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诗文集【7篇】

2023-05-27| 编辑: 佚名| 查看: 114 |原作者: 叶红雨|来自: 衙媒网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朱自清诗文集【7篇】,关于朱自清诗文集【7篇】的详细内容: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 ...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朱自清诗文集【7篇】,关于朱自清诗文集【7篇】的详细内容: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 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 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 不同流合污, 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 故佩弦以自急”, 意为弓弦常紧张, 性缓者佩弦以自警。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朱自清诗文集【7篇】, 在大家参照的同时, 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朱自清散文 篇一

  说起冬天, 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 热腾腾的。水滚着, 象好些鱼眼睛, 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 嫩而滑, 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 (煤油不打气炉)上, 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 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 屋子老了, 虽点着“洋灯”, 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 父亲得常常站起来, 微微地仰着脸, 觑着眼睛, 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 夹起豆腐, 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 但炉子实在太高了, 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 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 等着那热气, 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 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 S君刚到杭州教书, 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 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S真好;现在想起来还象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 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 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 象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 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 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 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 才抬起眼皮, 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 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 殿上灯烛辉煌, 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 好象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S君还常常通着信, 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 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 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 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 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 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 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 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 春初便走, 却好象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 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 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 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 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 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 除上学校去之外, 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 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 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 回来的时候, 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 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 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 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 妻刚从家里出来, 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 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 大风大雪, 想到这些, 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朱自清的散文 篇二

  外国也有乞丐, 是的;但他们的丐道或丐术不大一样。

  近些年在上海常见的, 马路旁水门汀上用粉笔写着一大堆困难情形, 求人帮助, 粉笔字一边就坐着那写字的人, ——北平也见过这种乞丐, 但路旁没有水门汀, 便只能写在纸上或布上——却和外国乞丐相像;这办法不知是来路货呢, 还是此心同, 此理同呢?

  伦敦乞丐在路旁画画的多, 写字的却少。

  只在特拉伐加方场附近见过一个长须老者(外国长须的不多), 在水门汀上端坐着, 面前几行潦草的白*字。

  说自己是大学出身, 现在一寒至此, 大学又有何用, 这几句牢骚话似乎颇打动了一些来来往往的人, 加上老者那炯炯的双眼, 不露半星儿可怜相, 也教人有点肃然。

  他右首放着一只小提箱, 打开了, 预备人往里扔钱。

  那地方本是四通八达的闹市, 扔钱的果然不少。

  箱子内外都撒的铜子儿(便士);别的乞丐却似乎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画画的大半用各S粉笔, 也有用颜料的。

  见到的有三种花样。

  或双钩(求生)二字, 每一个字母约一英尺见方, 在双钩的轮廓里精细地作画。

  字母整齐匀净, 通体一笔不苟。

  或双钩(好运)二字, 也有只用(运气)一字的。

  ——求生是自道;好运运气是为过客颂祷之辞。

  或画着四五方风景, 每方大小也在一英尺左右。

  通常画者坐在画的一头, 那一头将他那旧帽子翻过来放着, 铜子儿就扔在里面。

  这些画丐有些在艺术学校受过正式训练, 有些平日爱画两笔, 算是玩艺儿。

  到没了落儿, 便只好在水门汀上动起手来了。

  一九三二年五月十日, 这些人还来了一回展览会。

  那天的晚报上选印了几幅, 有两幅是彩绣的。

  绣的人诨名牛津街开特尔老大, 拳乱时做水手, 来过中国, 他还记得那时情形。

  这两幅画绣在帆布(画布)上, 每幅下了八万针。

  他绣过英王爱德华像, 据说颇为当今王后所赏识;那是他生平最得意的时候。

  现在却只在牛津街上浪荡着。

  晚报上还记着一个人。

  他在杂戏馆干过三十五年, 名字常大书在海报上。

  三年前还领了一个杂戏班子游行各处, 他扮演主要的角S。

  英伦三岛的城市都到过;大陆上到过百来处, 美国也到过十来处。

  也认识贾波林。

  可是时运不济, 老伦敦却没一个子儿。

   www.1mi.net 他想起从前朋友们说过静物写生多么有意思, 自己也曾学着玩儿;到了此时, 说不得只好凭着这点玩艺儿在泰晤士河长堤上混混了。

  但是他怕认得他的人太多, 老是背向着路中, 用大帽檐遮了脸儿。

  他说在水门汀上作画颇不容易;最怕下雨, 几分钟的雨也许毁了整天的工作。

  他说总想有朝一日再到戏台上去。

  画丐外有乐丐。

  牛津街见过一个, 开着话匣子, 似乎是坐在三轮自行车上;记得颇有些堂哉皇也的神气。

  复活节星期五在冷街中却见过一群, 似乎一人推着风琴, 一人按着, 一人高唱《颂圣歌》——那推琴的也和着。

  这群人样子却就狼狈了。

  据说话匣子等等都是赁来;他们大概总有得赚的。

  另一条冷街上见过一个男的带着两个女的, 穿著得像刚从垃圾堆里出来似的。

  一个女的还抹着胭脂, 简直是一块块红土!男的奏乐, 女的乱七八糟的跳舞, 在刚下完雨泥滑滑的马路上。

  这种女乞丐像很少。

  又见过一个拉小提琴的人, 似乎很年轻, 很文雅, 向着步道上的过客站着。

  右手本来抱着个小猴儿;拉琴时先把它抱在左肩头蹲着。

  拉了没几弓子, 猴儿尿了;他只若无其事, 让衣服上淋淋漓漓的。

  牛津街上还见过一个, 那真狼狈不堪。

  他大概赁话匣子等等的力量都没有;只找了块板儿, 三四尺长, 五六寸宽, 上面安上条弦子, 用只玻璃水杯将弦子绷起来。

  把板儿放在街沿下, 便蹲着, 两只手穿梭般弹奏着。

  那是明灯初上的时候, 步道上人川流不息;一双双脚从他身边匆匆的跨过去, 看见他的似乎不多。

  街上汽车声脚步声谈话声混成一片, 他那独弦的细声细气, 怕也不容易让人听见。

  可是他还是埋着头弹他那一手。

  几年前一个朋友还见过背诵迭更斯小说的。

  大家正在戏园门口排着班等买票;这个人在旁背起《块肉余生述》来, 一边念, 一边还做着。

  这该能够多找几个子儿, 因为比那些话匣子等等该有趣些。

  警察禁止空手空口的乞丐, 乞丐便都得变做卖艺人。

  若是无艺可卖, 手里也得拿点东西, 如火柴皮鞋带之类。

  路角落里常有男人或女人拿着这类东西默默站着, 脸上大都是黯淡的。

  其实卖艺, 卖物, 大半也是幌子;不过到底教人知道自尊些, 不许不做事白讨钱。

  只有瞎子, 可以白讨钱。

  他们站着或坐着;胸前有时挂一面纸牌子, 写着盲人。

  又有一种人, 在乞丐非乞丐之间。

  有一回找一家杂耍场不着, 请教路角上一个老者。

  他殷勤领着走, 一面说刚失业, 没钱花, 要我帮个忙儿。

  给了五个便士(约合中国三毛钱), 算是酬劳, 他还争呢。

  其实只有二三百步路罢了。

  跟着走, 诉苦, 白讨钱的, 只遇着一次;那里街灯很暗, 没有警察, 路上人也少, 我又是外国人, 他所以厚了脸皮, 放了胆子——他自然不是瞎子。

生平介绍 篇三

  朱自清在私塾读书,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1912年入高等小学, 于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 小小的人》, 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 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 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集《雪朝》第一集。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 暴露了社会的黑暗, 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的赞美。

  1931年8月, 朱自清留学英国, 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 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 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 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 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 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 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 他从四川回到北平, 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着委员会”召集人。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 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 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 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 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那可贵的情操。

  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 (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 享年仅50岁。临终前, 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 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 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 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 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

  毛泽东曾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作品 篇四

  1、《雪朝》(诗集)1922年, 商务;2.《踪迹》(诗与散文)1924年, 亚东图书馆;3.《背影》(散文集)1928年, 开明, (被选入初中课本);4.《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年, 开明;5.《你我》(散文集)1936年, 商务;6.《伦敦杂记》(散文集)1944年, 开明;7.《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年, 开明;8.《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年, 文光;9.《诗言志辨》(诗论)1947年, 开明;10.《新诗杂话》(诗论)1947年, 作家书屋;11.《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年, 文光;12.《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年, 名山书屋;13.《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年, 观察社;14.《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 开明;15.《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 古籍;16.《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 三联;17.《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年, 百花;18.《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 江苏教育(未出齐)。

  其中《匆匆》被选入小学6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第二课、小学5年级上册冀教版语文书第六课、小学五年级鲁教版, 《背影》被选入中学8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书、山东教育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上海教育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春》被选入小学六年级下册教科版语文书第四课。《春》被选入苏教版初一语文书。《春》被选入人教版初一语文书第十一课。

朱自清散文 篇五

  盼望着, 盼望着, 烈日来了, 夏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是兴高采烈的样子, 热情地欢快起舞, 知了叫了起来, 水绿起来了, 太阳的光芒烈起来。

  荷花偷偷从水里钻了出来, 粉粉的嫩嫩的, 小湖上池塘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躺着, 浅浅一笑, 含苞欲放, 游几下泳, 跳几支舞, 湖清亮亮的, 荷粉嫩嫩的。

  梧桐, 柳树, 古柏,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化为绿荫赶趟。闭上了眼, 绿荫下仿佛已围满了人群。

  夏天的小径, 像幽静又寂寥的亭廊。走在石板上, 清凉舒服, 给炎夏送来一丝凉意。径旁的杨柳如姑娘般甜甜的笑着, 嫩绿的丝绦垂下。小鱼儿时不时会从径边的湖中冒头换气, 探出头来深吸一口, 又“扑通”一声蹿进水中, 激起层层涟漪。

  雷雨是最寻常的, 只下一小会儿就会停下, 可别恼, 看像星星, 像珍珠, 像葡萄, 圆润而又晶莹, 人家窗边好似挂着珠帘一般。夏夜的傍晚, 开着小小的灯, 泛着点点黄晕的光。人们并没有急于回家, 而是搬来了小椅子, 轻轻地谈论, 还时不时会抬头看看星空。

  夏天像一个幼童, 天真可爱。

  夏天像一个姑娘, 成熟美丽。

  夏天像一个长者, 慈爱安详。

朱自清简介: 篇六

  原名自华, 号秋实, 后改名自清, 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东海, 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自称“我是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 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 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 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 仍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的《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 反映出正视现实, 面向人生的态度, 在当时诗坛有很大影响。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 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S》都是??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 漫游欧洲, 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戏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随校南迁至昆明, 任西南联大教授, 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 并写出普及古代文献知识的读物如《经典常谈》。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 但未能出版。

  抗战胜利后, 他目睹国民党统治的种种黑暗, 思想有很大转变, 作品多是针对现实, 偏于说理的杂文。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 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 在清贫的生活中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患胃病辞世。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

  第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 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第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 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 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 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 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 《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S》等, 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 是朱自清写得最出S的', 其中《背影》、《荷塘月S》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 以语言洗炼, 文笔清丽著称, 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 篇七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 号秋实, 后改名自清, 字佩弦, 现代著名作家。原籍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东海, 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的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 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 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 说他“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 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 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 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 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 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S》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 漫游欧洲, 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随校南迁至昆明, 任西南联大教授, 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 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有著作27种, 共约190万言, 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 年, 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 但是, 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 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 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 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 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 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 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 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 《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S》等, 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 是朱自清写得最出S的, 其中《背影》《荷塘月S》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 以语言洗炼, 文笔清丽著称, 极富有真情实感。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 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 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 号菊坡, 本姓余, 因承继朱氏, 遂改姓。为人谨慎, 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 字小坡, 娶妻周氏, 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 全家迁移扬州城, 从此定居扬州。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 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 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 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 更无钱治病。一天, 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 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 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贫困交加, 在北京逝世。临终前, 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 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北京解放前夕, 患胃病辞世。

  以上是本站小编为您介绍的“朱自清诗文集【7篇】”,更多关于“朱自清诗文集【7篇】”的解说请关注本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