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推荐18篇)

2022-11-28| 编辑: 佚名| 查看: 179 |原作者: 刘谷龙|来自: 衙媒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推荐18篇),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推荐18篇)的详细内容: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共1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篇1: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推荐18篇),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推荐18篇)的详细内容: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共18篇), 欢迎阅读,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可行性。①符合国家土地管理政策。,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明确提出: 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②符合我省节约集约用地政策要求。《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苏发〔20XX〕6号)提出: 在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的, 在确保先垦后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 由省国土资源厅统筹安排、严格监管, 纳入国土资源部农村土地整治监管平台 。③符合我省土地总体规划规定。《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 )》要求:按照《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 推进农村居民点的迁并和整理, 撤销偏、小、远及布局不合理的自然村, 鼓励农村人口向建制镇和镇村布局规划保留居民点迁移, 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组织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加大农村废弃土地和闲置宅基地整理力度, 开展迁村并点、退宅还田。④符合我省规划指标下达模式。在规划修编期间, 省国土厅考虑到全省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突破20规划调控指标的实际, 采取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空间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相挂钩的办法, 在不突破规划控制规模的前提下, 下达规划流量指标。⑤符合农村地区当前发展实际。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农村人口大量减少, 为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试点提供较为充足的空间。我县废弃低效闲置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 呈现建筑结构简单, 年代较长, 质量不高的特点, 因而搬迁成本较低, 加之, 农民渴望改善居住条件, 进城入镇, 搬迁愿望强烈;县乡政府着力改变农村面貌, 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进土地流转, 发展家庭农场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对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进行优化难度低, 政府易操作。

  存在问题

  土地低效利用。目前, 我县城镇化率49%。据此可推算出, 全县农村实际居住人口约23万户, 按我县目前户均宅基地0.9亩测算, 约需农村建设用地20.7万亩。而从土地利用现状看, 全县农村建设用地近37万亩, 也就是17.7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处于闲置低效状态。根据县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 全县农村共有农户38万户, 与实际居住户数相比, 有15万户房屋是空置的, 空置率达39%, 按户均宅基地0.9亩测算, 13.5万亩宅基地闲置。从我们抽查了解情况看, 每百户中有15-30户农户在县外、县城及镇区购房, 空心村现象普遍。

  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篇3

  格局市司法局的统一部署, 县司法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司法行政队伍离岗占编五个能力 建设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 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司法行政干警离岗占编问题

  我县司法行政机关干部提前离岗年龄情况:主要领导干部(正科级)52周岁, 其他领导干部51周岁, 一般干部不提前离岗。

  干部离岗占编情况:目前, 县司法局共使用司法行政编制62个, 事业编制9个。其中, 县局机关司法行政编制18个(在职14人, 离岗4人), 基层司法所司法行政编制38个(在职29人, 无人离岗), 公证处司法行政编制6个(在职4人, 离岗1人, 空编1人), 法律援助中心事业编制5个(在职4人, 离岗1人), 社区矫正办公室事业编制4个(在职2人, 空编2人)。局机关、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离岗人员占实有人员比例分别为:22%、20%、20%。

  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和建议:一是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对我系统离岗人员做不占编制处理。二是上级部门根据司法行政实际, 出台单列编制有关政策, 通过允许提前退休、临时超编等办法腾出年级已大但尚未退休人员所占编制。三是完善轮岗交流机制, 合理利用离岗人员, 发挥其特长, 解决离岗占编带来的一线工作人员力量不足问题。

  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情况

  提升队伍建设 五个能力 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围绕推进跨越发展, 优化法律服务。深入推进 基层法律服务全覆盖 和 一村一顾问 工程, 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法律问题, 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法律服务。落实企业法律顾问政策, 指导企业依法规避市场风险, 助推企业发展。今年以来, 全县法律服务人员担当常年法律顾问500多家, 参与办理重大涉法涉诉案件4起, 接受群众法律咨询300多人次。

  二是围绕平安建设, 强化法律保障。以 社会矛盾化解年活动为契机,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 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员专家库和人才库, 积极推进构建三级调解网络紧密衔接的 大调解 格局。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今年以来, 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674件, 筑牢了维护社会稳定的 第一道防线 。积极索刑释解教人员分类管理机制, 全面提升安置帮教工作水平, 促进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截止目前, 共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130人, 解除矫正607人, 无一重新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三是围绕法治建设,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以开展 法律六进 活动为重要载体, 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认真总结推广经验, 深入落实 六五 普法规划, 积极推进依法治县。突出抓好与市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生问题解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青少年学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等重点对象的法制教育;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城镇等重点区域的法制宣传教育, 不断增强全县人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更好地服务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大局。充分运用法律服务热线、普法网站、电视报刊、短信平台等现代媒体资源开展普法工作,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企业等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 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工作, 积极开展法治镇(街道)、法治村(社区)、法治学校、法治企业等创建活动,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今年以来, 举办法治宣传活动3次, 出动宣传车20辆, 发放宣传材料2500余份。

  四是围绕解决民生问题, 加强法律援助。围绕移民安置、土地征用、城镇拆迁、环境治理中遇到的涉法涉诉问题, 以及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认真落实法律援助措施, 加强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示范窗口建设, 提高法律援助覆盖面, 着力完善独生子女户、农村低保户、五保供养户及弱势群体的便民法律援助措施, 推进解决困难群众请律师难、打官司难的问题。依法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利益。今年以来, 全县法律服务人员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5件, 受援对象达90人, 进一步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对市局在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是尽快统一工作制服。司法行政工作包括法律服务、法律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多个方面, 涉及执法事项较多, 具有很强的严肃性, 工作人员着便装越来越不适应工作的开展, 特别是相关执法工作的开展。建议尽快争取相关政策, 统一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着装, 推动司法行政工作更好发展。

  二是进一步提升干警政治待遇。由于县级司法行政部门领导干部职数、职级职数有限, 在职在编人数远远多于其他同级工作部门(我局司法行政编制62个, 在职47人;事业编制9个, 在职6人。53名在职人员中副科级以上干部仅8人), 干部职工得到提拔重用机会相对大大减少, 干警政治待遇落实不够到位, 影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进一步提升干警经济待遇。整个政法系统除司法行政外, 都有岗位(我县29名司法助理员补贴已于去年7月份发放到位, 但是系统内其他人员享受不到任何岗位补贴。)、警衔等补贴, 建议争取相关政策, 落实基层司法行政人员的司法助理员、警衔等相关补贴, 进一步调动司法行政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篇2: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 国内外众多研究和大量实践表明,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为了解和掌握乳山市企业文化建设情况, 我们对全市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了抽样调研, 旨在推动我市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文化力, 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许多企业确立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 各项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企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尤其是成立比较早、规模比较大、发展比较好的企业, 更加注重企业形象和品位, 企业的发展在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调研看,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企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在加深

  我市企业在发展中已经充分认识到,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是培养企业精神的需要, 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需要, 更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需要。企业要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路子, 就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经营管理之中, 并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如金洲矿业集团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确立了“用文化凝魂、靠学习聚力”的理念, 并聘请专家对企业多年的基本理念、经营思想、发展战略进行总结提炼, 形成了“金洲企业文化纲要”, 并创作了企业歌曲《金洲人》, 其文化建设在山东企业文化年会上多次获奖;自20**年以来, 该企业又率先引进了学习型组织理论, 聘请山东学习型组织推进小组刘大星教授定期到企业讲座, 指导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工作, 编写了30多万字的职工教材, 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20**年被省委宣传部等6部门授予“创建学习型组织示范企业”荣誉称号, 在获得荣誉的同时, 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影响也显现出来:该企业在黄金产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 经济效益却以15的速度在增长, 职工人均产值20多万元, 居同行业之首。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增加

  各企业都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不断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 建设各具特S的企业文化, 使我市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如电业总公司, 在做好内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 经常性地开展职工运动会、篮球赛、演讲比赛、技术技能比武、有奖征文等文化活动, 同时, 为丰富职工业余生活, 该公司于20**年投资60多万元, 成立了职工俱乐部, 更新图书30多万元, 购置健身器材100台多(套);自20**年起又连续两年每年投资30多万元, 聘请“橄榄枝”现代人训练营对员工进行“魔鬼训练”, 内部报刊《图曼报》跟踪报道训练情况, 有效地增强了员工的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 公司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社会形象也进一步提升。工艺品公司在每年对员工进行为期两周文化培训的基础上, 20**年又投资30万元, 新上了职工阅览室、开设了文化长廊, 不仅为职工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也为各分公司提供了展示文化形象、开展文化评比的平台, 同时还在职工阅览室和餐厅等公共场所安装了内部广播和闭路电视, 用于内部宣传。据初步统计, 20**年全市各企业用于文化建设的投资在900万元以上, 增长比例超过12。

  (三)企业的整体素质在提高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我市企业的文化建设都能与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紧密结合, 比较实在、具体, 对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金洲公司为鼓励专业人才继续深造, 出台了“你拿文凭我买单”优惠政策, 目前已有28名职工取得本科文凭、3名职工取得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两名职工正在攻读地质和电子专业研究生。山东昆仑路桥

  公司根据施工工地多在外省、人员比较分散这一实际, 推行了“一岗双责”制, 公司各部门、各分公司的一把手, 既是行政负责人, 又是文化建设的负责人, “围绕生产抓文化, 抓好文化促生产”, 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文化建设, 不仅增强了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产生了“人才聚集效应”——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他们公司的人才队伍不减反增, 各类工程技术人员90多人, 占员工总数30以上, 成为一支比较典型的技术密集型施工队伍;同时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在稳步提高, 先后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山东省信誉评级委员会“AAA特级信誉企业”、银行“AAA资信企业”、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重合同、守信用”、威海市“百佳诚信单位”等证书, 20**年7月, 又被交通部和建设部批准成为威海市惟一一家具有公路路基、路面一级承包资质的施工企业, 进一步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四)企业的社会形象在提升

  我市大多数企业开始重视企业形象建设, 对外, 继去年选送两个企业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山东名牌万里行”后, 经贸局又牵头组织20多个企业到西部各省进行企业形象展示和产品展销, 明显提高了我市企业和产品对外的知名度;对内, 大多数企业统一了职工服装, 提出了“进门是主人、出门是代表”的要求, 对职工在社会上的言行也做了明确的规范。另外, 多数文化建设较好的企业都能将社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不仅注重企业效益, 也开始注重社会效益, 我们走访的企业都有这样一个共识, 那就是企业不但是自己的更是社会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 这些企业都开始注重对社会的回报, 对内, 成立了救助基金, 加大了对贫困职工的救助力度;对外, 积极参与“扶贫助学”、“慈心一日捐”、“抗震救灾”等社会公益活动, 据统计自20**年以来, 全市共有40多家企业出资140多万元扶助了110多名贫困大学生, 部分企业经营者还自己出钱资助贫困大学生, 在这些企业的影响和带动下, 其他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 企业的社会形象得到很大提升。社会形象的提升, 不仅成为鼓励、引导企业员工为自己和企业发展努力工作的精神动力, 而且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 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健康发展以及对客户、员工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 从整体上看,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 与生产经营相比, 企业文化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尚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缺乏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尤其是规模比较小、成立时间比较晚的企业对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 其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朦朦胧胧, 有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 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没有什么关系;个别经营者只关注眼前利益, 不关注社会效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认为只要赚钱就行, 有没有企业文化无所谓, 没有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文化的竞争。

  二是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简单的几句口号、几副标语, 缺乏实质性内容;有的虽然注重文化建设, 但企业文化表现形式往往不能突出主题, 显得杂乱无章, 缺乏系统性;也有少数企业的企业文化格调和品位不高, 存在一些消极的内容, 像“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这样的宣传口号, 员工接受起来难免有抵触情绪。

  三是注重实际操作而缺乏理性提炼。由于缺少相关的专业人员, 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 只是为了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 临时性出台一些规范, 功利性、目的性比较强, 而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文化与员工的关系、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没有足够的认识, 缺少理性的总结、提炼, 企业文化缺乏延续性。

  四是企业文化与员工的共识还有一定距离。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方面, 一方面与企业急功近利、贪大求全有关, 提出的要求高于企业的现有水平, 或者是嫁接、照搬其他企业的文化内容, 不符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与员工思想认识和文化素质有关, 半数以上的员工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 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再就是与员工的流动性较强有关, 很多企业没有为员工办理各种保险, 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较低, 特别是部分小型企业, 由于用工紧张, 员工大部分是从外地招聘的, 在企业工作一般也就是三两年时间, 很难与企业融为一体, 影响了企业文化的推广与延续。

  五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放松。不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未能有效开展, 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思想基础。部分私营企业虽然建立了党组织和群团组织, 但在实际工作中, 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载体, 难以发挥作用;改制企业因投资主体变化大, 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也发生很大变化, 机构和人员也有所减少, 这样的结果导致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鉴于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 引导企业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 逐步实现由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和综合势力,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使企业尽快走上和谐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企业经营者的认识和素质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由于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内部有极强的主导作用, 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对企业和企业员工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 提高企业经营者的认识必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要引导企业经营者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通过工会、工商联等单位组织企业经营者定期开展座谈讨论、典型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 让经营者认识到任何企业无论其所有制如何、规模大小, 都有一定的企业文化, 而好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本、是一种隐形生产力, 在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只有经营者的认识上去了, 企业的文化建设才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二要引导经营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企业的文化建设与其生产经营一样, 能否健康发展, 除了外部条件以外, 起决定作用的还有经营者的自身素质, 这就需要引导企业经营者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包括遵纪守法的要求、道德规范的要求等等, 并自觉执行企业文化, 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影响和带动企业员工, 提高企业文化的执行力;三要引导企业经营者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 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使企业的管理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最主要的是通过加快《劳动法》的实施, 加快“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创建步伐, 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努力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 使企业文化有承载和延续的主体。

  (二)创建学习型企业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是企业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是员工素质的竞争, 是文化优势的竞争。要提高员工素质, 建设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 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创建学习型企业。因此, 要引导企业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 为职工搭建多元化的学习的平台, 建立一种人人学习、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 营造有助于职工终身学习的氛围, 倡导“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 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使学习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和机制。引导企业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逐步提高员工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上进意识,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使企业与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 企业才有凝聚力, 企业文化才有感召力和影响力, 才能调动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新的发展。

  (三)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全市范围内, 要结合企业发展情况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适时组织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活动, 及时对企业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 对企业文化的特点、内涵、作用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指导企业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 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健康、深入发展, 及时合理地吸收其他企业的成熟经验, 创立出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 要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体活动、技术技能竞赛、班组比赛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提高班组和车间以及企业凝聚力的同时, 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提高企业文化的执行力。

  (四)适当的投入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根据成功企业的统计资料看, 文化建设的投入产出比最高可达1:22, 由此可以看出, 文化建设的投入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要引导企业经营者认识到, 既然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是隐型资本, 那么在文化建设上进行适当投入是应该的, 也是必需的。投入包括人力和物力两方面, 适当的物力投入可以保证文化建设有必需的基础设施, 适当的人力投入则是企业文化总结提炼、推广延续和继续创新的主要依靠。

  企业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 也关系到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我们一定要从“三个文明”建设的大局出发, 探索和改进工作方法, 积极推进我市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建设, 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篇3:2022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xx大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省政府提出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布局。省国土厅也提出探索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结构布局, 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高效利用。本文以沭阳县为例, 结合 五新 大调研大讨论活动, 通过搜集相关数据, 深入基层群众走访调查、召开基层干群座谈会, 对探索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路和看法。

  基本情况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沭阳县是全省三个省直管县(市)之一, 下辖40个乡镇(场, 街道), 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0.9万人口, 人口密度830人/平方公里。20xx年, 全县实现gdp543.5亿元, 增长12.4%;财政总收入100.09亿元, 同比增长24.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58.16亿元, 增长19.2%, 总量继续稳居苏北23县(市)首位, 位居全省47县(市)第11位。在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和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评比中, 位居第51位。沭阳人口多, 发展主体多, 用地刚性需求大, 经济发展快速, 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提升期, 社会经济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发展、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的新阶段;二元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的突破时期。因此, 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全县农村建设用地现状。沭阳县土地面积344.84万亩, 其中:农用地268.97万亩、建设用地61.5万亩, 未利用地15.13万亩, 土地开发强度17.6%。农村建设用地37.8万亩, 占建设用地总量的61%, 其中:农村居民点36.9万亩, 占比为97.7%, 涉及图斑3.4万个, 主要是宅基地;采矿用地0.6万亩, 占比为1.6%, 涉及图斑293个, 主要是窑厂;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0.3万亩, 占比为0.7%, 涉及图斑413个, 全部是坟地。农村户均建设用地0.99亩, 户均宅基地面积0.97亩。

  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必要性。近年来, 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有限国土空间面临承载规模更大、强度更高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20xx)》称, 20xx年我国土地供需矛盾仍然尖锐。近年来, 国家通过加大土地供应, 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虽然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范围内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但土地瓶颈制约未得到根本破解。我省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21%, 苏州、无锡已接近30%, 我县虽然低于全省平均值, 有一定的增量空间, 但省政府要求到全省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22%以内。这也逼迫我们未雨绸缪,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 以存量挖潜为主。国家下达我省耕地保有量为7126.95万亩, 20xx年全省耕地面积6906.45万亩, 要落实20耕地保护任务, 需净增耕地220.5万亩。加之, 全省补充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必须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力度, 才能确保耕地保有任务的落实。

  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可行性。①符合国家土地管理政策。20,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明确提出: 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②符合我省节约集约用地政策要求。《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苏发〔20xx〕6号)提出: 在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的, 在确保先垦后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 由省国土资源厅统筹安排、严格监管, 纳入国土资源部农村土地整治监管平台 。③符合我省土地总体规划规定。《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9 年)》要求:按照《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 推进农村居民点的迁并和整理, 撤销偏、小、远及布局不合理的自然村, 鼓励农村人口向建制镇和镇村布局规划保留居民点迁移, 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组织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加大农村废弃土地和闲置宅基地整理力度, 开展迁村并点、退宅还田。④符合我省规划指标下达模式。在规划修编期间, 省国土厅考虑到全省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突破2020年规划调控指标的实际, 采取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空间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相挂钩的办法, 在不突破规划控制规模的前提下, 下达规划流量指标。⑤符合农村地区当前发展实际。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农村人口大量减少, 为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试点提供较为充足的空间。我县废弃低效闲置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 呈现建筑结构简单, 年代较长, 质量不高的特点, 因而搬迁成本较低, 加之, 农民渴望改善居住条件, 进城入镇, 搬迁愿望强烈;县乡政府着力改变农村面貌, 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进土地流转, 发展家庭农场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对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进行优化难度低, 政府易操作。

  存在问题

  土地低效利用。目前, 我县城镇化率49%。据此可推算出, 全县农村实际居住人口约23万户, 按我县目前户均宅基地0.9亩测算, 约需农村建设用地20.7万亩。而从土地利用现状看, 全县农村建设用地近37万亩, 也就是17.7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处于闲置低效状态。根据县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 全县农村共有农户38万户, 与实际居住户数相比, 有15万户房屋是空置的, 空置率达39%, 按户均宅基地0.9亩测算, 13.5万亩宅基地闲置。从我们抽查了解情况看, 每百户中有15-30户农户在县外、县城及镇区购房, 空心村现象普遍。

篇4: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课题调研的通知》精神, 我区于4月25日至5月10日对相关单位、企业、文化场所进行了全面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文化建设现状

  (二)文化事业建设初具规模。积极筹措资金, 全面完成区图书馆的新建, 按部颁标准改建乡级文体活动中心5个, 村级文化活动室14个。目前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乡(镇、街道)文体活动中心10个, 村级文化活动室50个。优秀文艺作品、文学作品不断涌现, 杨丽萍、罗永娟等优秀文艺人才知名度日益提升。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 电视覆盖率达94.98%,广播覆盖率达87.49%。《南汀河》和“吉祥**”网站的创办, 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文化娱乐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

  (三)群众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文学创作、音乐、歌曲、书法、摄影等艺术有所起步。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广场文化、社区文化、 2.坚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是民族的根, 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血肉相连的。因此, 民族文化的创新必须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 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对于文化遗产, 我们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做到古为今用, 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 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实现新的超越和发展。推出更多既有丰厚文化底蕴, 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本质、符合群众审美要求的精品力作。

  3.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精神文化产品既有物质产品属性, 又有意识形态属性, 肩负着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重大责任。加强文化建设, 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繁荣文化市场, 增强国际竞争力。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 都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 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努力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以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占领市场、赢得群众,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从**区文化发展的长远出发, 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 积极参与同世界各种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 辨证取舍、择善而从。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 加强对外文化贸易, 做大做强吉祥**文化品牌。

  5.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文化建设为了群众, 文化建设也必须依靠群众。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引导支持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更好地活跃城乡基层文化生活, 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培养文化建设骨干, 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素质, 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

  6.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要着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信息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 发展高端文化产业, 提高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率,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总体目标

  到, 做到文化工作体制顺畅、机制规范、文化产业实力增强、精品不断涌现、设施功能配套、人才结构优化、市场开放有序、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全市前列。

  (四)发展战略

  1、文化经济战略。积极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发展, 以文化发展引领经济加速发展, 增强像司岗里步行街、昔本咸菜厂、茶文化风情园、强力集团、韭菜坝煤业公司和温泉花园酒店等企业的文化含量, 以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 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 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 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龙头带动战略。在区域发展上, 重点发展城区文化产业, 确立其龙头地位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产业门类上, 重点扶持文化旅游业、广播电视业、图书出版发行业、演艺娱乐业、信息网络业等“五大门类”的产业。在市场主体上, 重点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产业集团发展。

  3、品牌特S战略。积极开发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 扩大**区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提高**区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发掘**区的文化资源, 精心打造“五大文化品牌”, 即:以佤文化为主的城市广场文化, 以南美拉祜族文化为主的民俗文化, 以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澜沧江区域、茶文化风情园和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为特S的旅游文化, 以平村老区和博尚革命战争遗址为代表的革命历史文化, 以《南汀河》刊物、“吉祥**”网站、**区广播电视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传媒文化。

  4、科技创新战略。促进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 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逐步使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 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积极配合市级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 催生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5、人才聚集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 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 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引进一批在区内外、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人才, 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 进一步健全全区“四级”文化体育网络组织机构, 继续扎实抓好“三百”文化体育工程建设, 推动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保障措施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完成文化建设的繁重任务, 要立足实际, 突出重点, 整体推进, 扎实工作, 在重大措施上务求突破, 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一)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这是面向全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建设工程,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广泛开展中国特S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着力解决信念、信仰、信心、信任问题, 筑牢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倡导讲求诚信的行为准则和良好风气, 以政务信用为关键、商务信用为重点、社会信用为基础, 强化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形成诚信为本、守信光荣的社会氛围, 努力打造诚信**品牌。搞好普法宣传教育,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制文化, 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把道德养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眼于建设和谐文化, 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载体作用, 着力培育“坚韧拼搏、求实开放、团结和谐、创新超越”的**精神, 不断提升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境界。

  (二)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工程。文化体制的改革要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公益性的文化事业, 着重是加大投入;一手抓经营性的文化产业, 主要是放开搞活。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要从内部机制入手, 如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对承担公益性文化事业职能的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站等单位, 要增加投入力度, 同时, 采取措施, 鼓励这些单位面向市场, 全面引入竞争机制, 实现从“养人”向“养事业”、“养项目”的转变, 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要从机制创新入手, 面向市场, 培育市场主体, 增加活力, 创造经济效益,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优良的服务。

  (三)抓好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当前, 着重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区文化体育综合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提升**区文化形象。二是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文体服务中心及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五大工程”,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等基本文化权益。三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 科学规划, 理顺管理体制, 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问题。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变文化遗产优势为文化发展优势。

篇5: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文化需求得到提升。但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忽视农民精神需求的倾向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 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需求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 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得不到精神文化上的满足, 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趁机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协调。以下是小编为你提供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欢迎阅读!

  根据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 我深入到高平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 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 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 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 深入联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 总的来讲, 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 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 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关注农民, 加大投入, 改善服务, 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 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平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S文化村。

  第一, 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 同比增长59.68%, 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 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10月份, 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 4个月来, 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 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 送戏104场, 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 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 全市近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 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 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 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 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 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 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 藏书100余万册。同时, 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 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平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 文化氛围浓厚, 基础设施较好, 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 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 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平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 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每年春节、元宵节, 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 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平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 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 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 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 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 各级政府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 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 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 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 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 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 开展了特S文化村评选, 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 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 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 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 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 20, 全市222万人口中,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 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 受教育程度更低, 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 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 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 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 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平衡, 城区只有190平方米, 泽州县租借, 高平市1800平方米, 阳城县2031平方米, 沁水县在建, 陵川县400平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 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 除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 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 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 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 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 有阵地无器材, 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 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 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 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 但覆盖率不高, 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 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 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 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 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 17个乡镇中, 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 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 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 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 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 而是由乡镇政府自行安排干部兼任, 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 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 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 因资源条件不同, 经济建设差异较大, 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 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 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 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 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 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 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 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 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 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 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 当前, 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 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 建立一套体制机制, 打造一支人才队伍, 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 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 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 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 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 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 壮大农村文化产业,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 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 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 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 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 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 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 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 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 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 建立政策推动机制, 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 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 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 又能听到市委市政府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 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 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 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 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 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 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 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 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 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 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 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 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 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 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 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 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 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 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 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 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 与新农村建设同步, 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 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 、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 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 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 突出群众得实惠, 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 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 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 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 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 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 并以此为突破口, 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篇6: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日前, 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 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 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徽州区“332”行动计划, 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 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 覆盖面广, 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 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黄山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 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 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 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 一批体现徽州特S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 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 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 生产企业已达9家, 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S古香, 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 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 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 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 “徽州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 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 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 “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徽州区是一个文化大区, 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 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多方面原因, 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 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 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 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 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 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 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歙县有历史名城、黟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 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 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 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 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 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 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 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 但还不全面, 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 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 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 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 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 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 缺少对“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的就势提升、推介、打造和展示的浓厚氛围。

  2、文物保护困难重重, 古建筑保护任重道远。建区以来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 抢救了大批古建筑, 但对我区众多古建筑的保护来说, 仍然是杯水车薪, 缺口很大, 存在一定的问题, 文物资源受到人为的破坏。如古村落、古街巷中出现的一些新建筑, 改变了村镇原始风貌;单体珍贵建筑的自然倾毁, 或房主为改变居住环境而改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费严重不足。区财政现每年下拨文物保护经费仍保持建区时的一万元标准。二是文物保护意识不强, 力度不大。建区后仅建区初期公布过一次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致使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自然流失。三是管理难以到位。文管及相关部门、乡镇以及群众之间缺乏协调一致、共同管理的有效机制, 许多古建筑内堆放柴草等杂物, 存在着消防安全、木质腐烂等大量隐患, 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3、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影响文物的进一步保护。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 发挥其作用, 实现其价值。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既可吸引游客, 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 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我区景点虽点多线长、品位高, 但未能创造更多的效益以反哺文物保护。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旅游景点设计包装品位不高, 缺少文化内涵;景点定位、品牌推介、主题形象缺少科学思考和策划, 游客接待量始终没有质的飞跃。以XX年5月为例, 我区呈坎、唐模、潜口民宅三处总共接待游客33516人(以门票人数为准), 分别只有西递、宏村当月的50.53%和43.75%。二是各旅游景点之间缺少联合。我区虽然推出了呈-潜-唐黄金旅游线, 但没有将其整体包装, 对外促销, 各景点之间联系不够, 在开发和宣传推介上各自为政, 各唱各的调, 缺乏整体意识。有的项目开发水平低, 开张时热热闹闹, 没多久就冷冷清清。三是部分景点管理体制不顺, 影响了市场开拓。建区以来, 先后我区培植了一些起点较高的旅游景点, 如蜀源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唐模也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但两个景点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 没有乘势而上。蜀源村XX年1-7月实际接待量为零。四是旅游、文化部门在“保”和“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就拿西溪南镇的景点来说, 一方面在大力开发“金瓶梅”遗址, 另一方面国保单位“老屋阁”却常年关门, 室内潮湿严重。五是各景区、景点在宣传促销上存在品位不高, 定位不准的问题。

篇7:电力工会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电力工会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电力工会开展群众文体活动,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调研负责单位:**供电物资公司分工会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满足广大职工的精神需求, 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党的感召力, 增进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广大职工群众的向心力, 才能更好地激发电力企业在改革与发展中焕发的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电力工会建立的“文学艺术体育协会”下设多种形式的分会, 他包括有:文学分会(职工读书学习沙龙)、摄影书画分会、集藏分会(在原集邮分会会员基础上, 重新组建集藏分会)、球类分会、棋牌分会、音乐分会、钓鱼分会、武术舞蹈等分会, 这些群众组织建设的活动, 从而产生了企业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电力工会提出了“三个目标”:一是实现职工的全面发展;二是实现企业制度不断创新;三是实现行业经济持续增长。[本网网文章- 本网网 帮您找文章]前两个目标为第三个目标作保障, 最终为了实现行业经济持续增长, 把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行业利税再上一个新台阶、多元化经营开辟新天地、人文环境提升新水平。只要充分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就能够深刻认识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创建和谐公司, 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在调查中给我们的影像是**电力工会,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所蕴涵的感染力、渗透力、辐射力的特性, 对内注重增强企业凝聚力, 对外着力塑造企业形象, 逐步形成了以“和谐、拚搏、创一流”企业精神为灵魂, 具有时代特征、电力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借助企业文化所蕴涵的“内动力”作用, 使得**供电公司多年来的发展“状态”、文化“神态”和职工“心态”内外和谐, 经济实力、发展活力、文化魅力刚柔相济, 实现了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公司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 在内形成了很多有效的文化建设载体, 概括这些丰富多彩的载体,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班组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 使企业精神在实践中内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为企业文化的提升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二是通过“党员三联三代责任区”活动, 使得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有效发挥党组织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通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 构筑了具有供电特质的企业文化建设平台, 进一步培育了职工的团队精神, 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企业文化有别于社会文化, 它必须始终融合于企业发展的每一个进程中, 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 充分运用好各种载体, 就能为企业的经济运行营造良好的氛围, 促进企业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展示企业良好形象 打造出企业的文化品牌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电力工会从企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将此项工作列入企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从战略高度抓实抓牢;在运作上, 确立符合企业特点的文化建设方案, 结合各自实际,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举措。工会组织向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技能与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 工会组织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满足广大职工多元化文化需求, 为职工打造文化平台, 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工作中, 坚持做到“四同步”, 即: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规划同步, 与项目管理规划同步, 与企业管理工作检查同步, 与企业其它工作落实同步, 该电力工会组织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职工体能测试达标活动”中, 调动广大员工参与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通过开展“学习一门新技术、提出一项新建议、创造一项新成果、推广一项新工艺、刷新一项新记录”五个一活动, 激发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 各种技术能手、业务尖子和典型脱颖而出,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 促进职工队伍由劳务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增强企业文化力, 经常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 一方面通过拍摄企业文化专题片、摄影作品展、举办企业文化画展、撰写企业文化经验材料, 促进企业文化广泛交流,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更深层次开展。另一方面积极在“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满足广大职工的精神需求, 扩大企业知名度, 增强企业凝聚力, 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品位, 展示企业良好形象, 从而打造出属于企业的文化品牌。

  职工文化活动室成为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基地

  对部分单位的职工文化活动室的调查, 职工文化活动室的建立, 为广大职工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提高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质量。一是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职工文化活动室通过开展图书阅览鉴赏活动, 召开职工读书座谈会, 交流读书笔记, 收看市场战略分析录像活动等, 使职工在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 感受时代主旋律的熏陶, 不断提高改革意识、市场经济理念, 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时代感。二是职工的政治素质得到大幅提高。工会组织通过利用职工文化活动室这一阵地举办各种思想政治研讨会和各种专题辅导或讲座, 以及举办《工会法》、《劳动法》等各种法律法规的知识竞赛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 以形象、生动、有趣的形式, 使职工进一步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使职工学法、懂法的意识明显增强。三是职工的文化品位得到升华;职工文化活动室通过配置电视、VCD和功放等设备定期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知识题材影片, 如“开国大典”、“辽沈战役”等优秀影片和职工喜爱的故事片、喜剧片等, 在充实职工文化生活的同时, 对职工进行革命传统系列教育, 拓宽了职工的知识视野。社会的发展, 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营造新世纪浓厚的职工文化氛围, 用先进文化陶冶职工情操, 激励职工斗志, 树立团队、拼搏、争先、集体主义精神, 弘扬爱岗敬业的有效载体。工会注重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和“元旦”举办形式多样, 精彩纷呈的健身运动会和文艺晚会。还通过“黑板报”、“宣传画廊”的形式, 宣传报导公司的好人好事以及先进典型, 形成一个学先进、比先进、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反映了当代供电人的新形象、新视点;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健康素质, 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 加强了同志之间的团结, 又树立了团队和集体主义精神, 有效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努力营造“快乐工作, 健康生活”的氛围

  工会文体活动是工会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开展好文体活动是增强员工自身体质, 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和体育活动, 提高职工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 为搞好安全生产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利保证。职工文化活动室是近年来适应企业改革形势变化和职工兴趣爱好需求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活动形式;该电力工会组织的“职工体能测试达标活动”, 号召职工人人参与, 组织了爬楼梯、长跑、跳绳、扳手腕等活动, 改变了职工的精神面貌, 促进了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增长。今年举行的木兰扇比赛、“八荣八耻”学习、计算机操作比武、“爱心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尤其举办**供电公司首届职工运动会, 设置的项目比赛项目广泛, 有拔河比赛、羽毛球比赛、“三人”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棋类(象棋、围棋)比赛、网球比赛、体能达标测试:1000米、1500米, 30秒跳绳, 双手前投实心球、大众趣味体育比赛, 为职工群众带来生活的快乐, 使紧张和劳累得到放松。工会积极关注职工的健康状况, 尤其是中青年骨干的健康, 通过组织各类疗养和参观考察, 帮助职工减轻压力。坚持每年为职工体检, 工会在征求分工会主席意见的基础上, 改变原疗养地点, 组织了五批人员进行疗养, 在疗休养活动中, **电力工会坚持服务, 精心安排, 促进了职工身心健康。健康的体质是各项工作的保障, 各分工会按照上级工会的要求制定体能锻炼计划, 安排羽毛球、网球等健身活动, 做到业余为主, 工间为辅, 趣味为主, 竞技为辅, 普及为主, 提高为辅, 努力营造“快乐工作, 健康生活”的氛围。

  **供电工会将进一步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开展群众体育系列活动为主线, 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 以增强职工体质为宗旨, 继续巩固群众体育工作基础;更加努力进取, 不断完善和强化工会职能和规章制度、活动方式、工作方法, 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进一步规范职工之家、促进工会全面发展是新时期赋予工会的重要工作, 认真完成上级工会布置的任务, 以乐观地进取, 更加投入参与, 努力构建适应供电公司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体系, 充分体现“文学艺术体育协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推进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立足本职, 开拓进取, 奋发有为。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 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黄布华

  地址:江苏**江洲北路98(老供电局)

  电话:0523-6685003

  邮编:225300

篇8:供电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供电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反腐方针的要求, 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是创建和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时代需求。借鉴传统廉洁文化的精髓, 确定廉洁文化建设思路。合理设计, 确保廉洁文化建设实效。

  关键词:供电 廉洁文化 研究

  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朽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积极推动廉洁文化进企业, 引导企业廉洁诚信、依法经营。供电企业的工作关系国计民生, 联系千家万户, 担负着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供电企业是腐朽问题的多发区, 面临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朽斗争的严峻形势。在腐朽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 文化的因素不容忽视。一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 它对人的行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将是根本的、长期的、广泛的。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反腐方针的要求, 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是创建和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时代需求。供电企业应切实增强抓好廉洁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因地制宜开展廉洁文化建设。

  一、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廉洁文化建设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客观需要。“基业常青, 文化制胜”。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拥有独具特S的企业文化。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可焕发员工昂扬向上的精神, 塑造和衷共济的优秀团队,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更好地适应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战略。

  廉洁文化建设是端正行风的重要保证。供电行业作为重要的公用服务行业,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培育全体员工“依法、依制度、依程序”办事的思想意识, 教育员工在工作中正确行使权力, 认真履行职责, 这对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维护广大电力客户的切身利益, 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廉洁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企业致力于推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把员工素质的提高、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廉洁文化建设, 强调人文素养, 彰显人文关怀, 通过文化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管理, 调动和激发员工“尚清廉”的自觉性和“成事业”的创造性, 确保员工人生平安、家庭幸福, 进而实现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廉洁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的必然选择。多年来, 我们抓党风廉政建设, 主要靠“制度反腐”。而腐朽行为发生与否, 主要取决于行为主体的思想动因。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 给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远大的目标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对员工确立反腐倡廉的思想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和感召作用。注重廉洁文化建设, 党风廉政减少和反腐朽斗争就有了先进文化的支撑, 势必增强“制度反腐”的效果。因此, 廉洁文化建设是供电企业深入反腐倡廉的必然选择。

  二、吸取传统廉洁文化的精髓, 确定廉洁文化建设思路

  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廉洁文化, 孕育出大量廉洁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周礼》中就对“廉”提出了六种具体标准, 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 主要是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智等六方面的要求。《吕氏春秋-忠廉》有“临大利而不易其义, 可为廉矣”的.论述, 清朝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讲了“见小利, 不能立大功;存私心, 不能谋公事”等。一些单位也出现了许多廉洁观的表述, 如“明廉志, 修廉德, 重廉行”、“廉洁是业绩, 也是生产力”、“人人思廉, 全员助廉”、“洁身自好, 公正清廉”等等, 进一步丰富了廉洁观念。概括起来,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廉洁自律方面。郭允礼曾提出“吏不畏吾严, 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 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 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 廉生威。”这局名言点出了自律对于廉洁的重要性。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自我管理的一种具体表现, 也是廉洁行为的具体要求。因此, 许多单位提出“贵不忘道, 穷不忘操”、“常修为政之德, 常思贪欲之害, 常怀律己之心”等价值观, 从不同侧面阐明了自律理念。

  二是勤政清政方面。勤政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理念, 有着广泛德认可度。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是受人推崇的一种领导风格。许多单位提出了自己的勤政观, 如“恪尽职守, 励精图治”、“为人师表, 身体力行”、“淡薄名利, 忠实履职”等, 都是围绕勤政思想展开的。清政观是指明智执政、清白做人, 是廉洁文化的主要价值观表达形式。一些单位提出的“两袖清风, 一身正气”、“领导就是服务”、“真诚接受监督, 实施阳光工程”等, 都属此类价值观。清政观可以告诉员工, 做事头脑清醒, 为人一身清白。

  三是克己奉公方面。廉洁文化强调处事公正,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指出“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秉承这一著名观点, 提出了“清、正、廉、明”、“公而忘私、克己奉公”等说法。在生活态度上主张朴素从俭, 这更加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一些单位提出许多的从俭观念, 如“俭以养性”、“艰苦奋斗, 勤俭创业”、“以廉为荣、以俭为美”等, 赋予从俭理念以丰富的表达形式。

  通过以上研究, 可有效为企业廉洁文化定位, 为企业廉洁文化的提炼找到方向和思路。

  三、合理设计, 确保廉洁文化建设实效性

  廉洁文化反映了企业管理高层次的追求, 是强化企业战略执行的重要保证, 只有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 才能取得实效。

篇9:教师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教师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校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而作为教育第一资源的教师, 其文化建设则是学校文化建设诸多方面的核心内容。教师职业的基本功能决定了教师文化的内涵, 良好的学校教师文化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并影响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因此, 加强学校教师文化建设, 是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工程。前段时间, 教育局人事科组织人员对全区八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座谈调研, 总体上看各校(园)对教师文化建设工作较为重视, 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 以指导今后学校教师文化建设。

  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师对教师文化建设的认识很不到位。在座谈的近40位教师中, 能说出教师文化基本内涵或外延的教师很少, 不知道或不曾思考过什么是教师文化的教师占大多数, 许多教师坦然地说“不知道”或“从未去想过”这一问题, 特别是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在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要求是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的二十一世纪, 不知道什么是“教师文化”的必定不是一位好教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年轻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者, 教育方针、教学大纲的具体执行者,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可塑性特征, 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作为教师必须了解什么是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应该怎么样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2.学校领导层对教师文化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经过区教育局几年的引导, 各校领导对学校文化建设都已比较重视, 我们所到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各有千秋, 特S办学初具成果, 从“会说话的每一堵墙”, 到足显艺术特长画廊、展厅, 到能出一台表演节目的很多班级, 很多学校领导可说是动足了脑筋, 开拓创新、填补空白、特S创建、重点推进, 在学生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成效, 也成了学校领导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对教师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想得不多, 做的更少, 比如开展教师怎样与家长、学生或者同事等沟通能力的培训, 帮助教师学会如何穿着打扮, 告诉教师应该怎样待人接物等等, 许多教师由于平时忙于学校工作, 很少与社会各界学习交流, 导致与家长沟通缺乏经验, 教育学生谈话缺少技巧, 穿着打扮缺失品位, 一言一行常失文雅, 甚至个别年轻教师把课堂当作是对社会满情绪的发泄地, 说些严重出格的话, 既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 又对学生造成误导, 也有个别教师业余生活沉迷了麻将等娱乐活动, 上班期间精神疲乏, 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

  3.教师文化建设细节问题亟待深化。何为教师文化?从内容看, 它是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教学观念以及教师角S认同等精神因素的总称;从形式看,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习性、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前者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份文化之中, 后者则主要表现在教师形象文化、交往文化之中。这样看来, 教师文化主要由精神因素和行为方式两部分构成, 精神因素需要的学校领导、全体教师的共同营造, 行为方式则表现为全体教师的一言一行。在与教师的座谈、办公室的走访、校园环境的察看乃至教室的布置, 只要细心地去观察去品味, 校园里所有的一切均与教师的文化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班主任工作细致负责的, 教室桌椅摆放井然有序, 教室布置文化气息浓厚;精神饱满的教师, 讲话中气十足, 举止彬彬有礼, 显得很有教养, 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反之不修边幅的教师, 作业批改经常马虎潦草, 办公桌很少整理;常吐脏话的教师, 一开口便给人没修养的感觉, 与教师身份极不相称, 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4.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内驱力不足、学校激励机制尚未完善以及教师对高水平管理领导的期待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内驱力不足导致教师上进性不强, 难以形成积极向上共同提高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学校激励机制不完善, 导致做多做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久而久之, 势必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学校领导管理水平不高, 会导致教师对学校未来发展丧失信心, 使学校步入下坡路。

  二、加强教师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遵循教师文化构建规律, 以人为本, 全方位打造教师文化。教师文化的构建是与整个教育事业的地位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重视, 教师文化的发展就比较顺利, 比较有成效。教师文化的构建必须依靠全体教师, 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作用。教师是造就人才的人才, 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是办好学校的依靠力量。因此, 必须有计划的加强在职培训, 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进行, 大力提高在职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等各方面水平, 大力开展社团活动, 要明确职责、提高素质、抓好落实、加强考核, 高度重视教师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逐步使中小学教师文化构建系统化、科学化、高效化。

  2.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巩固教师文化建设已有成果, 乘势引导, 把教师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从座谈会和调查问卷来看, 72%的教师在平时工作期间, 教育教学、社会新闻是与同事聊得最多的话题;98%的教师在过去的一年中撰写了2篇以上教育教学论文;在学校教师人际关系上, 91.6%的教师认为同事间是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92.2%的教师认为教师工作虽很辛苦但苦中有乐或觉得每个职业都很辛苦, 大家都一样;84.4%的教师不收学生礼品或碍于面子先收后还礼……虽然这些数据不能涵盖教师文化建设的全面, 但这些调查数据表明, 教师文化建设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这支队伍思想是纯洁的, 团队意识的有的, 对教育的发展是有信心的。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好这些正面向上的有利条件, 引导教师克服上进心缺乏、内驱力不足等问题, 在职称晋升、骨干评选、专业成长、知识面拓展、业余生活丰富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平台, 创造条件, 把教师的精神集中到学校教师文化建设中来。

  3.突破传统教师文化流弊, 与时俱进, 全力打造一支团结协作、富有活力的教师团队。中国文化渊源流长, 因而教师文化也就存在着一些传统的流弊。保守的教学思想、神圣化的教师形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间缺乏交流合作等传统思想经常束缚着广大教师的思想, 于是只求稳定, 不求革新, 教育改革的理想因而难以真正落实。过分强调“师道尊严”, 尊重权威, 重视人伦, 教师形象被刻画为沉稳老练的“完人”、君子, 却缺乏情感, 要求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 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真正是“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这样的教师文化对于教师的要求过多过全, 教师承担的责任也远超过他们的能力和条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职业特点注定了教师大多数时间都是单独工作, 靠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里面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 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 教师的课堂生活往往是“自给自足的”, 同事间很少花时间一起来分享观点、观念和新知, 缺乏团体意识。这些传统教师文化流弊严重影响着现代学校教师文化建设, 必须从根本上予以摈弃。

  教师文化建设决非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 需要学校领导长期的引导与培养。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提升教师的各种能力, 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激励教师的成就感, 努力营造适合教师发展和成长的温馨舒畅的人际氛围和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教学氛围, 是学校领导今后几年必须认真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努力打造教师文化, 才能促进教师健康快乐地发展, 才能造就出一大批思想有洞见, 表述有魅力、行为有创新、教学有个性的名师, 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 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改革, 使教育事业得以创造和发展, 才能推动民族和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篇10:县直机关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6月至7月, 县直机关党工委成立课题组, 立足本县县级机关实际, 聚焦县直机关文化,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个案调研、比较研究、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机关单位意见等多种形式, 对县直机关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目标任务、建设举措等方面展开调查和研究。

  一、**县县直机关文化建设的工作探索与经验

  近年来, **县县直机关高度重视机关文化建设, 采取切实有力措施, 推动机关文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涌现出许多亮点, 创造出不少新鲜经验, 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键点, 着力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

  科学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特征。加强机关文化建设, 必须始终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 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 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近年来, 我县县直机关在文化建设中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重点,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开展“一学三讲?周一大讲堂”和“道德讲堂”活动,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 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把思想教育同行为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 引导机关干部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 树立更高的思想道德追求。同时, 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帮助机关干部职工树立中国特S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找准建设学习型机关这个切入点, 着力提高机关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

  近年来, 我县县直机关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切入点, 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 坚持以个人学习为基础, 突出集体学习、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营造氛围、创造机会和保证时间, 使机关干部在学习中工作, 在工作中学习, 实现学习与工作的真正融合。同时, 强化学习的制度性, 注重学习的实效性和示范性, 增强学习的系统性, 使广大机关干部能够积极投身到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中来。编印下发《党员干部学习读本》等学习参考资料, 明确“学习什么、怎样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 努力掌握执政党先进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 努力掌握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 不断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三)把握营造文化氛围这个着力点, 着力满足机关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县县直机关注意及时了解和掌握广大干部的文化需求, 积极举办各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传播新精神、宣传新思想、吸收新文化。今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全民运动会, 各部门机关代表队展示了良好的竞技水平和精神风貌。同时, 许多部门单位建立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 并积极开展各类展览, 进行各种拓展训练, 着力营造有利于机关干部个人发展、同事之间协作进取、部门内部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此外, 还注重抓好机关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的建设, 搬迁改造县文化馆并成功申报国家二级馆, 县图书馆免费开放, 建成集文物展览、图书阅览、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等物质环境, 形成浓郁的机关文化氛围。

  我县党政机关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 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理念创新是机关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成效的前提。理念的创新为机关文化建设确定了目标, 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实践中, 我县各级机关确立机关文化建设的统筹发展理念, 在出S完成机关业务工作目标, 抓好机关党建工作的同时, 加强机关文化建设, 实现业务、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同时确立机关文化建设的多样性理念, 开展形式多样的机关文化活动, 丰富机关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 组织各种内容的机关服务项目, 塑造良好的机关整体形象。每个机关都会有自己的特S, 结合本部门本行业实际, 打造机关文化品牌, 培育和发展具有独特性的机关文化, 确保机关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机关文化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总体而言, 我县机关各部门单位都很重视机关文化建设, 加大对机关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列入部门重要议事日程, 有的单位甚至制定出台机关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 确立机关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有的单位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和督促指导工作, 不断改进和完善机关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及时解决机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确保机关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地进行。

  强化载体和活动建设是吸引广大机关干部参与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在机关文化建设过程中, 不少部门单位加大机关阅览室、活动室、展览室等信息化建设, 实现办公自动化处理、网上宣传、网上交流及资源共享, 为机关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 因地制宜, 因机关而异, 结合机关干部的思想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应干部职工心理、形式生动活泼、大家乐于接受、寓教于乐的各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机关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丰富了机关文化建设的内涵, 增加了机关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效果。

  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机关文化建设的有力助推。实践证明, 机关文化建设离不开舆论引导。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机关文化建设, 形成一种浓厚的氛围, 使广大干部职工都来关心机关文化建设、支持机关文化建设、参与机关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舆论阵地, 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思想文化、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 树立典型楷模, 使机关干部在政治上、工作上、作风上都得到提升, 为机关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当前**县县直机关文化建设中亟待改进的问题

  总体来看, 我县县直机关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态势良好。但也应看到, 机关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应对。

  一是认识上不够到位。有些机关单位未能有意识地将建立理想信念、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作为机关文化内容, 有些机关单位未能有意识地将学习教育、制度建设、环境优化等与文化建设联系起来, 还有些单位把文化建设简化为文体活动。这些不正确的认识, 影响了机关文化建设的展开和深入, 导致机关文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规划上不够健全。当前, 不少机关的文化建设缺乏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 存在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现象。不少同志把机关文化建设等同于开展文体活动或美化机关环境, 重形式轻内涵、重活动开展轻思想工作等问题较为普遍。一些机关没有找准文化建设服务机关中心工作的切入点, 仅在小范围里搞搞“自我循环”式的文化活动。另外, 机关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较为落后, 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得不到及时的总结和推广。

  三是形式上不够创新。调研发现, 有的机关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仍比较陈旧;文化体育活动形式大多仍只是球类比赛歌舞表演, 对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导致不少人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四是保障上不够有力。一些机关要组织理论学习时, 或组织外出参观考察时, 或参加文化体育竞赛时, 就会遇到工作太忙没有时间, 单位财力有限没有经费, 没有人力组织实施, 经常性活动受场地限制等问题。机关文化建设要有必需的资源, 资源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机关文化建设。

  出现上述这些问题, 其根源在于以下方面:

  观念的制约。文化建设在各机关发展不平衡, 一些领导干部对于机关文化建设存在认识误区, 在口头上讲的多, 在实际上做的'少;在文件上写的多, 在措施上落实的少;在理论上动员的多,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的少;对机关文化建设的意义理解不深, 对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强调不够, 导致不少机关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制度的缺失。当前的机关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管理, 未能形成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导致许多机关文化建设的工作的处于失范、无序状态。

  文化的羁绊。在传统文化和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下, 各级党政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于现状、学风不浓、不思进取、脱离实际、搞花架子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县直机关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机关文化建设目标

  通过明确建设目标, 形成积极的引导作用。具体目标要体现以下七方面的内容:

  良好的机关意识。它是一个机关的群体意识, 决定着一个机关的思想观念、行为动机。作为一个机关的群体意识, 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 体现党和国家意志, 体现时代要求。创新就是一个很好的机关意识。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保证机关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是一个终点, 而是一个起点;才能保证机关的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优秀的机关精神。作为机关文化的精髓, 机关精神是机关工作人员信念、意志、风格、准则的综合体现。机关精神除了要弘扬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外, 还应特意提炼和打造体现一个机关特S的精神, 并持之以恒。

  正确的机关价值观。它是机关文化的核心内容, 是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头脑中并为大家共同用以认识和衡量事物、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准则体系。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形势下, 一个机关及其成员的价值观仍然要体现在依法管理、服务社会、清正廉洁、元私奉献。

  高尚的机关道德观。机关工作人员不仅要遵守社会公德, 还应严格遵守《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 以及具体行业、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优良的机关风尚。一个宜人的机关小气候, 由良好的党风、学风、文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组成。适时的机关作风整顿很重要。“流水不腐”, 只有定期的“整风”才能保证良好的机关风尚。

  闪亮的机关形象。它是机关文化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综合反映和外部标识。鲜明而醒目的机关形象, 对于树立机关在群众中的威信, 提高机关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要从机关工作人员个体形象和机关整体形象搞好文化设计, 比如, 语言交谈的文化品位, 着装的文化显示, 行为方式的文化内蕴, 公务活动的文化展示等。

  优质的机关环境。一个良好的机关文化有赖于良好的机关环境, 包括非常好的工作、生活等物质环境(硬环境)以及有利予机关工作人员个人发展、同事之间协同进取、部门内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软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周围人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改善。通过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机关文化环境,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加强部门沟通、协调, 机关成员得到良性发展。

  (二)突出机关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与策略

  要培育忠诚文化--与机关党建工作有机结合, 形成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机关文化。培育机关文化必须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教育机关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不仅把机关工作当作一项工作来做, 更要当作事业来追求, 发挥机关文化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 培养机关干部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理想塑造人, 对履行自己所承担的政治责任保持清醒认识和忠诚敬业的积极态度。

  要培育服务文化--树立群众观念, 倡导奉献精神, 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机关文化。把营造“执政为民”的人文环境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着力把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意识、群众立场融入机关干部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之中。通过培育服务文化建设, 引导机关干部树立群众观点, 增强公仆意识, 尊重群众的感受和需求, 经常深入群众, 贴近基层, 主动地去发现, 对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 生产、生活问题, 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 把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 深入地去研究, 满腔热情地去解决, 在服务群众中学会做群众工作, 提高业务能力。机关服务必须讲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 特别要结合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着力增强服务效能, 形成高效、便民的工作作风。

  要培育学习文化--与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 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机关文化。应引导广大机关人员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使机关的学习制度化、经常化。要把“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作为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基本要求, 培育学习型党组织、通过创设学习团队, 营造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促进人人学习、终身学习。

  要培育廉政文化--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 形成廉洁奉公的机关文化。廉政文化具有更深层的潜移默化作用。要以开展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 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观, 开展廉政教育, 增强机关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道德规范,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正确对待个人荣辱得失, 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甘当无名英雄, 形成风清气正的机关氛围。

  (三)创设行之有效的机关文化建设载体

  结合各自部门实际和工作特点, 针对机关内部干部职工人员结构多元和需求分化的状况, 要引入适合不同群体特点的新的活动载体, 创新机关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 与时俱进地推进机关文化建设, 真正让机关文化建设更加具有亲和力、向心力, 提高机关干部的参与度。

  开展政治教育活动, 解疑释惑, 提升理论素养。鼓励和支持机关部门与科研单位和各级院校(党校)建立合作关系, 针对机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机关开办讲座、研究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开展机关文化建设的理论研讨, 举办专题教育培训, 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的理论素养, 提升机关的研究水平, 逐步建立起机关文化理论体系,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机关文化的实践。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 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 弘扬先进典型, 增强党员意识、政治意识。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推进工作, 提升业务素养。把机关文化建设与机关发展目标、业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围绕中心工作, 设计富有特S的文化建设主题实践活动, 比如创先争优活动、建功“十二五”、岗位技能比武竞赛等等, 引导机关干部钻研业务、提升能力。

  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寓教于乐, 提升文化素养。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在机关开设公共图书馆的分馆或借阅点, 帮助机关干部更多利用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在机关举办小型文物、艺术展览和历史文化的讲座, 并通过发放门票、聘请义务讲解员等方式鼓励机关干部更多地进入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与艺术表演团体、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合作, 邀请专业人员辅导机关的文艺活动, 举办艺术欣赏活动, 为机关培养文艺骨干人才, 提高机关干部的艺术修养。

  开展体育锻炼活动, 健身娱乐, 提升身体素质。在体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县直机关“全民健身运动”实施计划, 有计划地举办全县机关体育竞赛, 开展每天锻炼半小时活动, 坚持每天做广播操, 引导机关干部开展经常性的体育锻炼, 着力增加机关干部中的体育兴趣, ()增强机关干部的体质, 活跃机关氛围。开展一些竞赛类活动, 树立集体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 培养竞争合作精神, 以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服务社会, 提升道德素养。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经过“菜博会”、“城市文明指数测评”志愿服务活动的洗礼, 如今志愿服务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志愿服务的热情被充分激发, 越来越多的于部群众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党政机关要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抓手, 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与全县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结合, 在机关干部中大力弘扬“阳光、快乐、奉献、担当”的志愿者精神, 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提升道德修养, 塑造机关人员良好形象。

篇11:加强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 德州两级法院高度重视法院文化建设, 紧密结合法院工作特点和文化建设规律, 把文化建设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 通过思想文化的引领、行为文化的规范、制度文化的约束、物质文化的展现, 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法院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 在动态发展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涌现出了一批法院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 成为全市法院整体工作上水平的有效推动力。

  一、近年来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在我市法院文化建设实践中, 两级法院党组都高度重视, 通过积极倡导和勇于实践, 推动了全市法院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一是提出“厚德崇法、明察慎断”的院训, 号召干警学习宋鱼水、陈燕萍等模范法官的新时代精神, 做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二是先后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作风建设年”、“以当事人为本”、“创建学习型法院”、 “争做学习型法官”、“人民法官为人民”、“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坚持以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活动为支撑, 不断增强文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加强法院文化传承建设。成立院志办公室, 在尊重历史、广泛搜集、挖掘、整理的基础上, 编纂了《德州法院志》,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院精神文化, 增强了干警的职业尊荣感和对法院文化的认同感。四是加强幸福机关建设。实施人心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关心干警、理解干警、尊重干警出发, 严格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制度, 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干警的归属感。

  (二)加强审判文化建设, 增强服务发展大局的能力。一积极参与“平安德州”建设, 严惩各类刑事犯罪, 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二是不断深化便民举措, 提升司法亲和力。完成了信访立案大厅建设, 加强诉讼指导和风险提示, 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诉讼。出台了《便民诉讼30条》, 推行 “十心工作法”, 构建“绿S通道”, 通过巡回审判、简易程序、预约开庭、司法救助等方式, 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三是不断完善“诉调对接”网络建设, 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工作机制, 提高了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四是推出了“五个三位一体”少年审判模式、行政圆桌审判、“判前评断”和“判后答疑”、代表委员全程监督制度、诉调对接机制、综合治理执行难、信访五步走、“三四五”庭审观摩机制, 多项经验做法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营造高格调法院文化氛围。一是出台了《司法礼仪规范》, 通过规范着装、开庭庭审、待人接物等细节, 提高干警自身修养, 展示法院公正司法、文明办案、廉洁执法的职业素养和精神风貌。二是以书画摄影展、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文艺汇演等为载体, 丰富法院的文化内容。先后举办了庆祝中院建院30周年文艺汇演、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汇演、“假如我是当事人”主题演讲比赛、井冈山红S教育培训等活动, 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 营造高格调的法院文化氛围。三是编辑出版了《大道:法律格言书法欣赏集》一书, 今年5月在“全国法院情景书画摄影展”上作为礼品发放, 得到了中政委、最高法院领导的一致好评, 成为全国法院系统文化建设的品牌。四是编辑出版《弘扬井冈精神、传承法院文化》一书, 有力推进了井冈山精神与司法审判实践的有机结合。五是加强宣传调研, 推进学术性法院建设。连续三年承担全省法院重点调研课题任务, 学术论文、信息调研、裁判文书等在全省、全国获奖的层次逐年提升。每年编辑《德州法苑》两期、《山东少年审判》三期, 策划编写出版了《司法改革前沿问题研究》一书, 全方位地展现了德州两级法院的调研成果。六是加强法院正面宣传, 提升社会认同感。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 广泛宣传法院先进工作经验、工作亮点和先进典型, 宣传法院公正司法、严肃执法的典型事例, 向社会展现法院和法官的良好形象。七是积极响应市委的号召, 认真开展“两个一”帮扶活动, 中院领导带领分管的党员干警深入帮扶对象家中, 带去资金和生活用品, 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提高了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着力培育公正清廉的法官队伍。一是加强审判管理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机制, 成立专门的审判管理办公室。完善了指标通报和分析讲评制度, 大力推行庭审观摩制度, 推行卷宗评查前置的做法。建立现代网上办案模式, 方便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二是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加大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力度, 整合审判、执行和信访三个流程管理系统, 以审判流程管理为中心, 建立审判信息网上录入、案件流程网上管理、审判活动网上监督、审判事务网上审批的现代办案模式, 依靠信息化实现审判工作的规范化。三是完善业绩考核制度建设。实现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一体化, 引入了考核到人的业绩考核办法, 加大了办案质量、效率、效果在整体考核中的分值。四是加强廉政文化制度建设。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 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并认真抓好落实, 坚持每半年检查一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 形成了齐抓共管党风廉政建设的局面。制定了《廉政监察员工作考核办法》, 主动向人大代表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意见, 定期邀请人大代表视察工作、召开律师座谈会, 积极接受监督。五是推进制度创新。中院今年推出了司法巡查制度、重点教育管理制度、社会监督员评议案件制度等三项新机制, 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的实施细则》, 在全省法院系统率先建立起分级监管、制度防范、实时监控, 风险预警为主要内容的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五)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提升法院工作的科技含量。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法院网络体系, 案件信息、人员信息、装备信息管理全面实行审判流程信息化。将办公区、立案区、审判区分离整合, 法院司法功能和象征意义得到充分体现, 彰显了法院文化的特有精神内涵。二是加强办公现代化建设。开通了法院网站、实现了县、市、省三级互联, 配置庭审影像摄录、电子显示屏、安检门、x光机、对讲机、手持安检仪以及监控等技防设施;加强档案管理建设, 档案管理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建立荣誉陈列角、阅览室、图书资料室, 不断充实图书资料。三是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建设干警活动室等文体设施, 凸显干警主体地位;在审判大楼内各个会议室墙壁醒目位置悬挂陶冶情操、励志奋进的格言、领导题词, 营造法院特S文化氛围;在各层走廊窗台摆放绿化花卉植物, 美化法院内外环境, 树立法院文明形象。

篇12: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法院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其中法院的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是法院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农十师两级法院十分重视法院文化建设, 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精神文化为主导, 以行为文化为要务, 以制度文化为重点, 以物质文化为载体, 努力建设“公正、严谨、拼搏、关怀”的具有法院特S的文化, 营造浓厚的法官职业文化氛围, 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人文环境, 推动十师两级法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十师法院文化建设以提高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职业群体的素质为目标。因此, 具有鲜明的审判S彩, 其以法官群体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及与之相关的物质载体, 富有全体干警个人S彩的印记, 是法与文化的和谐共舞。

  一、 十师法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十师法院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外观层面, 它是法院文化建设的基础;行为文化是法院文化中的组织架构层面, 发挥着稳定和规范作用, 它是法院文化本质外张的具体表现, 也是人们评判的重点;而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核心层面, 是法院文化的精髓, 蕴含着法官和其他全体干警的职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它不仅体现着现代司法理念, 而且主导法院现代司法理念的实质与方向, 是法院文化建设的`重点。法院文化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对内, 有利于提升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法院管理;对外, 它对于实现社会公正、促进和谐建设、建立公众的法律信仰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物质文化建设, 也就是以实物形态显露于外, 能被人们直观感受, 并能反映审判活动特点的物质实体, 包括审判建筑的特征风格、审判法庭的设置装备、工作人员的服饰仪表以及法院内部的办公设备、文体设施等等。近年来, 法院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农十师两级法院均建设了综合审判办公楼, 并于XX年和XX年分别投入使用, 成为农十师和阿勒泰地区具有法制权威的地标性建筑。农十师中级人民法院与巴里巴盖垦区人民法院的审判综合大楼, 在整体设计上突出建筑功能、风格与法律文化历史、审判人文理念的融合, 在细节上通过法院文化长廊、永久法官誓词、办公场所的各类书画牌匾和法官名册等系列设计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 为法院形象注入深厚文化底蕴。两级法院还设置了荣誉室, 通过开辟专门场所设立荣誉室, 以图片、文字、实物陈列等多种形式, 集中介绍法院的发展历史、工作成果、先进模范人物等。对外, 有效展示法院文化建设成果;对内, 有效激发干警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

  (二)行为文化建设。法院的行为文化是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基于共同意识, 在行为上的具体表现, 包括审判行为、思维模式、内部管理行为以及职业行为规范等等。为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 农十师法院创建了审判质量管理体系, 以高标准管理规范司法行为;为提升法院公信力, 制定了以提高案件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官庭审驾驭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法官制作裁判文书能力为的突破口的《农十师法院“三项评查”规定》, 规范裁判文书, 禁止“无理裁判”;制定当事人满意度测评等制度, 为公众提供信息平台、互联网邮箱的数字化信访渠道;为进一步便民利民, 制定了预约办案、电话立案、远程立案、远程接访、巡回审判、繁简分流等工作举措。抓好节假日值班、指导群众诉讼、假日法庭、农忙晚间法庭等便民、利民措施的落实, 一切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工作出发点, 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工作落脚点, 真正做到司法为了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通过联席会议、法制讲座、司法建议等形式, 及时与共建单位沟通交流情况, 分析审判形势, 商讨对策措施。积极依靠共建单位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把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 努力做到哪里有人群, 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 哪里就有调解工作, 把便民利民的“特S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延伸到群众炕头、延伸到群众的心头。

  (三)精神文化建设。法院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法院在审判、管理、教育等活动中形成的, 独具法院特征的意识和价值观念, 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管理理念、群体精神等意识形态, 是法院群体的共同认识和追求。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农十师法院系统注重弘扬兵团法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 追求公平正义、勤勉敬业、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组织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活动, 寓教于审、寓教于趣、寓教于行、寓教于乐的活动。把文化渗透到法院的一切活动中, 潜移默化地熏陶法官。

  (四)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一种长效运行的管理机制是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始终坚持的理念, 

  农十师两级法院首先加大了制度建设的力度, 坚持制度创新, 践行司法为民, 为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适用于审判工作实际, 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 制度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编撰了《农十师两级人民法院规章制度汇编》。汇编按照党政事务和队伍建设、审判工作、行政事务收集了三大类60项规章制度, 分发给每位干警, 做到人手一册。同时成立政务督查小组, 负责规章制度的督查落实, 定期公布各部门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打造一流审判队伍

  王胜俊院长在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的报告中批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是中国特S社会主义事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充分体现人民司法事业的特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法院及法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等, 既具有完美的精神内涵, 又具有丰富的物质内涵;既表现为外在形象, 又表现为内在素质;既有政治标准的要求, 又有司法能力标准的要求。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执法公正的法官队伍。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关键在于培育有先进的法院文化展示平台。

  十师两级法院坚持精英带动主流、全员参与、开拓创新的原则。以创办好“法制在线”栏目为依托、以创办好法院局域网站为核心、以创办好法官论坛为重点、以创办好各类文体活动为目标。开展以干警为运作中心的评比表彰、岗位练兵、学术研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娱晚会、体育锻炼等各种活动, 主要分为教育型、学习型、竞赛型、表彰型、高雅型等几种最为大家熟悉并广泛运用的法院文化活动方式, 有利于活跃干警文化生活, 陶冶情操, 促使干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多年来, 两级法院每年举办以“天平颂”、“和谐之春”等为主题的文艺汇演, 其中, XX年两级法院干警编排的音诗画情景剧《党旗颂》在师政法系统获得二等奖, 较好地展现了两级法院全体干警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精神风貌和法院文化建设成效。两级法院每年组队定期开展训练参加师举办乒乓球赛, 增进法院群体成员之间的团队精神, 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与理解, 从而培养全体干警心系法院的职业感情。

  (一)围绕精神文化建设, 做强支撑点, 实现政治建院

  法院精神文化是先进法院文化的精髓, 是法院群体的灵魂, 它支配着法院群体的价值取向, 决定着法院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两级法院以建设一支高素质法官队伍为目标, 加强教育培训, 强化各项措施, 全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

  1、抓好“维稳”教育活动, 引导干警坚定政治立场。通过“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主题教育中, 不断强化两级法院法官和干警的政治立场, 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维稳意识。使两级法院干警进一步树立坚强的政治意识、坚定的守土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牢固的大局意识, 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抓好各类教育活动, 引导干警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着重强调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三个至上”, 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并通过设立爱岗敬业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题演讲、推选名言警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使“三个至上”逐步深入人心, 进而有效地指导自身的司法行为。

  3、抓好和谐司法理念教育, 引导干警创建法院内、外和谐的司法关系。组织干警收看宋鱼水、郑桂兰、陈燕萍的先进事迹, 通过学习, 倡导在法院内部营造心灵相通、工作相融、人缘相亲、和谐合作、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在法院外部寻求和构建和谐的诉讼模式, 倡导诉讼当事人之间的依法诉讼、诚信诉讼、文明诉讼、积极诉讼、平等诉讼, 形成和谐诉讼秩序。

篇13: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 加大文化产业开发, 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 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 10月8日, 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 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

  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以彝族文化为主打, 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 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 打破地域界限, 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 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 逐步完善运作机制, 加快人才培养, 挖掘本土文化, 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我县的民族文化, 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 涵盖在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 打造“阿庐文艺”精品, 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 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 以“阿庐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 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 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 以民族文化为基础, 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 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 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根据《云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要求, 我县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 并报请州政府审批, 将“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汉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四类17个项目公布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其中, 传统文化保护区1个,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3个,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7人,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6个。今年还争取资金2.1万元对7个文化传承人进行了补助。在17个项目中, 重点对向阳乡阿乌族的“古代兵器舞”和“泸西木雕”进行了深挖。其中, 把《泸西木雕》的制作技艺和工艺制成光碟, 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省文化厅, 申报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年, 我县投资70余万元修复了西寺, 投资90余万元对逸圃、石洞村汉代文化进行考古发掘, 使我县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保护。

  在开展“泸西县民族文化普查”和“阿庐文化”重点片区调查的基础上, 挖掘、整理和编辑了《泸西县文化艺术志》、《民歌集成》、《民舞集成》、《民间器乐集成》和民间传说《飞鹤集》等书册。编纂保存了一些民间歌曲、故事、谚语、歌谣、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器乐等文化形式, 同时, 编辑出版了近16万字的《泸西阿庐文化调查》一书, 以及40万余字的《阿庐文化》系列从书, 投资17万元出版了《菊谱新诗》、5万元出版了《石洞?逸圃考古发掘》, 创作了《阿庐文化》杂志, 完成了13万字的《话说红河?泸西篇》编撰工作。这些资料全面反映了阿庐风光、风情、传说、工艺和饮食, 以及阿庐由来、阿庐方言、阿庐文物等9个方面的内容, 并在县文化馆建立了保护名录档案。

  (二)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 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 宣传相关政策。此外, 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 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 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 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 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 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100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 投资9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 投资40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 投资26.4万元在午街铺镇11个村委会建设了11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 人口集中的地方, 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 受到群众的好评。

  二、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 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之下, 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 在人才培养, 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 但是, 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县本身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较难平衡, 建设和吃饭的予盾十分突出, 各级财政对民族文化建设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 在县委, 县人民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下, 也千方百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了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取得了许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 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 一些文化建设大项目, 大资金无法落户我县, 使我县缺少建设民族文化的大手笔, 给文化工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再者由于各级财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 根本不可能充分顾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事业,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爱谈不爱投的局面。

  (二)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困难。

  许多乡镇由于工作格局的实际情况和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 基层文化工作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 忙起来不要, 检查时要, 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 基层文化工作仅限于乡镇机关内打场球, 搞场文娱表演。全盘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 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 文化工作在基层服务发展, 传承文明, 更新观念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

  (三)民族文化产业化启动困难。

  一个与泸西历史传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形式或实体的挖掘整理、宣传打造、直至市场化运作将是提升泸西城市品位、宣传泸西旅游形象, 甚至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这方面我省我州都有许多成功先例, 社会各界的期望值也较高, 大家都在讨论以文化提升gdp的可能性, 然而以目前的条件来看, 民族文化产业化产展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充裕的资金投入, 容易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的鲜明的民族文化形式以及非常专业的艺术人员、策划人员目前我县都不具备或不成熟, 结果只能是谈的多、动的少, 也给文化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三、工作建议

  (一)建议县人民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 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 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二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 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三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四是运用市场机制, 拓宽投资渠道, 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 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创建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 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

  (二)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 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 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 充分整合、利用泸西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 努力开展有价值的群众性文娱活动, 使广大老百姓在吃饱穿暖之余玩得潇洒、过得愉快, 远离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 打造我县民族文化形象。

  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影视剧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炒作我县历史、人文地理、民族文化方面一些较有特S的东西, 促使外界关注泸县、对泸西感兴趣、想到泸西走一走、看一看, 提升泸县人气、汇拢四方宾客, 从而达到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为此, 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启《黑虎将军》、《马缨花》两部本土影视剧的拍摄筹备工作。

  (四)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建阿庐艺术团。

  目前的县级艺术团队还是要以政府扶持为主,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文艺团队, 广泛网罗各类突出的文艺人才, 并解决其后顾之忧, 以艺术团为基地, 收集整理我县各类音乐、舞蹈、器乐、戏剧等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并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宣传展示和重点打造, 宣传泸西, 宣传阿庐古洞, 在此基础上再来逐步寻求民族文化市场化运作和树立泸西民族文化品牌之路。

篇14: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市进入了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全面繁荣发展,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对全市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是古**王朝属地、现代民间画之乡、**山下黄金国, 有着鲜明的地域特S、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文化基础。近年来, **市不断加大投入、拓展阵地、丰富活动, 挖掘整理各种文化资源, 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基础上, 努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方面, 全市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 8个乡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 1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 28个图书分馆(包括乡镇、企业、警营、医院、光荣院、看守所等), 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现有场所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村级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与农村党员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三结合”, 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每年送戏下乡70场以上;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每月每村一场。基本满足了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等活动开展的需要。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 全市现有演艺娱乐、文化艺术培训、音像制品、广告传媒等文化经营单位287家, 初步形成了文艺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旅游业、印刷发行业、艺术培训业、文化创意服务业等多门类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为**调结构、扩内需、促就业,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不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全市共发现并确认不可移动文物410处。其中,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2处、省级12处、地级7处、县级22处。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338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 搜集和挖掘出了《**》《**》《***》等11个项目。其中, 《**》为省级项目, 其它为地级项目。

  在创建特S文化方面, 我市突出打造了农民画、“**”等品牌。农民画(剪纸)在我市作为弘扬民俗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渠道不断进行着传承和发展。特别是近一个时期, 通过抓阵地建设、队伍培养、精品创作、产业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农民画品牌建设, 涌现出3名国家级农民画优秀画家, 10多名省市级优秀画家, 近百名农民画骨干创作者, 农民画产业也取得较好收益。**市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农民画)”称号。作为**另一大文化特S的“**”, 通过开拓演出市场、优化内部管理、强化业务培训等措施, 连续进入央视春晚, 尤其在参加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后, 知名度大幅提升。, 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组建了**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下设艺术培训、演艺娱乐、影视展播三个子公司, 继续走商演、院线、娱乐、培训等多元化发展之路。

  二、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文化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处于初始发展、自由发展阶段, 从种类看多为网吧、游戏厅、歌厅、书店及婚庆服务等, 结构比较单一, 没有支柱产业;从形式看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缺乏整合, 没能形成主导产业;从成效看规模小、效益差、档次低、产值小,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

  二是文化发展投入相对不足。目前, 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有限, 文化产业投入相对较少。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后的跟近管理维护费用不足, 加之设备设施更新换代比较快, 导致先建的面临淘汰, 后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投入使用率不高。全市的农民画(剪纸)产业虽然发展很快, 但由于投入不足, 与域外先进地区相比,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创作规模不大、市场化程度不高。“**”也受演出市场萎缩、电影市场低迷、人才流失严重等因素影响, 经营状况不是很好。

  三是文化队伍人才相对匮乏。面对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化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提供优质文化产品的瓶颈。现有的队伍人员老化, 专业素质不高, 工作方式阵旧, 缺少优秀的文艺策划、编导创意、网络技术等高端人才, 以及会管理、懂文化、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和有热情、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年轻基层文化工作者。

  三、加快发展的对策

  一是对照标准, 结合实际, 规划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 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文化设施要加强保护和挖潜改造, 完善功能, 提高档次, 增加文化含量, 提高使用效率。加强社会文化网络建设, 鼓励发展基层文体活动室、图书馆、文化大院, 倡导和推进城市社区文化设施配套建设, 真正形成以市馆为龙头, 以乡镇(街道)文化站为枢纽, 以村屯(社区)活动室为基础, 以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为补充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过建设和管理把基层文化场所真正办成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娱乐健身、提高素质的终身学校。

  二是创新形式, 丰富内容,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社区为基础的居民文化、少儿文化、校园文化和老年文化等各项文化事业, 逐步形成“政府引导, 社会资助, 市场运作, 群众自觉”的社会文化活动工作机制。组织一些多形式、多格调、多内容、多层次的文化活动, 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发挥优势, 巩固特S, 持续打造文化知名品牌。以提高品位为中心, 突出重点, 确立优势, 创出品牌, 实现发展。一要加大农民画创作者队伍的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绘画质量, 同时进行商业化、市场化运作, 提高**农民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努力打造农民画乡的知名品牌。二要充分发挥“**”的艺术表演优势, 加大精品创作和生产, 进一步拓宽演出渠道, 争创艺术表演团体的知名品牌, 同时借助转企改制、资源整合优势, 发展壮大培训、娱乐、影视三个基地, 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是广泛纳贤, 多方引才, 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素质。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千方百计汇聚各类优秀文化人才, 加快培养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 能够担当文化建设重任的人才队伍。着力造就一批文学创作、影视剧创作、歌舞创作、书画创作等方面的领军人物, 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群众认可和欢迎的文化名家, 造就一批懂艺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坚持域内培养与域外引进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相结合,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人。壮大文化骨干和志愿者队伍, 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篇15: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法院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其中法院的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是法院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农十师两级法院十分重视法院文化建设, 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精神文化为主导, 以行为文化为要务, 以制度文化为重点, 以物质文化为载体, 努力建设“公正、严谨、拼搏、关怀”的具有法院特S的文化, 营造浓厚的法官职业文化氛围, 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人文环境, 推动十师两级法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十师法院文化建设以提高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职业群体的素质为目标。因此, 具有鲜明的审判S彩, 其以法官群体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及与之相关的物质载体, 富有全体干警个人S彩的印记, 是法与文化的和谐共舞。

  一、 十师法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十师法院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外观层面, 它是法院文化建设的基础;行为文化是法院文化中的组织架构层面, 发挥着稳定和规范作用, 它是法院文化本质外张的具体表现, 也是人们评判的重点;而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核心层面, 是法院文化的精髓, 蕴含着法官和其他全体干警的职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它不仅体现着现代司法理念, 而且主导法院现代司法理念的实质与方向, 是法院文化建设的重点。法院文化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对内, 有利于提升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法院管理;对外, 它对于实现社会公正、促进和谐建设、建立公众的法律信仰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物质文化建设, 也就是以实物形态显露于外, 能被人们直观感受, 并能反映审判活动特点的物质实体, 包括审判建筑的特征风格、审判法庭的设置装备、工作人员的服饰仪表以及法院内部的办公设备、文体设施等等。近年来, 法院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农十师两级法院均建设了综合审判办公楼, 并于XX年和XX年分别投入使用, 成为农十师和阿勒泰地区具有法制权威的地标性建筑。农十师中级人民法院与巴里巴盖垦区人民法院的审判综合大楼, 在整体设计上突出建筑功能、风格与法律文化历史、审判人文理念的融合, 在细节上通过法院文化长廊、永久法官誓词、办公场所的各类书画牌匾和法官名册等系列设计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 为法院形象注入深厚文化底蕴。两级法院还设置了荣誉室, 通过开辟专门场所设立荣誉室, 以图片、文字、实物陈列等多种形式, 集中介绍法院的发展历史、工作成果、先进模范人物等。对外, 有效展示法院文化建设成果;对内, 有效激发干警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

  (二)行为文化建设。法院的行为文化是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基于共同意识, 在行为上的具体表现, 包括审判行为、思维模式、内部管理行为以及职业行为规范等等。为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 农十师法院创建了审判质量管理体系, 以高标准管理规范司法行为;为提升法院公信力, 制定了以提高案件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官庭审驾驭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法官制作裁判文书能力为的突破口的《农十师法院“三项评查”规定》, 规范裁判文书, 禁止“无理裁判”;制定当事人满意度测评等制度, 为公众提供信息平台、互联网邮箱的数字化信访渠道;为进一步便民利民, 制定了预约办案、电话立案、远程立案、远程接访、巡回审判、繁简分流等工作举措。抓好节假日值班、指导群众诉讼、假日法庭、农忙晚间法庭等便民、利民措施的落实, 一切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工作出发点, 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工作落脚点, 真正做到司法为了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通过联席会议、法制讲座、司法建议等形式, 及时与共建单位沟通交流情况, 分析审判形势, 商讨对策措施。积极依靠共建单位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把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 努力做到哪里有人群, 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 哪里就有调解工作, 把便民利民的“特S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延伸到群众炕头、延伸到群众的心头。

  (三)精神文化建设。法院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法院在审判、管理、教育等活动中形成的, 独具法院特征的意识和价值观念, 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管理理念、群体精神等意识形态, 是法院群体的共同认识和追求。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农十师法院系统注重弘扬兵团法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 追求公平正义、勤勉敬业、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组织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活动, 寓教于审、寓教于趣、寓教于行、寓教于乐的活动。把文化渗透到法院的一切活动中, 潜移默化地熏陶法官。

  (四)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一种长效运行的管理机制是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始终坚持的理念。农十师两级法院首先加大了制度建设的力度, 坚持制度创新, 践行司法为民, 为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适用于审判工作实际, 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 制度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编撰了《农十师两级人民法院规章制度汇编》。汇编按照党政事务和队伍建设、审判工作、行政事务收集了三大类60项规章制度, 分发给每位干警, 做到人手一册。同时成立政务督查小组, 负责规章制度的督查落实, 定期公布各部门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打造一流审判队伍

  王胜俊院长在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的报告中批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是中国特S社会主义事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充分体现人民司法事业的特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法院及法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等, 既具有完美的精神内涵, 又具有丰富的物质内涵;既表现为外在形象, 又表现为内在素质;既有政治标准的要求, 又有司法能力标准的要求。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执法公正的法官队伍。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关键在于培育有先进的法院文化展示平台。

  十师两级法院坚持精英带动主流、全员参与、开拓创新的原则。以创办好“法制在线”栏目为依托、以创办好法院局域网站为核心、以创办好法官论坛为重点、以创办好各类文体活动为目标。开展以干警为运作中心的评比表彰、岗位练兵、学术研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娱晚会、体育锻炼等各种活动, 主要分为教育型、学习型、竞赛型、表彰型、高雅型等几种最为大家熟悉并广泛运用的法院文化活动方式, 有利于活跃干警文化生活, 陶冶情操, 促使干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多年来, 两级法院每年举办以“天平颂”、“和谐之春”等为主题的文艺汇演, 其中, XX年两级法院干警编排的音诗画情景剧《党旗颂》在师政法系统获得二等奖, 较好地展现了两级法院全体干警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精神风貌和法院文化建设成效。两级法院每年组队定期开展训练参加师举办乒乓球赛, 增进法院群体成员之间的团队精神, 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与理解, 从而培养全体干警心系法院的职业感情。

  (一)围绕精神文化建设, 做强支撑点, 实现政治建院

  法院精神文化是先进法院文化的精髓, 是法院群体的灵魂, 它支配着法院群体的价值取向, 决定着法院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两级法院以建设一支高素质法官队伍为目标, 加强教育培训, 强化各项措施, 全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

  1、抓好“维稳”教育活动, 引导干警坚定政治立场。通过“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主题教育中, 不断强化两级法院法官和干警的政治立场, 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维稳意识。使两级法院干警进一步树立坚强的政治意识、坚定的守土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牢固的大局意识, 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抓好各类教育活动, 引导干警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着重强调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三个至上”, 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并通过设立爱岗敬业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题演讲、推选名言警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使“三个至上”逐步深入人心, 进而有效地指导自身的司法行为。

  3、抓好和谐司法理念教育, 引导干警创建法院内、外和谐的司法关系。组织干警收看宋鱼水、郑桂兰、陈燕萍的先进事迹, 通过学习, 倡导在法院内部营造心灵相通、工作相融、人缘相亲、和谐合作、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在法院外部寻求和构建和谐的诉讼模式, 倡导诉讼当事人之间的依法诉讼、诚信诉讼、文明诉讼、积极诉讼、平等诉讼, 形成和谐诉讼秩序。

  (二)围绕物质文化建设, 做优结合点, 夯实基础强院

  物质建设是法院文化的物质载体, 夯实法院物质基础, 对树立法院权威, 维护法律尊严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 开通了三级法院局域网, 安装了法院综合管理系统, 实现了审判、办公的现代化。两级法院始终把提升法院创办专栏和网站质量做为重要抓手, 办好两级法院网站, 提高品位。我们主要在解决目前法院网站信息更新滞后、缺乏层次性等问题上下功夫, 设立网页的信息主管, 加强对下级法院相关审判工作的监督指导与信息交流;通过管理和评比, 增强网站的学术性和实用性。通过现代化的资讯手段, 传播独特的法院文化, 让更多的人了解法院、关注法院、聚焦法院。办好《法制在线》专栏。两级法院吸收文字功底较强、具有学术专长的审判业务骨干参与编辑, 在版式设计上更加富具有地域和法院文化特S, 在栏目设置上加大法律适用研究的力度, 在稿件来源上不断扩大撰稿人的队伍, 使《法制在线》专栏成为法院干警进行学术交流、审判研讨的阵地, 通过刊发优秀的文章关注法律的人性基础、价值构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使广大干警产生“司法共同体”的归属感。

  (三)围绕管理文化建设, 做实着力点, 完善制度建院

  软文化建设, 硬制度先行。近年来, 十师两级法院对人事制度、管理机制、审判方式进行了的改革, 建立起用制度规范人, 用机制激活人, 用责任约束人, 用绩效评价人, 用奖惩回报人, 符合法院职业特点的科学司法管理机制。

  推行了中层干部竞岗制度、主审法官选任制度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通过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 选任中层干部、主审法官, 探索了法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高素质法官在审判中的核心作用。正确的用人导向, 从政治和生活上关心了同志的成长与进步, 使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营造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展示才华的宽松环境和广阔舞台, 激活了内力, 凝聚了人心, 增强了战斗力。

  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修订了关于领导决策、审判流程、质量考评、廉政建设等八大管理规范体系, 实现了决策规范化、办案规范化、管理规范化和监督规范化, 使两级法院的规范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四)围绕行为文化建设, 做牢立足点, 树立作风塑院

  行为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对法院群体各类行为的规范要求。

  1、倡导文明用语, 规范司法文明的细节。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了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标准, 要求干警工作时间统一规范着装, 做到仪表整齐、风纪严整、举止端庄、行为规范。坚持做到 “态度和蔼、办事认真、公正司法、人民满意”十六字方针, 真正形成公平、公开、公正、为民的司法作风和勤政、文明、务实、高效的机关作风。

  2、开展“三项评查”活动, 提高案件质量。我们把开展庭审观摩、裁判文书评查、案卷质量评查活动作为规范庭审行为、规范裁判文书制作、规范案卷装订, 提高庭审能力和案件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通过组织两级法院其他干警观摩、评查法律文书和案卷, 让审判员在真实案例中掌握质证认证、查明事实、归纳争议焦点、控制庭审秩序等能力, 杜绝了“无理裁判”和“无序装订”现象。

  (五)围绕审判文化建设, 做亮培育点, 培养人才兴院

  丰富的法学理论功底和厚实的文化底蕴是人民法院做好审判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培养“复合型人才、精英型法官”为目标, 以教育、培训和实践历炼为手段, 着力加强法院审判文化建设, 花大力气着力培养专业化、复合型的法官队伍。

  推进学习型法院建设。坚持日常学习制度, 采取法官讲课和领导领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习;克服经费紧张、审判任务重的困难, 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上级人民法院举办的各类培训班, 推行“外出培训人员讲课制”, 使“一人受培训、全员有提高”。

  定期举办法官论坛, 提高法官素质。两级法院每年举办一期 “法官论坛”、“法官会议”等活动, 旨在增强法官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丰富审判经验, 届时邀请政法委及公、检、司有关领导、专家、社会人士参与讨论点评。活动结合审判实践, 确定若干司法实践性较强的论坛专题, 由法官收集资料, 准备讲稿, 轮流主持、发言, 这种关于法律适用沟通交流的形式为法官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有效激发法官参与法院文化建设的热情, 其更深次的意义在于通过共同探讨法律法规适用, 交流办案技巧, 促使法官们对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产生最大限度的趋同, 最终形成法官职业共同体, 提升论坛的品味和层次。 加大司法宣传力度, 提升干警修养。在司法宣传上要严格落实《农十师法院新闻宣传与调研工作暂行办法》, 规定每个干警必须完成网络新闻稿件12篇, 报刊宣传稿件2篇、调研文章1篇的宣传与调研任务, 并将其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 每月通报完成情况, 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 人人头上有指标、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格局。对于完成任务多、质量好的给予重奖, 对于未完成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 取消干警当年评优评先以及晋升职务职级的资格。领导干部带头撰写宣传与调研文章, 发挥资深法官和高学历人员的智力优势与资源优势, 以其活跃的法律思维、丰富的审判经验、文明的道德修养影响和感染和带动其他法官,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加强能力培训, 提高司法技能。建立健全学习培训制度, 下大力气抓好审判业务理论学习, 形成“以法庭为课堂, 以案例为教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机制, 用身边的人教育培养身边人;强化岗位锻炼, 通过开展庭审观摩、以案析理等形式, 切实提高法官“四种能力”。

  举办法院文体活动, 提高法院活动品牌。两级法院创新活动方式, 定期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借鉴其他行业特点来丰富和发展法院文化, 创出具有两级法院的特S和品牌。在教育型文化活动中, 两级法院充分运用自治区高级法院出版的《新疆审判》和兵团分院出版的《兵团审判》等刊物, 以及《兵团日报》、《新疆法制报》、《北屯报》、《阿勒泰报》;兵团电视台、北屯电视台等新闻媒体, 将法院文化的要义进行系统地梳理, 提炼出具有法院特S的基本精神, 既有效解决每年学习教育的主题各不相同难以整合的问题, 又能使法院文化不断发展。同时组织广大干警向报刊杂志以及电视台报送案例和通讯, 通过生动直观的案例, 将法官调解、审判的经验和技巧向广大传民众播给, 成为农十师两级法院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法院内部刊印的《兵团法官》、《兵团法院新闻集》, 这些内刊是法院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不仅开拓了法院干警的才气, 而且成为所在法院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学习型文化活动中, 每年举办各类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以及经验交流会, 让干警们登上讲台为审判工作献计献策, 既增强他们演讲与示范的技能, 又集合审判一线的智慧, 丰富法院文化的内涵。两级法院充分利用办公楼走廊、墙壁、门前平台、黑板报、展板、学习园地等载体, 分不同阶段介绍法院的工作计划和目标措施, 展示法院开展的教育活动成效;既宣传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法院精神文化, 也宣传了先进模范人物事迹, 图文并茂, 每天出现在法院干警周围, 反映法院文化不同层次的内容, 寓教于潜移默化中, 对营造法院文化氛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宣传栏或学习园地中由每个干警亲笔写下自己的警句或座右铭, 连同个人工作生活照、获得的最高荣誉一起进行展示, 时刻警醒干警公正司法、奋发进取。

  在竞赛型文化活动中, 开展 “优秀法官”、“调解能手”、“办案能手”“优秀书记员”、“优秀司法警察”、“优秀通讯员”等高定位的审判技能竞赛, 探索融岗位练兵和法学研究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新模式。在表彰型文化活动中, 树立真正能代表法院精神的知名法官和其他典型人物, 开展全方位的宣传, 并通过法官文学的创作形式加以升华, 使其他法院干警有学习的具体典范, 社会各界对法院精神与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高雅型文化活动中, 定期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 培养干警高雅的业余爱好, 提升干警的生活品味, 使干警的业外行为也成为法院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十师两级法院全体干警还积极参与兵团法院和农十师举办的摄影书画展, 有十余幅书画和摄影作品获一、二等奖, 并被收录进刊印成的画册、文集, 对两级法院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两级法院还在电视台、电台、报社开办《以案说法》和《法制在线》专栏, 干警们积极撰写各类文章, 成为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两级法院摄制了《活跃在阿勒泰草原上的巡回法庭》、《困境中崛起, 艰苦中创优》、《追求》、《天平下的蒲公英》等电视专题片, 在十师专题片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热情讴歌兵团法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法官精神, 通过拍摄专题片, 提升法院文化的内涵, 真实地刻画了十师两级法院法官的内心世界和职业追求。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通过推行以上措施, 十师两级法院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有力保障了全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自XX年以来, 中院在农十师党风廉政建设综合考核中, 连续三年被评为第二名, 连续两年被自治区高级法院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 在XX年兵团法院绩效考核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XX年再上新台阶, 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全体干警争先创优, 有十余名干警受到自治区高级法院、兵团分院表彰, 先后涌现出“自治区十佳女法官”、“自治区办案能手”、“自治区执行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先进政工个人”等先进典型。

篇16: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法院文化如同无声的细雨, 对法院干警的道德修养、职业操守、办案质效和办案能力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如何抓好法院文化建设, **法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化政治业务素质提升, 突出文化建设的实用性, 使法院干警在思想觉悟、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等方面取得质的突破。

  近十年来, **法院先后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法院”、“全国法院调研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卫生单位”等荣誉称号,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文化建设这一“助推器”。

  一、该院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是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 努力提升班子队伍的综合素质。着力构建颇具特S的思想政治文化、职业道德文化、廉洁勤政文化、团队协作文化。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法院干警的精神粮食, 该院紧紧围绕“人民法官为人民”、“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主题活动, 举办“学习身边典型, 弘扬法治精神”的演讲比赛, 开展zd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从思想上提升干警素质。开展书记员打字速录竞赛、裁判文书评比、庭审观摩、听评庭审等活动。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 通过层层签订廉洁责任状、发放廉政卡、观看反腐倡廉录像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 加强干警正反两方面的教育, 以防患于未然。通过举办文艺晚会、篮球赛、拔河比赛等文娱活动, 丰富了干警的文化生活, 磨炼了干警的意志, 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二是充分发挥法院行为文化的引导功能, 努力提高规范化执法水平。将《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人民法院文明用语规范》纳入干警政治业务学习范围, 模范遵守司法礼仪, 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围绕法院“人民性”不断深化便民诉讼举措, 开展假日法庭、山野法庭、巡回办案, 为人民群众提供诉讼方便, 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缓解畏诉心理, 真正做到法官是人民的法官。

  三是充分发挥法院制度文化的约束功能, 努力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为规范权力运行, 该院将诸多管理制度汇编成《法院管理规范汇编》,涵盖综合管理、审判管理、人事管理、廉政管理等法院管理的方方面面, 每一项具体制度都细化到各个重点部位和具体环节, 使干警时时可对照, 处处有标杆。并且, 狠抓制度落实, 加强制度执行的“平等化”和“效果化”, 所有干警不论职务高低, 在制度面前一律平等, 政工、纪检部门不定时地对工作纪律、廉政纪律的贯彻情况进行明察暗访, 努力提高制度的刚性力, 增强干警的规则意识。

  二、文化建设的瓶颈

  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为:一是少数干警在思想上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认为搞文化建设只不过是走走形式, 进而简单地认为组织几次书画展、开展几次文娱活动、或者投点资金改善一下硬件设施、悬挂几幅文化匾牌或标语就是“文化建院”了;或者认为搞好这项工作是领导的事、是多数人的事, 少一两个无关大局。二是少数干警对推进文件建设态度消极。对开展的各项文化建设活动消极对待, 能推就推, 能省就省, 应付了事, 缺乏主观能动性。三是文化活动载体有待进一步丰富。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学习宣传行政化、会议化和单一化状态, 不少庭室局队的宣传学习仍然停留在读读文件、开开例行会议等传统的学习教育方面, 很难充分调动广大干警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四是文化建设的行政化现象严重。一些所谓学习教育活动, 无视文化建设的规律, 盲目下达文化建设的任务和指标, 随意规定文化建设的期限, 结果非但没有促使文化建设得到理性培育, 反而使文化建设迷失了方向。

  三、文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文化建设, 要从实际出发, 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 循序渐进。既要防止庸俗化, 搞形式主义;又要避免抽象化, 避免文化建设与工作实际相脱节。要找准切入点, 坚持实用有效的原则, 服务于法院工作大局。

  一是要立足法院自身, 同时大力争取外部支持。首先, 法院文化建设应当立足法院自身, 做好法院力所能及的事情, 完成法院文化建设初期的各项准备, 营造法院内部的学习氛围。其次, 要积极优化外部环境, 进一步争取党委领导和人大支持, 使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法院基层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二是要重视司法礼仪。司法礼仪是法院文化的外化、直观和感觉形象, 是法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司法礼仪不仅树立了法官及法院平等、公正的良好形象, 同时也捍卫了国家法律的神圣权威和尊严。它不仅作用于法官自身, 而且对于社会公众有着无以替代的感知、影响和接纳作用。因此法官要充分认识到司法礼仪的重要性, 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严格依照法院司法礼仪来要求自己。

  三是要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开展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使法院文化为广大干警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首先是提炼法院精神, 设立集中体现法院精神的院标, 以激发群体成员的责任感、尊荣感, 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群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其次是打造平台、优化载体, 丰富法院文化建设;办好审判理论刊物, 打造法院文化名片;办好法官博客论坛, 开辟法官理论交流阵地;办好法院互联网站, 擦亮传播司法文明窗口。

  四、文化建设结语

  法院文化建设是法院工作永恒的主题, 文化建设理应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 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 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 以执法办案为立足点, 以群众工作为着力点, 以自身管理为结合点, 在遵循司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能动作用, 努力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篇17:乡镇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 社会制度, 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 是民族精神的根源与传承, 是人类历史变迁, 社会发展的见证, 泱泱中华大国, 上下五千年文明, 十三亿华夏儿女, 其中农村人口占80%, 农村文化发展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 农村文化的涵盖面广, 意义重大, 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属于原生态文化, 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引导深化农村改革, 构筑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也是以人为本, 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凸现, 当前我镇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呢?就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根据xxxx县文广局关于“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通知的要求, 为了解本镇文化建设情况, xxxx文化站组织有关人员就镇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听取了基层单位情况汇报, 走访了部分人员。通过调研, 我们一致认为, 近年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各级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 镇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乡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促进了经济发展。

  一、xxxx镇镇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注重组织领导, 乡镇文化建设大环境逐渐改善。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升, 理念转变更新, 关注程度有所增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行政管理的力度, 迎难而上, 开拓进取,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镇级都有班子成员分管文化工作, 有专职文化站长和专职文化专干, 村级安排了兼职文化工作人员, 使镇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二)注重资源配置, 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初具规模。镇文化阵地仍有基础。开始, 县图书馆给我镇9个村(社区)和文化站提供了图书和书架。为此, 全镇现有文体活动室有10个, 图书室10个, 文化广场地、室外舞台、室内外健身器材等设施比较齐全, 群众活动经常。

  (三)注重因势利导, 群众文化活动日趋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热情高, 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较好。各村都有不同的文化活动特S, 有的擅唱歌, 有的爱舞蹈, 有的爱腰鼓、有的爱军鼓等, 在镇主办的各类文艺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广场舞被受群众喜爱。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增强, 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阵地建设不平衡, 基础设施薄弱。目前, 我镇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子而已, 只有很少一部分体育健身器材, 缺少器乐、音响设施;除新上的图书室外, 原有多是陈年旧书, 几乎常年无人问津;所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只是摆放了一台计算机而已, 形同虚设。

  (二)群众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少, 活动匮乏。主要原因是文化支出不够, 即使工作任务来了, 花钱也是能省则省。投入资金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大, 文化活动经费投入很少, 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的次数和形式十分有限。

  (三)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整体素质在下降。村(社区)的文化专干不积极, 对镇文化活动的开展影响很大。

  (四)文化活动少, 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每年各种比赛, 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歌手赛、广场舞赛等。近几年, 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 镇也组织开展了一些文化活动。但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的 “三难”问题依然突出。

  三、建议及对策

  乡镇文化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 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 我们建议:

  (一)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应承担的公共责任, 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 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方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 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 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二)多元投入, 保障经费。 一是继续加大政府的投入。公共财政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的主渠道, 要认真抓好中央、省、市、县有关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政策规定的落实, 改进投入方式, 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在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和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 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 使乡镇文化建设的投入每年有较大的增长。二是出台配套优惠政策, 拓展投入渠道。倡导乡村集体投资、集资、个人出资自办文化事业, 引导社会力量捐资, 赞助乡镇基层文化建设。三是市、镇(办事处)两级政府特别是财政、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现在国家、省、市、县加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契机,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

  (三)建管并重, 夯实阵地。要加大管理文化工作力度。一是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采取有力措施, 制定建设标准。二是努力搞好资源整合, 统筹乡镇宣传、党建、教育、科技等现有设施资源优化配置, 综合利用, 发挥现有各类阵地的文化综合效益。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制管理, 规范化管理, 功能性管理。

  (四)突出重点, 优化队伍。在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 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专职不专, 阵地丢失, 文化活动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党委、政府要重视村(社区)文化专干队伍, 确立“生存靠政府、发展靠自己”的思路, 加强对村(社区)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 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 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 逐步摆脱挂靠在政府, 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另一方面文化站应转变观念, 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 积极开发文化产业, 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弥补文化经费不足, 壮大自身实力。

  (五)传承创新, 繁荣文化。 一是大力开展基层文化活动。要积极扶持和引导基层文化站组织开展活动, 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劳动节、国庆节等纪念节日开展活动, 使节俗文化活动成为乡镇民间文化的主流。二是大力开展示范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农民文艺节目调演, 民间技艺展示、举办各类文化节等活动, 促进乡镇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三是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宣传、应多组织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节目, 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 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活动, 同时, 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 与相关部门配合, 加强乡镇文化市场监管, 净化和规范乡镇文化市场, 坚定不移地用健康、先进文化占领文化阵地。

篇18: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 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 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 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 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 统一干部职工思想, 规范干部职工行为, 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 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 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 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 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工作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共同繁荣。

  二、云南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近年来, 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 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 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 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03年起, 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 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 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 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 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 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05年底, 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 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 材料靠外购, 手工作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 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 养路机械化水平低, 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 以车为本, 消除隐患, 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05年底, 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 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 2005年的交通事故比2004年下降39.8%, 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 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 受全社会欢迎, 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工作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 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 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 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 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 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 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一)、云南公路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公路行业是一个社会性、技术性、服务性、综合性很强的部门, 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这需要从事公路行业管理的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然而, 当前公路行业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十.五期末, 我省省管公路在编人员20206人, 专业技术人才仅为2993人, 占职工总人数的14.3, 技术工人15443人中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2.9, 职工队伍素质偏低, 文化结构不合理, 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乏。

  (二)行业核心价值观缺失。

  行业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职工对行业性质的认识, 即公路行业是干什么的;二是对行业使命的`认识, 即公路行业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三是对行业现状的认识, 即公路行业现在如何;四是对行业前景的认识, 即公路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可以说当前绝大多数公路职工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 或者是不全面的。

  (三)行业文化与行业工作脱节。

  公路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行为, 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行为, 优化行业形象, 增强品牌效应。当前的公路文化建设大都表现为提口号、拉标语、定制度, 开展文艺体育活动, 停留在公路文化建设的外延和表象上, 与公路行业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工作结合不够, 没有把文化元素融入我们的行业工作。

  (四)、对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 思路不清。

  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 思路不清。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和监督方法;二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理解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渗透在公路行业职工内心世界中行业群体合力挖掘不够;三是对公路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模糊认识, 有着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只要有公路不怕没路养”, “事业单位, 不怕下岗”等传统思维方式。

  (五)、行业文化建设以偏概全, 本末倒置。

  以效果推断程度、衡量工作水平。例如, 一家单位路管好了养好了, 经济效益上去了, 似乎一好百好, 文化建设必定是高水平的, 给干部职工在认识上产生严重误导。这种以为行业文化一学就会地简单化认识是幼稚的与片面的。尤其是那种迎合政治需要, 以偏概全的做法更是十分有害的。

  以上就是“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推荐18篇)”的论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