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分析研究报告(精选14篇)

2022-11-28| 编辑: 佚名| 查看: 148 |原作者: 刘谷龙|来自: 衙媒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课例分析研究报告(精选14篇),课例分析研究报告(精选14篇)的详细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课例分析研究报告(共14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1:课例分析研究报告关注教师的课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课例分析研究报告(精选14篇),课例分析研究报告(精选14篇)的详细内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课例分析研究报告(共14篇), 一起来阅读吧,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关注教师的课堂提问

  ――《口算除法》课例对比研究

  本学期, 在教研组的精心策划与组织下, 我们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课例研究的有益尝试。本次活动改变了过去粗线条的听课、评课方式,从课堂结构分析与课堂练习分析, 课堂提问分析, 学生课堂状态观察, 课后调研、测试等多个角度发现了现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得到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本人所在的一组是课堂提问组。

  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 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好的问题是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精心准备的!问题的明确清楚、思考容量、及实际上课时的灵活应对, 对课堂教学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轮课例研究活动, 我们通过课堂听课、录像观察、教师访谈和前后测试等方式收集资料, 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量的统计和质的分析, 总结出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本次课例研究主要对包括我和舒金发老师、周芬老师在内的3位教师执教的《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口算的课堂提问进行听课观察和分析, 从而进行课例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提问类型, 挑选回答问题方式, 学生回答的类型和教师理答方式等方面。

  在听课中, 我们提问组教师认真地记录了三位教师的课堂提问。

  首先就三位教师在“情境导入;教学整十数除以整十数”这两个环节中几位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一比较。

  一、情境导入时的提问比较

  舒老师的提问

  周老师的提问

  陈老师的提问

  小猴和小狗是一对好朋友, 小猴非常调皮, 也非常聪明, 经常欺负脑筋反应慢的小狗。有一天小猴又用几道数学题目在考小狗了, 小狗遇到困难了, 你能帮帮小狗吗?

  (1)出示课件

  小猴:我一共摘了80个桃子, 准备送给好朋友们。每个人送20个, 可以送给几个朋友?

  小狗:…………快帮我算算吧!……

  同学们你会帮助一下小狗吗?

  听说四(2)班的同学很聪明, 今天周老师特地带来一些题目来考你们, 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问题的提出

  小亮从储蓄罐里取出80元钱, 和妈妈一起去文具店, 他想买一些文具送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 以此来纪念自己的十周岁生日。

  到了文具店, 他看见(课件图片):铅笔盒每个12元, 水彩笔每包20元, 书包每个50元, 计算器每只40元。小亮想:

  如果这些钱都买水彩笔, 能几包呢?

  课件图:水彩笔每包20元;8张10元人民币;问题:80元可以买几包?

  怎么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的理由。

  这一环节中, 舒老师用3个问题, 由“帮助小狗”出发, 通过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入手, 充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渴望和帮助他人的强烈愿望。同时也顺理成章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周老师虽然不是以帮助他人的形式引入, 但也是通过以接受挑战的形式引入, 和舒老师一样同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我的提问虽然在调动学生方面没有这么强烈, 但问题“80元可以买几包?怎么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的理由。”这样的提问即能使学生体会列式解题的的方法, 又能为本节课口算除法的算理做好充分的铺垫, 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教学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时的提问比较

  舒老师的提问

  周老师的提问

  陈老师的提问

  师:80除以20等于4, 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这样算的, 小红一共摘了80个桃子, 她说准备要送给好朋友20个……

  生:80个桃子里, 每个人送20个, 所以是80除以20等于4。

  师:80个桃子几个十?

  师:分给几个十?生齐:2个十。

  师:8个十分给2个十每一个人可以分到四, 这种方法是我们在除法中的表内除法, 可以把它想成, 80除以20可以想成8除以2等于4。

  师:还可以怎么想?

  生:4乘以20等于80

  师:因为4乘以20会等于80, 所以80除以20等于4, 也就是看到了除法, 想到了什么?

  师:刚才80除以20等于4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生:通过表内除法得到的。师:还有呢?

  生:还有就是看除法想乘法。……

  师:谁会列算式?

  生1:80除以20等于4, 

  师:四(2)班同学真聪明, 你们怎么把这个4算出来的?先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生:先不看末尾的两个0, 8除以2等于4, 然后再是0除以0还是等于0, 所以等于4

  师:他是这样想的, 同意他吗?谁说的再好一点。

  师:这里的80代表什么?

  生答:8个十, 

  师:20呢?生答:2个十

  师:谁说的更好一点?

  生:……

  师: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师(出示课件)用小棒图来验证。

  师:谁还有其他想法?

  生:80是8个十, 20是二个十, 那么有4个20就等于80, 所以有四个。

  师:所以80除以20等于4, 对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方法, 他在想什么法?

  生答:想乘法。

  师:, 想什么样的乘法?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看作是想乘法算除法(师出示卡片)

  师:这里的除数原本是20, 现在变成了除数是几位数了?

  师:是不是把这个整十数转化成了除数是一位数(出示卡片)的除法, 行不行?

  师:这两种方法, 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问题:80元可以买几包?

  怎么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的理由。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 不但说清了为何这样列式的理由, 而且还得出了答案4包以及算法, 真可谓是一举三得。师课件演示并板书:80里面有4个20)

  你觉得80÷20=4还可以怎样口算?先自己想想, 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看看你的想法跟别的小朋友一不一样

  1.全班交流, 探究算法

  (1)80÷20把后面的0都去掉就变成了8÷2=4

  师:你能进一步说说为什么可以把0去掉, 变成8÷2=4

  生:8个十÷2个十=4

  师:课件演示并说明(表内除法, 商不变), 板书:想:8÷2=4

  (2)4×20=80, 所以80÷20=4(想乘法算除法)

  (3)也可能是用数数来说明的。

  3.小结:这么多的方法, 算时该选哪一种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师:把上面的几种方法自己再梳理一下, 然后在用最合适的方法和同桌轻声的说说。

  (续后)

  [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篇2:课例研究报告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复述课例研究报告

  西安交大附小三年级教研组 执笔:李慧

  摘 要:复述训练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度不高, 在当前课堂中, 因为精读课文等环节占据了教学的大多数时间, 教师安排训练学生复述的机会少、时间短, 使其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空壳子, 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复述能力的逐渐养成。而学生缺少了扎实的复述训练, 就会影响语文学习的最终效果。复述能为学生搭建学习、运用文本之间的桥梁。扎实培养好学生此项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感受文章的表达方式、技巧, 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树立远大理想。因此, 我们本次的课例研究将围绕“复述”这一语文训练形式, 研究在教学“叙事性作品”时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将复述落到实处、扎实训练。

  关键词:复述兴趣;复述方法;复述能力

  一、课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课例的背景

  复述, 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语文训练,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贯穿始终, 如第一学段(1~2年级)“口语交际”中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 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 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如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中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口语交际”中要求:“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 并能简要转述”。再如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中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口语交际”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 能抓住要点, 并能简要转述。”从《课标》的这些要求来看, 复述主要出现在“口语交际”、“阅读”板块中, 它着重培养学生对文本采集、记忆、加工、运用的能力, 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语言习惯、敏锐的语感, 以及正确的思想。

  复述训练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度不高, 在当前课堂中, 因为精读课文等环节占据了教学的大多数时间, 教师安排训练学生复述的机会少、时间短, 于是这个教学流程在常态课中被教师压缩精简、甚至弃而不用, 最终导致了复述的形式化, 使其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空壳子, 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复述能力的逐渐养成。而学生缺少了扎实的复述训练, 就会影响语文学习的最终效果。

  复述能为学生搭建学习、运用文本之间的桥梁。扎实培养好学生此项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感受文章的表达方式、技巧, 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树立远大理想。因此, 我们本次的课例研究将围绕“复述”这一语文训练形式, 研究在教学“叙事性作品”时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将复述落到实处、扎实训练。

  (二)课例的研究意义

  :“复述”作为一种既传统又相对易操作的语文教学手段,在增强学生语感,训练逻辑思维,提高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方面,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复述能够强化学生的听记能力对文本材料的熟悉是复述的第一步,它要求学生能将所听、所看到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大致完整地记录下来。这就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记忆能力,而要做到这点,精力的高度集中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二、复述能够进一步巩固记忆,帮助学生储存词语、句式和精美的篇章我们平时教授学生时一再强调“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复述”恰好辅证了这句话。大量优美的词汇、精彩的段落甚至成篇的动人文章,通过复述这种活动,映射到训练主体的大脑,充实记忆存储仓库,丰富知识储备。

  二、课例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组内成员在授课前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 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课例研究方案, 以便对授课前后学生识字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收集、总结。

  (二)观察法:在执教老师授课时, 组内各成员各司其职, 对被观察对象的表现进行记录, 总结, 并在课后及时反馈, 以便授课老师二次执教。

  (三)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 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方案。

  三、研究过程

  (一)选取课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盘古开天地》

  (二)具体过程:

  1、设计课:全组参与研究、设计, 一位教师(李慧)执笔, 写出一稿教案, 再讨论、修改, 再次组稿, 形成用于研究课的教案。

  2、第一阶段:

  (1)执教:李慧

  (2)观课:李玉玲、高伟、侯俊、杜静、陈萌、崔盈

  (3)议课及反思:组长李玉玲老师主持, 由授课教师李慧先发言, 对这堂课的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反思, 再由组内其他教师根据自己观课的情况及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由高伟老师进行总结发言。

  (4)将集体的意见建议进行整理, 对第一阶段上课教案进行重新设计和修改, 形成新的教案。

  3、第二阶段:

  (1)李慧老师再次执教本课, 其他老师及学校领导、专家进行观课。

  (2)议课及反思:李玉玲老师主持举行讨论会, 授课老师先发言, 讲述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再由听课者对这堂课提出批评意见及修改策略。

  (三)研究成果预期

  1、课例报告

  2、修改后的展示课

  3、教学案例、教学随笔

  4、过程性资料。

  (四)技术支持及专家指导

  科研处录制光盘等

  (五)时间安排

  1..11.26:集体进行第一次设计课, 组稿。

  2.2012.11.27:第一阶段观课。

  3.2012.11.29:第二阶段观课。

  四、课例研究过程与思路

  (一)第一阶段

  [课例研究报告]

篇3: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格式与基本要求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明确课例研究的主题

  2.点明进行该项课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选课――研究观察载体的确定

  2.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设计

  1.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及执教者对本课的理解展开有效的教学设计?

  2.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3.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手段。

  四、教学基本情况

  1.执教教师基本情况

  2.承担学校、班级基本情况

  3.教学变量控制与观察

  授课计划时间

  实际使用时间

  提前备课、试教

  观察与记录

  五、研究课例样本

  教学过程实录, 即把课例作为研究的事件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在最后根据研究的主题, 提出一系列供参考、讨论的问题。在记录与叙述中要注意有价值的问题背景及细节描述(如执教者的教学细节处理, 学生的思维火花等)。

  六、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1.观察用表统计与分析

  2.听课教师的评价与讨论

  3.评课专家点评

  4.指导老师的点评

  七、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同上

  八、执教者反思

  通过课例研究的集体讨论与分析, 执教教师认真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与基本环节, 形成一份有价值的反思文本。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 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的教学行为阶段, 从而实现课例研究的行为跟进与管理。

  九、课例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围绕研究主题, 针对课例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明确后续研究跟进措施与要求。

  

篇4:怎么写课例研究报告

  学员培训帐号:xy5059004

  学员姓名:刘XX

  所在学校名称:XX县XX小学

  培训所在班级名称:小学科学二班(铜川/宝鸡/榆林/汉中/安康/商洛)

  一、基本信息

  1)学科:科学

  2)所用教材版本:科教版

  3)年级(册):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

  4)课题名称:电磁铁的磁力(一)

  5)课时数:1课时

  二、电磁铁的磁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 圈数多磁力大。

  过程与方法:

  1、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 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2、在教师的指导下, 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 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3、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 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大胆想象, 又有根据地假设。

  2、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

  二)教材分析:

  电磁铁的磁力(一)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单元的第3课。学生都希望做一个磁力很大的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其结构有明显的联系, 所以做实验寻找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 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水平。本单元设计用两课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 比较深入地探究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并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 作出我们的假设。在这一步骤中, 要学生寻找所有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可能因素。在全班列出一张假设因素表, 推测什么因素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第二, 设计实验, 检验假设。本节课安排全班共同检验一个假设: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过程分为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实施计划, 重点思考如何在对比实验中控制条件的问题。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个过程不但是检验这个假设的需要, 也为下节课学生更独立地检验其他假设打下基础。

  三)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及制作简单电磁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上节课制作、研究电磁铁活动中, 学生已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产生过研究兴趣。从这节课开始, 就将通过实验, 通过一系列数据来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这是一项很有意义又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 充分而深入地开展这项探究性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好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导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 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 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 作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的假设

  1、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可以先请一两个学生来说说, 若说不上来可以做适当引导:从电磁铁的组成和产生磁力的条件上去思考)

  2、讨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并把结果记录在教材P52表格中。

  3、交流整理得出: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主要有三个方面:线圈、铁芯、电流大小。(板书)

  4、确定研究内容:线圈圈数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

  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线圈圈数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同学们认为线圈圈数多, 磁力大;线圈圈数少, 磁力小。真的是这样吗, 结果还不一定, 只是我们的猜想, 需要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三)设计实验计划

  1、明确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 

  2、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四人小组讨论, 把讨论的结果用铅笔填写在P53的表格中。

  3、全班交流研究计划(确定线圈的圈数10圈、30圈、60圈)

  4、修正本组的研究计划

  (四)学生实验, 检验假设

  1、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2、整理汇总各组数据, 并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数量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还将用实验的方法继续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其它因素。大家回去之后好好想想, 我们又如何用实验去检验其它的假设?

  三、结合国培课程研修对电磁铁的磁力

  (一)设计与改进的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这节课, 觉得还有很多遗憾, 本来这节课的设计我是很满意的, 但是上过之后却觉得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我对新理念的认识太肤浅, 而且对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了解不够, 认识太主观, 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不够。比如:放的不够开, 虽然教学的时候, 实施先扶后放的原则, 但是为了完成任务, 发现自己放的不开, 给予学生思维的时间不足, 讨论的时间不多, 不够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实验指导还不够到点子上, 虽说是六年级学生, 实验的时候我们可以放手些, 但实验的时候, 有些地方我们还需指导, 比如这课实验, 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怎么吸, 什么时候通电, 什么时候断电, 是都是必须讲清楚的。交流实验结果的时间太少, 面太窄。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考虑研究成果, 共享其他小组的实验乐趣, 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整节课缺乏趣味性, 显得有点沉闷, 学生学的也有点被动, 如果在课的开始设计一个可通电断电的大电磁铁吸废旧铁的课件让学生观看而不是让学生看书的话, 就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电磁铁上来, 学生会产生一个做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的欲望或会产生这个电磁铁是怎么工作的疑问。然后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力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问题上, 促使大脑进行思考, 这样就有可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本节课也缺少了对学生的激励和评价。激励性的语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 积极主动地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中, 整堂课学生不够活跃, 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不多, 即使举手的学生回答了问题, 我也只是一个对字结束, 没能好好鼓励, 没有用语言来激发其他同学发言的欲望。评价是一种肯定, 一种关注,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而本节课我对学生的评价很少,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更少。

  在参加培训以后, 总是希望能将学习到的新的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但要切忌不能盲目进行, 这节课的教法不仅要启发引导, 还要进行操作示范和有效性指导。学生的实验能力毕竟有限, 操作中缺乏目的性, 老师应该拟定一个操作所要达成的目标, 增强学生的有效操作。

  四、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电磁铁的一些知识。(师生共同回忆电磁铁与磁铁一样也有磁极、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等知识。)通过互动, 基本了解班级的科学课堂现状, 并落实相关的规范。

  2、播放可通电断电的大电磁铁吸废旧铁的课件及吊车吸废旧钢铁的视频, 学生观看。思考:吊车上的电磁铁是如何吸起钢铁的?

  3、学生交流。(对说的比较好的学生给予语言的鼓励)

  4、问:如果把吊车上的电磁铁换成这个简易电磁铁(同时出示电磁铁), 还能吸起钢铁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磁力太小, 吸不起来.(教师可以一起引导)

  师:电磁铁的磁力也是有大小的!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电磁铁的磁力

  揭题板书:电磁铁的磁力

  (二) 作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的假设

  (出示上一节课, 学生们制作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统计表。)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数量

  15

  18

  20

  17

  14

  19

  30

  12

  18

  10

  师:这是上一节课, 我们全班各组制作的电磁铁能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情况统计表。观察比较上面的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什么?(磁力不一样)。

  1. 猜想一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和那些因素有关?在猜测时, 我们可以从电磁铁的组成和磁力产生的条件两个方面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 别忘了我们的猜想是要有理由的。看看哪个小组找的假设又多又合理。

  2.(分组寻找假设, 填写记录表)

  我们小组对“电磁铁磁力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假设

  提示:①、可以从电磁铁的组成和磁力产生的条件两个方面去思考。

  ②、我们在提出假设时要有理由。

  我们的假设: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 )有关。( ), 磁力强;( )磁力会弱。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 )有关。( ), 磁力强;( )磁力弱。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 )有关。( ), 磁力强;( )磁力弱。

  (4)、……

  3.学生汇报, 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线圈的数量、电池的数量、铁芯的大小、导线的粗细等)

  4.我们同学的找到的假设可真多!在这些假设中, 你认为那个因素比较重要呢?为什么?鼓励学生说出他的想法, 并适当给予相应的评价。

  (三)设计实验计划

  1、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那究竟谁的更有道理, 光说可不行, 我们还要靠实验来检验验我们的假设。这么多的因素, 我们一节课的时间肯定检验不完。这节课我们先来检验电磁铁的磁力和线圈数量有没有关系?好不好?(好)(板书:线圈 磁力)在实验之前, 我们还要把这个对比实验设计好。下面请大家小组合作完成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

  2、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四人小组讨论, 把讨论的结果用铅笔填写在P53的表格中。

  研究的问题

  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

  我们的假设

  线圈圈数多, 磁力大;线圈圈数少, 磁力小。

  实验中要检验的因素

  (要改变的条件)

  怎样改变这个检验的因素?

  第一次用

  ( ? ?)圈

  第二次用

  ( ? ?)圈

  第三次用

  ( ? ?)圈

  实验要保持那些条件不变

  (不改变的条件)

  3、全班交流研究计划(确定线圈的圈数10圈、30圈、60圈)

  4、修正本组的研究计划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大家仔细倾听, 看看你能不能对他们小组的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生:汇报。(重点:讨论如何改变检验的因素。或为什么要这样改变?)

  师:为了实验的公平, 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

  师:我们这个实验如何安排?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

  生:……

  师:在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个提示:

  温馨提示

  不要长时间接通电磁铁, 以免电池耗电太多, 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师:明白了吗?好开始实验, 完成实验记录。

  (四)学生实验, 检验假设

  1、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2、整理汇总各组数据, 并进行分析

  “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关系”实验记录表

  线圈的圈数

  吸大头针的数量(个)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数

  磁力大小排序

  我们发现:(分析实验数据,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3、师:大家仔细的看上面的统计结果, 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多 强、少 弱。

  师:我们各个组的对这三种线圈数量不同的电磁铁的磁力排序相同。那同一种电磁铁, 各组吸的大头针的数量也相同吗?

  生:……

  师:我们先来统计一下吧。

  生:……

  师:结果果然有差异, 哪大家想想可能是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呢?

  生:……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数量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还将用实验的方法继续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其它因素。大家回去之后好好想想, 我们又如何用实验去检验其它的假设?

篇5:《金S花》课例分析

  走近泰戈尔, 走进大语文

  ——《金S花》案例

  华富中学? 张小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潜心体会母子深情。

  2、以读代讲,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让他们能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诗的情感。

  3、向课外读本及生活延伸, 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情感体验, 并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的理由与过程的记录:

  一、歌曲《妈妈的吻》导入??, 让歌中深挚的倾诉拨动学生的心弦。

  导入??语:这是 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歌曲, 历经淘洗, 唱在今天, 仍是分外动人, 恐怕就是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 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挚的倾诉。这种情感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这种情感也不会有地域的界限, 这是人类共同歌咏的永恒主题。

  有一个人曾用饱蘸童心之笔, 尽情描绘了这种情感, 抒写了一首首纯真诗篇, 这个人便是泰戈尔。

  二、学生利用预习准备的资料介绍泰戈尔, 并让其他学生补充自认为重要的东西, 这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简单途径。通过老师的评价, 能使学生明白怎样甄别手头上的资料有用还是无用, 怎样概括一个人的生平。最后老师再出示一份泰戈尔的简介。

  三、解读课文。多读少问, 以读代讲。

  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 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 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在朗读设计过程中, 我安排了三次读全文:

  第一次先由一名同学朗读, 其他同学点评, 希望扫除生字词, 初步把握感情基调。点评的过程其实就是整体感知的过程:

  “这首诗, 写的是孩子对母亲的爱, 可是刚才的朗读太平淡, 没有突出母子之间的幸福和甜蜜。”

  学生这样评价朗读, 可见, 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第二次是自由朗读, 希望他们能把刚才评价过程所理解的情感尽量表达出来。自由朗读看起来有点乱, 其实比全班齐读有更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后引入并重点指导文中母子对话的朗读:

  “你到哪里去了, 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 妈妈。”

  通过一系列朗读指导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妈妈一天没有见到孩子, 非常担心着急, 此刻一见孩子, 什么心情?”

  2、“妈妈的话中哪个词应强调?”

  3、“坏孩子是什么含义?该怎么读?”

  4、“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告诉了会怎么样?”

  5、“孩子在妈妈面前, 不回答妈妈的话, 这算撒谎吗?还应该带一点什么语气?”

  这两句对话的反复练习,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母亲的着急、欣喜、嗔怪交织的情感, 一个孩子顽皮、撒娇、自以为得意的姿态, 让学生充分感受母与子之间互相交流着的和谐的爱的旋律, 并用朗读表现这种爱。

  最后全班配乐朗诵, 再次回视、咀嚼这种爱, 唤起他们心中对美好情感的享受与追求, 希望能激发他们对于自己的母亲的爱意。

  四、转入泰戈尔的另一首诗《审判官》。

  如果说课文《金S花》是侧重于表现孩子对母亲的倾诉, 那么《审判官》就从另一方面展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挚爱, 母与子的情感本来就是交流的、互动的, 《审判官》刚巧可以补充《金S花》中母爱的隐蔽。更妙的是, 这首诗直白明了, 让学生听一遍朗诵, 不必老师指点, 他们就能加深对母爱的理解, 同时也能加深对文中孩子的情感的由来的理解, 效果自然会更好。此刻安排老师配乐朗读, 掀动学生的心潮。

  转入语:大爱无声, 孩子为什么默默地爱着妈妈?看看这首诗, 也许能更充分理解这一点。

  五、借学生对母爱感恩戴德之机, 借学生对母亲满怀爱意之机,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过渡语:这就是天底下所有的母亲的心声, 这就是天底下所有的母亲的写照, 谁不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呢?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 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

  “我要变作一串珍珠项链, 挂在妈妈的脖子上, 让妈妈更美丽。”

  “我要变作小鸟, 时刻飞在妈妈身边, 唱出美妙的歌给妈妈听。”

  “我要变作妈妈的影子, 她到哪里我到哪里, 永不分离。”

  “我要变作妈妈的手, 代替她做烦琐的家务劳动。”

  “我要变作…………“

  至此, 学生的想像的热情已被完全激发出来, 想像的空间也越来越广。

  六、对《金S花》手法的探究:

  过渡语:现在我们可以归结一下, 《金S花》究竟是怎样打动了读者?它用怎样的手法抒写爱的情怀呢?

  “奇妙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

  七、扩展视野, 了解泰戈尔的其他“母爱“诗篇。

  过渡语:就是这些, 足以使泰戈尔的诗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让我们打开自读课本中泰戈尔的其他诗篇, 再感受大诗人为我们创设的爱与美的境界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配乐朗读其中一首诗, 并简单说说理由。

  八、总结收尾

  让这些闪着童真、闪着挚爱的诗篇离我们近些, 再近些;让我们透过这些诗篇学会更高境界的爱吧, 无私地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爱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 爱这个世界上所有善良而正直的人们!

  课例自我评价:

  一、本课例打破了常规, 不仅仅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 而更是“体验课程”(被老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生活气息的课程)。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进行了一次“感激母爱”的体验, 让学生从一篇课文出发, 体验了大文豪泰戈尔的纯真情怀。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 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 要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堂课是成功可取的, 因为它强调了人文价值。

  二、 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 这堂课超越了考试的局限, 通过正规、非正式的学习活动, 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经历, 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这就让学生知道:语文有多大的外延, 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语文味(诗味)怎样获得, 比较阅读在理解作家作品上的作用……从而使他们掌握学习语文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三、纵观整个教学过程?, 能很好地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将读与思结合, 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的训练, 是语文能力训练的一部分, 在这堂课上, 使用得自然巧妙, 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又与情感培养相结合, 有一箭双雕之妙。

  四、但本课例也有一些“败笔”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对“《金S花》手法探究”一处的设计, 就破坏了整堂课的诗意美, 与前后都格格不入;我设计它的初衷, 是怕对课文有把握不全之嫌疑, 没有想到, 反而成了“画蛇添足”。再比如学生朗诵泰戈尔的其他诗作时, 喜欢的理由流于应付, 朗诵时情感平淡, 该如何处理, 能否改成欣赏老师朗读?最后, 最大的一处失误应该是切入点的问题, 因为一堂课能否出新, 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在于从哪里切入。如果当时能巧妙地从母子对话中切入, 再探讨全文的内容与情感, 应该会比先整体感知再分析精彩语句要独特一些吧。

篇6:《离骚》课例分析

  《离骚》课例分析

  下面是以本人微格课的《离骚》第二课时做相应的分析。对于第二课时, 我以“遭贬”和“隐退”为核心,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的形象特征, 以及诗歌的艺术特性。具体环节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文本串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在分析第一段的“遭贬”, 我以讲读法与提问法相结合,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我首先让学生会回答文中表明诗人“遭贬”的原因的句子, 并作一定的引导与补充, 得出诗人遭贬的原因是由于楚怀王的昏庸腐败, 忠臣的诽谤谗言, 当时朝政风气的投机取巧、阿谀谄媚, 而诗人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 使得诗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遭到排斥而被贬谪。其次, 我让学生找出第一段中相应的作者自我阐述在恶劣的环境中的态度与立场的句子,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 来表现屈原实施“美政”, 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 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在分析第二段的“隐退”时, 我让学生思考屈原在隐退后是如何独善其身?并找出相应的表明作者隐退后坚持追求美好德行的句子。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以对美人的向往寄寓诗人对“美政”的渴求, 以及借对“香草”的钟爱来寄托自己对高尚情操的修养的比兴手法, 在探讨诗人隐退后的心志的句子中, 阐释诗人面临的理想与现实、进取与退隐的.对立与冲突, 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命运悲剧性的理解。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屈原形象。我主要采用讨论法。给学生几分钟的考虑时间, 并请2——3位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之后, 我再进行总结与归纳。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分析屈原的鲜明个性的外貌特征以及“外修”下的爱国情操与对理想和人格的执着精神, 强调屈原精神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上的地位和作用。采用讨论法意在缓和教学节奏,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体悟屈原的悲剧与崇高形象, 

  最后一个环节是分析《离骚》的艺术特征, 以我的解析为主, 从语言特S、赋的运用、比兴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离骚》的艺术特性, 带领学生从文本细读的世界中“走出来”, 站在更高的角度统观《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将《离骚》与《诗经》对比, 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 突出二者在古典诗歌方面的独创性以及独领中国文学两千多年“风骚”的文学地位, 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作业布置上, 我以“屈原该不该隐退”这个问题作为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有意识地复习, 走进“离骚世界”之后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以此加深学生对屈原人格魅力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篇7:《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

  《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

  《赤壁赋》是传统篇目, 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名作, 也是中国古代文赋的集大成之作, 以此文为主构成的赤壁系列是苏轼人生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修订的高中语文教材把它安排在第三册第六单元, 这一单元要求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散文, 鉴赏要求落在诵读、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S,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特点的初经级层面上, 但我觉得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解读这一千古传诵的名作, 尤其是苏东坡的杰作是一个极大的遗憾。于是我运用学校新开发的LDT网络教学系统围绕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作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解析, 希望在网络的阅读模式和教学的交互性上作一些探索, 克服班级受授课制的限制和常规教学中的不足, 因材施教, 让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同学都能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得到满意的收获。下面是我授课过程的记录:

  ▲教学课例

  第一课时

  一、强调纪律, 注意事项:

  按照老师指导的程序进行, 有问题举手请求帮助, 避免不规范操作影响整个网络系统的动作。

  二、发放编号、密码, 要求学生保存好。

  三、教师开放科目系统, 并指导学生按要求操作进入系统:开机----双击网络标识进入----输入地址:Http://172.21.48.2/dx----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用户名栏输入自己的编号), 进入学生界面。

  四、要求学生先点击阅读学习目标、学习指导、明确学习任务, 尤其是本课学习任务, (详见“教学设计”)。

  五、阅读第一课时必读内容, 点击进入页面具体内容, 回主页时可点击左上角后退的箭头, 每点击一个内容要点会出现一个对话框, 请点击第一个指令:在文件当前位置打开, 然后进入页面, 若页面没有显示, 请点击刷新, 可以最小化多个窗口切换进行,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六、点击进入题解(导入), 要求速读。

  七、了解苏轼生平及思想:“走近苏东坡[详见cbf1-ajsdp(word文档)]----点击页面右下脚链接[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反鸿踏雪泥](详见cbf1-s.doc)----其中穿插的两篇补充材料----《苏轼生平及思想》、《苏轼简介》可以浏览选择性阅读, 不必详细全部读, 允许拷盘, 详见(cbf1-ssjj.htm,cbf1-ssdsphsx.htm)

  [注]:提供相关的专题网站网址, 供有兴趣的同学课外查阅。

  八、点击阅读“关于文斌”(一)重点阅读, (二)较深较专业, 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或浏览或拷盘)。

  九、点击进入课文分析。(详见cbf1-kwfx.doc)

  1、要求:精读, 适当作笔记, 可以copy内容要点。读完后要参加课堂测试, 注意围绕学习重点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

  2、教师巡视、指点。给学生提供技术及阅读上的帮助, 加强课堂调控:

  A、需要作笔记的地方:字词注音、层次划分、韵脚, 其他根据自己理解程度适当记要点:

  第一段:“古文”、“典故”。

  第二段:对“前人”的理解。

  注意:第三段的“.总结”部分乃“论坛1问题”之关键提示。“全文的线索、结构思路, .总结及诵读要领”应适当记笔记。

  十、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

  (1)根据诵读提示及各段层次思路逐段朗读一遍。

  (2)根据全文结构提纲朗读一篇, 然后再尝试背诵一遍。

  十一、返回主页, 点击“课堂测试”, 参加测试, 按要求完成10道选择题, 分值100分, 时间3-5分钟。(.试题详见cbf1-ktcs1.doc)。(测试系统会自动评分, 学生可以在提交后查阅, 未得满分的同学可以回课文分析中查阅)。

  十二、参加论坛(论坛交流内容详见cbf1-dykslt.doc)。教师巡视指导, 对同学发的贴子给予恰当的评点, 最后把论题的参考答案(思路)以贴子的形式发出去供同学参考、订正。

  十三、布置课外作业(详见cbf1-kwzy.doc)。[提醒]:“课文分析”、“相关知识”可copy回去备用。

  第二课时

  进入系统程序(略)

  一、提醒同学:.总结上节课经验, 注意操作技巧和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在自己的能力限度内、在保证完成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吸收更多感兴趣的知识, 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悟、见解和思想。

  二、集体背诵课文一篇(可以参照“课文分析”中的结构提纲)。

  三、点击进入第二课时必读内容:

  (1)阅读我的一篇赏析文章《行云流水纵笔处, 请辞丽句铸毕章》, 鉴赏品味文章精妙的优点, 动人的语言艺术。(详见cbf2-yuyewlixi.htm)。

  (2)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有关材料, 谈谈自己对苏轼在文中抒写的情思、哲理(他的人生观、宇宙观、哲学观和历史观)的感悟和评价。[有关材料详见(cbf2-pjsxcl.doc及相关链接)]

  四、登录论坛, 发表自己的见解。

  [注]:教师巡视、点拨、指导、评点学生发布的贴子, 最后把自己的一首诗作《致苏子》(cbf2-zsz.doc)以及所任教班一个学生的习作《赤壁赋》(发表过的, 详见cbf2-cbf)以贴子形式发布上去供同学欣赏、交流。

  五、把课文语段阅读测.试题(主观题为主)发布到论坛上, 在论坛上进行在线课堂测试, 要求同学把答案copy后提交;最后老师把参考答案发布上去, 同学自评得分, 订正错误。

  ▲反思、.总结:

  (一)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试验, 学生的反馈效果很好, 有很多内容吸引了他们, 能感觉到课堂上一种聚精会神的思维流动, 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交流愉悦, 每位同学都有沉甸甸的收获, 与常规课的效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 提升人文素养(文学素养)、信息素养, 完成教材任务对付应试策略三不误, 但在交互性上还经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显然, 网络教学系统是个高效的工具, 发挥这个工具的强大功能既能高效地备战应试更能高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而这把宝剑的威力的大小却取决于执剑者----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先进与落后, 专业技能的高低, 专业素养和功底的厚薄, 包括现代化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以及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的高低, 因为这直接关系网络课堂的质量和调控效益。如果教师的观念、技能和综合素养跟不上, 那么学生会同样象对一些常规课一样失望, 甚至更糟。

  (二)本次网络教学试验的现实意义:

  彻底改变传统古文教学低效的`局面, 走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教材精选的古文篇目绝大部分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淘漉和考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 是先辈才智的结晶, 是他们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 是皇皇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仅仅停留在释词解字, 古汉语基础知识训练, 疏通文意(翻译), 粗浅的赏析等层面以应付升学考试, 那将是对这一笔人文资源的极大浪费。古文教学的目标应该人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素养, 使之了解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陶冶思想情操, 提升文学素养, 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提高语言的感悟力和表现力, 提高吸取精、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实践证明通过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教学运用可以纠正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本次网络教学试验, 师生通过网络这一桥梁共同遨游千文学和哲学的殿堂, 领略一代文豪苏子的旷世才情, 学识、智商和情商都经受了一次洗礼和升华, 真正体现了我校“开心求学, 快乐从教”的办学理念, 因为网站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从古文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取获, 享受表达的自由和创造的快乐, 从而改变以往学生认为古文枯燥乏味, 无实用价值, 缺乏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精神, 不愿查阅工具书, 总依赖老师课堂串讲, 功利地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的积弊。也可以使教师焕发出创造的激情与活力, 克服惯性, 怠性的教学麻醉状态, 并为网络阅读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进一步广泛, 深入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实践证明学习网站的建设和教学运用, 能够高效地把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学效益。经过改造的直接服务于教学的LDT网络系统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改革提供了最优越、最有效的技术支持。

  实践还证明人们一直担扰的网络教学中的人机对话模式会淡漠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纯属杞人忧天, 课堂调控能力强的老师实完全能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求知乐趣和交流愉悦的网络课堂人文环境, 在这个环境里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学习, 和谐对话, 自由交流, 自主合作, 共同享受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快乐, 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由本站会员分享, 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Unit19 Lesson74课例分析

  一、课题:Food and drink

  二、授课教师:季晓兰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第一册(下), 本单元的核心教学项目是“饮食”, 本课是话题(Topic)与功能(Function)项目的有机结合, 通过“征求意愿”句型的学习, 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对食品和饮料进行符合个人意愿的选择, 同时在句型中结合使用数量表达, 在句型操练中, 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媒体的设计:

  本课教学重点, 落在“征求意愿”句型的操练和食品饮料类词汇的认知上。教学设计的思路遵循学习认知规律,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以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基本的教学手段), 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情景, 从而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行听、说、读、写操练, 使整个教学从知识的内化到外显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发展过程。

  首先通过电脑, 以文字和画面的形式静态地展示对话范例, 为学生树立明确的语言模仿对象;在学生初步操练后, 仍以文字形式归纳呈现典型句型, 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接着引人录音媒体, 检测学生对该句型的初步理解及掌握程度, 为下一步的对话练习奠定基础, 通过借助媒体, 句型教学做到由易到难, 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使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在学生脑海里形成长久的记忆。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各种食物与饮料的名称, 以及它们的量的表达。

  (2)、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在饮食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表示征求意愿的句型: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What about ?How many ?

  2、技能目标:

  在创设的情景中, 熟练运用所学句型进行模拟交际。

  3、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的画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协作精神。

  六、教学重点:1、句型:Would you like ?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2、有关食物与饮料的生词。

  七、教学难点?:

  1、食物与饮料的量的表达。

  2、根据情景, 进行模拟交际。

  八、学习策略:资源策略--注意通过音像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

  交际策略--善于抓住英语交际的机会。

  九、文化意识: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作出恰当的反应。

  十、教学过程

  (一)复习食物与饮料的名称。

  1.以两幅钟的图片来显示时间, 与学生对话:

  T: What's this?

  S: It's a clock.

  T: What time is it?

  S: It’s twelve five. It's time for

  T: Oh, It’s time for lunch.

  2.通过谈论吃饭过渡到食物, 显示各种食物与饮料的图片, 让学生复习它们的名称及量的表达, 可以用提问的形式:

  T: Let's look at these pictures. Which food and drink can we have?(看图)

  提问: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 A bag of milk.

  显示几组食物的图片, 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名称。

  [点评:设计一些过渡型的任务, 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准备地进入下面的任务。]

  (二)引导学习句型。

  1.显示一组食物的图片, 引导学生使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Would you like ?? I’d like ?

  T: I'm hungry. I'd like some cakes. Would you like some cakes too?

  S: Yes, please.(显示图片:蛋糕)

  2.用一组食物图片让学生练习该句型。

  3.对以上句子给以否定回答(No, thanks.), 再连接以下句子。

  T: LiPing, What would you like? (显示图片:面包)

  S: I'd like some bread.

  4.用一组食物图片练习该句型。

  [点评: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是参与者、帮助者,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丰富多彩的食物图片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

  (三)听、说对话, 进一步熟悉对话中所包含的、上面所练的句型。

  1.学生听录音, 然后回答问题:What would the boy like for breakfast?

  2.学生听录音填入所缺单词。(一遍)

  3.朗读对话。

  4.隐去对话中主要部分, 学生根据图片表演对话。

  S1: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

  S2: I'd like .

  S1: Would you like ?

  S2: I don't think so. What about you?

  S1:I'd like .

  [点评:通过示范对话, 让学生在听、读后能进行模仿, 使对该句型有了真实的体会, 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模拟情景, 学生编写新对话, 熟练运用所学的句型及食物名称, 并表演。

  用真实的食物与饮料模拟商店柜台, 学生编写对话并上台表演。用一张课桌当柜台, 一个学生当营业员, 另一学生当顾客, 用一些食物的空盒子当商品, 请学生现场表演买食物的对话。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句型。

  [点评: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五)听录音填空, 完成对话。

  1.听录音, 填入所缺内容。(两遍)

  2.校对填写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所填短语与句子。

  3.朗读该对话。

  [点评:通过听力填空让学生复习本课所学的内容, 并练习了听的能力。]

  (六)作业?。

  把编写的对话写到作业?本上。

  总评:

  本课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在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并且, 按照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要求, 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 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的日常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

篇9:《离骚》的课例分析

  《离骚》的课例分析

  第一个环节是文本串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在分析第一段的“遭贬”, 我以讲读法与提问法相结合,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我首先让学生会回答文中表明诗人“遭贬”的原因的句子, 并作一定的引导与补充, 得出诗人遭贬的原因是由于楚怀王的昏庸腐败, 忠臣的诽谤谗言, 当时朝政风气的投机取巧、阿谀谄媚, 而诗人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 使得诗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遭到排斥而被贬谪。其次, 我让学生找出第一段中相应的作者自我阐述在恶劣的环境中的态度与立场的句子,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 来表现屈原实施“美政”, 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 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在分析第二段的“隐退”时, 我让学生思考屈原在隐退后是如何独善其身?并找出相应的表明作者隐退后坚持追求美好德行的句子。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以对美人的向往寄寓诗人对“美政”的渴求, 以及借对“香草”的钟爱来寄托自己对高尚情操的修养的比兴手法, 在探讨诗人隐退后的心志的句子中, 阐释诗人面临的理想与现实、进取与退隐的对立与冲突, 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命运悲剧性的理解。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屈原形象。我主要采用讨论法。给学生几分钟的考虑时间, 并请2——3位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之后, 我再进行总结与归纳。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分析屈原的鲜明个性的外貌特征以及“外修”下的爱国情操与对理想和人格的执着精神, 强调屈原精神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上的地位和作用。采用讨论法意在缓和教学节奏,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体悟屈原的悲剧与崇高形象, 

  最后一个环节是分析《离骚》的.艺术特征, 以我的解析为主, 从语言特S、赋的运用、比兴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离骚》的艺术特性, 带领学生从文本细读的世界中“走出来”, 站在更高的角度统观《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将《离骚》与《诗经》对比, 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 突出二者在古典诗歌方面的独创性以及独领中国文学两千多年“风骚”的文学地位, 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作业布置上, 我以“屈原该不该隐退”这个问题作为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有意识地复习, 走进“离骚世界”之后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以此加深学生对屈原人格魅力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结与反思

  对于本次微格课, 虽然达到了引导学生领会屈原爱国忧民的崇高精神以及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意志的教学目标, 在教态上也较自然,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教学技巧与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上的误差, 因此在上完微格课后, 我对自己的课例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此阐述。

  首先, 在教学重难点的安排上, 我反思自己将“遭贬”原因与“隐退”后的修身放在第二课时的选择的不合理之处, 觉得应该将这个环节放在第一课时, 与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字词梳理的环节同步进行, 循序渐进, 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使学生对屈原精神与道德的崇高有初步的领会。

  其次, 我对课文的分析还不够细致, 因此在第二个课时, 应将重点放在对诗歌的吟诵指导上, 与学生共同欣赏、品味《离骚》的审美世界。可例举几组表现诗歌语言美、诗人人格美、道德美、理想美和执着美的句组, 力图让学生在朗诵中把握诗歌的审美境界。在诵读过程中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读出“味道”, 教师应对诵读的语调、语气、语速进行适当的点拨, 再与学生共同吟诵, 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中, 学生的情感也就与诗人达到了融合, 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 精神得到熏陶,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语文教学的“人的培养”的核心目标也得以实现。之所以强调诵读环节, 是对阅读教学“美”的积累的初步实践, 在诵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体会“美”在此处, 即《离骚》的艺术特S的魅力, 而对“香草美人”的比兴寄寓手法的阐释也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得到了能够使学生得到切身的体会, 易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对于“美”的发现环节, 其实在诵读的过程已经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实践, 但仍需强化, 因此可以将课后作业“诗人该不该隐退”的问题转移到课堂上进行探索交流, 让学生通过各抒己见, 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表达、修正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加深对屈原精神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理解,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与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要向学生强调屈原在华夏儿女民族性格塑造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通过这种问题探讨的方式, 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光, 在这场“美的历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格追求。

  我认为, 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魅力与诗歌的形式是密切相关的, 不同的诗歌的语言风格代表着诗人不同的情感历程, 只有通过不断地有诵读才能在情感上与诗人达成共鸣, 而作为通篇充满深远意蕴与诗人强烈主观情感的《离骚》, 学生的诵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语言的感悟力, 而且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歌的审美艺术, 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再次, 我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上还不够自然,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组织好自己的过渡语,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与吸收消化的间隙, 力图使课堂紧凑而不混乱。在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上我有较好的把握, 但是语速偏快, 这也要在平时养成用适中的语速进行交流的习惯, 才能在在课堂上自然稳重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在反思自己的课例时, 赖瑞云老师的“指向秘妙, 解读文本”的教学操作指导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让我理解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领会优秀读物“秘妙”, 即文章的“美”。林富明老师也建议我们要与学生“一起品尝”课文。因此, 我首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与审美能力, 有对优秀读物的“美”的积累, 有“美”在此处的分析能力, 更要有“美”的发现的敏锐眼光, 才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品尝课文的“艺术美味”。

  教学就是要在不断的积累与改善中才能得到突破, 特别是语文教学, 它不像其它科目那样有确定的知识理论, 因此语文教学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语文教学感性把握的特点。对于语文教学的初学者, 我的缺点以及要不断去探索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机会中, 我要有意识地改正已有的缺点, 在平时也要多去熟悉与关注语文教学的经验, 力图在积累——改进——完善的过程中对每一次地教学有质上的突破。

  拓展阅读:《离骚》教案

  【教材分析】

  《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 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 学习这篇课文, 要反复吟咏, 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注意诗体的节奏, 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 知识面较广, 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 】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S以及课标要求, 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 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 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 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 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 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 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难点】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 并结合学生实际, 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 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法释义】

  对于教师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 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根据以上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内容的特点, 教学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通过启发,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讲授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一个好的老师应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 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习方法拟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 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主动探究, 合作交流, 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并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等学习方法。

篇10: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数学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一种新的课程学习内容, 它反映了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也提供了一种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它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应用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中, 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学习、应用数学, 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并使其视野更加开阔, 有力地培养了他们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为了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提出了“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的校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怎么上;研究如何设计数学活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研究怎样改革教材资源, 让课本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力争通过课题的研究达到如下预期的两个目标:

  1、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需要数学。”

  2、使教师建立起新的教学观, 改变传统的以教课本为主的教学模式, 创造性地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作为课题的参与者, 课堂的实践者, 我在不断的学习着、实践着、探索着, 现以《装修我们的教室》为例展示研究成果。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之后呈现的, 是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学生以本班教室的墙壁和屋顶为装修对象, 根据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算出教室这个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制定出合理的装修方案。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体验理论――实践的过程, 也是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和直接经验的过程。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实际测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的速度。

  3、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

  1、学生上网调查或请教家长及亲友, 了解所需装饰材料的价格和性能, 以及相关的装饰知识。

  2、每组准备好米尺、计算器及数据整理表一张。

  (四)活动步骤:

  1、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师:就要放寒假了, 你们高兴吗?咱们班也有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老师打算装修一下教室使咱们班更加漂亮。假如你们是装修公司的设计师, 老师请你们来装修教室的墙壁和屋顶, 想一想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生:我很荣幸担任此次装修的设计师, 我首先要做的事是测量教室的长、宽、高, 算出黑板、门、窗、地面的面积。

  生:我要设计出合理的装修方案, 做到既经济又实用。

  生:……

  2、测量: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分工情况。然后再进行测量, 完成统计表。(附表如下)

  单位:(米)

  3、设计装修方案, 做出装修预算。根据课前调查, 小组合作设计装修方案。

  4、介绍各组装修方案及预算。

  第一小组代表:通过测量, 教室的墙壁需要装修的面积为87平方米, 我们打算粉刷既环保又耐用的乳胶漆, 大约需要2桶, 市场上普通的乳胶漆的价格为250元左右, 加上工钱大约需要650元。第二小组代表:我们的预算要比第一小组的少。我们打算用涂料, 我们调查涂料的价格每桶为22元左右, 用3桶, 加上工钱大约只需要150元。第三小组代表发言:经过平时观察, 我发现墙下面特别容易脏, 而乳胶漆和涂料一脏要用砂纸擦, 时间久了, 墙就花了。所以我们小组决定在墙下一米的位置都刷上油漆, 既美观又耐用, 岂不一举两得?我们初步的算了一下, 大约需要油漆一桶。一共大约需要500元。第四小组代表发言:我们同第三小组的方案差不多, 只是我们决定在墙的四周一米左右的位置镶上瓷砖。四周的面积为(6.5×1+5.1×1)×2=23.2平方米, 如果镶边长为30厘米的瓷砖大约需要260块, 如果每块的价格为2元, 就需要520

  元, 加上粉刷的部分大约需800元。5、评选最佳方案:

  6、小结:

  师:同学们, 通过这次活动方案, 你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这次装修教室活动, 每个同学都积极动脑、动手, 为本组献计献策, 而且通过大家的合作, 每个组都制定出了比较合理的装修方案, 利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我想:只要大家在平时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就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 我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二、教学反思:

  1、本节课较好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合作、展示的空间, 让学生对学到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进行实践体验, 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节课充分让学生进行了合作、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 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可以更多的满足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可以解决有难度的问题, 在合作中增长了知识, 增加了情感, 例如学生合作进行测量, 制定装修方案等, 学生了解了许多装修知识, 对装饰材料的价格与性能进行了了解, 增强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纵观全局的思维方式。

  3、从本节课中我也发现孩子们的潜能是巨大的, 关键看教师怎样去挖掘, 怎样为学生创设发挥其聪明才智的舞台。今后在数学教学中还要敢于放手, 多为学生创设类似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对课本知识活学活用。

篇11:科学课例研究报告

  科学课例研究设计分析

  一、目标任务评价

  优点:1、能够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设立目标任务, 设计比较全面。2、第2条设计的比较好, 能够让全体参与教师明确本次研究的整体程序, 做到心中有数。

  缺点:1、1条目标任务不明确, 目标过大不易。落实教学目标一句话就概括了。而英语课例至少提出了两方面的目标, 一个是运用各种方法提高知识水平, 二是提高能力, 尤其是阅读能力。如果在加上价值情感目标, 就完整的提出提高学生素养的目标任务。

  2、关注学生基础及生成的目标较少。

  二、研究问题评价

  缺点: “研究问题”内容的设立应该与“目标任务”充分结合, “研究问题”的产生应该源自于“目标任务”的设立。脱离了“目标任务”的“研究问题”大失意义。

  正确使用科学仪器和小组合作都是能力的提高, 对于科学素养提高还是以偏概全。 应该改为:掌握相关知识, 并能正确使用科学仪器, 针对发生的实验错误或事故能及时处理, 并在小组合作中享受快乐。

  三、说明事项

  优点:说明事项充分体现了“再提高”的要求

  缺点:内容不够细致, 对于本课研究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提及, 关注点有所偏移。

  [科学课例研究报告]

篇12: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序言:我校组建4年来, 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校教学的抓手是推行课堂任务单。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全体语文教师设置课堂任务单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最大效度地发挥课堂任务单导学的效能, 从而形成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模式。也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研究、观课、议课能力, 进而提高语文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本次课例研究有幸请来上海特级教师、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师之蕴工作室领衔教师、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副主持人关景双老师亲临指导。关老师学识渊博、谈笑风趣、理念先进, 短短的两天给我校教师留下深刻印象, 他提倡“圈点目标三维维法解读文本”、“目标确定与任务单设计相对应”之类的话语更是醍醐灌项, 让全校语文教师顿悟不少。

  (一)、研究背景:

  教务处在课堂调研时发现, 教师只顾自己讲, 不关注学生学,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机会少, 华师大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夏志芳, 对我校课堂教学诊断后提出:课堂上必须要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问, 其有效措施是全面推进课堂学习任务单。课堂学习任务单适合各门功课教学。

  课堂任务单使用的这几年里, 语文教师觉得课堂任务单难操作, 使用时感觉课堂时间来不及, 还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课例主题: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有效性《猫》课例研究

  (三)、观察点和分工:

  分组 观察点 观察点解读

  小组一(七年级文组) 1、目标具体化, 设计任务单位 备课环节, 看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夫, 表述目标的有力, 根据材料和学生实际确定文本目标, 设计可操作的任务单。

  2、老师创设情景, 恰当使用任务单 上课环节, 看教师教学的素养, 教学组织是否精当,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任务单自主、合作、探究, 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3、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在用课堂任务单过程中, 既要关注学生主体意识, 更要提升教师主导作用, 师生应该有全面的互动。这个互动模式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

  小组二(八年级语文组) 4、课堂环节的有效性 上课环节, 看教师设计的流程, 任务单设备的梯度和目标的达成度:教学依“朗读”“理解”“品味”“感悟”四大板块层层推进。由浅入深,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品内容、口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

  5、任务单的可操作性 任务单串联整节课的始末, 适时运用, 教师布置要清楚, 要求要明确, 可操作性要强。

  四、课例研究式和步骤

  1、研究形式:三实践两反思

  2、研究说明:

  3、研究课文:七(下)《猫》

  4、研究准备:课例组成员阅读《猫》, 先自行解读。

  执教人姜红仙围绕主题解读文本, 提炼目标, 设备任务单。

  5、时间安排

  活动内容 时间安排 参与者 主持人

  第一次课 4月24日 授课者与专家交流, 录像课, 教师第一次观课、议课

  课前会议 5月3日 第一节 七、八年级语文教师参与, 观察点的分工

  第二次课 5月3日 第二节 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

  最后议课 5月3日 第三、四节 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

  第三次课 5月4日 第一节 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

  课后议课 5月4日 第二节 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

  资料整理 5月4日 第三、四节 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

  研究报告 5月8日下午 全体语文教师参与, 形成任务单模式和观点

  课例研修过程:

  一、解读文本.筛选目标:

  《猫》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现代散文, 作者是新文化倡导者之一郑振铎先生。本单元共选入了五篇描写动物的文章, 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 而且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入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 意境深远, 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 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

  当我读完《猫》后, 潜意识里把它当作散文。文本反映的生活也不复杂, 只是记写了家养“三只猫”的生活片段。初看《猫》, 语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作品的行文脉络就能发现其实作家很讲究写作技法, 主题与寄托的情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渲染, 充分体现散文“行散神不散”的特点。比如“三只猫”, 其中“黄S小猫”和“花白猫”都很活泼、很可爱, 但详略安排不完全相同:而且根据“这只猫较第一只更有趣, 夏活泼”一句话来看, 第二只猫带给“我和家人”的“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来得更加强烈与鲜明。然而“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我”在养猫的经历中感受到了悲剧意味, 所以, 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无论从来历还是丑陋和肥壮的外表以及时时表现得非常“忧郁”和“懒情”的性情, 都表明它在“我家”的地位都不如前两只猫。但结果它出人意料地被“我”“冤苦”而死。至此, “猫”这

  种动物的悲剧命运产生的悲剧S彩在对比的情节中给读者留下更加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运用“师之蕴”关老师倡导的“圈点目标三维度、解读文本内容三层次的方法”解读:

  第一层显性内容:叙述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第一只猫活泼、有趣, 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小猫的死去带给“我”的是“一缕的酸辛”。第二只猫更活泼、更有趣, 到处乱跑, 又不怕生人, 结果被路人捉去, “我”诅骂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不得巳收养的第三只猫难看、忧郁、懒惰, 大家都不喜欢它。芙蓉鸟死, 被我当成凶手冤打而死。

  第二层隐性意脉:借助“自此, 我家好久不养猫”以及“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的对比得以体现。前者是因为曾经拥有的“新鲜与快乐”被路人掠夺而下定决心不想再养;而后者是因为全家人误解、冤苦、害死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在心中留下了负罪感, 觉得永远愧对这种生灵。如果说“好久”表达了“我”内心十分痛心与惋惜, 那么后者的“永不”则抒发了毅然的情绪, 内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递进, 被深化了。

  第三层文体张力:主题的多元解读。本文发表于1925年11月的《文学周报》上, 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 他以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 以热烈、真挚的4隋感, 纯朴、坦率的童心努力探讨人生的真谛。当“我”明白这只丑猫并非是罪魁祸首后, 良心受到了谴责, 就开始对“无人性”(人性的阴暗面)的言行表现加以痛心疾首地批判, 作为自己“心灵救赎”的“急救包”, 明白真相后的难过、愧疚、自责、后悔之情则象征着人性中“公正”和“正义”的觉醒, 唱响了一曲人性的牧歌。

  解读文本后,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公平、公正对待生命的态度。

  2、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 着重揣摩描写动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着重揣摩描写动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二、以学定教, 说教学法

  本文情节较简单,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的写法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是学习的重点, 应该让学生结合任务单多谈自己的看法。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即在学生的学习中, 注重知识与能力、进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散文文字优美, 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比较法:抓关键词和关键句, 对比体会思想情感。

  3、讨论法:结合任务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合作探究。

  4、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 自主思考。

  5、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结合任务单, 让每位学生动脑、动笔、动口, 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干教学的始终, 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三、设计教学.说明预设:

  1、导入课文:

  教师导入, 出示课题, 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任务单课前热身, 既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可以积累基础知识, 较多学生对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了解甚少, 需要教师补克说明。

  2、整体感知内容:

  (1).速读全文, 结合任务单, 用圈点勾画法批注猫的来历, 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 理解课文内容。

  (2)、读后, 按下列句式说猫:读 , 我看到了一只 猫。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用圈点勾画法批注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 意在让学生了解文脉, 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结合原文批注说, 但任务单的设置难写尽三只猫, 写的操作性不强。通过说猫, 着重揣摩描写猫的外形、动作、人物心情, 整体感知三只猫的性情和“我”对猫的情感态度。

  (3)、三次养猫经历, 那-次是详写?删去前两只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 意在让学生了解对比、锖垫的写法, 学生通过前面的说猫环节, 能很快感知速一写法。

  3、精读课文, 体会情感:

  (1)、精读第17-28段, 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问:家里的芙蓉鸟死丁, 家里人是什么反应?

  生朗读, 并品味我和妻子的语气。

  【设计意图】读后完成任务单, 让每位学生快速找到关键词句, 通过修辞手法和句式的领会, 有声语言的品读, 体会人物情感。

  (2)、思考:判定猫吃鸟的依据是什么?如果在养第二只猫时也发生了美蓉鸟事件, 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筛选文本有效信息, 通过我对猫的不同态度, 为下文理解主题设置铺垫。

  (3)、当我明白事情真相后, “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可看出来?完成任务单。

  (4)、交流情感, 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着重揣摩直抒胸臆的文字, 体会文章的思悫感情。

  (5)、品味语言:结合任务单, 比较体会其表达的情感有何区别:

  “我家好久不养猫” “我家永不养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领悟两者情感的区别, 前者是因“情”不养, 后者因冤死猫而自责, 充满负罪感, 明白一种道理, 领悟主题思想。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领悟能力,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4、感悟主题思想:

  (1)、结合任务单四, 写写自己的感悟

  “对于 , 我想说: 。”

  (2)、生交流

  (3)、师小结主题的多义性

  【设计意图】结合任务单,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多角度体会主题思想, 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介绍作者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创作背景, 意在让学生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思想观点。

  5、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 你是否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 并和同学讨论一下, 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 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 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6、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老师予以肯定和补充。

  (2)、任务单小结, 自评

  【设计意图】感人的养猫故事结束了, 他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无穷的。此环节设置的目的, 让学生畅所欲言, 为人、为文均有收获。任务单成果的评价和展示, 激励先进、促进后进。

  四、课堂实践, 反思改进:I略)

  五、课例观点.研修体会:

  这次课例研修, 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特地邀请关老师亲临指导。与同伴们携手共行, 得到了同伴们真诚无私的帮助, 组内浓厚的研讨氛围, 真诚的话语时时启迪着我。关老师高屋建瓴、字字珠玑, 鞭策着我要做得更好。经过这次历练, 我得到的课例观点和体会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谈:

  (一)、目标设置应具体, 任务操作利于行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导航仪。目标设置的具体、简洁、清晰、完整的程度决定着教学环节有效性的达成度, 目标设置的过程中, 教师要再三斟酌, 力求精准。写在纸上的任务单是设计, 记在心中的是目标。在课堂实践之前, 首先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 根据文本和学情设定具体目标, 根据目标和教学流程, 设计与目标相对应的任务单。上课的每个环节、每项任务、每个提问、每个小结, 都是围绕任务单展开, 都是为目标服务。如在《猫》的教学中, 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 第三次实践课的目标制定更加具体: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公平、公正对待生命的态度;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 着重揣摩描写动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次实践课目标具体, 环节明确, 语文味浓。用任务单导学, 设计要精心, 重在导学;操作性要强, 利于目标的落实。如在《猫》的三次实践课中, 第一次任务单的设计不精, 影响教学环节的推进;第二次任务单导学效能不足, 欠缺方法指导;第三次任务单用了大量的导学术语, 是真正意义上的导学单。关老师和同伴对第三次任务单给予充分肯定, 效果显著。

  (二)、任务单贯通始终, 环节推进有秩序

  设计科学的任务单和教学环节相匹配, 听说读写相结合, 有效推进课堂的进程。当任务单设计层次清晰, 符合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风格, 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施变得简洁、清晰, 有效性更高。基于有任务单导学的环节预设, 课堂上教师要有强烈的任务单导学意识, 转换课堂的“主阵地”, 用任务单说话, 贯通课堂始终, 有效推进环节的有序进程。

  例如在《猫》教学中, 首先结合任务一用圈点勾画法批注猫的外形、动作、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 整体感知课文, 然后用“读 , 我看到了一只 的猫”交流;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环节, 结合任务二思考:当我明白事情真相后, “我”的心情是怎样的?用简洁语言概括;并比较领会“我家永不养猫”、“我家好久不养猫”的不同情感。通过品读比较分析, 多角度感悟主题思想, 结合任务三操作, 自主感想、合作探究, 教师补充背景资料, 领会人生真谛。教师在课堂上每个环节以任务单操作为介质, 落实目标。在环节实施中, 教师要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动态, 如在说猫环节, 教师预设揣摩描写三只猫的语句后交流:哪一只猫是详写?删去前两只可以吗7可有个学生说:“我棒打猫, 使它冤死, 可看出第三只猫很可怜。”教师就顺着学生巳生成的动态资源.品读“我”的心情, 分析我冤死猫的原因是不喜欢它,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删去前两只猫可以吗?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学生, 能够很快抓住文章主旨要害, 在语文学习中, 容易沉浸到文本中去。在环节预设的时候, 教师针对这种现象, 要找准“反复”介入环节的契机, 环节井然有序, 水到渠成挖掘出主题思想。

  (三)、教师引导要精堆, 学生自主显本领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的灯塔。教师课堂上规范、准确的表述, 不仅能清晰地传递教学要求和知识, 让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 举轻若重, 避免环节迂回;而且能够给学生以示范。这种精准的表述还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表达中做到精准, 避免绕弯子。如在《猫》的教学中, 品读语言, 感悟主题, 引导学生感悟主题时绕弯子了, 影响了后面学生自主感悟的环节。虽然有客观原因, 严重感冒, 头脑晕乎乎, 教师引导有点乱。但教师用语的精准表述源干教师自身的博学, 这种博学自然离不开课外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这方面,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典范。于老师用亲切、平实而又不乏幽默的话语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书。读到最后, 大家恍热大悟, 意犹未尽, 再提笔把场景或感悟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于老师称其为“简单语文”, 他的这一做法和我校倡导的任务单导学相似。于老师主张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 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 自己领会, 水到渠成之后, 学生动笔写一写。“任务单”导学则是学生学在前, 教师导在后。尽可能地把时间交给学生, 他们能做的教师不做, 他们能解决的教师不予帮助。只有教师引导语言高效了, 学习自主学习才充分, 才能把任务单导学落实到实处。

  高效的教学语言, 除了课前的精心预设, 更多来自于课堂的即时生成;而课堂上的印兴发挥, 靠的是长期积累。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高效的语言, 都是课堂内外积累的人生修养、文化知识、教学经验, 以及对学生心理知识研究的集中表现。台上一节课, 台下十年功。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 大量阅读, 提升人文教养, 磨炼品格,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必修课程。

  (四)、依单学习是手段, 课后留存做档靠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所以,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如《猫》的教学中, 依“朗读”“理解”“品味”“感悟”四大板块层层推进。由浅入深, 让学生结合任务单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整个教学环节, 以任务单为手段, 缓缓推进课堂进程。任务单是学生学习的媒介, 是预、学、习、用之整合体, 显示它在课堂中特有的效能。每一份精心设置的任务单, 应是学生学习的知识档案。目标的重点、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指导、差异的留白、环节的相伴、收获的记载, 一览无余。现在我校课堂任务单的实施已走向正轨, 但学生留存是个很大问题。学校花费大量的财力印发任务单, 但学生保存习惯很差, 没几天任务单就不知所踪, 更不用说成为教材的知识档案了。我建议学校发个倡议书, 以班级或个人为单位, 形成学科任务单保存评比, 评选先进, 激励后进。

  (五)、同伴互助是良方, 团队合作共发展

  俗语有曰:“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显示出众人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价值所在。任务单导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以优帮弱。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 但在成人的帮助下, 在集体活动中, 通过模仿, 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 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 能加速后进生的发展。课堂小组讨论, 通过生生交流, 后进生模仿优等生, 也能完成任务, 但要注意避免空对空的现象。在课堂交流时, 可让一学生当小老师, 点评小组自主学习情况, 小结讨论后的成果, 以此促进小组合作交流的落实, 带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互助是良方, 教师相伴共成长。全体语文教师组成一个团队, 通过众人的观察, 成就群体的成长, 这才是课例研修的积极意义所在。这次研修课, 我是执教者, 也是最大受益者, 有同伴的无私帮助, 成就团队的共同发展, 正所谓:观他人课堂, 长自己智慧。

  六、课倒研修结束语

  在整个研修过程中, 研讨的声音常常响起, 敏锐的目光时时碰撞, 无私的互助刻刻陪伴。每次听到同伴别具匠心的建议和关老师真知的引领, 让我明确了改进的方向。每每看到同伴用智慧的双眼观察、用真情的话语研讨, 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它将承载我自信地走向前方, 也坚信开化一中用任务单导学之路越走越宽。

篇13: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主题

  在基地学校宜昌市实验小学的“影子”培训期间, 我听取了指导教 师李霞老师的多节单词课之后, 想想自己学校的学生我发现:我所教的年级中, 有大部分的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时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 但是到了高年级之后, 就渐渐变得不感兴趣, 出现畏难情绪, 甚至厌恶学习英语。对此我想求助过我的其他同事, 他们都说以前曾对此进行过多种尝试, 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方法。指导老师教导我说,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对单词的学习不感到枯燥、乏味, 才能保持学习兴趣 , 使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十分扼要地说明了培养和保持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多么重要。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发, 教师们越来越感觉到了小学英语的重要性。专家说过:“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途径与方法,  激励学生始终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 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 学而忘我, 乐此不疲。“怎样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变苦学为乐学”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呢?”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于是, 我和我的指导老师一道, 开展了一次以“单词教学活动化, 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

  二、研究团队和行动计划

  (一)合作团队。

  基地学校英语教研组成员:翟秀菊(英语教研组长) 李霞(指导教师) 余苗 杜章凤 (基地学校英语教师)等。

  专业引领人员:吕国凤(基地学校教育教学副校长) 杨文军(教育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刘敏(基地学校教务主任)刘德玲(基地学校教科室主任)

  (二)研究行动。

  1.研究方式:课例研究

  课例内容: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第四课时Let’s learn

  作课教师:张家菊

  2.行动流程。 课前研讨→两次备课→课例展示→课后研讨→理论聚焦

  三、行动回顾

  【前期研讨】

  12 月 12 日下午,  基地学校英语教研组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单词教学活动化, 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的实施事宜。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困惑。 如, 1.教师如何使枯燥的英语单词教学变得有趣呢?2.应如何利用好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 为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服务? 面对我的疑难与困惑, 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一起交流从网上查到的各种关于“培养和保持学生英语兴趣”的教学资料, 分析和比对名师名家优秀教学设计和课例展示。通过学习和讨论, 我们把课改的风格定位在“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注重师生情感交流、采取灵活教学方法、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上。

  【两次备课】

  (一)个人备课,  说课。

  首先由我独立备课,  因为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第四课时Let’s learn的教学重点是学习“engineer,  accountant,  policeman, salesperson, cleaner ”枯燥无味的单词教学, 所以选取本课来进行教学, 正好适合于我们研究主题的需要。通过研究教材我了解到本单元的设计是紧紧围绕学生们熟悉的职业话题展开, 既强调听与说, 又兼顾读与写,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发展。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对职业的部分单词进行了学习,  如singer , writer等, 而本节课则主要介绍另外一些学生们熟悉职业的单词学以致用, 能够了解《Good to know》中的文化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 我应尽量使用情景教学, 组织活动以小学生喜欢的方式, 来创设课堂氛围, 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面向全体, 让学生在听听选选、听听做做、听听写写的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在资源交流及知识拓展中开拓视野, 从而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课单词。形成教学设计后, 12月13日在六年级组办公室, 基地学校校英语教研组成员及校长、主任听取了我的说课汇报。在集体研讨时, 我还谈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困惑: 组织怎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英语单词的能力呢?

  (二)集体备课。

  大家根据我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集体智慧在碰撞中闪光。首先, 大家讨论我个人备课的困惑。经集体研究我们决定通过开展“排列卡片”, “选一选”, “指手划脚”, “我比划, 你来猜”的活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快速举手抢答, 可以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英语单词的能力。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主动获取知识, 从而加强学生们正确拼写单词的能力。集中了大家的意见后, 我终于定稿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篇14:《我若为王》课例分析

  《我若为王》课例分析

  高中语文《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语文组/陈梅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3、把握课文所论述的主旨。

  4、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学会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的使用。

  2、学会写富有针对性的批判文章。

  三、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国民奴性,改进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所论述的主旨。

  2、学习本文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在教学过程中, 对杂文的文体、作者、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等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重点分析、讲述, 使学生在课堂上易于理解和接受。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3、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课堂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 对一些思考性的问题, 应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 然后进行.总结。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观看影片《铁齿铜牙纪晓岚》(片断)

  借助影片创设情境

  导语设计: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古代封建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们刚才也看到了, 大臣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阶或性命, 都极尽所能地阿谀奉承, 哪怕是蔑着良心言过其实也在所不惜。对于大臣们的奉承拍马, 皇上则露出一副满足、陶醉的神态。请同学们大胆设想, 假如你是皇帝, 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交流)

  今天, 我们学习聂绀弩先生的《我若为王》, 看看作者大胆的假设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和认识呢?

  以上就是“课例分析研究报告(精选14篇)”的论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