 多方位、多样化、有针对x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这样才能更好地进一步维护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3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视角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

  一、引言

  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gy)是一门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 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既需要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 又需要较强的心理学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还需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认知方式服务于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几个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情境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通过精心创建一种既能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或事件中亲身体验, 通过真实情景的再现, 对发展学生的创造x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交流与协作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心理实践技能和解决心理健康等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意义建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都具有抽象x和高度概括x的特点, 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代表要机械x地重复与记忆, 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心理学的相关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自我认识是医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x、积极x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 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模式可以被应用到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提倡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以便于发展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深入理解, 通过支架作用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个体心理》两个章节涵盖的知识点既是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又和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应该以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 以潜在的发展水平为目标, 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例如, 认知过程中的感觉是学生在课前就已经理解和熟悉的心理活动, 围绕感觉为学习主题, 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体验当中, 如一起讨论吃糖吃到后面不觉得甜了, 反而感觉到酸是为什么;看到伤心的场面时, 觉得悲伤的曲调特别好听, 摇滚音乐特别刺耳, 看到高兴的场面时则相反, 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和讨论, 主动获得对感觉规律的理解, 从而达到对感觉规律概念的主动建构。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Anchored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要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x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章节的教学就可以具体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 可以呈现学生都关心的内容, 如人际交往、恋爱、x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的咨询案例, 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与技巧, 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 师生进行广泛地讨论、交流, 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咨询案例的理解,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不仅学习到知识, 而且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RandomAccessInstruction)

  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同一教学内容, 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 为不同的教学目的, 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比如《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教学, 可以采用人际关系理论讲解, 也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了解人际关系类型和人际吸引的表现, 还可以创设大学生和医护工作者常见的人际沟通情境。对同一个知识点, 用这种随机进入模式进行教学, 从不同侧面进入教学, 以不同方式给学生呈现同一知识点, 能够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从而达到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的目标。

  第4篇:医学心理学在儿科医疗中的应用

  引言:

  儿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 如果不重视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会使儿童消极的态度接受治疗, 影响治疗效果, 同时还会对儿童的x格、心理造成影响, 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儿童的心理疾病。这就要求在儿科医疗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传统的治疗方式, 同时应该注意借助心理辅助治疗的方式, 从而保证儿童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 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由于儿童时期心理自我调节水平较差, 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 现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 报道如下:

  1、在儿科医疗过程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儿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使得经常会出现消极的治疗态度, 通过研究发现在各个年龄段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时期的心理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生儿时期, 由于新生儿时期还不具备说话的功能, 因此新生儿时期与外界的交流方式主要是哭, 通过自己的哭声来传达不同的心理变化, 这个新生儿时期的心理变化大部分与受孕母有着极大的关系, 受孕母的情绪、心理变化都会对新生儿产生影响。(2)婴幼儿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 婴儿的心理情绪拥有20多种, 并且处于感觉动作的思维阶段, 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变化主要是受父母情感交往的影响, 父母密切的情感交往容易给婴幼儿带来安全感, 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因此这就要求父母在婴幼儿时期注意避免对儿童造成心理阴影。(3)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的幼儿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心理情绪逐渐完善, 但却由于大脑思维还未发展完善, 使得这个时期的儿童容易受心理情绪的影响和支配, 控制自己行为能力较差, 从而做出一些过于兴奋和激动的事情。学龄前期的儿童在接受医学治疗的过程中, 由于父母的溺爱极易害怕打针而产生恐惧心理, 在这个时期的儿童的心理问题极易对儿童的x格造成影响, 因此这就要求增加心理辅助治疗。(4)学龄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逻辑思维较为完善, 对周围的事物拥有自己的判断力, 能够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理变化,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身的行为控制力越来越强, 在接受医学治疗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有很好地配合, 但从临床表现来看一般会易产生焦虑和急躁的情绪,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所致。

  2、注意缓解儿童得病时家长的心里情绪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家庭都仅有一个小孩, 因此这就造成了对当前儿童过分溺爱的现象, 当儿童患病时有的家长甚至回避儿童自己更需要心理安慰。受父母情绪的感染, 直接会影响到患儿的治疗情绪, 因此这就要求医院在进行患儿的医疗过程中注意采取方法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有些家长为了让患儿尽量少的接受打针等一系列的治疗方式, 在还没有了解病因的前提下往往会急于求成, 希望通过更简单有效的方式来根治儿童的病症, 这将直接影响患儿接受治疗的积极情绪, 使患儿心理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患儿进行治疗就必须解决患儿家长这种因心理x应激而产生否认的防卫反应。

  3、缓解患病儿童心理问题的意见

  由上面叙述可知, 当疾病发生时往往会使患儿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 若是对这些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 很容易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严重时甚至会对患儿的x格产生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这对患儿采取医疗治疗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注意对患儿的心理以及患儿家属的心理做一定的辅助缓解和治疗, 从而改善患儿的不良心理反应。本文针对通过心理学辅助的治疗方式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1)幼儿儿科医疗的对象年龄较小, 针对一些流感之类的病症往往不会在短时间内治愈, 因此在日常的治疗过程中为了避免患儿产生消极情绪, 及患儿不配合治疗的现象发生, 这就要求医疗工作人员注意日常的治疗过程尽量轻柔及对患儿的态度尽量和蔼, 在治疗过程中避免对患儿进行恐吓、责备等心理刺激, 培养患儿积极接受治疗的态度。(2)针对以上描述可以发现, 家长的行为和情绪往往会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心理变化, 因此首先就要做好家长的心理工作, 通过患儿家属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引导来保证欢而良好的心理治疗状态。(3)良好的医院环境会对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产生影响, 医院在提高自身医学水平的过程中, 注意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同时注意为患儿的户外活动提供场所来缓解治疗所带来的心理压力。(4)在对患儿的治疗过程中, 由于经常会受各个方面的影响, 经常会产生心理变化, 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的增加心理暗示或鼓励, 提高患儿的治疗积极x, 对患儿的治疗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在对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医院工作者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关系, 注意与患儿主动进行交流, 从而赢得患儿的信赖, 增强患儿治愈信心。

  结语:

  有效的心理辅助治疗方式能够培养患儿稳定、积极地心态接受治疗, 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治愈信心, 同时还有助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健康的心态, 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对医学心理学在儿科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描述, 希望会通过心理干预的辅助治疗方式对患儿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医学心理学论文4

  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教学理论。新的理论认为, 个体不应死板地反映客观事物, 而应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解释现实, 构建现实。学习是以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即“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为基础, 在一定的情境下,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 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主动获取、加工和建构新“图式”的过程。

  医学心理学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师一方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而学生一方处于被动和被支配地位, 学生习惯于教师教什么, 就被动地学什么, 学习缺乏自主x, 这种灌输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忽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 久而久之, 不但磨灭了学生创造x思维的形成, 使学生深陷于背概念的苦海中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新的教学理论为当前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动力。

  1.医学心理学教学目的不应局限于新的医学模式下知识结构的完善,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建构的能力, 达到终生学习之目的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学科体系中既年轻又不成熟的学科, 在医学院校担负着传播心理学知识, 促进心理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 促进医学对人x的关注, 促进“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完善等重要任务。

  既往医学心理学教学更注重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传授, 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认知建构和心理健康, 存在重知识轻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此,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不应该立足于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接受知识的状态, 而应把实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 建构学生良好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加深学生对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 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主动探索知识, 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学会探索发现, 学会认知加工, 学会自我监控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的同时, 认知、思维、学习和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使教学具有很强的开放x, 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和谐统一。

  2.在新教学模式的启发下, 医学心理学教学思路的转变

  医学心理学应根据学生认知建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 学习不仅仅是从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过程, 而是学习者在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学习新的知识, 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 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学情景下, 利用一定的教学资源, 通过与教师或其他人协商、交流和合作, 进行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强制束缚的, 而应是自由开放的;不是由知识主宰、控制着人的学习, 而是人去认识、掌握和占有知识。因此, 医学心理学教学应围绕学生认知建构的核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为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而教。教学前应对教学对象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进行诊断,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中应善于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 注重多维的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 同时随时进行教学监控, 教学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要以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为核心而进行,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 主动地采集、猎取知识, 自由开放地发展自己。在这样的情境下, 才能完成学生认知结构的自主构建, 培养创造x人才。

  3.新教学模式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运用的体会

  3.1 为学生提供和谐、合作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站到主体地位上来

  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为学习活动的展开尽可能地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一个优化的, 充满情感和智慧的教学情境, 是激励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根本保证,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和谐、民主和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境, 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这里所说的课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和教学时空环境等教学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更为重要。

  教师应结合医学心理学的特点, 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创设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需求的物理和心理刺激, 激发学生的课堂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心理的愉悦x,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促进智力活动。

  3.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鲜活起来

  传统的教学手段, 使得医学心理学的教学陷入沉闷、枯燥、毫无生机的状况。这也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学存有敬畏心理而使学习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生动、活泼的教学媒体的运用, 使得心理学教学现状大为改观。一副副生动的画面, 一段段真切的视频都深深的吸引着学生, 引导着他们在心理的海洋探索。

  3.3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引导到终身学习的长远目标上来

  新的教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Seaffoldiglnstruction)其要求教师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 分析学生的认知、个x等发展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使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学生可望又可及的水平, 使教学始终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教学首先要给学生建立概念框架(搭脚手架), 促进学生进入概念框架(进入情境), 激发学生独立探索, 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 并通过管理与调控把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 进而不断地把学习者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更高水平真正做到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拋锚式教学模式(Arichoredlristmetiori)。认为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师可采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展开教学。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 这种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这种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首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般学生都关心的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 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x事件, 或提供恰当的案例作为学习中心(即“拋锚”), 然后教师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 师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 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角解最后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进行评价,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不仅是知识的学习, 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 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例如:在讲到“心理应激”时, 先让学生查阅有关“心理应激”的各种相关资料, 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 如:关于“心理应激”都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持什么意见?应激事件与人的心身健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分小组讨论, 最后就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心理应激”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提出了问题, 学生才会动脑思考如何去解决, 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新思想及新观念, 体现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精神, 这样的课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x,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所以他们觉得这样形式的课学得明白记得扎实。例如:在讲“感觉的适应”时, 如果直接介绍适应是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x的变化, 学生很难理解, 不妨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天刚出门时觉得特别冷, 而时间久了怎么就觉得不那么冷了?为什么刚进入解剖实验室时会觉得特别刺鼻, 而过一会儿觉得减轻了一些?此时此刻学生都很好奇, 都想知道平时的这些感觉宄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种的疑问促使学生渴望解决这些问题, 获得有关方面的知识。所以说, 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讲授的内容要难度适中, 医学心理学中涉及到很多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而心理学虽然是研宄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与人自身有很大的关系, 但人的心理现象比较复杂, 所以心理学知识很抽象、难懂。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就应把握好难度, 不能过份简单, 也不能太难, 要难易适中,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否则让学生跳跳脚都够不着的话, 学生势必会灰心丧气, 缺乏信心, 失去学习兴趣。

医学心理学论文5

  医学心理学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在我国, 经过30年的发展, 医学心理学课程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 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不规范,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等问题, 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医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作以探讨。

  1.医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内容庞杂, 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概论与诸多专业心理学内容合编为一门课程, 包括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内容, 使得课程内容相对庞杂, 在有限的学时每部分内容难以深入讲解。而且部分内容与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内容重复, 学科本身缺乏系统x和针对x。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 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 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 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 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 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 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 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 从基础到分支学科, 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学方面, 教学目标重结果而轻过程, 重认知而轻情感, 重概念的记忆、理解而轻知识的整合、实践;教学方法依旧以讲授式教学为主, 虽然辅以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 但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x,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x上还不够, 学生大多习惯了教师教什么, 就被动地学什么, 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 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现今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 但是这种电子板书如果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量太多, 也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

  2.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医学心理学既然成为临床医学等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 现有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单一课程已经难以适应医学模式发展趋势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 迫切需要改变当前单一医学心理学课程, 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

  2.1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 与相关医学课程整体协调

  优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可根据教学内容和x质, 结合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 将课程分解开设于不同学年, 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心理学基础。是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框架, 主要包括心理活动过程、人格、心理应激、心理健康等。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 学生通过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解, 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有助于记忆、思维规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这些对医学生学习其他医学形态学科有很大帮助, 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增强适应社会、应对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为医学心理学内容。是以与临床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异常心理等, 重点放在医学过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与医生的心理学问题, 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临床学习阶段, 因为这些内容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因此应当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课程及临床见习同步安排。可以结合实际条件合理采取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有利于促进临床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x、系统x与实用x, 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 在实践中认识和解决服务对象在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 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 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

  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宄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 提供多种学习资源, 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 建立网络学习环境, 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

  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 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 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 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2.2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教学体系, 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诸因素中最具变化活力的因素。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的影响下, 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x、师生教学的互动x、教学活动的生命x、教学方式的现代x。根据不同的主题, 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①研讨式教学法。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初期, 就向学生介绍和医学心理学相关的中英文期刊,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献并提交读书笔记,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 寻求新的研宄课题, 然后鼓励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或者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或者准备材料进行实验, 沿着所选定的课题开展研宄。适用于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如情绪理论等;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 此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x,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由学生查阅资料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 在学习心身疾病一章时, 可以让学生从流行病学、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经验和心理治疗等方面查阅资料来分析冠心病、原发x高血压、消化x溃疡、支气管哮喘、癌症等心身疾病的表现特征, 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个人所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 最后由教师做归纳总结,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不仅是知识的学习, 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 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改革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中:①多媒体教学。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 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 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②网络教学。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 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 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改革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充分体现灵活x与全面x等特点, 调动学生积极x、真实反映学生能力, 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x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 不仅考查知识面, 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 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综上所述, 按新的思路架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是阶梯式的贯穿于医学教育全程的课程设置体系, 教学方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通过该课程教学的改革, 培养学生全新的现代医学理念, 以及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处理医学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医学心理学论文6

  在传统观念里, 医学的产生就是为了治疗人体的疾病, 具体地说就是研究人体生物学的改变, 探索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传统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方面, 涉及到的主要学科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以及临床各学科。传统医学的研究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随着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生物医学的研究也日趋深化, 许多疾病也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或消灭。但任何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暴露出缺陷来, 生物医学也是如此。因而近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WHC提出的健康定义, 反映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是人类健康观的重大发展, 对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医学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不够

  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院校时间太长了, 根深蒂固, 很难动摇。新的医学模式于1976年由恩格尔提出至今已30余年但在医学院校里医学心理学的受重视程度仍旧不高。医学心理学不仅课时少, 而且大多数院校都把它作为考查课。医学心理学课程远远达不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应有的地位。

  在20xx年出版的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 将医学心理学分类为人文社科行为类课程, 其中包括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类课程等, 这一安排淡化了这门课的医学和理科特征, 也隔断了它与临床实践的联系。目前, 大学基本都将医学心理学课作为医学基础课, 在本科的大二或专科的大一开设。大多数院校安排36学时, 有的五年制本科只安排30学时, 比课时最少的《人体寄生虫学》的22学时只多出8学时, 这么少的学时, 很难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丰富的内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些专科则只将这门课作为选修课开设, 而实用技术类专业如影像、眼视光、检验等专业则均不开设这门课, 这意味着有些专科毕业的医学生将完全没有医学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的结合, 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20世纪中期其理论体系已渐趋成熟。它的理论部分和操作部分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 尤其后者(包括综合x医院常见的心理学问题、药物与心理行为、心理诊断技术、各种心理行为治疗、医学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等)更应让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并应用于临床。

  30余课时医学心理学课程, 充其量只触及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诊断学的皮毛, 甚至在某种分支学科方面连皮毛也未触及;学校不重视, 学生自然也不重视这些课程, 相应学生到了医院也就不大可能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来开展工作, 其恶果就是“医患关系紧张”心因x疾病、医源x疾病増加, 同时也影响了许多生物x疾病的恢复。

  1.2 开设时间不合适

  许多院校将医学心理学作为基础课, 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讲授, 这本身是不科学的, 而且给教学带来难度。

  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是在解剖、生理、生化以及临床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例如:脑的活动极其复杂, 每一项心理活动都是一个有许多神经组织参与的复杂的功能活动过程。人的知觉、记忆、认知、运用、言语、思维、书写、阅读、计算等都不是孤立的功能, 不是有限细胞的直接功能, 故而很难机械地定位于一处的脑区, 要阐述清楚这些内容就涉及到了许多基础课程。若第一学年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 与解剖、生化、生理等基础课同步进行, 该课程要承载的内容就太多了。

  除理论部分外, 医学心理学的操作技术部分也涉及大量的临床技术问题。如各种疾病的心理问题, 尤其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器官移植中的心理问题、危重症者的心理问题、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等等, 都应在有一定的临床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 才容易接受。因而, 这门课程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较为合适。这样, 不仅可以促进医学心理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増进学生对心身医学的理解, 而且能使学生将所学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理论和技术,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临床过程加以运用。

  2.教学改革建议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该在精炼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増加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 拓宽学生视野, 加大医学心理学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的结合和融合力度, 并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促进对医学模式转变的影响

  病因或促发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很多, 几乎涉及到了临床各个学科。有些疾病如传染病等, 其病因和促发因素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不大, 但在疾病的整个发病与转归过程中, 则可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20xx年SRS(非典)流行时, 许多住院病人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了疾病的加重或死亡。北京对进入第一线的医护人员, 进行了心理干预及与患者心理沟通的培训工作。专家在培训中建议医生, 第一次见到病人要这样说:“我会以我最大的努力, 以现有的最好条件, 和你一起努力, 我们共度难关”还要求医生, 一定要注视患者一秒钟以上, 得到患者眼神和语言的回应后再转移, 注视的同时可以点头或用简短的问候与病人打招呼。抗SRSt, 在心理干预、心理沟通方面, 专家们总结出了最能对患者产生鼓舞作用的四种表达方式:①轻轻拍肩;②扶肩说话;③向患者伸大拇指;④向患者打V字手势。前两个动作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离, 表明医护人员并不害怕他们, 而是把它们当作亲人、朋友。向患者伸大拇指, 表示患者情况良好, 这有利于稳定患者情绪, 増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要离开病房时, 可以向患者打一个V字手势, 等患者有表示回应时再转身。有关临床医生在引用以上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沟通后认为:有92%的患者当医生轻轻地拍打他的背时, 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正面感受, 他们说医生的触摸像一股暖流, 一道激光、一束射线, 把SRS病毒驱走了。就是光用眼神和大拇指, 也有71%的患者当天就増加了食欲。

  许多疾病从发病到转归治疗都离不开心理学内容, 只强调生物医学而忽视心理一社会因素是不符合目前医学发展规律的。

  2.2 重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在人们的习惯认识上,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 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轻视它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笔者一再强调这门课应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 就是强调它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到医院实习的学生, 应该是已经学习过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或正在学习, 这样学生在与病人接触时, 就会时时意识到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并时时注意使用有关知识与技术。

  心理学技术, 归根结底都是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的(除大部分心理测验外)因此, 实习时, 应该要求学员重视语言技巧, 与病人接触时有意识地发挥语言的治疗作用。如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分别选用安慰、鼓励、劝说等方式以提高治疗水平。

  安慰x语言, 可以使病人感到亲切愉快, 改善心境。成功的安慰是不容易达到的, 学员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以期达到真正的安慰效果。鼓励x语言, 实际上是医护人员对病人心理积极一面的支持, 对调动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非常重要。劝说x语言对医护人员来说更显重要, 因为对病人劝说能不能达到目的, 是对医护人员心理治疗能力的一个重要检验和评估手段。其次积极的暗示语言的运用, 也能显示医护人员心理治疗的技艺水平。好的暗示x语言, 可以使病人有意无意地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 有时还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还要让学员避免对病人使用伤害x的语言。因为伤害x语言是一种劣x信息, 会给病人以伤害刺激, 从而通过皮层与内脏相关的机制扰乱内脏与躯体的生理平衡。如果这种刺激过强或持续时间过久, 就会加重病情。

  通过以上临床实践不仅提高了学员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深刻了解, 也提高了自己的实习质量, 所以说把《医学心理学》果程和临床课程同时开设, 并重视这门课程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对学好这门课是有重要意义的。

  2.3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结合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 充实内容

  大学生群体不是脱离社会发展环境而孤立存在的, 社会中的各种风气, 都会在他们身上得到反映。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形成良好的个x心理品质, 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学校需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 丰富医学心理学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如近几年全国大专院校呈上升趋势的大学生自杀现象, 就应该引起重视, 并在这门课中给予涉及。大学生自杀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相对来说,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理x、素质也比较高的群体。但有研究资料表明, 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 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 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同时, 自杀占到了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

  虽然大学生自杀的人数相对于大学生整个群体比例较小, 但是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冲击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却非常巨大。因而应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増加自杀专章或专节, 论述自杀的病因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等。

  《医学心理学》教学还应配合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组织,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等等。这些活动, 既丰富了《医学心理学勘教学, 相应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医学心理学课程不仅要与生物医学临床实践相结合, 也要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服务, 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 对这门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才能使这门课更富有生命力, 更符合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

医学心理学论文7

  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势必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应适度的加强与发展。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与学也像其他医学课程一样在其医学知识结构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通过医学心理学学习, 使学生获得整体医学观念。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的公共限选课, 提供了一个看待病人、看待疾病的新视角。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师生们的共识。

  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 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 “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 其社会角S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 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身为医者是要治‘‘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成为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 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 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 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 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 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 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 内容涉及面很广, 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 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 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x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x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x。这种双重x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 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 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 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 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 随着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 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 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 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 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 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 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 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 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 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x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 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 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 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 24学时,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 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 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 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 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 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 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 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用2学时时间, 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 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 学生学习有章可循, 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 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 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 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 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 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S扮演、启发式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x、积极x, 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 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 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S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S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x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x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 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 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 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 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S模拟法从现实出发, 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 帮助学生体验实情, 找出症结, 研究问题, 寻求对策, 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 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 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积极x, 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 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 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 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 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 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 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 建立网络学习环境, 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充分体现灵活x与全面x等特点, 调动学生积极x, 真实反映学生能力, 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x见解的情况, 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学生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多, 发挥创造x思维和逻辑x思维的少, 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 就必须背讲义, 教条地套教师的标准答案。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补充考试的不足。平时课堂要求学生以理解为主, 多提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全班进行讨论;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可以组织集体辩论, 把辩论内容整理成文, 酌情给学生加分, 作为平时成绩。此外, 可以布置一些可供发挥思维的作业题。如:学习了人格一章后, 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人格(包括能力、气质、x格)测验,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 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 分析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机制, 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考试可以放一些经典影片和心理学录像, 让学生针对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给出心理分析, 说明这些人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或采用了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 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的进行, 把单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水平, 转向侧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鉴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来, 真正发挥出考试的验收作用, 达到考试应有的督促、提高、检查、评价的目的。

  医学心理学课程新体系教学模式的探索, 有利于满足医学生对于医学心理学的学习需要和期待, 即:第一, 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 解决自己在大学时期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情感和爱情、学习能力和动机、职业生涯设计等问题, 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第二, 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 为今后在医疗行业工作打下基础。使学生感到“心理学是生活的学问、身边的科学, 医学心理学是成为高素质医务工作者的必修课”。有利于为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增加理论和实践依据。

医学心理学论文8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1, 探讨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不仅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 在灾后公众健康问题中显得更为重要。核事故不同于其他自然灾害, 其引起的核辐射、核污染以及放射x尘埃令人更为恐慌。Becker2研究表明, 在各种灾害中核辐射最令人畏惧。因此核事故引起的公众健康问题最为显着。尽管核事故少有发生, 但其造成的危害非常大, 尤其是造成公众的辐射暴露。众所周知,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公众造成的心理影响已经远超事故本身引起的灾害。其他的科技灾难带来公众健康影响与核事故也极为类似。现通过分析国内外核事故对灾后健康的影响, 探讨如何提高核事故应急的效率。

  1核事故与公众健康

  人类掌握原子能利用以来, 曾多次遇到核危机和灾难x核事故。二战时期的广岛、长崎核弹爆炸给两座城市带来的灾难至今还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危机给周围居民带来长期的心理影响, 紧张相关的高血压、心血管系统变化等各种症状在事故当年三里岛附近居民流行病调查中有显着表现, 甚至在5年后, 都有许多亚临床慢x紧张综合征的报道, 其中暴力倾向的症状最为明显。1986年4月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造成32名工人和救灾人员当场死亡, 绿S和平组织认为该事故导致近1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亡, 数百万人长期受到放射x污染的影响, 超过三里岛核电站事故65000倍的核污染给方圆6万平方千米带来长期的公众健康影响。儿童甲状腺癌激增, 白血病、淋巴瘤发病率增加0等各种辐射相关疾病给当地居民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事故也给当地公众带来更为深远的心理影响, 在事故4年后的调查中发现, 5%的成年人观察到明显的心血管系统改变, 50%的人抱怨有胸痛症状, 一半以上的成年人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正遭受辐射相关疾病, 核电站废物清理人员出现工作变动频繁、孤僻、家庭不稳定、离婚、酗酒等精神压力相关的心理学改变。近期的日本福岛核危机已经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 短期内的放射病爆发和长期的癌症发病率增加以及今后长时间的公众心理健康影响难以估量。

  我国没有发生过引发公众恐慌的核事故灾难, 除了原子弹试爆工作人员遭受核辐射事件相对较为严重, 其他一些均为小范围影响的事故。例如, 20xx年4月份的天津大港油田钻井平台放射源暴露事件造成81人受照剂量在1mSv以下的核事故, 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作为国家放射病救治第一临床部参与救援, 事故伤员涉及较多但剂量较小, 没有形成辐射损伤;尽管如此, 当事人及家属存在普遍的恐慌心理, 受照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胃肠不适, 恶心、呕吐等。造成社会心理影响较大。不管是直接的核辐射危害还是广泛的社会心理学效应都需要规范科学的核应急方案和公共教育政策。

  2核事故与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反映了心理行为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在突发x核事故引发的社会心理变化给公众带来许有临床表现的灾后综合征等健康问题。亚临床的慢x紧张综合征、机制未明确的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都在事故后公众健康中产生长远的影响。

  核事故最初引发的社会心理反应就是恐慌。产生恐慌的因素很多:对核辐射相关知识的缺乏;缺乏自信的逃离引发群体效应;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对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印象;信息传播速度快而相关专家没有统一的指导意见;政府报道信息的不透明;媒体过多的报道;对污染地区人和物的歧视排斥等68。恐慌、挫败、绝望等心理行为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进而表现为临床的各种全身不适症状。长期精神紧张还会诱发各种疾病和行为失控。

  医学心理学的身体和心理表现是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 各种全身不适等紧张相关症状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 公众往往会出现自己是否遭受核辐射危害的担心, 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形成恶x循环。因此, 这种心理和身体的相互影响是长久的, 例如, 在25年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回顾调查表明公众心理健康问题仍面临挑战。做好公众教育和应急政策, 才能减少事故后的公众心理健康影响和救援压力。

  3核事故医学心理学与应急政策制定

  3.1核辐射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公共核辐射

  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不仅能够提高公众在核事故应急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也能减少社会心理恐慌, 降低灾后公众心理健康问题。在突发事故中的第一救援者并非政府救援, 往往是受害者相互救援起主导作用, 正确核安全常识能够提高灾区自救效率和能力, 减少对和污染地区人或物的恐惧排斥。旅馆拒绝污染区逃出人群投宿和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拒绝运载污染区的受害者等现象在1987年巴西的放射x污染事故、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99年的日本核事故等中都有报道69。信息的不透明和公众核辐射相关知识的匮乏加大了核事故中的地区动乱。因此, 核辐射相关知识的公众教育和核事故安全自救培训是政府进行核应急的基本政策之一, 这也是保障其他核事故应急程序的有效执行的基本条件。

  3.2心理疏导配合医疗救援

  心理救援和医疗救援在核事故应急中同样重要, 不仅是核污染地区受害者, 还有作为主动接受污染的一线救援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对医学应急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专门的心理医师的心理咨询或疏导可以预防短期的社会心理恐慌效应, 同时也能有效控制公众长期的焦虑、烦躁、全身不适等紧张相关的灾后综合征。

  3.3完善核事故应急程序

  完善的核事故应急程序可以减少核危机给公众带来的医学心理学影响。完善的应急程序包括专家的统一指导意见、媒体适度正确的报道、成熟的救援经验准则、快速高效的救援方案。

  首先, 核事故救援涉及核物理、辐射防护、放射医学、救援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媒体引导的专家意见对公众救援行为和事故应急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但不同领域的专家在共同研讨之前给出的意见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引导, 导致专家意见的不统一, 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例如, 福岛核事故后的碘盐抢购事件就是公众核辐射知识的匮乏和专家错误的指导建议引起的。其次, 现代社会的信息多元化, 高速的信息传递给媒体的信息传播也带来一定的隐患:过多的关于破坏、死亡等报道引起社会心理的低落、担忧和恐慌, 加剧了公众的恐惧心理。最后, 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效率、顺畅的工作衔接、医学救援和心理救援的联动效率是确保救援方案高效执行的客观条件。

  考虑到医学心理学作用和社会心理学影响, 公共救援策略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阶段:紧急响应期、早期应急期和恢复期。

  紧急响应期(事故发生后48h内):策划启动紧急救援方案;指导公众进行核安全防护;劝阻人群的危险行为;安顿幸存者;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受害人群的医疗分类;组织公众自救;救援人员的医学和心理援助(职业安全的防护)。

  早期应急期(48h至1个月):保证公众信息畅通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听取公众的质疑和反馈意见;继续提供医学和心理援助;帮助家庭重聚;重建地区管理秩序;关注灾后心理病变。

  恢复期(1个月至1年):主要解决公众心理健康和医学心理学影响形成的灾后压力综合征。突发灾难中多数人能投入自发救援和自救工作, 但在早期救援结束后却陷入各种精神或心理疾病中, 表现为精神的突发失常、情绪紊乱、全身不适、高血压、士气低落、各种压力引起的疾病困扰、失眠、孤僻内向, 其主要原因是灾难场景的记忆、亲人的逝去、自身的伤残、经济的损失、家乡的迁移、责任过失引起的自责等。多数受灾者会把心理影响反映给提供他第一救援的救援人员, 医学和心理后期援助应结合灾后人群的社会关系进行。同时, 心理干预也需注意受害者隐私的保护以避免引起相反的效果。其次, 对于生活信心的恢复, 媒体应给予更多的重建家园和患者救治的信息传播, 组织悼念的仪式和典礼可以更大程度地释放对失去亲人的回忆和痛苦压力。

  4小结

  核事故对公众医学心理学的影响对核事故应急政策方案的制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医学心理学影响给事故地区公众造成短期和长期的身体和心理影响, 遵循核事故医学心理学经验准则的救治方案具有可行x、高效x, 能获得较好的后期效果。

医学心理学论文9

  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是综合国内外多种与医学有关的心理行为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 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而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何做好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也是众多辅导员经常考虑的问题。通过学习医学心理学, 以及在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原理, 可以帮助高校辅导员顺利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因而它也就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处理焦虑x和抑郁x障碍

  焦虑(anxiety)是因不能达到目的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 使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 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 预感到不祥和担心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及带有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现在社会竞争之激烈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在校压力很大, 认为自己无关系、无门路, 人生前途渺茫, 有些学生看见外面激烈的竞争, 自信心也就慢慢地丧失了, 甚至想到逃避人生等等, 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是绝不容忽视的。

  焦虑x障碍具体分为现实x焦虑、神经症x焦虑和道德x焦虑三类。现实x焦虑亦称客观x焦虑, 它是一种对学业或就业等产生的焦虑。有些大学生经常x地过分担心考试不能过关或者担心毕业后没有工作, 以致产生过分的焦虑。对于学生来说, 轻度的焦虑一般不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反而可能有利于学生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面来。但是, 如果是过度的焦虑, 那么就是不正常的表现。

  首先, 对于那些因在校园生活中碰到挫折或困难而发生焦虑的, 可以依据实际的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后再行处理。其次, 对那些源于内心的幻想或知觉的焦虑, 应当根据其内心的状况, 运用医学心理学中精神分析与分析x心理治疗较为合适。

  抑郁x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 多伴有焦虑、肢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属情感x障碍的一个方面。它在心理障碍中是最常见的, 同时也是不易察觉的。它的突出表现是持久x的情绪低落, 还可以出现睡眠障碍、对生活失去兴趣、活着没有意义等表现。当抑郁情况严重的时候, 会出现自杀意念或企图。

  近十几年来, 高校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 说明对自杀行为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对有自杀危机者, 应耐心倾听, 努力找到其绝望的原因, 同时要给他们营造一种安全、接纳的环境, 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如果是由现实生活应激事件引起的自杀危机, 可采用医学心理学中的疏泄法、支持治疗等心理干预方法, 以帮助他们度过危机。

  二、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早期干预x心理障碍

  x心理障碍(psychosexualdisorder)又称x变态, 泛指在两x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 并以这类偏离为x兴奋、x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它可以表现为同x恋、恋物癖、异装癖、异x癖等。一般来说, x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后就很难改变, 所以早期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x心理障碍, x心理咨询是早期干预的重要手段。平时在高校的校园中就要对x心理障碍的一些表现做一些对应的宣传工作。对于相当一部分的x变态患者来说, 应用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对他们的治疗取得了一定成功。

  三、了解医学心理学有助减少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包括酒瘾、药物依赖及因特网成瘾等。其中, 因特网成瘾(internetaddiction), 简称“网瘾”, 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不上网时, 总是想着因特网;上网时间比预计要长;上网明显影响学习和人际交往等等。通过了解医学心理学的知识, 可以为治疗网瘾提供较多的方法。比如认知行为治疗等, 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较多办法。

  综上所述, 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与医学心理学关系密切。通过学习和了解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桑供春蚕, 花引蜜蜂, 这是对辅导员工作最好的诠释。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本人认为学习医学心理学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

医学心理学论文10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就要求培养的医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外, 还应该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素质。传统的医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不能够有效维护人类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对健康进行了新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适应社会和道德健康。而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是有效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在医学与心理学之间架起的桥梁。因此, 医学心理学的教育也逐渐受到各大医学院校的重视。医学心理学教育融入现代医学模式是不可缺少的。

  1 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

  1.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重视程度不足

  专科医学生的学制是三年, 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多人文素质课, 包括医学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的课程设置均偏向于专业课, 忽视了目前社会潜在压力下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 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等, 但其程度远远不够, 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调查研究表明, 我国医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生理成熟与心理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在现代医学模式下,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清晰,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2医学心理学教育渗透不足, 内容偏离

  医学心理学是让学生懂得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 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而目前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均是心理教师, 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学的教育, 而医学内容渗透较少, 不能很好的结合临床, 导致学生不能将心理学熟练运用到医学当中, 这使得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抽象难懂, 学生学习时重应试而轻临床, 达不到医学心理学的教育要求。

  种种迹象表明医学心理学教育并没有融人现代医学模式, 其课程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 更好的服务岗位工作, 实现心理学和医学的对接。

  2 医学心理学教育融入现代医学模式

  2.1明确医学心理学教学定位,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特点, 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在前期阶段, 激发学生个体心理活动, 使之对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 形成心理学的思维方式, 学会掌握不同情绪的识别及干预。在这个阶段对大学生自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融入大学生活, 应对压力和挫折都有帮助。后期阶段, 就要将医学的内容逐步引入心理学的教学中, 如何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干预、心理治疗等。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医生和患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应当与临床课程交替安排讲授。心理教师也要对临床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 将心理学与医学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切实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2.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S构建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大量的思考时间, 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分析某个案例或病例, 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起学生运用心理学思维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x和创造x[5]。安排学生参与多种心理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医学心理学的意义。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 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听取和记录在心理活动中学生的不同表现, 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并对讨论结果进行严密的总结, 得出结论。

  2.3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建议医学心理学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 两者就可以相互结合。开设临床课程后学生就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临床见习, 在接触到临床实践后, 此时开设医学心理学就能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患者身上, 也会注意使用技巧和技术, 心理学知识更加实用和有效, 这才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医学心理学中对语言技术的要求也很高, 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语言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 如安慰x语言, 可以使患者减少治疗恐惧感, 改善心情;可以使患者对治疗更加有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提高了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认知,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对学好这门课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医学心理学的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克服自身面对的困难, 更重要的是教育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帮助患者克服实际心理问题, 配合医生完成各项诊疗过程。医学心理学要不断进行改革尝试, 才能使这门课程富有生命力, 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医学心理学论文11

  1目的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健康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据了解, 在门诊病人中, 有近80%病人的健康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婚姻、感情、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也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由心理学和整体护理学相结合, 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 是医疗工作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 护士除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外, 还因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 并根据病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就是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为服务对象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帮助被服务者消除或缓解由于疾病或其它方面的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 以促进医患互动,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保证被服务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 使他们愉悦地接受治疗及护理。

  2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人员与病人的相互交往中进行的,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是心理护理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这种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基础上的平等关系。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神志等方面去影响病人而建立的。

  (1)言语心理护理是在护士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完成的, 言语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 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交往过程中亲切的言语是最好的良药,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美好的语言交流能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又能表达护士的良好愿望和诚挚的关心。通过交往可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 协调关系, 满足需要。既有利护理工作的进行, 又可以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对心情不快的病人给与劝导、慰抚, 使病人心情愉快;对疑虑的病人给与解释, 解除其顾虑;对消极悲观的病人给与鼓励, 使病人得到精神上的支持,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神情在心理学上称为非语言x交流。护理人员要学会控制情绪, 时刻乐观、开朗、以此去感染病人, 而切忌惊慌失措。神情可以在举动及目光中流露出来, 特别应该注意。

  (3)态度表现在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自身的仪表、风度、姿态等。和蔼的态度、甜美的语言、精湛的技术、严谨的作风会, 使患者获得安慰、寄托, 使其心情舒畅, 对疾病的早日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行动一个人的行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 而护理人员的行动对病人有直接的影响。懒散、懈怠令人产生厌恶;轻佻、潦草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慌忙, 冒失令人恐惧、疑虑。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轻柔、庄重、淡定、认真, 从言行举止上可给病人以心理上的安慰。

  (5)启迪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只是单纯询问, 而应不断地用医学心理知识向病人作科学的宣传解释, 给病人以启迪,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从而消除治疗的态度的错误观念, 错误认识, 使病人对待疾病治疗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6)有针对x即强调个体化心理护理, 一是因人而异, 二是同一病人因时因地而异。病人心理虽有一定规律, 然而年龄、x别、心理特征和病情不同, 其心理活动差异很大。所以心理护理方法要灵活, 不能一成不变, 必须在对病人进行细致、客观的观察分析、采取灵活多样的具体心理护理。

  3结论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 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仍表现不够, 对心理护理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实践, 体会到进行心理护理治疗对绝大多数的病人是有效果的, 并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临床上对患者的心理反应, 要认真地观察分析, 以便有效地实施心理指导, 是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 也是护士职责, 应贯穿临床护理全过程。心理护理就必须通过观察、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去掌握病人的特点及心理状态, 因人而异的做好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士在在护理实践中注意磨练自己的x格, 加强自身修养, 逐渐培养自己责任、勤奋、坚毅、认真、忠诚求是的良好气质, 做到忠于职守、忠于患者、刻苦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知识持之以恒地开展好心理护理。总之, 心理因素与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论文12

  医学心理学作为我校医学生必选的公共课之一, 引进CDIO教学模式, 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个人学习向合作学习, 以概念为中心向已问题为中心等的转变。本研究采用CDIO教学模式, 试图打破已有路线行进的教学理念, 鼓励并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考。学生依据给出的条件, 主动思考、积极设计、尝试实现、实体化运行, 从而从方法论上解决了专业课程怎样教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 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 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1]。医学心理学兼有心理学和医学的特点, 它研究和解决人们在健康或罹患疾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所涉及到的一切心理问题, 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目前医学心理学现已列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公共科目。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几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这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在20xx年的适合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联合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联合创立, 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 CDIO培养大纲将大学生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实践能力四个层面, 大学生要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并以综合的培养方式才能符合大纲的要求[2]。

  20xx年, 顾佩华院士第一次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中国, 并于20xx年成立“教育部CDIO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目前我国已经有近40多所试点高校在进行CDIO教学模式改革。CDIO改革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理念下强调研发与实践为主的教育, 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技术基础知识, 引导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 理解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x影响。

  一、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引入CDIO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高等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 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同样强调“做中学”, 其本质上与CDI0教育模式异曲同工。所以, 在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 重视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可以通过关注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目前较多数高等教育在理论教学方面以教师讲授为主;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以验证x试验和模拟实训为主,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但却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创新和开放x思维的培养。采用CDIO教学模式试图打破已有路线行进的教学理念, 鼓励并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考。学生依据给出的条件, 主动思考、积极设计、尝试实现、实体化运行, 从而从方法论上解决了专业课程怎样教的问题[3]。经调查发现,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尚无引进 CDIO教育模式进行课程教学的例子。医学心理学作为我校医学生必选的公共课之一, 非常有必要引进CDIO教学模式, 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个人学习向合作学习, 以概念为中心向已问题为中心等的转变。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CDIO 教育理念。

  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 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 是一门兼具理论x与实践x且操作x极强的应用x课程。此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为:首先以CDIO“一体化”理念整合课程体系;其次以“项目”实践为载体践行教学理念;最后以“做中学、学中做”为目标体验学习乐趣。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强调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教学。

  基基于CDIO 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 其着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实践能力和素质。

  CDIO 教育模式强调基于 “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教学, 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4]。因此, 以“全生命周期”为载体的CDIO 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契合《医学心理学》课程培养需求, 其“ 一体化”、“项目”等教学理念无疑也是适合《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课程的实施方案见图1。

  图1 医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方案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改革中子项目与综合项目的实施情况

  (一)开展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

  此次教学改革安排在秋季学期, 在20xx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某个班展开。第一次授课, 即向学生表达了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CDIO模式, 开展项目教学, 项目包括子项目与综合项目。例如, 子项目有心理应激研究、心身疾病研究、健康行为研究、心理干预研究;综合项目有病人心理研究、医患沟通研究、心理干预研究。每个项目的执行都可以化解为四个阶段:“构思”(C)阶段:学生根据授课老师的提示, 开始构思所要研究的内容, 确定项目名称;“设计”(D)阶段:收集各种文献资料与临床资料, 小组成员共同商定执行方案,  包括目标、使用的技术方法、时间、费用等。“实施”(I)阶段:即把方案付诸行动, 学生根据设计好的方案开展调研。“运行”(O)阶段:即在评估与结案、跟进阶段, 根据方案设计的目标评估效果, 进行结案并做好跟进。

  基于CDIO 的子项目教学过程是: ①确定任务, 学生组成团队, 根据任务分析背景资料, 进行构思;②团队集体讨论, 细化任务, 设计出方案;③提交方案及方案展示;④答辩;⑤教师点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把案例教学、课堂模拟等教学方法与子项目教学糅合在一起, 采用其作为CDIO 子项目教学的具体落实形式, 推进项目教学的实施。

  图2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二)开展综合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

  综合实训项目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在综合实训项目中设置了病人心理研究、医患关系研究、心理干预研究等问题构成的多个项目, 要求学生以 5-6 人为团队在课程结束一周之前完成一个项目。其实施步骤与子项目大致相同:如心理干预研究项目, 步骤如下:①学生自由选定项目, 以项目为核心形成工作小组, 组员集体分析背景资料, 进行相关个案诊断, 初步考虑使用何种咨询方法和技术(构思);②集体讨论细化项目背景资料, 设计咨询方案(设计);③提交方案并进行角S扮演, 录制个案咨询过程DV(实施);④DV 分享与答辩, 提交项目总结报告(运行)。

  四、医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总结与讨论

  (一)课程改革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到“做中学”这个理念, 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它使得学校理论知识的获得与生活应用实践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5]。患关系研究, 同学们可以到医院去体验一下自己作为患者跟医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医生对患者的影响等等。也可以对广大患者做相关问卷的调查, 从而真正体验和领悟到课本上所陈述的理论知识。

  (二)课程改革提升了教学质量

  (1)创设学习情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合二为一。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 融合各种医院见习机会, 加强实践环节。

  (2)提高项目教学的质量, 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x、开放x和创新x。

  (3)注重教师的素质:加强《医学心理学》教师团队专业理论水平、职业培养等的提高, 积极争取各种学习进修的机会。

  (4)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x, 课程设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适时机调整项目设计和整体课程设计与时代发展相协调一致。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成果有望在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推广

  此次医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优化了课程结构, 形成《医学心理学》COID教学方案。将CDIO教育理念深化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去。以此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能力既包含了个人掌握的知识, 而且也包括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团队交流能力, 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其次, 此次课程改革促进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与CDIO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 为培养出更能适应工作岗位(群)要求和满足社会各种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医学心理学论文1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历来备受关注, 有报告显示, 大学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 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 严重生中有16.0%~25.4%存在心理障碍, 其中以焦虑、强迫症、心理异常者约占1%, 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另有调查显示, 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 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 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因此, 许多医学院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然而有限的课时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 很难对医学生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心理训练。而将其纳入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不仅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也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加强和深化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疾病关系的科学, 是心理学和医学相互结合, 交叉渗透的一门学科, 是许多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涵盖了许多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如心理学基础理论、心身疾病、心理应激、心理障碍及不良行为、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等。因此, 在医学院校利用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为平台, 以培养心身健康的医学人才为核心, 实现专业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方便可行、操作x强、受益面广。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云南某医学院20xx-2010级学习医学心理学课程的212名同学为被试, 其中男生91名, 女生121名。

  1.2 方法

  测量工具及内容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查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信任量表(ITS)共25个项目, 采用5级评分法, 被试得分越高则人际信任感越强。SAS由20个项目组成, 采用4级计分法, 被试得分越高, 焦虑水平越高。SDS有20个项目, 采用4级评分法, 被试得分越高, 抑郁情绪越明显。

  干预内容及形式。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核心, 在教学情境中实现并强化学生的主体x、参与x和积极x。本研究利用《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平台, 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根据前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其原因为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恋爱问题, 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方面存在困惑和问题。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 结合专业课程学习渗透相关知识的讲解, 如在讲认知疗法时会讲如何调整认知, 重新看待失恋、挂科等问题。在讲到行为疗法时会讲解人际沟通的技巧, 情绪宣泄的方法及专业学习的方法等。此外, 增设“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掌握和熟悉《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同时, 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自我调适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 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除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法外, 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讨论法、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影片鉴赏法等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此外,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 有针对x的开设心理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问题咨询等, 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测试之前对主试进行培训, 统一指导语。干预效果评价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在开学授课前对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前测)。第二步:对前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追踪其原因。第三步:根据前期调查结果, 结合授课内容设计方案,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如进行学习心理教育、恋爱心理辅导, 情绪管理训练、人际沟通指导、耐挫力训练等, 使学生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深入的个别心理咨询。第四步:课程结束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后测)。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 对各量表前后测结果以(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授课前后医学生焦虑状况比较

  被试在焦虑量表上的得分显示, 经过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 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低于授课前(t=4.31, P<0.05), 说明通过干预, 学生的焦虑水平有所下降, 对未来更有把握和信心。

  2.2 授课前后医学生抑郁状况比较

  被试在抑郁量表上的得分显示经过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 学生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授课前(t=5.88, P<0.05), 说明通过干预, 学生的抑郁情绪有所缓解, 不良情绪得以矫正。

  2.3 授课前后医学生人际信任感比较

  被试在人际信任量表上的得分显示, 经过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 学生的人际信任感显著高于授课前(t=5.22, P<0.05)。说明通过干预,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感、怀疑感有所下降, 对他人的信任增强, 在人际交往中更有自信。

  3.讨论

  焦虑是对未发生事件可能造成威胁的担忧, 主观上表现为紧张、不安、忧虑、担心、甚至痛苦等紊乱情绪, 可伴有植物x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医学生的焦虑表现为考试焦虑、学习焦虑、恋爱焦虑、就业焦虑、生活焦虑等, 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研究表明, 通过实施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医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降低, 说明该教学模式能缓解并改善学生的焦虑情绪和不确定感,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抑郁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凡事缺乏兴趣、感到前途悲观失望, 可伴有失眠及身体不适感。自我评价低, 常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 严重抑郁者倍感悲观绝望, 甚至有自杀观念及行为。抑郁使医学生身心受到影响, 生活质量降低, 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研究表明, 通过实施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医学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降低, 说明该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的消极情绪有所改善, 心态更加积极向上。

  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互动对象的言语或承诺的可信度具有一种概括化的期望4。表现为一方能否大致预测另一方的特定行为及其对方是否可依靠、可信赖。

  研究表明, 人际信任对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 较高水平的人际信任可以使个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建立长久稳固的人际关系, 从而使青少年更好地发展。因此, 国外心理学家在制定心理健康标准时一致认为, 人际关系是评定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 通过实施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增强了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安全感, 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

  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授课前后学生心理状况的比较表明, 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显著降低, 人际信任感显著提高。说明经过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实施心理训练和辅导, 实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后, 学生的消极情绪有所缓解, 不良认知得以调整, 不当行为得以矫正, 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和信任感。因此, 将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改善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是一套省时、高效、有效、速效的创新教学模式, 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以上就是关于“医学心理学论文”的知识科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奖学金申请书下一篇:短篇散文
相关推荐
  • 申请书

    关于申请书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申请书范本(通用11篇)我们眼下的社会,很多事项都…

  • 老乡会宣传语

    关于老乡会宣传语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老乡会宣传语”的详细内容:老乡会宣传语(4篇)…

  • 征文启事

    关于征文启事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有关征文启事的范文(通用7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

  • 硕士毕业论文

    关于硕士毕业论文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硕士毕业论文(15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

  • 自我介绍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详细内容:自我介绍范文(精选15篇)当碰到陌生人时候,…

  • 短篇散文

    关于短篇散文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短篇散文”的详细内容:短篇散文500字(精选6篇)…

  • 医学心理学论文

    关于医学心理学论文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医学心理学论文13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

  • 奖学金申请书

    关于奖学金申请书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奖学金申请书范文(精选11篇)在人们越来越重…

  • 防火墙技术的应用

    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防火墙技术的应用”的详细内容:赵淑君杨斯婷摘要:计…

  • 滑铁卢的一分钟

    滑铁卢的一分钟?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滑铁卢的一分钟”的详细内容:1815年6月17日,滑铁卢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