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监测报告通用12篇

2024-01-08| 编辑: 佚名| 查看: 98 |原作者: 吕悦|来自: 衙媒网

近日,关于舆情监测报告通用12篇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舆情监测报告范文1〔摘要〕在网络舆情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逐渐升温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归纳网络舆情的含义和特点,阐述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重 ...

  近日,关于舆情监测报告通用12篇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

舆情监测报告范文1

〔摘 要〕在网络舆情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逐渐升温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归纳网络舆情的含义和特点,阐述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重要性,提出情报机构应把网络舆情分析作为决策情报服务工作的重要新方向。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网络舆情分析的决策服务流程,包括舆情需求分析、舆情信息抓取、重要舆情分析与等。文章最后介绍了面向政府决策提供网络舆情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手段,包括舆情分析报告、舆情监测定制系统等。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决策;情报服务;危机管理

1 开展网络舆情分析的必要性

1.1 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网络舆情的载体包括门户网站、新闻网站、贴吧、论坛、博客、微博等。通过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传播的网络舆情主要是新闻媒体对社会管理者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是经过媒体验证和包装过的舆论;通过贴吧、论坛、博客、微博传播的网络舆情主要是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1.2 网络舆情的特点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隐蔽、使用广泛等特点,在传播方式和效果方面不同于传统媒体,除具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外,网络舆情还具备以下几大特征:

1.2.1 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国内外发生的某个事件,经网络披露后,数小时内就可能发酵成为有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如“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相关消息在微博中疯狂转发,迅速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需要政府时刻监控,才能快速作出反应。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然而,对于网络舆情,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渐显无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黄金4小时”法则,即在突发事件出现后,政府要在4小时内理清事实真相,完成各部门协调工作和信息披露文书。

1.2.2 广泛性

随着网络舆论对公权的审判泛化,任何领域都可能成为舆情敏感领域,如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食品安全、征地拆迁等。据统计,2010年的舆情关涉主体中,中央、地方政府机构及官员占了77%。这表明,政府及官员的行为时刻被社会公众“围观”,其行为或言论很容易引起整个网络空间共同反应。

由于政府管理的范围、领域较广,需要定期监测,才能及时发现苗头,制定应对策略,以避免在公开回应时考虑不周,在网络舆情中陷入被动境地。

1.2.3 难辨性

网络技术web2.0的发展,使得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而网络信息的自由,导致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既有反映真实情况和民意的消息,也夹带着许多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非法内容,如造谣诽谤、恶意炒作等。同时,相关主体操控网络舆情向职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许多网络舆情事件中,有组织地推进舆情传播的行为隐约可见。

舆情分析需要从海量庞杂信息中采撷精粹,帮政府相关部门读网,还原社会真实的矛盾构成。

2 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重要性

2.1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的公共舆论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党和政府的治国理政。2008年6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2009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注重分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逐渐成为了解民意的重要手段。

据《2010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披露,2010年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网络首发比例为67%,其中33%在事发当天曝光。随着网络事件的不断出现和网络民意的啸聚,传统的“捂”、“拖”、“删”、“压”等舆论管控模式和手段,在新的舆论格局面前失去了原有的效力。党委宣传部和地方政府应急办等部门纷纷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定期报告制度,制定舆情研判机制和磋商制度,将舆情工作和政府决策紧密结合。

基于对网络舆情的重视,政府部门纷纷开通微博,与网民积极互动,制度化办理网民留言。2010年底,新浪微博上的政府微博有630个,而截至2011年7月,新浪微博上的政府微博共计5 467个,官员微博共计3 127个。

2.2 网络舆情分析应纳入决策情报服务

目前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在2008年开始大量出现,主要有4类: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成立,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第二类依托主流媒体,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第三类背靠高校或学术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这类机构善于归纳、梳理网络舆情的变化和特点,总结一般规律;第四类则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主要监测群众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反馈,主要设在新闻办、宣传办等部门。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2008年起对全国200多家部级、省级、市级科技情报机构的调查显示,95.8%被调查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情报机构是为政府提供支撑服务的重要信息服务机构,为领导决策服务是其服务功能之一。针对政府部门舆情监测任务繁重、人手不足的现状,情报机构应把网络舆情分析作为决策情报服务工作的重要新方向,纳入政府内参工作系列,充分利用服务的渠道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开展网络舆情分析工作,为领导提供及时、客观、准确的舆情信息,帮助政府部门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以积极化解网络舆论危机。

3 网络舆情分析的决策服务流程

3.1 准确分析需求

网络舆情需求分析是网络舆情监测的起点。开展网络舆情服务,需要准确把握政府的舆情需求,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需求分析不准确,虽然不至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影响着网络舆情服务的质量、价值和意义。

从操作层面看,了解舆情需求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部门有明确需求,可以直接告知情报机构;二是全方位了解政府职能范围和工作重点,通过向政府部门提建议等方式进行沟通确定。由于网络舆情需求是动态变化的,需求分析工作不能一劳永逸,需要在服务工作中通过这两种途径的相互交叉不断调整。

(1)要根据政府部门的管辖范围和基本职能,梳理出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框架,如地区范围、行业领域、舆情集中点等,用以指导网络舆情的收集和筛选,包括搜索关键词的设置、监测网站的选择等。

(2)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全局的高度,认真揣摩领导的决策需求。这要了解全党全国工作的全局,了解地区和部门工作的全局,了解当前工作的重点和思路,了解政府的“痛点”和“痒处”,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准政府的脉搏。

(3)情报人员还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信息意识,能及时捕捉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影响的各种倾向性问题,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在表面的“平静”之中看到隐藏的“波动”。

3.2 全面抓取数据

面对繁杂的信息源,情报人员要充分认识信息源特征,熟悉各类信息源的价值所在,建立专门的抓取渠道,并设计出科学的搜集流程,形成通畅的、可靠的舆情汇集系统。

舆情信息的抓取目前有两种实现手段:自动抓取和人工搜集。自动抓取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实时、自动的舆情监测系统,应用网络智能搜索引擎、文本挖掘、主题抽取和人际社会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海量信息搜索。人工搜集是多种方式相结合:一是反复设置不同的关键词,利用百度、谷歌搜索并筛选;二是建立专门的队伍浏览舆情主要来源网站,进行人工定期排查;三是聘用“网络调研助管”,密切关注舆情比较集中的论坛。

舆情信息的抓取是网络舆情分析的重要环节,如果是单纯的人工搜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平台只能实现有限的人工智能,最科学有效的舆情监测模式是系统和人工的紧密结合。

3.3 认真分析舆情

提供网络舆情服务,信息的抓取和搜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筛选、深度提炼、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为政府提供针对性强、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舆情,以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网络舆情服务的核心价值所在。

从操作层面看,网络舆情热点的识别,可以根据新闻出处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例如,反映某一议题的舆论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变化情况,反映某一议题的帖子的多少,反映某一议题的帖子在论坛总帖子中的比例,等等。

在识别出网络舆情热点后,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例如,对信息的观点、主旨进行倾向性分析,如正面、中性、负面,各方不同观点等;对网络舆情在网络中的传播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信息来源、转载量、转载地址等。

尽管以上统计分析功能大部分都能通过计算机实现,但计算机不能完全替代人脑,从某种程度上讲,舆情的分析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工分析。

3.4 及时反映舆情

搜集和反映网络舆情要迅速、及时,要早发现、早收集、早分析、早传递,注重时效性,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延误。及时的舆情监测和反馈,可以提高决策的针对性,有效解决苗头性问题;迟到的分析则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特别是对于重大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更是要尽早发出危机预警。

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并依据相关性原理、相似性原理、可能性原理、延续性原理等,进行科学预测。越早预测出舆情危机可能爆发的时间,政府部门就有越充裕的时间来应对危机。

4 面向政府决策的网络舆情服务

为更好地面向政府提供网络舆情分析服务,需要根据政府部门的需求特点规划舆情周期,制定科学合理的舆情程序,设计网络舆情分析产品,如表1所示。

4.1 按周期分

舆情分析产品的提供周期需要根据具体政府部门的舆情压力而定。

舆情日报:每个工作日一期。每天定时对舆情热点进行筛选,对相关话题进行梳理和深度加工,凝练成“标题+摘要”的形式,内容包括当日舆情热点、媒体关注度、网民主要观点等,以短信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有利于用户及时掌握每天舆情。

舆情周报/月报:每周/每月一期。定期提供每周/每月舆情综述、媒体关注度、舆论主要关注点、网友观点以及处置建议等,有利于用户准确、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并能为决策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应对建议。

舆情专报:不定期出版。采用“专事专报”的形式,针对某一重大突发事件提供阶段性或全过程舆情监测与分析研判,包括舆情概要、事件描述、媒体关注度、舆论主要关注点、网友观点以及处置建议等。

4.2 按功能分

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重大网络舆情,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

突发事件监测:突发事件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对于突发事件,需要迅速对相关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及时有效地汇集和分析舆情信息。

4.3 按服务范围分

普适类产品:为多个政府部门提供的舆情报告,一次形成、多用户使用,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民网公开发行的舆情刊物《网络舆情》。这种产品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舆情报告的使用价值,降低监测成本。

定制类产品:为某政府部门定制的舆情报告,这种产品的优点是非常有针对性,能提供密切相关的舆情,但投入的资源较多。

4.4 按服务手段分

根据网络舆情分析机构和舆情需求部门的实际情况和技术条件,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服务手段之一:

PC客户端服务系统:以技术平台为基础,为用户提供PC定制监测系统,用户不需单独部署舆情采集服务器,只需通过账号、密码登录客户端服务系统的定制平台,自主设置关键词,即可全面监测相关舆情。

手机舆情服务系统:实现舆情监测PC用户端和手机浏览端的无缝链接,弥补了舆情监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死角。用户可以自助设置监测关键词,自助设定发送时间,自助设定发送手机号。

电子邮件:通过电子邮件主动、快速发送word文档或PDF文档的舆情分析报告。

纸质报告:对文字进行整理、排版,形成内部刊物并打印装订成册,通过专人送阅。

5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的日益重要,政府需要建立常态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以防微杜渐。网络舆情分析工作充分体现了情报工作的本质:为决策服务。网络舆情分析将成为情报机构决策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来看,舆情分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监测的媒体类型可以从网络拓展到电视、平面媒体等;业务链可以从网络舆情分析延伸到舆情软件开发、舆情监测平台定制、舆情相关课题研究、舆情培训、危机公关策略研究等。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宋占茹.图书馆开展网络舆情分析工作初探[J].情报探索,2010,(8):7-8.

[3]崔薇,曾润喜,王国华.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1,(1):131-135.

[4]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媒体与传播,2010,(3):151-152.

[5]杨玫.舆情分析:图书馆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新探索[J].图书馆论坛,2006,(5):233-235.

[6]刘毅.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08-310.

[7]于家琦.论我国舆情信息机制的完善路径[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41-244.

[8]杨丽娟,张音.走近网络舆情分析师[N].人民日报,2011,(6).

[9]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11):52-54.

[10]罗婷,李成.如何开发舆情监测产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运作模式[J].中国记者,2010,(6):52-54.

[1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0-12.

舆情监测报告范文2

他是一位网络舆情分析师,舆情分析师作为一种新职业,近期被《人民日报》撰文评为“朝阳职业”,从业者大多不敢自言资深或专家,而许多人恐怕还不知晓舆情分析是何物。

网络上的情报收集者?

关于网络舆情,比较权威的解释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各种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与“舆论”一词不同,舆情是网络上媒体和网民意见的原始表露,可以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而舆论则是倾向于一致的看法和意见。

舆情可能转化为舆论,自然而然地,网络舆情分析师的重要工作即分析舆情、预测走势,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负面舆论的产生。

对赵嘉和同事们来说,上网阅读新闻便是他们每天工作的开端。他们几乎对网上所有热点事件都有所了解,同时每个人又要着重关注一两个领域,成为半个行家。例如学法语出身的赵嘉就曾硬着头皮研究了经济学知识,因为他服务的客户是贸易部门,在能够基本完成该行业舆情报告的撰写之后,他又“被迫转行”学习了科技知识。

许多媒体对这个行业的介绍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专多能的“杂家”。

舆情分析师听起来有点像收集情报者,似乎也能和公关扯上些许关系。为什么一定要冠以“网络”二字?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lO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在大城市中,主流人群基本上都已经是“网民”。庞大的用户群体和网络迅速的普及速度,使得网络舆论在舆情系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出现于2008年,网格舆情分析师也随之诞生――之前的2007年,山西爆发“黑砖窑”事件,网络热点的沸腾程度让各方开始重视网络舆情。

如今,一条负面信息从出现到形成热点的周期,已经从原来的24小时缩短到了4小时,相关部门如果不能快速做出反馈、制定应对策略,就可能出现舆论一边倒的局面。

舆情分析师的“网络舆情”

按照分析师的工作思路,《世界博览》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了“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关键词,结果是:6月10日,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6.42万个,谷歌找到约45.2万条结果。

在中国,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外文局、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均提供较为专业的舆情服务,而在国外,“Buzzlogic”、“尼尔森(Nielsen)”、“ReputationDefender”等舆情监控机构早已名声鹊起。

一些经济刊物将“舆情分析”描述为“拥有百万亿潜在市场的大生意”;许多知名大学,例如人民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院;越来越“智能”的搜索引擎还提供了从事舆情分析的专业公司和软件的广告,此类软件系统已成为中国各大部委、省、市、县等各级政府的重要采购对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舆情分析师可以被软件取代,相反,分析师在形成舆情报告过程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本质上,机器担当的仍是辅助角S。

赵嘉对《世界博览》记者说,自己每天的工作确实会用到监测软件,但不能依赖,主要使用的工具是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新闻则来自国内外主流媒体和网站,如西方四大通讯社、各国主流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还有一些专门的数据库搜索和站内搜索,和他所在公司的客户一样,“属于商业机密,无可奉告”。他们的客户以国家机关为主,也有少量的企业和私人客户。

舆情分析师通常需要通过搜索工具和监测平台,反复设置不同的关键词,收集媒体评论和网友言论,最终经过选取、概括和分析形成完备的舆情报告。一些客户还要求归类和制作图表。

赵嘉每天完成的舆情日报,长度一般在八九页左右,一些周报和月报以及重大事件的舆情会更复杂,因为这样的报告是从上百甚至上千篇报道中提炼而成的。

赵嘉同事许欣的报告主要面向国家机关:“有的部门经常提出反馈,有的反馈则较少,但总体来看均属比较重视。他们或是了解境内外动态,或是预警,或是报送领导或上级。”

应该说,客户们越来越重视舆情报告,特别是曾在舆情方面“吃过亏”的客户。近期,舆情关注度较高且应对不力的应属故宫,相继经历了“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解雇门”等负面事件,缺乏信息透明和公关技巧的故宫深陷舆论漩涡。

亟需人手的高负荷工作

和写字楼里压力颇高的白领们差不多,网络舆情分析师也常常抱怨身体“亚健康”,鼠标手、颈椎病、视力下降等职场常见病经常会找上门来。

既然需要关注每天的新闻热点,所以,网络舆情分析师在假期也难有“断网”的日子,有时碰到一些项目,客户规定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经常需要加班加点。

许欣对《世界博览》记者说,她做过的最复杂的舆情报告汇编超出2000页,几个人加班到很晚才完成。“最忙的时候连喝水都忘了。”对于每天要浏览的网页数量,赵嘉和同事都算不过来:“大概几百页吧?要想做得好必须不停更换关键词,网页也要尽可能多看。”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窒,“醉驾入刑”的舆情报告需要几位舆情分析师研讨协作,因为仅新浪和腾讯微博上就有近18万条评论,需要多人监测。该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庞胡瑞说:“舆情分析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加班加点、每天浏览成百上千条网页是家常便饭。”由于舆情业务增长,这里一直在扩大舆情分析师的编制。

虽然面对着繁重的任务和较高的压力,分析师们也觉得,在不断获取、整理、推论信息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不小――“对新闻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对重点信息的宏观把握和提取,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舆情监测报告范文3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危机处于高发期,也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和加强食品安全的关键时期。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主编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中指出,2010年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以食品安全为主的公共卫生类舆情事件占事件总量的14%,位列舆情事件类型的第1位。此外,当前也是一个现代媒体高度发达,更多的关注舆论监督,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空前提高的时代。媒体和公众越关注食品安全危机,政府,尤其是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就越是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食品安全危机的特殊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复杂性和舆论的高灵敏度,使得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舆论引导及应对具有不同的策略。2013年5月30日,浙江宁波市华美线业有限公司的约280名职工及家属在食用浙江新美心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美心公司)蛋糕之后,出现集体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的现象。此前,宁波市鄞州区飞虹幼儿园16名小朋友在食用该品牌蛋糕后也出现集体腹泻。事件爆发后,新美心公司声誉与产品形象一落千丈,事件的后续影响较大。2013年6月4日,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这是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绿姿慕斯蛋糕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新美心公司对此次食物中毒事件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宁波市政府启动食品安全事故Ⅲ级应急响应并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该事件的发生使相关部门与企业更加警醒,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快、势头猛,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监测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对企业、社会都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时舆情监测及应对的意识、经验和能力均不足,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以及国内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严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而食品安全舆情信息量较大,且真假难辨、传播迅速、影响深远。因此有必要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与应对策略的研究,并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规程,使食品安全舆情应对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2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研究现状

2.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与焦点,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已经受到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但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缺少具体的监测手段分析与应对办法研究,使得相关部门无据可依。

2.2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融合起来的研究较匮乏我国目前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研究还仅限于应用性研究的范畴,对网络舆情的理论性研究仍然不足。主要集中在研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网络舆情演变效应以及网络舆情,但这些研究尚未成型。同时,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融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匮乏,将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作为主要对象的研究尚未出现[1]。

2.3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角度单一虽有一些学者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作为研究对象,但大部分是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效应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较多,且研究相对集中于规范研究层面。

2.4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结合定量分析的研究尚未出现对食品安全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研究多是从实证分析入手,或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结合在一起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尚未出现。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个别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成果。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属于网络舆情的研究范畴,目前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虽然比较匮乏,但参考其他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是可行的,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

3.1网络舆情及其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借助于新媒体(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传播,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新媒体等特点,这决定了它的快速发展与它对传统媒体的挑战[2]。

3.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手段“舆情监控”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监测、收集、分析、控制与引导,反映社情民意,调动民智和民力,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舆情监控要起到“信息耳目”和“决策参考”的作用,其主要步骤包括:①监测与收集。在可能或已经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进行调查与访谈,关注网络相关媒体,广泛收集公众意见信息,及时、动态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突发事件舆情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涉及“三敏感”(敏感时间、敏感地点、敏感事件)的舆情信息,要实施重点监测与收集[3]。②分析与挖掘。对所收集的舆情信息进行比较、识别、筛选、总结、归纳、分类,同时要拓展舆情的深度,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编写、报送高质量的舆情快报,及时地供应急管理决策者参考。由于舆情未必是对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客观、科学的认识,不能直接作为应急管理决策的依据。同时,舆情信息的价值判断不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注重舆情收集的全面性,并掌握从舆情中“淘金”的能力。③控制与引导。舆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对于那些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网络舆情,以及受国外组织教唆、借突发事件丑化国家形象的网络舆情,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4]。

3.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控方法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观点,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有“网络”之称。对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应急管理者应当了然于心。对应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舆论,管理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舆情分析,从而对其控制和引导[5]。由于网上的信息量非常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完成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转化为主动梳理、引导。这样的系统应该具备舆情分析引擎、信息自动采集、数据清理等功能。

4宁波市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与办法

建立长效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根据食品安全舆情信息的特点,应结合宁波市食品监督管理的实际工作分工和具体职责要求,在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形成“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流程”。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4.1工作目标为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控制食品安全事件危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与应对。

4.2工作方式和内容监管部门日常每天监测网站、微博等媒体以及消费者网络投诉举报信息,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涉及餐饮、食品风险监测等网络舆情信息,并根据舆情性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形成情况报告。

4.3工作网络及职责分工其中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即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及其分局,媒体、企业等各个单位的职责分工。

4.4工作流程包括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预警范围、处理权限、通报途径、基本应对措施等。

舆情监测报告范文4

(一)具体来讲,网络舆情监测就是在网络空间运用相关技术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网络舆情进行监测、预测与控制,随时把握网络舆情的导向、特点和趋势。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情并向理管部门汇报,使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起到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网络舆情监测包括监测、预警、与应对三个环节。

(二)网络舆情监测的必要性。网络是个“自由超市”,由于“把关人”的缺席,网络舆情的局限性比起传统媒体环境中一般意义上的局限更甚,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逐步成为大众舆论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针对不良网络舆情的泛滥,必须有效开展监测。舆情表达门槛低、参与主体复杂,导致网络文化良莠不齐,负面虚假、违法有害等网上不良舆情信息泛滥,为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上秩序,培育先进的网络文化,构建诚信文明社会,我们有必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导控。其次,为加强网上舆论阵地的管控,搜集掌握社情民意,必须有效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为占领网上舆论阵地,形成主流价值观,加强网上情报信息的搜集研判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必须及时监测网络舆情。再次,开展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保障政治安全;有利于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创新丰富社会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有助于维护网络秩序。

(三)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舆情监测的主要流程大致分为部分,一是制定危机预警方案。二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这个可以通过例如舆情监控系统之类的技术,在第一时间大量来采集、汇总各种互联网上的信息。三是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课题组总结了舆情监测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三级巡控,推行舆情监测工作的群防群治。二是健全机制、完善流程、构建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推动舆情监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研判预警机制和网络舆情导控快速反应机制。三是构建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应急联动处置体系和多层次多层级的网络舆情过滤体系。四是舆情监测报告的完善。舆情监测报告是由专业的舆情分析师根据舆情监测系统数据,运用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理论体系,根据规范的作业流程和框架格式,对传统媒体网络信息(如报纸、杂志、电视)、新媒体网络信息(如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全天候监测,得出的客观内容,形成的舆情报告。

二、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网络舆情引导的概念网络舆情引导中的“引导”,“引”有启发、带领之意,“导”有领导、使跟随之意,既有对网络舆情本身的引导之意,又有对网络受众进行启发,使其跟随教育者引导之意。因此,课题组认为为:网络舆情引导就是在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控有效改变网络受众主体的认识和态度,提高网络受众自身辨析舆情信息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引导价值走向、缓和社会矛盾所采用的一切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二)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第一、责任原则。第二、信息公开原则。第三、真诚对话原则。第四、高度重视,坚持以疏导为主、疏堵结合的原则。第五、积极争夺话语权,重新设置舆论议题原则。

(三)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式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不是单一的方式方法手段就可以操作的,要缓解、消除其负面影响,除了硬性的“调控”、强制的“转化”,还需要软性的“引导”,调控、转化与引导并重,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社会影响,抑制其负面社会影响,使网络舆情不脱离正常轨道,符合最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1.舆情因势引导法。网络舆情因势引导,就是针对网络舆情传播主体和客体等因素的特殊属性,按照网络受众的观念、行为的规律和步骤,依照期望网络舆情发展的最终目标,逐步推进网络舆情发展的步伐,简单的说,就是在网络舆情预测过程中对于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潜在的正向的网络舆情,要竭尽全力的宣扬、放大,为已经初具规模的网络舆情添一把“火2.舆情顺势引导法。舆情顺势引导方法与舆情因势引导方法都是在顺应网络舆情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引导,但与舆情因势引导强调的客观情境不同,舆情顺势引导更强调对舆情环境、舆情空间走向的引导。3.舆情造势引导法。“造势”过程是有效运用此法的前提和基础,即在还没有形成所需环境的情况下,要创造舆论氛围、营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势和环境,尽量扩大正面效应、缩小负面影响,并对事件进行合理疏通和引导的方法和过程。

(四)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与完善1.建立健全协调机制(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网络舆情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一样,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保障体制。实行属地管理和一把手负责制,采取“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2)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通过新闻发言人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权威信息源,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2.建立健全交流机制(1)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机制。包括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的渠道,是舆情表达的重要渠道,通过,一方面反映问题,表达意见,另一方面也找到不满情绪宣泄的途径。(2)建立并完善舆情信息的和通报机制。3.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保障机制(1)构建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尽快构建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在学校、社区、家庭,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增强人们对网络舆论的识别能力;开展各种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准确把握网络道德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义务,强化公民遵守网络道德规则的意识(2)加强对网络舆情的行政监管。抓紧建立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完善各级、各领域网络舆论监管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市、县两级监管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推行实名登记网站、论坛、博客等认证制度,实施网络新闻、网络记者资格审批制度,使发言者身份最大化真实,尽量避免网民隐蔽身份发泄情绪或有目的地进行错误舆论引导。(3)建立网络技术保障机制,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网络技术手段依然是实现网络舆论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全天候的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等。尽管这些做法会引来种种争议,但至少在短时期内依然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手段。4.建立健全舆情危机应急机制(1)构建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网络舆情预警,是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形成舆情预警信息,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建立网上舆情跟踪机制、分析上报机制、快速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事先掌握、过程分析和走向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网上舆论危机的能力。(2)构建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网络舆情应对,是指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舆论危机事件时,指导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以做到有所准备。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采用“预案+协同作战+全方位监测”三合一的立体预警模式,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危机。

三、结语

舆情监测报告范文5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12号楼,陈宁正在开始他的工作。接到技术部门给出的榜单数据后,他不敢有丝毫耽搁,因为《政务指数排行百强榜》要在当日下午3点后准时。

“触碰最新资讯,把握民意脉动,捕捉舆论异常,掌控政府舆情”――用这些“高大上”的话来形容陈宁的工作并不夸张,他就职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正是利用海量数据进行舆情追踪、解读和分析、研判。

在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段赛民看来,一份榜单的诞生,要经历一个繁琐而辛苦的过程。

“从超过27万个认证账号中选出10个代表,你说难不难?”段赛民告诉《望东方周刊》,新华网编制的《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报告(2014)》,前后耗时两个多月,“编制排行榜是一项庞大工作,针对性的调研、多方专家的论证、确定指标体系,等等,每个步骤都需要科学合理。”

人们注意到,2014年,关于政务新媒体(微博、微信、APP)综合影响力的排行榜纷纷出炉。 “27万选10”

“从全国27万个政务新媒体中选出前10,这真是‘万里挑一’。”段赛民对《望东方周刊》感慨地说。

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含新浪、腾讯两大微博平台)达27.8万个,累计覆盖44亿人次。

“现阶段,党政机构开设的新浪政务微博总量已达到13万家,政务微信总量超过1万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陈宁告诉本刊记者,“从中选出百强,并非易事。”

不仅新华网舆情、人民网舆情等专业监测机构如此,新媒体指数、政务新媒体学院等学术研究组织制作的季度、半年度排行榜榜单,也都需要靠时时监测数据才能得出。

“每天监测10万个左右的政务微博账号,2万个左右的政务微信号,监测量非常大。”新媒体指数出品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沈阳对《望东方周刊》说。

在沈阳看来,每天监测政务新媒体的数据以海量计。清华大学新闻研究中心的《2014政务新媒体传播力报告》,其监测对象包括政务微信号16446个,腾讯微博政务机构账号116607个,公务员账号70090个,而政务类APP则超过377个。 2014年3月20日,在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红川镇的政务公开栏前,一名当地居民用手机扫描政务二维码 榜单是怎么出炉的

2014年12月13日,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报告(2014)》,评选出的2014年省级十大政务新媒体是:上海、浙江、广东、北京、微博江苏、重庆微、吉林、江西、微博云南、天津。

“政务指数排行榜的算法,包括传播力、服务力和互动力三个维度。”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段赛民介绍说,“要计算传播力,要考量发博数;而互动力,要考评转评赞、阅读数等数据;服务力的话,就要考评其主动回复、主动发私信这样的客观指标。”

据了解,《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报告(2014)》的算法指标较多,包括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近60个三级指标。

“我们在国内同行业中首次将政务‘两微一端’(微博、微信、APP)进行综合评估,第一次提出集群指数、成长指数和内容指数。”段赛民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单一的信息渠道,已无法适应社交舆论环境下官民互动与沟通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是看不到数据的,每天看到的只是一份已排好名的百强榜单。”陈宁告诉《望东方周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出品的榜单被命名为政务指数排行榜,分日榜、周榜和月榜。

他说,要考察“联合舰队”的实际影响力,还得依托大数据。“榜单只是一个结果,当天热门的有哪些?转评赞数据最高的是什么?上升或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哪些?这些全都隐藏在数据背后。”

在2015年1月2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1月20日政务指数排行百强榜》中,上海、中科院之声和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位列前三。数据显示,“@中科院之声”从榜单第50名跃至第二名,主要是因为其推出的“黑洞科普版”、“进阶版”以及“科学前沿版”等系列内容。

不通过数据很难感知变化,技术人员导出的那份Excel数据表,已不再是干巴巴的数据。

“先是数据部门直接抓取新浪微博开放接口的数据,由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及新浪微博三方专家制定算法指标。”段赛民告诉本刊记者,“根据政务新媒体的客观数据赋予其权重,只要你把前期的工作完成之后,排行榜单就会自动化生成。” 2013年7月7日,新华社新闻信息集成产品“新华”正式上线。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凯星(左四)、浙江网盛生意宝公司董事长孙德良(左五)等与会嘉宾共同参加启动仪式 哪家榜单做得好

“2014年政务新媒体迅猛发展,一些专业机构和营利组织也在推出榜单,令人眼花缭乱。这需要逐步规范,要有权威标准。”段赛民对本刊记者说。

2014年12月13日,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报告(2014)》,首次对全国各级政府机关的政务新媒体平台(微博、微信)运营表现进行综合研判。

2014年7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别与腾讯、新浪微博联合《2014上半年度腾讯政务微博发展研究报告》、《2014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

新浪微博下属的政务新媒体学院也不忘分羹,依托其全国13万个政务微博数据,与新浪各地方站政务微博2014年度排行榜,编制有年度十大风云政务微博、最佳快速应对政务微博、最佳创新应用政务微博、最亲民政务微博和年度飞跃政务微博等多项榜单。

在越来越多的排行榜面前,网民似乎已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

一位名为“风凌乱了发醉了心”的用户,在某个十佳城市政务新媒体的微博上不客气地留言,“也没见过有几次与听众互动。”

陈宁也发现了这个现象,“其实,有些排名靠前的政务新媒体,其阅读量、点赞数寥寥,有的政务微博几百万的粉丝,参与转发或评论的仅以个位数计量。”

而在段赛民看来,他很愿意与国内研究机构和媒体共同分享政务新媒体的研究成果。在相对专业的机构中,“无论哪一家的排行榜榜单做得好,都会推动政务新媒体稳步发展。” 更注重可信防刷的传播生态

“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能将海量信息进行知识化加工,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网民不转发、不点赞,并不意味着这条信息没有传播效果。所以,我们的评估指标体系是综合的。”段赛民说。

他说,在此次制作排行榜过程中,为了还原政务新媒体真实的传播生态,平衡主观性指标权重过高的情况,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的专家也将粉丝作为其三级指标中的一个。

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还做了大量调研工作,请教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反复验证后做出最终的评估体系。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实名认证的政务微博“上海”

在陈宁看来,可信防刷、人工不干预,一切通过客观数据来排榜,做到这几点,就能保证效果评估科学可信赖了。“为了更好地保证排行榜评估客观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会与新浪微博产品开发部、人民日报微博运营室三方确认,协商制定出一套可信防刷的算法指标。”

参与过多次榜单评选工作的沈阳也认为,排行榜不能唯数据论,“因为数据和粉丝现在都可以作假。有些高度相关性的因子是可以省略的,我可以通过你的评论量、阅读量、点赞量,比较客观地分析出你的活跃用户。” 那些“非客观”“非权威”的困扰

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要求着力建设基于新媒体的政务信息和与公众互动交流新渠道。

沈阳认为,越来越多的政务部门高度重视新媒体政务信息,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同时,他谈到,“正是新媒体技术内容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及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关注的符号意义,让越来越多的各种机构、组织、乃至个人热衷于编制政务新媒体排行榜。”

“不排除一些商业机构、或有商业目的的个人参与其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新媒体研究人士告诉《望东方周刊》,“舆情市场相当大,一些商业机构和个人做政务新媒体排行榜并非没有意义。与地方政府或部门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处置管理方面等,均有合作空间。”他说,“靠榜单在全国获得的影响力来背书,借此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也许是一些商业机构和个人热衷于榜单的一个原因。”

舆情监测报告范文6

(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年度企业家网络声誉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2012年全年的监测数据,《报告》从企业家行业分布、企业家舆情话题分布、企业家舆情话题正负面情况、企业家所在企业属性分布等角度进行了总结归纳。梳理了2012年度382个企业家相关热点事件,并根据新闻、论坛、博客、微博四个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热度排名前20位的企业家及其热点事件。如李开复微博倡议抵制《非你莫属》、刘强东挑起的“电商大战”、张兰改国籍事件、归真堂因言不当引发社会抵制等舆情热度事件,这些事件由于牵扯公众利益、道德争议引发广泛的社会参与讨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该《报告》对2012年度企业家言论、事件做了相关总结,企业家因卷入热点事件舆论风波而“名声大噪”的事例比比皆是:刘自力回应三公消费禁喝茅台、张志鋆回应“活熊取胆”等事件曾引发舆论热议。企业家在应对企业舆情危机时言行稍有不慎,很容易使舆论压力转向企业家自身,上述事件中,企业家的回应更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时间,企业家个人行为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公众在事件之外的又一看点。

《报告》认为,企业家建言社会民生、提出贴近主流民意的观点,容易获得来自网民舆论场的感性支持,有利于企业家美誉度的提升。2012年宗庆后等企业家均在社会热点问题上有所建树,宗庆后在两会期间的11份议案,内容涉及房地产调控、食品安全、城市发展、商超零售乱收费等民生问题,每项提议都从民本出发,得到舆论高度赞扬。(来源:人民网 编选:)

《2012年度企业家网络声誉报告》摘要下载

舆情监测报告范文7

网络所具备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监管缺失等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微博、论坛、转帖、社区等网络手段表达想法。网络舆情的产生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形态,而且还迅速显现出强势,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空间,也因此成为舆情监测的主要阵地。

(一)内涵网络舆情监测是对互联网中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传达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从技术上来说,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为客户全面掌握舆论动态、及时应对处理危机,提供分析依据。

(二)功能当前,许多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事件第一时间是通过网络和获知,并引发广泛热议。对于企业而言,一旦陷入网络负面舆论洪流将难以自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和疏导,甚至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重挫,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三鹿”、“双汇”、“味千拉面”等企业面临的危机甚至最终破产的命运,除了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能不说是被网络舆论推上了悬崖。网络舆论监测对于企业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掌握自身相关信息,同时了解行业动态,利用正面的网络舆论趁势而上,推动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第一时间掌握危机信号,启动预警机制,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问题,积极化解矛盾,避免负面效应的进一步扩大,这对维护企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保险公司的品牌管理

在保险市场竞争机制日趋成熟的条件下,价格、服务、销售方式、产品创新等一般竞争手段已经不再具备完全的竞争力,围绕企业特S、消费者需求,旨在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公司品牌建设已成为保险公司竞争的又一主力。

(一)行业特性1.服务性。一方面,保险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预知性;另一方面,保险产品也是服务商品,其表现形式是经济补偿,但以损失发生与否来决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2.风险性。金融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其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具有高风险性。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必须考虑如何进行风险规避,降低赔付率,从而降低保险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

(二)保险公司品牌管理的重要性品牌,是指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从而降低其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具备利益制衡和排他性特点。保险产品不像其他一般性商品,可以在超市进行各种品牌比较,从而做出选择。保险商品分散于各家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之中,要搜集有关保险产品的信息比较困难,而保险商品又具有无形性与复杂性特点,因此,对保险产品来说选择成本大。而品牌则可以节约消费者的选择成本。由于品牌的排他性特点,当消费者有了此类需求时会直接选择代表此类的保险公司购买具有此类功能的保险产品,从而实现品类与品牌的一一对应,节约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也就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辨识度。在竞争主体日趋多样化的市场格局下,品牌化无疑有利于增加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单从保险行业的服务性和风险性特点来说,品牌建设也是符合保险公司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舆情监测与品牌管理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舆情监测和品牌管理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公司要建立健全品牌管理体系,必然离不开对网络进行舆情监测;其次,随着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的逐步建立,以及舆情监测系统程序的逐步完善,保险公司具备了建立舆情监测体系的可行性。

(一)必然性从三鹿“结石门”、康师傅“水源门”、微软的“黑屏计划”,到双汇“瘦肉精”、味千拉面“勾兑门”等,从近年来企业危机发生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背后都有网络媒体的推动,甚至是直接由网络引发。这些突发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巨大,很少有企业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中做到完美应对、转危为安。因此,重视网络媒体的舆论动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测、预警、处理以及跟踪企业危机事态,对于企业的品牌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企业危机管理能力。

(二)可行性首先,国内已经逐步开始建立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舆情监测服务。例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可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网站新闻跟帖、社区/论坛/BBS、微博、网站时评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等成果。与此类似的还有红麦舆情监测系统、简美舆情监测系统、Rank舆情监测系统等等。其次,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络舆论监测部门,安排具有传媒公关从业背景,掌握搜索技巧,并且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能够合理判断所监测信息的倾向性和发展趋势的人员负责网络舆论监测工作,同时利用微博、论坛、博客、QQ群等虚拟社区收集客户的投诉和意见。

四、舆情监测在保险公司品牌管理中的应用

舆情监测,概括来说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公司人员或监测系统密切关注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相关的网络内容、动态等,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公司;在预警环节,对一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做好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公司采取具体行动,及时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一)监测环节1.监测对象。针对保险公司特点,选择一定的关键词,监测对象可大致锁定在几个方位:第一,金融保险类网站、论坛等专业类;第二,政府网站、人民网、新浪、腾讯等主流类;第三,新浪微博、天涯、猫扑、豆瓣等热门类。2.监测方式。一是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部门,锁定舆情监测主渠道,收集舆情信息,定期形成分析报告;二是借助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建立公司网络舆情监管系统。3.监测类型。网络舆情一般分为可预知和不可预知两类,因此网络舆情监测也相应地被分成日常监测和突发监测两种。日常监测,包括社会矛盾诱发的经济问题、保险公司过去发生过的同类事件、常规类事件;突发监测,包括个人意见通过网络论坛、聊天室、博客、QQ群等蔓延扩张演变的危机事件,公司偶发事件激发网络舆情形成,同类公司事件引发的连带影响等。

(二)预警环节当网络舆论朝着某一方向发展、演变,但还未真正引发危机时,便处在舆情监测的预警环节。在这一阶段,如果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监测进行有效引导和沟通,就有可能降低将企业危机的发生概率。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可以对症下药,关键是确定好监测的目标网站和关键词。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在事态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通过舆情监控系统之类的相关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大量采集、汇总相关网络信息。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首先,舆情监测人员必须与公司保持紧密沟通,随时反映最新信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其次,涉及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危机事件时,公司各部门需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判断危机走向,采取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最后,公司要积极联系相关网络媒体,进行公关协商,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力争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三)危机处理在网络环境里,公司即便采取了预警措施也难以阻止某些热点事件,即公司危机事件的发生。面对网络舆情引发的危机事件,保险公司必须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力争将对公司的负面影响化解到最低。1.还原真相。从过往发生的危机事件来看,不论是涉及社会重大事件,还是民生经济实际问题,不论事件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多数第一时间还是采取回避或否认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往往是引发更大危机的主要原因。危机事件发生之初,往往是真实信息最为缺乏之时,也是正确引导舆论走势的最佳时间,此时事件主体如能在第一时间事件真相,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反倒能阻止谣言的进一步扩散。2.媒体沟通。公司如果能够与媒体达成共识,借助于某些主流或热门网站平台,可以事实真相,或转移舆论重心。3.舆论引导。面对不同性质的危机事件,公司要采取不同的引导对策。对于网络炒作的不真实事件,公司要第一时间澄清谣言,并事实真相;对于确实存在的危机事件,公司同样要第一时间承认事实,对于产生的社会危害致歉,同时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这种积极、正面的事件回应,不仅不会为企业发展带来伤害,相反有利于将危机事件影响降到最低。4.转移注意。经过了还原真相、媒体沟通和舆论引导三个过程后,企业危机事件的高潮阶段已基本渡过,对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淡出媒体视线,转移受众注意力,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在下一次的正面、利好舆论环境中再推公司品牌和口碑。

(四)规避负面效应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对保险公司有着强烈影响。一方面,舆情监测服务机构通过对各类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论坛/BBS、微博、时评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呈现给其服务的企业,帮助企业提高危机事件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舆情监测手段在道德层面上还未有定论,企业通过监测系统解决危机事件固然可行,却要防止陷入对舆情监测过度依赖的怪圈,毕竟企业自身健康发展才是解决危机的王道。

五、小结

舆情监测报告范文8

【关键词】校园网络;舆情;监控

1.前言

近年来,高校对校园网络加速建设,网络应用已经遍布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无法缺少的工具,而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引导舆论、影响学生思维的力量。校园网络舆情监测需要在海量信息中监测关注的舆情,由于对工作效率要求较高,依靠人工方式很难完成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因此需要借助的搜索引擎技术和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设计开发一套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来实现对互联网上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关联,生成舆情分析报告,为学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系统设计

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设计有完善的系统监控、内容审计、用户管理、查询统计、统计报表、日志中心等功能模块,帮助高校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舆情安全威胁,杜绝带宽资源滥用,增强网络信息安全。

高校校园网络流量较大,且校园舆情监控平台更多地关注数据信息的审计,所以采用对网络核心交流层设备进行多端口镜像的方式接入校园网,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拓扑实例图

2.1 系统监控

系统监控模块可以以各种图表来展现监控数据,使得管理员可以便捷地获取设备的运行状况、校园网用户的网络访问数据、带宽资源的使用情况、审计策略的监控结果等,并可通过配置数据过滤条件,查看所需的监控数据。

系统状态:显示平台当前运行信息、当前设备流量、系统时间等。

报警平台:直观的显示系统的各种状态信息、网络流量、内网用户使用网络的合规情况、安全内容审计等。若有报警信息,则图标闪烁且根据报警信息级别显示为红S、橙S或黄S。

网络活动:默认显示当天最近十分钟统计信息、如应用流量排名、网址分类排名、用户流量排名、网络活动概要等;

实时监控:显示当前设备实时流速、用户实时流速排名、应用实时流速排名、审计实时日志等;

连接监控:显示设备当前实时连接信息,如内外网IP、端口号、应用协议名称,发送接收流量等;

用户监控:显示所有上线用户及其识别方式,还可以显示上线用户所使用的网络流量数据;

活跃用户:显示当前校园网用户中正在产生网络流量的用户及其用户信息,并可限制指定用户继续使用网络;

应用限额:显示当前网络应用协议的限额使用情况。

2.2 内容审计

内容审计模块通过建立各种策略来控制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如互联网访问地址过滤、网络游戏控制、聊天工具监控、下载文件控制、发送信息审计监控、流量速度管理等,对电子邮件、聊天工具、BBS论坛、传统HTTP提交等方式发送、接收的所有信息内容进行全面审计监控,通过设置既定的保护规则使得系统在监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发出警报信息,通过灵活的配置网络访问控制策略,实现审计指定用户或IP的目的要求。

访问策略由用户、时间、地点、访问方式、访问内容、操作行为及对此行为采取的控制方法等六部分组成,也称作访问控制的条件集合,即只有满足这个条件集合时,才视为匹配该条访问策略。

在访问策略配置页面,管理员可以方便地查看和配置访问策略,如创建策略、修改策略、查看哪些策略正在生效、查看访问策略的控制方法、查看访问策略的优先级、查看策略的生效时间、生成策略报告等,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支持的审计策略共有六大类:

(1)应用层控制策略:对互联网应用进行控制,如网络游戏控制、股票软件控制、网络视频监控等。

(2)HTTP应用审计策略:包含有网页访问策略、搜索引擎策略、论坛发帖审计策略、电子邮件审计策略和HTTP文件审计策略。可以对指定用户在指定时间内所访问的网页进行审计和控制;可针对不同条件配置策略,条件包括网站类型(如S情、等)、网址类型(如国家、地域等)、文件类型、网址URL、标题、内容、请求数及网络流量等;可对校园网用户的互联网搜索关键字进行审计和控制,如禁止搜索敏感关键字;可对校园网用户在网站或论坛上发送的内容进行审计和控制;可对校园网用户发送电子邮件的内容进行审计和控制;可对校园网用户使用HTTP协议传输的文件进行审计和控制。

(3)社交工具审计策略:包括腾讯QQ审计、移动飞信审计、微软MSN审计和雅虎通审计策略。可对校园网用户使用QQ、飞信、MSN等社交工具的行为和内容进行审计与控制,对校园网用户用QQ、飞信、MSN等社交工具进行传输文件的行为进行审计与控制,可根据文件名称、文件类型和文件大小进行控制。

(4)电子邮件审计策略:包括通过POP3协议接收邮件和通过SMTP协议发送邮件审计。

(5)独立审计策略:包括对通过FTP协议上传下载文件行为进行审计与控制,对通过TENET协议进行远程访问行为进行审计,对通过HTTPS协议访问互联网行为进行审计。

(6)终端访问审计策略:主要包括客户端准入策略和客户端应用封堵策略,可允许或禁止满足或不满足既定策略的计算机终端接入网络。

2.3 用户管理

用户是互联网访问的标识主体,是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管理的目标对象。除校园网用户身份基本信息外,舆情监控所需的用户定义还包括其用户组信息和网络访问策略。每一个互联网访问都应映射到一个校园网用户,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的用户定义信息是保证网络舆情监控平台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

用户管理模块提供全面的用户管理功能,主要有用户导入、组织管理和认证管理三个子模块:

(1)用户导入:主要以三种方式来导入用户信息,可通过扫描计算机终端来导入用户信息,或对接校园网统一认证系统来导入用户信息,或直接通过文本文件来导入用户信息。

(2)组织管理:用户是上网行为的主体,一个用户包含有若干属性,比如用户名、登录名、IP、MAC、位置、工具等,一个用户可以属于某个组织,此外还可以属于某个位置,使用了某种工具,这种多维度的标识用户可以极大的方便管理员对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用户进行差异化管理,提升了用户管理的多样性。

(3)认证管理:设置校园网用户上网的识别和认证方式,支持本地认证和第三方认证,同时支持用户、IP地址、网卡物理地址之间的关系绑定设置。

2.4 查询统计

对用户网络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是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必备的重要功能。对网络日志的保存及分析,既是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管理好校园网络、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切实需要。对校园网用户上网行为及其相关数据的查询统计,能够对校园网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行较长时间的追查,为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提供详实准确的依据。

查询统计模块可以查询指定用户的网络访问、带宽资源等数据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发送到指定电子邮箱。数据信息涵盖了网址访问、搜索关键字、论坛BBS发帖、邮件收发、社交工具聊天、HTTP文件审计、FTP/TELNET/HTTPS协议审计、告警记录等,在每个类别中均有查询和统计页面。查询功能默认查询当天审计日志,通过设置过滤条件可查询历史审计日志,而统计功能是对历史审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2.5 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模块可以将网站访问、邮件收发、论坛发帖、搜索关键字、IM聊天、用户活跃度等对网络活动摘要、用户行为统计、带宽资源统计、上网时长统计四大类进行统计分析,以表格、饼图、柱图、线图等多种形式展现,根据需要生成各种报告,并可以订阅报告,系统会按照需要定期发送到指定信箱。

统计报表模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功能:

(1)报告订阅中心:主要提供报告状态查看、订阅列表管理功能。支持报告的手动生成和自动生成功能。手动生成指的是在网站访问分析、应用访问分析、活跃度分析下的各统计页面,通过手动执行生成的报告。自动生成指的是根据管理员设置的统计条件自动生成日报、周报、月报或者指定日期的报告。

(2)网站访问分析:主要是针对网站分类、论坛发帖、搜索关键字等三类上网行为进行分析。

(3)应用访问分析:主要是对应用、邮件、文件和社交工具聊天等按设置的统计条件进行排名统计。

(4)活跃度分析:主要是将内网用户按照上网时长或者应用时长进行排名。

(5)综合分析:从网络带宽使用情况、用户网络行为规范、工作效率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校园网络管理员需要知道网络带宽的使用情况、流量的分布情况,然后基于这些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带宽资源报告内容分为整体带宽状态、重点事件、网络活动相关三部分。整体带宽状态以区域图、柱状图的形式显示整体情况;重点事件以表格形式展现汇总分析;网络活动相关则以饼图形式显示占比结果。用户网络行为规范分析可对校园网用户的访问互联网进行合规度分析,监控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工作效率评估可以分析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与学习、工作的相关性。

2.6 日志中心

日志中心模块完整地将校园网用户网络访问日志存储在外置存储设备中,日志信息包括用户上网时间记录、网络流量记录、互联网访问记录、发送接收邮件记录、社交工具聊天记录、论坛BBS发帖记录、网络游戏记录、P2P文件下载记录、在线视频观看记录等。为进一步查询统计和报表分析,系统预设的记录留存时间为90天,而且可以通过FTP方式自动定时导出日志信息记录文件进行备份。

日志中心模块提供强大的日志查询与分析能力,可以对用户上网的历史日志离线查询。由于数据查询可以离线进行,不仅提高了日志查询统计的效率,还降低了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的计算压力,使其能够将重点放在协议识别与过滤控制。

3.总结与展望

借助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学校可以理清充斥于校园网格内外的各种相关信息,牢牢掌控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学生的各种情绪和言论,迅速做出判断,在外界信息干扰他们之前就尽力避免学生中出现较大情绪的波动。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已有的宣传媒体优势,整合校内各类媒体宣传资源,鼓励支持学生中发起的有利于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倡议和活动。通过完善校园舆情监测机制,构建起信息、人际、活动三位一体的网络架构,最终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全面、富有效率的校园舆论导向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3):32-35.

舆情监测报告范文9

6月2日,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主办的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召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座谈会上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官员、城管、专家、医生、警察成为所谓的互联网“黑五类”,在历次公共事件中常常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此外,“尼玛、潘俊⒍罕取⒔惺蕖钡却视铮在2014年网络低俗词语的使用中位居前四位。

2014网络低俗词语排行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截取日期:2014年月1日-12月31日(数据来源:微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文报刊系统)

此次座谈会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5月20日至6月7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护苗2015?网上行动”的一部分,“护苗2015”是《国家网信办2015年网上“扫黄打非”实施方案》今年新增的专项行动,旨在对S情、暴力、恐怖、迷信等有害信息进行清理,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人民网舆情检测室常务副秘书长单学刚在座谈会上介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根据网民用到的低俗词语,进行简要的筛选统计,选取25个(组)网络词语进行信息检索后发现,2014年全年,12个(组)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百万次以上,4个(组)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达到了千万次以上。

2014网络低俗词语排行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截取日期:2014年月1日-12月31日(数据来源:微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文报刊系统)

《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显示,媒体在标题中使用最多的三个用词是“潘俊薄“逗比”、“叫兽”。网络低俗用词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尼玛”“你妹”“蛋疼”,以及“绿茶婊”“碧池”“小婊砸”有明显的网民搜索相关。

单学刚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一些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例如“尼玛”、“”等词语的同音利用。其次,有一些词语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作。再次,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也使得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如“碧池”、“逼格”、“zhuangbility”、“滚粗”等。此外,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今年也有增多,例如“潘俊薄“土肥圆”、“矮穷矬”、“绿茶婊”等。

“网络空间就像每个人居住的小区一样,网络低俗语言就像充斥在小区内的垃圾,网络低俗语言是一种语言‘雾霾’。”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指出,出现网络低俗语言的原因主要在于网络发言呈现匿名性、个人可自由发言、传播广、发表网络低俗词不好追究等特点。

《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指出,网络低俗个人可自由发言、传播广、发表网络低俗词不好追究等特点。

《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表现为,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

面对碎片化的互联网信息,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于公共空间,报告指出,官员、城管、专家、医生、警察成为所谓的互联网“黑五类”,在历次公共事件中成为口诛笔伐的常见对象。

舆情监测报告范文10

为快速妥当处置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重大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营造我镇良好舆论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

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组织实施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

建立舆情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

立足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二、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一)领导机构及职责

成立XX镇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XX同志任组长,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班子成员、基层单位主要领导及有关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有效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职能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人员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方案,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商定信息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审定信息稿、负责信息和接受媒体采访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处置;

(4)落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加强对网络新闻、论坛、博客、搜索引擎等具有新闻舆论及社会动员功能业务的日常监测,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生舆情突发事件,迅速上报领导小组组长;

(2)协调各办公室、各单位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要信息及时上报;

(3)主动配合宣传部门的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

三、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

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

发现重大舆情后,应立即向镇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生的新情况。紧急情况下,可电话口头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在30分钟内报送书面信息。在重大舆情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

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舆情,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相关单位、办公室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各部门负责人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发现当日内回复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内回复处理结果。

2.属于对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网民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并商请监察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属对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处置流程

1.发现舆情。利用上级舆情监控系统、网络、QQ群等平台,采用百度、谷歌等引擎,采用关键词搜索方式,对涉及本单位的网上信息进行收集、研判,半小时内必须发现有关网站、论坛、微博的负面网帖。

2.整理上报。发现紧急、重大涉及本单位的舆情立即向主要领导汇报。

3.回复引导。一般性网络舆情,责任部门12小时内官方回复;重大网络舆情,责任部门在24小时内官方回复。如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回复期内处理完毕的,应于3日内作出表态性回复。紧急舆情于3小时内回应社会关切。

4.动态跟踪。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

在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将应对处置工作书面报告三日内报送镇党政办,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各类媒体的能力。

四、工作保障

办公室主任和单位主要领导、办公室负责人是舆情的监控第一责任人,要政治站位高、责任心强、懂政策法规,确保一旦发生舆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舆情监测报告范文1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纪委机关、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监察委员会《关于严肃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的通知》、省委组织部《关于换届风气监督检查工作要点》、地委组织部《关于做好严肃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的通知》和县委组织部《关于做好乡(镇)领导班子换届期间严肃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充分发挥社会舆情监控有关部门职能作用,切实做好领导班子换届这一敏感时期的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正确引导舆论,防止不当炒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原则

在镇党委的领导下,由镇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建立严肃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舆情监控和应急处置机制,组织、宣传、派出所等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和管理权限,安排专门力量对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媒体披露的违反换届纪律问题,进行全时段监测,发现涉及换届的敏感信息、重要情况、突发问题等,迅速反映、及时研判、妥善应对,经查属实的适时公布结果,不属实的予以澄清,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持续发酵,造成不良影响。

二、责任分工

镇组织部门负责沟通调度工作,对重要舆情进行汇总,及时形成重要舆情专报,呈报换届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镇宣传部门主要负责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舆情监控与应对,重要舆情及时报送组织部门,由组织部门汇总后报换届领导小组;派出所主要负责网站、贴吧、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舆情监控与应对,重要舆情要及时报送组织部门,由组织部门汇总后报换届领导小组。

三、组织实施

1.在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会议上,对严肃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派出所联合成立严肃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舆情监控和应对小组,专门处置舆情监控工作,每个部门确定1名干部负责,固定联系方式,随时就有关情况进行沟通。

3.发现有重大舆情,3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沟通,由组织部门形成重要舆情专报,呈报换届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批示后,第一时间落实。

4.换届启动后,实行换届风气舆情监控和应急处置工作周报告制度,遇有重大问题随时报告。

四、严格问责

严格换届风气舆情监控和应急处置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被动应付,舆论引导不及时、不到位的;对换届舆情监控不力,措施不到位,预案不落实的;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舆情动态不及时报告或隐瞒不报,导致工作失误的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的责任。情节较轻的,给予提醒、函询或诫勉;情节较重或者群众反映强烈、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组织处理。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有关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舆情监测报告范文12

关键词: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实践;可行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52-04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81.0%。伴随传播全球化和新技术应用的共同推动,新媒体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所搭建的舆论平台成为政府了解民意、疏导民意的重要渠道,也正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主要标志。

一、《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网络舆情”的学理范畴界定。网络舆情就是网上社情民意,可以看作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某人某事(诱发因素)等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作为主体的网民、作为客体的公共事务和大融合媒介平台上展示的多元化信息流。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必须建立在对舆情信息深度分析的基础之上,把握舆情传播的特性和动向,把握判别其中包含的内容、核心要素与主要环节,着力挖掘民意诉求和舆情态势。

2.“网络社会”的发展新趋势。在网络社会的大背景下,网络也已经成为转变干部作风、改进各项工作的重要手段,成为群众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利益保障权的重要载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信息渠道。与此同时,新媒体作为全新传播平台和执政平台的特点、规律和挑战尚未被全面和系统的认知,从而直接导致我国政府在日常工作中面临来自新媒体越来越多的压力,这些社会矛盾特别集中地反映在宣传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比如:舆情的监测、分析与判断;网络危机的认识与化解;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能力;网络传播理念、伦理与文化建设等。

二、《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块概述

(一)课程性质

《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为全日制大学本科网络与新媒体系的专业课。在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一般都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实施,是一门学生进行新媒体新闻实务方向课程学习的选修课,对培养学生的新闻实务操作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新媒体新闻采写编评系列课程的延伸。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网络舆情概念的梳理和对网络舆情基本传播路径的讲解,从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当下网络时事热点事件,从而追踪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掌握国内网络舆情研究机构的常规监测和分析模式,并能够针对具体舆情事件提出应急预案。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具体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变规律,判断舆情发展态势;能够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熟悉相关数据分析软件的操作;能够完成基本的舆情信息报告写作。

(四)拟定学时分配表

(五)拟定课程讲授内容

《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拟定课程教授内容分为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三部分,通过上述三个教学模块的设计,试图运用认知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从理念上和动手能力上都有明显提升。具体内容设置如下。

1.理论课内容。理论课讲授内容以三个专题作为支撑――网络舆情生成演变机制研究专题、网络研究专题、政府形象重构专题。

其中,网络舆情生成演变机制研究专题细分为网络舆情概念界定、网络社会的发展背景、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和网络舆情的研判等讲授章节。在这部分的课程讲授中,要求学生了解网络社会的特征,理解网络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缘由,了解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关系。并且掌握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理解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了解网络舆情的舆论场生态。

而网络研究专题则分为的界定、的类型、特点及发展趋向、舆情危机管理与应对策略和情景模拟演练及经典案例深度剖析几个部分。在这部分的课程讲授中,要求学生了解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领域,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对象和搜集方法。并且理解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内涵,掌握网络舆情预警的分级标准及其响应机制,了解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制度化准则。

最后,政府形象重构专题由政府网络危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政府网络危机中的媒介行为分析、政府网络危机中的公众行为分析和社会稳定风险和舆情危机媒体应对操作实务等案例剖析章节构成。在这部分的课程讲授中,要求学生理解网络舆情处置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掌握网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策略,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要策略,掌握网络舆情管控的主要策略。并且了解网络舆情评估的内涵、意义和现状,掌握重大决策的舆情风险评估,理解网络舆情事后评估指标体系。

2.实验课内容。实验课讲授内容以两个综合型实验组成――数据挖掘与舆情监测实验和热点事件实时追踪实验。该课内实验课的性质界定为专业提高型综合实验,其开设目的是为了辅助和深化理论课程的讲授。

其中,在数据挖掘与舆情监测实验中,设置了8学时的实验课程学习,学生结束实验课程后必须了解国内舆情监测机构的常规监测和分析模式,能完成基础的数据挖掘与信息处理工作。并且熟悉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运行方式,掌握情报分析、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知识处理工具相关软件的操作。例如,要求学生熟悉ROST、Pajerk、UCINET、NetDraw等应用软件的基础功能操作。

而在热点事件实时追踪实验中,设置了8学时的实验课程学习,学生结束实验课程后必须能独立研判当下网络时事热点事件发展态势,完成舆情分析报告写作,并能够针对具体舆情事件提出应急预案。而且学生需要随堂分析每天、每周、每月网络舆情的实时热点,利用EXCEL、WORD等基础办公软件完成数据导出制表,提取关注事件进行语义分析,生成舆情研究报告。

3.实践课内容。实践课讲授内容通过三种授课方式灵活呈现――专家讲座、学术研讨会和实地调研。其中,专家讲座方面,拟定结合校内外资源,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网络舆情方面的专题讲座。而学术研讨会方面,拟依据专业研究方向,学生以分小组的形式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前沿进行学术研讨。最后,实地调研方面,拟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走访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调研。

(六)教材与参考书的选定

本课程教材选取的是湖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WT007)阶段性成果出版的学术著作,由徐迪、张梅贞、周小情三位学院教师编著的《网络舆情标准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第1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该书建构了网络舆情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指明了网络舆情工作的核心环节和流程,不仅具有前沿的学术价值和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基本国情和网络舆情发展、网络社会治理的最新实践,书中提炼和应用了现阶段网络舆情研究的一些新观点和最新的理论成果,融合了最新的案例评析。参考书选取的是约翰?斯科特(John Scott)著、刘军译的《社会网络分析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教材偏重理论基础阐释和案例评析,参考书偏重技术分析和操作实践,两者配套相得益彰。

三、《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开设的前期资源分析

1.理论研究基础。《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设是以湖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WT00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政务微博研究”(项目编号:13g461)以及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政府管理视角的《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项目编号:2013B228)为理论研究基础。在前瞻学科研究的热点后,以新媒体传播和政治学的结合作为切入点,给予该课程坚实的理论支撑。

2.资源共享平台。《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设依托了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这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该研究中心为校级科研机构,以新媒体与社会发展间关系的理论反思、实践改革和管理创新为研究目标。该中心以学院的学术、教育力量为基础,以课题项目招标制为研究动力,打造网络与新媒体系“网络舆情”方向的学科特S,开创实用性、多样化、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心的所有一线研究资料和实践资源将为“网络舆情”系列课程建设免费开放,搭建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

3.创新实践基地。目前学校和研究中心已经与省级党政机关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依托网络与新媒体系和省内各厅局相关资源,下一步将创建“新媒体教学创新基地”,资源对本校教职工和学生开放。相关央级、省级网媒也与学院和研究中心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今后“网络舆情”系列课程培养的学生可定向输送至相关网站进行实习实践。

(二)课程建设的创新性分析

1.《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体系建设,响应了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要求。可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2.《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设以及后续本门课程的教材和案例库的编订,将开创网络舆情领域学科建设的新局面,国内尚无此类型的教材面世。

3.《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训的方式,可以更加精准地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从业能力。

4.经前期调研,现有的国内舆情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是依赖入职后的岗前培训来满足岗位需求,《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开设符合现有舆情服务业和政府舆情监管部门的人才定位。

(三)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分析

1.《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开设将打造本校网络与新媒体系“网络舆情”方面的学科特S。

2.课程教材的编订将顺应市场需要和管理部门的特殊需求,以培育一批精通网络舆情和行业监测的实践型人才为教材和案例库建设的目标。

3.《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配套教材将可供在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也适用于有志从事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监测工作的非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教高[2012]2号.

[3]徐迪,张梅贞,周小情.网络舆情标准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03-106.

[5]赵前卫,马缘园.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217-218.

  关于“舆情监测报告通用12篇”的知识科普到此介绍完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