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论文(通用14篇)

2023-03-11| 编辑: 佚名| 查看: 171 |原作者: 叶红|来自: 衙媒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高中化学论文(通用14篇),高中化学论文(通用14篇)的详细内容:高中化学说课稿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高中化学教学总结高中化学实验报告高中化学教师年度总结高中化学论文(通用14篇)在日常学习和工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高中化学论文(通用14篇),高中化学论文(通用14篇)的详细内容:

高中化学说课稿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 高中化学教师年度总结

高中化学论文(通用14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 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学论文, 供大家参考借鉴, 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化学论文 篇1

  摘要:使用化学用语不规范, 描述实验现象不准确, 不单单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障碍, 也是学生考试失分的重要原因。影响学生规范能力的因素是多种的, 本文主要从教师层面分析, 并探究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规范 化学复习 细节

  无论高考还是平时测验, 由于化学用语的表达不规范使考生失分的现象十分惊人, 如将硫酸铝钾的化学式写成"KAlSO4";如何检查某溶液中含有Fe3+ 很多学生是这样表达:加KSCN溶液;有些化学方程式不配平, 条件状态未注明等等, 这些学生明明能知道答案, 但却会而答不全, 会而答不对, 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高考越来越强调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 所以在总复习过程中, 一定要高度重视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规范能力的养成关键是在新授课中, 高三学生已有一定的化学知识, 对错误也是根深蒂固, 再谈规范已为时过晚。笔者通过实践认为:若教师在高三复习课中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细节, 规范教育将为时不晚。

  一、搞统计, 作诊断, 明重点——符合目的性

  俗话说,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作业, 试卷总结出他们哪些方面存在不规范, 分析造成不规范的原因,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 而且高三复习时间紧张,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对症下药, 复习课才会更有效。

  例如有机化学题答题中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

  1, 错别字方面:将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 消去反应写成"消化"反应, 羧基写成"酸"基, 苯写成"笨", 碳碳双键写成"炭炭"双键等。

  2, 化学方程式方面:分不清反应是用"=", ""还是"→", 一般的无机化学反应用"=", 可逆反应, 弱酸, 弱碱的电离用"", 有机化学反应用"→";没有注意生成物中"↑"和"↓"的正确使用;反应条件写错或漏写, 反应漏写无机"小分子", 酯化反应的生成物漏写"水";用分子式代替结构简式, 乙醇脱水生成乙烯,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发现比较典型的错误反应式有:

  ①C2H6OC2H4↑+H2O

  ②C2H5OHCH2=CH2↑+H2O

  ③C2H5OH CH2=CH2+H2O

  ④CH3CH2OHCH2=CH2↑+H2O

  ⑤CH3CH2OHCH2=CH2

  3, 有机物结构简式表达不正确:原子间的连结方式易写错位, 碳碳双键, 碳碳叁键等官能团不要简化, 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 CH2CH2 (少双键);缺氢少氢现象严重等。

  4, 描述实验现象不全面:如怎样鉴别分子中有醛基 大多同学回答是, 加新制的氢氧化铜(少了具体的操作和现象)。

  二, 精语言, 求规范, 给方法——讲究示范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为教师教书育人, 言传身教, 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 学生尊敬老师, 常模仿教师的言行,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操作进行实验, 学生就按怎样的操作来做实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书写元素符号,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学生就按怎样的方式进行书写。因此, 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 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 而且还得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教学语言示范化, 使学生有样可学。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1, 教师的语言表达要严谨, 科学, 准确。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 启发性, 教育性和艺术性, 做到准确, 简练, 有条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运用准确, 科学的语言表达各种概念, 原理和理论。例如"1摩尔水是18克"的说法就不够科学, 而应该说" 1摩尔水分子的质量是18克"。又如有的教师在说有机分子式时, 将"碳"元素读成英文字母"C", 这种不科学的语言表明, 化学教师注意严格的化学标准语言表达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在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作出正确的操作示范, 而且同时要用准确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例如, 不能把"试管"说成"玻璃管", 不能把"蒸馏水"说成"清水"。另外教师必须语言精练, 言简意赅, 做到字字句句都有目的, 如"取少许溶液于洁净试管中", 焰S反应操作"取洁净的铂丝蘸取待测物"。

  2, 教师在板书时要规范。

  ①规范书写元素符号, 化学式, 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 它使用简便, 又能表达确切的科学涵义;它具有形象直观, 词简意赅的特点, 既抽象, 又严密。教师要规范使用化学用语, 符号, 书写元素符号, 化学式, 化学方程式时笔画端正, 不连笔书写, 注意字母的大小写;并严格要求学生, 让学生受到规范的, 严格的教育和影响,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正确的知识。而不要以为高三学生是无所谓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模仿性是与生俱来的, 其模仿能力也是很强的, 高三学生也不例外。如在书写有机结构简式时, 教师为了快速只写碳链:C4H10的同分异构体有C—C—C—C, C—C—C, 而学生则在不经意间受到了这种"示范"的影响, 在考试中就只写碳链而不配上氢。

  ②规范, 完整写出解题过程和格式。有些教师对化学习题的解答特别是书写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高三复习重要是对知识的梳理, 教会学生方法和解题思路, 而不必板演解题的过程;要么嫌麻烦, 有意或无意的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

  3, 建构语言表达的有关模式。

  很多情况下, 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问题的知识, 却不能将知识组织起来, 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观点。这是因为学生头脑中缺乏必要的句法结构, 根据语法启动理论, 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去建构语言表达的有关模式, 给学生提供模仿, 学习的范本, 突破典型的问题。

  例如:怎样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答案:用试管分别取样, 向试管中分别滴入氯化钡溶液, 有白S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稀硫酸, 无明显现象的是稀盐酸。

  有关物质鉴别的问题的语言表达模式是:

  如不这样强调, 学生往往说成: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 稀硫酸生成白S沉淀, 稀盐酸没现象;或就回答加氯化钡。

  又如, 描述出稀HNO3 与Cu片在烧瓶中反应的现象

  答案:Cu片逐渐溶解(固体), 表面有气泡产生(气体), 溶液变为蓝S(液体), 烧瓶上方出现红棕S(气体)。学生往往只写了其中一方面, 教师要强调回答实验现象通常应从固体, 液体, 气体各方面观察, 做到全面规范地表达。

  实验现象描述的表达模式:

  溶液:

  1, 颜S由…变成…

  2, 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

  3, 溶液变混浊

  4, 生成(产生) …沉淀

  5, 溶液发生倒吸全

  6, 产生大量气泡

  7, 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

  8, 有液体溢出

  语言表达的模式, 经过强化以后, 被学生掌握, 根据语法启动理论, 今后如学生要表达类似的问题, 他们会自动生成语法, 产生相应的句法结构, 组织出合理的句子。

  三, 创情景, 激动机, 唤欲望——增强情趣性

  新课程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要创造各种有利情景, 寓教于乐,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加强练习, 对学生进行多层次, 多角度, 多方面的训练, 动手写, 动嘴说, 以提高说, 写的能力, 使学生形成技巧熟练化学用语。

  1,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说"的机会。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过多遍不如教上一遍, 其主要原因是"说"在起作用, 从理论上讲是通过"说"对知识做了"精制", 所以记得牢。因此, 教师在复习中可以通过口头提问, 板书口述, 转译, 学生讨论等做法, 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 使学生在"说"的同时, 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例如, 有这样一个问题:新制氯水为什么要用棕S瓶保存。

  正确的回答是:"防止氯水中的次氯酸见光分解"。而有学生却这样回答:"见光分解"。这样的回答很不具体, 很不准确。教师可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然后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

  2, 回归课本, 给学生"读"的机会。

  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语文, 外语等文科知识需要"读", 像物理, 化学等理科知识只要看懂, 理解就可以了,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知识的载体——教科书, 是教师传播知识的工具,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同时它又是学习化学语言很好的范本, 通过读化学书,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学术语, 化学习惯用语, 积累"化学词汇", 还可以学习化学语言的表达习惯, 表达模式。比如, 怎样描述物质的性质, 怎样叙述实验操作步骤等。化学用语的知识点, 考点几乎全部出自课本, "年年题不同, 岁岁题相似"。

  在学生不会, 争议, 困惑时, 教师引导学生要回归课本。如浓硫酸沾在皮肤上怎么办 先用"毛巾"还是直接"水冲" 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130页倒数第二段, 明确指出"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3, 多种渠道, 给学生"写"的机会。

  俗话说,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好多教师认为上课时间紧张, 练不如讲, 教师认为讲清楚了, 学生肯定会了。其实学生只知意思, 而不会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达。教师从严要求, 营造各种环境, 激励学生多写, 在书写中总结经验, 形成规范。不但在课堂上要求"写", 课后要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 都要及时反思, 及时纠正, 究错, 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 找出错误的根源,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头进行反思, 确保在考试中做到"错过的不再错, 会做的不失分"。

  4, 巧用"错本", 给学生"练"的机会。

  错本, 是教师将学生所犯的错误摘录出来的范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该资源, 可改编成选择题等形式, 作为例题或练习给学生练习, 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错误。

  例在讲PH试纸的使用时, 教师结合学生以前练习的错误, 编了这道题:

  测定白醋的PH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用玻璃棒蘸取少许白醋

  B、用玻璃棒蘸取滴在试纸上

  C、用玻璃棒蘸取少许白醋滴在PH试纸上

  D、先将PH试纸湿润,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许白醋滴在PH试纸上

  E、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许白醋滴在PH试纸上, 然后与比S卡对照读数

  5, 抓本质, 提能力, 培规范——突出实效性

  学生学习化学用语, 记忆负担是较重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 把符号, 图式与物质的特征, 化学反应发生和现象结合起来, 以丰富联想为线索, 减少机械记忆, 增加理解记忆, 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提高记忆效率。

  如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教学:笔者第一次用"先总结再练习"方法教学。

  设问:如何检查下列装置的气密性

  于是笔者改变教学方法, 即"给出两种方法——对比分析——总结——应用"。但用同样的习题, 在对比分析上化了较多时间, 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体体积有哪些因素 两种方法有何共同点 何时检查 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得出:首先形成密封体系(通过关塞或加水实现, 所有的出气口均要关闭, 但只有一头是"软"关)然后改变条件(温度或体积), 使定量气体在前后有压强的改变, 在"软"关一头产生明显现象, 以达到检查气密性的目的;且检查气密性均在装药品前。这样学生明白其本质就是利用压强差, 不管是何种装置, 都是这样的。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对图3, 4, 5都能轻松回答, 在以后的练习, 考试中, 学生都能规范表达, 因为他们理解了实质。

  细节决定成败, 在倡导"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所学知识的难度要求普遍降低, 但对解题的规范, 实际的动手规范等细节方面的要求却逐步提高。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其规范的教学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教师应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 注重教学各环节的规范性, 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邹庆根. 化学教师应加强语言文字修. 化学教学. 2006.1

  [2] 黄延旭. 规范化学用语 提高学科素质.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2006.3

  [3] 江会照. 从"首因效应"看化学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化学教学2006 .8

  [4]彭辉. 中学化学语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7

  高中化学论文 篇2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要整合教材的内容, 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化学为切入点, 减小高中化学知识教授的难度, 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的方式分析化学重难点知识。因此, 教师要掌握教材的使用要点, 正确的引导学生,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 对此, 本文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 首先分析了其教材内容的优劣势, 并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有效使用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有效使用方法;高中化学

  高中是学生学习及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该阶段化学开始逐步的朝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所以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尤为重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地使用教材,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能够更好地提升整体化学专门学科的教学效果, 丰富学生化学知识的储备量, 明确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优缺点, 深入探究教材的有效使用方式, 才能发挥出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教学的独特优势。

  一、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优劣势

  1。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优势

  实验是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尤为重要的板块, 且其在编撰的过程中也会将重心投入到实验内容方面, 会详尽的论述实验相关的步骤以及过程等。教师借助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 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到化学实验活动当中, 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 学生可以亲身实践, 直接接触化学知识, 感知化学知识的魅力, 加深该化学课堂知识的印象, 深入地了解该模块知识。在新课标的引导下, 教师要利用化学实验, 明确学生的主体课堂地位, 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才会越来越强。此外, 这类教材内容编撰的创新性也会比较强, 其所编写的内容理解难度比较小, 语言较为简捷且通俗易懂, 所以学生会较好的利用化学教材。教师在应用这一教材讲解化学知识时也够更加的便捷, 把多种类型的知识内容相整合, 也可以将其内容分别投入到不同的板块内, 有针对性的开展化学知识讲解工作, 让学生掌握相对应的化学知识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感受。

  2。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劣势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 实验问题的内容较少, 并且其所设计的化学实验内容并不能较好的贴合高中学生的实际生活, 这就使得学生在使用其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时, 并不能抓住其知识点的重心, 也无法了解化学实验组织的意义。比如, 在讲解“氯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 其设计的实验内容会把玻璃棉放置到集气瓶当中, 之后再投放两小块钠, 将氯气导入到其中, 让学生观察这一化学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但是在实际开展化学实验时, 依照教材的步骤, 循序渐进的开展实验, 其所表现的化学反应会比较微弱, 学生并不能较为直观地观察出实验的变化, 这就使得学生在参与实验学习活动时的兴趣逐渐的变差。另外,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和其他版本的教材对比, 该版本教材中所设计的化学实验操作难度会比较高, 其并没有综合考虑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一些化学实验的设计步骤较为繁杂, 实验操作的难度也会比较高, 这就会使得学生学习该模块知识的心情过为焦躁、紧张, 无法较为深刻地理解其知识, 同时教师讲解知识的难度也会比较大。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有效使用方法

  1。二次开发教材

  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 不能单一性的完全凭借教材教学, 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状况, 合理地选用教材的内容。例如, 若班级当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能力, 同时掌握了相应的学习经验, 那么教师在应用这一教材讲解化学知识时, 就应当分析其实际的教学状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使得其所讲解的化学知识内容以及方式更加适合班级内的学生, 发挥出教材应有的价值及成效。并且在使用教材时, 教师要费一定的心思去研究如何高效地使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 确保其应用方式的有效性, 二次开发教材, 让“教材”能够转变为“学材”, 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化学学科结构。使得学生可以正确地分析自身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结构, 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 让学生阅读化学教材的内容, 通过阅读的方式, 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教师要科学地使用教材, 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 选择较为典型的化学实验,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在选择化学实验时, 需要选择化学反应较为明显的实验, 同时要保障其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简单性, 通过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工作, 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自信心变得更强。

  2。合理地设置提问

  提问始终是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较为青睐的一类教学方式, 这是因为提问能够让学生自主的思考并探索其知识点, 同时学生学习其模块知识的欲望也会更加的强烈, 所以教师要明确课堂提问的方式, 合理地使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 让学生能够探索有效的文体, 教师和学生也能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同时让其相互了解。在以往的化学教学课堂上, 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固化, 且十分的生硬, 为了能够更好的使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 教师要尽可能地优化实际提问形式, 设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能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 找出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课堂上设置教学问题, 提问学生相关的内容, 这样会更好地了解学生预习状况, 适时的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掌握新课程当中的化学知识点。借助这些化学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当中思考并探讨, 可以使用积分制度,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利用这种良性竞争的方式,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不管是在预习环节, 还是在复习环节, 都必须要科学合理地使用高中化学教材, 以教材的知识内容为出发点, 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 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教材在学习中所占据的地位, 从而正确的使用这部分教材。教师也要利用这一教学方式, 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 让学生能够进步,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品质, 将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能力当中的引领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

  3。验证实验科学性

  化学这门学科始终会以实验为核心, 所以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时, 教师不但需要分析该门学科的特征, 创建出更为多元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同时还需要将化学实验在化学课当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更好地发挥出来, 促进学生实践及创新精神的发展。化学实验可以检验学生的观察以及实践制作等能力, 由于这些化学实验内容有所不同, 所以其所设定的评价目标也应当多样化, 结合实验的类别, 选择相对应的评价以及实验验证方式。比如, 在讲解证明“氢氧化铁胶体能够净化浑浊的水”这一实验时, 教师在进行课堂演示的过程中, 由于一节化学课的时间有限, 所以并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看出明显的净水效果, 这就会使得这类演示实验完全失去了教学的价值, 所以教师要结合理论知识及实践教学, 合理地安排这一实验教学活动, 提前进行实验的科学性验证, 让其在讲解其实验知识时能够更好地说服学生。

  4。初高中衔接教学

  首先, 要做好知识的知识点的衔接。将化学基础技能投入到化学实践活动当中, 同时明确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连接点, 拓展深化知识点,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 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知识时, 这节知识能够将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较好地衔接在一起, 且该节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讲解该知识时, 教师如果直接以元素得失电子为教学的切入点, 那么其就会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脱离, 所以教师应当站在得氧失氧的立场上, 帮助学生构建该知识的概念, 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掌握其知识点, 防止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情绪。用其已经掌握的知识作铺垫, 引导学生轻松地学习该模块的知识, 让学生自主去预习, 通过探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能够正确的标注出化学式当中任意元素的化合价。其次, 是教法的衔接。教师要确定学生所需要复习的内容, 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一同编制复习计划, 其计划要有助于学生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 让高中化学知识能够更加的深入。教师还需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 使用更为丰富的教学对策,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的浓郁, 同时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独立化的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精神。最后, 要进行学法方面的衔接。高度重视初高中教材衔接方面的问题, 这样才会使得整体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更加高效、科学。教师要正确地认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优缺点, 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 让学生能够掌握更为丰富的化学知识, 端正化学知识的学习习惯, 同时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水平, 给学生日后的发展做铺垫。此外, 教师还应当勇于尝试、创新整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 做好教学衔接等各方面的工作, 让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的浓郁。

  参考文献:

  [1]宗磊.苏教版高中化学课程中拓展型知识的应用方法[J].新智慧, 2020(03):122-123.

  [2]屠蕴秋.基于苏教版高中化学的微课设计及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 2020(18):65.

  [3]杨道静.苏教版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栏目的认知方法和教学构建[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5(15):60-61.

  [4]张莹.简析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关键[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5(10):08-09.

  [5]汤亚兰.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5(11):133.

  高中化学论文 篇3

  摘要:化学计算类问题是高考化学试题中的重要题型, 是考查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题障碍, 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和化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类问题;解题障碍;高中化学

  化学计算类问题是高考化学试题中的重要题型, 是考查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教学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入手,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应用能力, 将简单的运算融入到具体主题单元中, 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计算问题就是落实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体现, 是检测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知识情况的重要途径。

  一、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概述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在化学学科教学中需要掌握的一项必备技能。它将化学知识中的“物质”与数学学科中的“定量化”联系起来, 与其他的化学问题有着明显的区别。从本质上来说,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就是以定量化手段来考查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相反, 借助化学计算问题, 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整体上来看,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设计的基点在于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生想要顺利的完成解题, 需要对相关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题目进行正确的解答。相反, 通过定量化的计算, 还能够辅助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与数学计算相融合,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理清其中的量的关系,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在审题初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 能够理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在表征阶段, 需要学生能够正确地对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符号、化学语言和化学图式做出正确的表征;在列式解题阶段, 需要学生能够应用正确的公式完成解题;在检验阶段, 需要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反思能力, 能够及时回顾解题方法应用是否正确, 计算过程是否准确。因此,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的解题过程不仅是一个考查学生化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过程, 还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过程。

  二、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常用解题方法

  在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中, 解题方法有很多, 常见的解题方主要有以下几种:差量法、守恒法、极端假设法、平均值、关系式、公式法和图解分析法等。差量法主要应用于有关剩余物和气体成分的计算类问题中, 是通过把寻找反应前后某种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 进而列出比例式进行求解的方法。其中主要包括“理论差量”和“实际差量”两种情况, 此处的差量主要包括质量差、体积差、压强差等, 其实质就是数学教学中的“等比定理”。守恒法主要应用于题目中蕴含守恒关系的问题中, 核心思想就是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电荷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的是电子守恒等关系, 设立条件未知数, 进而列出方程进行求解, 这是化学计算类问题中较为常用的解题方法之一。平均值法主要应用于缺少数据的混合物的判断中(混合物是两组分且需要满足相应的混合计算规律), 是根据两种或者多种物质的某一平均值来推断物质的范围的解题方法, 其主要包括平均摩尔质量法、平均碳原子法、平均氢原子法和平均分子式法等。公式法主要应用于解决关于溶液和化学反应速率相关问题的计算, 其主要就是通过化学原理和化学定律总结出的一般公式解题的一种方法, 是化学概念原理的一种数学表达方式。图像分析法主要应用于化学平衡、物质的量方面的计算, 是学生通过阅读题意, 根据所学的知识作图求解的一种解题方法, 其本质就是借助图形来表示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之间数量变化的情况, 主要包括数据分析法、抽象图示法和平衡图像法等。

  三、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题存在的障碍分析

  1。审题方面存在的障碍

  审题是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顺利解决的保障和前提, 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导致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存在障碍的重要因素。首先, 学生的审题意识不强, 他们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放在审题上, 最常见的就是通读一遍问题就开始下手, 无法完整的挖掘出题目中蕴含的隐藏条件。其主要表现为旋风式的读题, 拿到题目以后囫囵吞枣式的扫一遍题目就开始解题, 导致漏掉部分关键信息, 从而导致解题错误。另外, 审题方法不当和审题信心不足也是导致审题问题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不能够抓住关键词, 仅仅是停留在单纯的读题和思考上, 不能够利用纸笔将题目展开分析, 这样审题的结果就是提取的信息较为有限, 一旦出现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就会导致审题错误。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审题信心, 一遇到题干信息较长的题目就开始出现抵触情绪, 还没开始分析题目条件就开始打退堂鼓, 但实际上这类题型则是“纸老虎”。

  2。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

  首先, 部分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善, 无法将面对的问题同化为原来所接触过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他们拿到题目以后找不思路, 有的问题刚刚做过, 并且讲解过, 但是依然会出现“断片”的情况。其次, 部分学生定量思维欠缺, 不能够从定量的角度来把握物质及其反应之间的关系, 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 仅仅是停留在定性的描述阶段, 不能够借助其中的数量关系来预测物质结构及性质, 这就给学生的问题分析带来的障碍。例如,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 学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 并且能够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去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但是让学生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形式(分子、离子)和相对大小的定量的角度去理解难度就较大。第三, 部分学生元认知缺失, 在面对新问题时, 虽然具备了解决问题的的相关知识, 说那是不能够确定自己的解题方案。即使能够快速的找出一种解题方案, 也不能够确定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解题。第四, 思维定式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 当学生解决具体的化学计算类问题时, 常常会用已经定型化了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依然机械套用以前的解题模式, 进而导致解题失败。主要表现为麻痹大意, 忽略问题细节线索, 这主要与“题海战术”有关;部分学生一看到见过的术语就会套用相对应的公式, 不管是否合适就开始解题, 更有甚者只能够进行顺向思维, 不能够进行逆向思维, 这些都是思维定式导致的思维固着。

  3。知识方面存在的障碍

  化学计算类问题是化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想要顺利进行求解, 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熟练地解题技巧是保障。部分学生知识基础掌握不够牢固, 导致在计算类问题的解题中存在问题。例如, 部分学生脑海中的化学知识是零散无序的,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系统, 当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提取的时候, 就会出现提取失败的情况, 进而导致在解题过程中不能够应用相应的化学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一群学生, 他们时常会抱怨“这么简单的问题, 当时怎么没有想起来呢?”这就是知识记忆不牢固的结果。

  四、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障碍的矫正策略

  1。审题方面存在的障碍矫正策略

  首先, 要强化学生的审题训练, 对于那些一看到问题就退缩的学生, 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问题分析, 寻找解题突破口, 让他们认识到审题在整个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育学生拿到问题后不要盲目的去作答, 要多想一想, 引导他们养成边读题边思考的习惯。另外, 教师再进行例题讲解的时候, 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全面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理清问题中各个条件之间的联系, 教授学生寻找隐含条件的方法,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2。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矫正策略

  首先, 借助认知冲突, 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例如,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化学规律的适用条件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路, 进行知识构建, 进而优化学生的认知。另外, 教师还可以借助化学计算题中的“特例”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认知进行转换和扩展, 使原有的认知体系得到完善, 甚至得到重建。其次, 借助变式训练, 增加思维的深度。借助变式训练, 能够避免大量练习题给学生带来的思维定式的影响, 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知识方面存在的障碍矫正策略

  教授学生灵活应用记忆策略, 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 在学习某一化学概念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复述策略, 让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描述这一概念, 加深学生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杨玉琴.化学计算的学科本质及其教学[J].化学教学, 2013(10):6.

  [2]吴良根.化学事实性知识教学中的记忆策略及其应用[J].教学与管理, 2012(11):78.

  高中化学论文 篇4

  摘要:教育是社会发展之根本, 教育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中人才的能力。尤其是高中的教育, 很多内容均涉及学生的生活, 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也会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就目前的高中生以及教师而言, 过于重视课本中的知识, 缺乏对劳动的认知,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 劳动与否不重要。很明显这种思想会使得学生逐步厌恶劳动, 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文章就劳动教育进行概述, 阐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分析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存在的问题, 提出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化学;劳动教育;必要性;问题;策略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 对劳动教育进行落实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的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完成基础的体力劳动, 更应该在思想上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并主动地完成各个学习任务, 养成良好的习惯。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和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是息息相关的, 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符合该门课程的特征, 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劳动教育的概述

  劳动教育即是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以及态度, 让学生能够对劳动产生热爱, 养成良好的劳动的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在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和孔子所强调的学思行教育中均包含了劳动教育, 很明显我们的祖先对教育的看法是实现劳动实践和生活之间的结合。在工业革命时代, 马克思也提出了要实现生产劳动和教育的结合,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学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 要从做中学。综上所述, 劳动教育是以生产劳动以及生活实践为基础的, 想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就需要融入劳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能够了解劳动最光荣、最美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化学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

  在高中阶段,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 其会对学生高考的成绩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除了一些计算需要量化之外, 其他的很多成果都是通过实验这种劳动的方式分析得来的。化学和人们的生活以及日常的劳动均是息息相关的。其次在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标准中指出,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 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以及创新的意识, 其中所指出的科学探究, 就是要通过实践劳动的方式对一些成果进行认知。因此化学教师将劳动和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符合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 也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更好地生活。但是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 很多教师和学生将高分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 在开展化学教学时, 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 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化学知识和生活、生产之间存在的关联。比如, 有些学生了解了化学中的一些化学式氯化钠, 却不知道其和生活中食盐的关系;有些学生了解了氮磷钾元素的相关理论, 但是在日常培育花种时, 却不知道如何对其进行施肥。很明显, 这样的教育方法是落后的, 也不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反之, 将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融入, 就可以拉近学生和化学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能够基于所学习的内容, 和生活的实际相连接,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创新化学教学的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很多化学教师使用的还是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 即根据课本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传递, 并不注重劳动教育和高中化学教学的结合, 这也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死板的, 很难对其活学活用。反之, 如果将劳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渗透, 则需要教师能够创新教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到化学的一些实验以及活动中。在这样的活动中落实劳动教育,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四、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存在的问题

  (一)化学课堂氛围较为古板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师在课堂中讲述知识时, 主要是学生坐在座位上, 倾听教师所讲述的教材中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不仅身体无法得到劳动, 思维也不能够彻底被激活。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在考试中只要能考到一个较好的成绩即可, 并不注重学生自主动脑的能力, 这也使得整个化学课堂氛围较为古板,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和生活的联系不紧密, 缺乏动手实践活动

  化学和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很多知识均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然而很多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 认为填鸭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新的知识, 考出较好的成绩, 从始至终都不注重教材和生活的关联, 也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动脑能力。在这种背景之下, 课堂中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 学生无法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 实践动手能力也较差, 和新时代所要求的人才不相符合。

  (三)化学教师对劳动教育和化学课堂的结合认知度不够

  化学这门课程知识点是比较多的, 同时各个知识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某个知识点并未充分掌握, 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其他知识点无法理解的情况。很多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 都不能够将化学和劳动教育的理念相结合, 让学生对劳动正确认知, 并产生一定的化学活动。一味以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直接运用前人的一些实践成果, 这也导致学生的化学思维不够活跃, 综合素养难以提升。

  五、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基于化学史, 渗透劳动教育

  化学科学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道路, 其随着人类不断的进步而完善。综观所有的科学成果, 其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 是无数的科学家在不同阶段经历过无数次失败, 最终研究出的重要成果。因此科学研究本就是比较艰苦的劳动, 其背后是无数个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高中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 可以对教材中潜在的化学史进行挖掘, 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 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 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基于化学史的背景之下, 将劳动教育进行渗透。比如《元素周期表》这一内容, 其需要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的周期的变化, 能够对元素周期律认识, 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周期和族的概念进行了解。在学习该节课程之前, 教师可以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形成的过程进行阐述, 让学生了解每一项化学成果, 均是前任不断努力的结果, 是劳动果实。如1829年, 德国段柏莱纳从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分析, 提出了三素组的分类法。1862年, 德国迈耶按照元素的原则量, 将元素分成六组, 在同一纵行中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排列其中。1865年, 英国的纽兰兹基于原子量将当时已有的元素按照顺序排列, 挖掘出了八音律。1869年, 俄国的门捷列夫在对前人成果不断研究的背景下, 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并不是简单的对前人经验的总结, 因为其提出的元素表更为繁复且正确, 是门捷列夫将近20年的劳动成果。教师在渗透化学史时, 可以通过时间表向学生进行阐述, 让学生能够珍惜现有的一些化学课本中的成果, 了解这些成果的来之不易, 进而达到对劳动教育渗透的目的。

  (二)生活和化学的结合, 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

  化学和人类的生活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像日常的衣食住行实际上均和化学息息相关。如住的房子大多数都是采用化工产品, 水泥、玻璃等。穿的衣服也基本是高分子化合物, 如涤纶。如果教师能够将这种枯燥的化学知识, 和生活的实际相结合, 那么整个课堂将会变得极其生动且具有趣味性, 也可以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比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一内容, 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合金的概念以及性质, 能够对常见的合金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明确, 对合金的主要组成以及机械性能进行了解, 能够基于生活的实际对金属材料进行正确选择, 探究金属材料和人类生活存在的关系。在该节课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基于自己的了解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了解生活中广泛的金属材料。在学习完该节课程之后, 教师可以布置习题, 如正确选用金属材料。一个家庭想要对门窗进行装修, 计划使用的年限是10年, 现在可以选择的材料有钢板、铝合金、木材, 需要学生在计算、分析的过程中, 选出合适的材料, 不仅要考虑到其中的外观、物理化学性质、装修难度, 还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个例子的探究, 学生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每一项劳动均是智慧的体现, 能够对每一份工作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融入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 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落实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化学实验的渗透, 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因为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每一项仪器的选择和操作都必须要有一套标准的步骤, 否则就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 在这个过程中便可以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例如《化学反应和能量》这一内容中, 有一个实验是中和反应热的测定, 在开展该实验之前,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 对该实验进行探究。比如该实验需要采用的实验的工具、实验的假设、实验的步骤、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在未开展实验之前, 整理好思绪, 明确实验所需要的工具和步骤等, 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 也可以为后期的实验奠定基础。课本中是包含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实验的步骤和过程的, 但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教师可设置让学生自主在班级中探讨实验步骤的环节。同时在实验结束之后, 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仪器进行洗刷, 合理摆放, 妥善处理遗弃物。很明显,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融入化学实验不仅是对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 更是渗透劳动教育的一种体现。

  (四)融入化学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化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 同时其也比较深奥。因为在化学这门课程中存在很多的化学元素、化学方程式、化学的实验需要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知识架构。但是就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 过于注重课本中知识的传递, 忽略了教师的授人以渔的作用, 这也使得学生在化学领域的学习能力较差, 很多知识都是靠死记硬背。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化学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对一系列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例如《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这一节课程, 需要学生了解化石燃料属于比较重要的自然资源, 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以及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探究化石燃料开发及利用的意义。在该节课程结束之后, 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比如带领学生对塑料制品进行回收, 让学生了解聚乙烯以及聚丙烯和白S污染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对环境进行保护, 禁止出现乱丢垃圾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 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六、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几个注意点

  (一)注重教学主体本位的确立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教育, 要认可学生的可塑性, 促进个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开展化学教学时, 就需要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 对知识进行获取, 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其次要明确教育的目标, 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育的宗旨。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价值观这三个角度对课程目标体系进行构建,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最后则是要突破原有的封闭式教育, 能够将学科和生活的通道打通, 提升化学教学的S彩性。将课程资源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延伸, 对生活中的各个教育资源进行利用, 建立开放式的化学教育体系。

  (二)注重劳动教育和教学内容的结合

  在高中化学中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 符合该门课程的特征。但是有很多的化学教师找不到劳动教育的切入点, 这也使得劳动教育在融入时过于生硬, 学生无法从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 就需要将教学内容和劳动教育内容紧密进行结合, 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注重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

  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 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比如开展实验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过程,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 很多学生的能力不一, 并不能够真正地把握住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的整个过程、实验的严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 让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动手和动脑的结合, 提升对劳动的正确认知, 培养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劳动过程的严谨性。

  七、结语

  在高中化学中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 符合化学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 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提升化学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融入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四个途径进行渗透, 分别是融入化学史、将生活和化学进行结合、融入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的实践活动、逐步在化学课堂中将劳动教育进行渗透, 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真正践行新课程改革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构建高质量的高中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庞定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几点做法[J].试题与研究, 2021(9):48-49.

  [2]尹莉娜.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怎样落实学科核心素养[J].新课程, 2020(42):26.

  [3]张婧.生活化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高考, 2020(25):86+88.

  [4]宋爱波.基于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实践[D].延吉:延边大学, 2020.

  高中化学论文 篇5

  【摘要】随着教育工作者对于其教育理念逐步产生改进, 我们国家对于高中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教育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就高中化学这一门学科而言, 化学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化学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它是由无数的实验堆积出来的结果无时无刻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关键词】高中化学;议题性;化学教学

  探讨高中化学议题性教学, 首先要将学生在高中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本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建立联系, 综合多个因素系统考虑, 权衡利弊, 做以决策, 其次就是有意识的将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寻求相关证据参与到议题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将高中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分析, 然后设计出实验过程并得出结论, 加深记忆效果和理解程度, 进而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整体的高中化学知识框架, 形成体系化, 面对问题直接搜索使得高中化学不再成为学生困扰的学科。

  一、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措施, 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我们教师的主体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 在完成此任务前提之下就是要了解学习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事项, 明确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 并非教师。部分教师仍旧应用的是传统“灌输型”教学方法, 忽略了课堂学习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授课, 尤其是现代的学生, 思想前进, 拥有自己的个性。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措施, 不仅可以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把课堂的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其尽情讨论, 自由表达自己对于本节课堂所学内容的见解和思考,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行议论题目可行性和概况,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题目内容。还能够给予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可以让我们教师在沟通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与考量, 每一个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知识内容的掌握水平, 便于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计划, 设置课堂问题。

  二、注重学生动手实验,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化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分体现化学, 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就高中化学而言, 课本中所得到的实验结果离不开实验过程的操作, 同时也印证了“实验室最高法庭”这一句话。化学实验是一项让学生极为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在操作过程中的试剂品的各种颜S变化以及散发出来的各种味道, 从视觉、嗅觉及听觉等感官自己找神经中枢, 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现象。同时, 在做每一次实验中, 我们师生一同深入这一课题研究, 使题目更为清晰显著。另外, 我国高中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自觉性, 不少学生只会机械性的记忆知识, 而并非真正理解知识,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每一次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感受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 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逻辑性在学好化学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在学习高中化学必修一《焰S反应》这一实验内容, 我将学生带到实验室, 让他们自己动手, 将实验用到的铂丝或铁丝进行洗、烧、蘸、烧、洗、烧, 出现的火焰是黄S则一定存在Na单质, 或透过蓝S钴玻璃出现紫S则一定存在K离子。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焰S反应, 可以是单质, 也可以是化合物, 它是一种物理性质, 既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 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注重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整合, 建立模块衔接性

  在教育工作者研究课本教材的过程中,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其按照学习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 当然高中化学也不例外。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 我首先要搞清楚必修和选修这两模块之间存在的关系, 还有每一本教材里面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体系将所有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构建知识板块。其次就是将知识主干分析并完善的结合成为一个体系, 并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有机衔接, 有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 努力让高中化学知识由难变易, 知识点清晰显现, 构建合理的必修与选修知识内容的模块衔接。例如,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单元《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每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是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主要章节, 在必修二的物质结构和选修模块都与此内容相关, 我与同学讨论题目, 列出提纲, 整合题干, 区别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体系整合, 建立出金属衔接整体体系, 有助于学生学习高中化学。

  四、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就高中化学议题性教学内容的研究。每一位科学研究者要设计研究任何一种命题之前, 首先要确立一个主题, 其次探讨此主题是否值得深入研究, 这就体现了议题性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议题性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也是对高中生学习化学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霞.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J].学周刊, 2021(08):37-38.

  [2]王秀红.高中化学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 2021(08):117-118.

  [3]马静.浅析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J].学周刊, 2021(08):119-120.

  高中化学论文 篇6

  【摘要】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劳动教育也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可是不少高中生劳动意识淡薄, 不愿吃苦, 怕累怕脏, 生活自理能力欠缺, 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笔者积极创新劳动教育方式, 拓展劳动教育途径, 探索在高中化学教学和知识应用实践中融入劳动教育, 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 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人们的文明素质也普遍得到了提高, 但是在校园内却出现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现象, 如随意倒掉饭菜, 往干净的地面乱丢果皮纸屑等;劳动意识淡薄, 如不想参加劳动, 逃避必要的劳动等;劳动技能缺乏, 生活自理能力差, 如不会洗碗, 不会洗衣物的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偏失, 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 不舍得孩子从事劳动, 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家长都大包大揽, 家长认为, 孩子的学习最重要, 这种重知识轻劳动的教育观念,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劳动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是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改变了传统劳动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技的进步, 自动洗衣机、洗鞋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飞入平常百姓家, 随着网络购物、外卖的兴起, 导致学生认为以后人们基本上就不需要劳动了, 有智能机器人和钱就可以了;还有一方面就是许多学校在管理中引进了物业管理概念, 随着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 国家对学校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 很多学校都引入物业管理模式, 学校的公共卫生、管理、活动组织等全部委托社会物业管理机构全权负责, 唯一能让学生有机会劳动的就是校内包干区、教室和宿舍的日常卫生保洁。在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 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懂得劳动“四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S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主要阵地, 必须坚定不移地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意识、增强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技能, 激励广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 在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 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 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化学研究过程需要大量高水平精细化的实验操作, 来获取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许多化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研究者的反复实验和论证才能获得。化学实验在实施过程中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每个实验操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规程来完成, 每个实验方案的确定都必须由实验者进行多次的探究和试验, 在这个过程中, 会多次出现实验的现象和数据不理想, 甚至实验失败。但是, 通过化学实验反复操作的磨练,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科学的劳动方法和坚韧的劳动品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它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在追溯化学史中融入劳动教育

  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化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提出都是科学家辛勤劳动的结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化学史话”栏目素材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据笔者统计,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 设置有“化学史话”栏目的共有11处, 其中《化学1》有2处, 《化学2》有1处, 《有机化学基础》有4处, 《物质结构与性质》有4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其中3处涉及到化学家维勒。案例1:在进行有机化学基础中《有机化学发展与应用》授课时, 介绍化学家维勒通过蒸发氰酸铵水溶液得到了尿素, 尿素的合成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序幕。案例2:在进行物质结构和性质中《金属晶体》授课时, 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对晶体结构认识的历程, 在17世纪, 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了矿石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索, 他猜想晶体的规则几何外形是因为构成晶体的微粒是有序排列的。后来, 在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猜想晶体是能衍射X射线的三维光栅, 之后劳厄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和论证, 终于在1912年获取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 从而揭示了构成晶体微粒的排序方式, 也证实了惠更斯的猜想, 这在固体物理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劳厄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无数科学家背后的辛勤劳动, 才有今天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 可以说, 一部化学发明史就是贯穿着无数化学家牺性精神、创造精神和刻苦精神的劳动史。每一项发明创造, 化学家都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劳动, 通过辛勤劳动, 化学家创造了促进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劳动成果, 像这样在追溯化学史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同学们纷纷表示,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是靠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 我们一定要勤奋学习, 艰苦奋斗, 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课堂教学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而教材是教学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 因此充分挖掘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中的“劳动教育”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笔者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选取了部分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渗透劳动教育的尝试。案例1:《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课前让学生观看电影《少年侯德榜》, 网络检索侯德榜的成长事迹和“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过程。课堂上在讲授由氯化钠制备碳酸钠的实验原理时, 让学生来介绍侯德榜的生平, 与同学们分享侯德榜的艰难制碱过程, 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与点评:通过了解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过程和侯德榜的成长事迹, 我们不仅要掌握碳酸钠的工业制法, 特别是要学习侯德榜的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丝绸是中国的特产, 正是古代人民的辛勤劳动, 才开启了丝绸之路。案例2:《蛋白质》,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以蚕丝丝绸的生产工艺引入新课, 而“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劳动者带来了大规模的就业岗位, 这些劳动者用青春和奉献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课的结尾, 介绍我国化学家不断探索合成条件和改进生产路线, 于1965年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不就是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吗?

  (三)在化学知识应用中融入劳动教育

  化学知识的掌握包含三个环节:理解、巩固和应用。化学知识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劳动的过程, 因此在化学知识应用渗透劳动教育顺理成章。案例3:在讲授完化学1中《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后, 布置家庭劳动体验活动, 应用所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的化学知识, 体验用热的纯碱溶液去清洗家中厨房的油烟机, 用含有小苏打的发酵粉去做面食。案例4:在学习完化学2《酯油脂》后, 布置家庭实验:用植物油, 如橄榄油制手工肥皂, 并用制得的肥皂去清洗自己的衣物。在下次的化学课堂上笔者请部分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制得的肥皂, 并举办一次最美的手工肥皂评选比赛, 同学们纷纷表示, 原来化学这么有趣, 生活是如此的简单美好, 我爱化学, 我爱劳动, 这样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热爱和追捧, 贴近生活的化学知识应用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知识, 通过知识应用实践体会了劳动的快乐, 切身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父母的艰辛, 并懂得了感恩父母。综上, 加强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努力拓展劳动教育途径, 创新劳动教育方式, 积极探索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 培养高中生的劳动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 感受劳动的价值, 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高中化学论文 篇7

  摘要:自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提出后, 模型认知作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高中化学课堂引领学生模型认知的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模型意识;灵活导入概念模型, 便于学生直观认知和掌握化学概念;重视模型检验, 强化学生模型认知能力的应用效果。多措并举, 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优化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模型认知;引领方法

  近年来, 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基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工作逐渐深入, 有效提升了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模型认知能力。但是, 大部分高中生的模型意识、模型认知能力、模型应用水平仍然有待提升, 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高中化学中对学生模型认知的科学引领。由此可见, 思考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模型认知的引领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模型意识

  高中化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模型认知能力, 端正学生的模型认知态度, 要先激发学生的模型意识, 让学生能以意识为内部驱动力, 对模型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 自主认知模型, 思考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参与到模型教学中, 夯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符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 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型认知教学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创新、优化课前准备, 让学生参与到课前预习中, 将模型思想和模型建构融入预习过程中, 便于学生课前思考教学内容中的各种模型, 联系新、旧化学知识, 强化模型意识, 提出建模假设, 在课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交流建模假设问题, 进一步促进自己的模型认知能力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以下统称“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节课前, 教师给学生提出了研究问题“海水中的元素以哪些形式存在”,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 为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形成模型意识创造便利条件, 提供充足空间, 鼓励学生调用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建模假设。有的学生提出了海水中的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有的学生提出了海水中的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学生提出建模假设的过程中, 模型意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给模型认知带来了多种思路, 避免了学生思维单一受限或者过于分散, 强化了学生预习过程中模型思维的专注度, 给学生形成与提升模型认知能力做好了基础铺垫。

  二、导入概念模型, 促进直观认知

  分析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可以发现, 其中的抽象化、复杂化概念知识很多, 一旦教师没有增加概念教学的直观性, 很容易出现学生理解困难、学习受阻、掌握不到位等问题, 影响教学质量, 不利于学生模型认知素养的落实。因此, 在设计化学概念教学活动时, 教师要灵活导入概念模型, 以其直观化的教学优势, 利用符号、文字、图像等直观展示事物规律, 突出事物特征, 简化学生对化学物质形成及其应用的体会过程, 便于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提高化学思维品质。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概念图呈现不同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促进学生梳理化学知识结构, 深入分析和掌握化学条件、化学元素具有的密切关联。例如, 在教学必修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节课中的“物质的量”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 简称摩, 符号为mol, 在高中化学教育理论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是贯穿学生化学学习全过程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学生学会并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 能够为许卫锋(甘肃省环县第四中学)教学思考物质的量的浓度、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的概念导出提供支撑, 而且现代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中物质的量应用也非常广泛, 进一步体现了本节课教学的现实意义。为了让学生轻松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对此形成相应的模型认知, 教师将数量多且抽象性较强的“物质的量”知识以概念图的形式直观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观看后理清了各种变量存在的联系, 在自己的大脑思维中构建清晰、系统的概念, 掌握了物质的量和气体体积、质量之间的关系, 提升了模型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 营造了轻松的化学概念教学氛围。

  三、重视模型检验, 强化模型认知

  在引导学生构建与应用模型后, 教师要及时组织开展模型检验活动, 将其作为保证并最大限度地提升模型科学性的方法, 让学生经过观察模型、验算模型后, 及时纠正模型错误问题, 强化对学生模型认知能力的培养。例如, 教师可以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检验策略。一方面,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另一方面, 促进学生模型认知中的合作学习, 收到事半功倍的模型检验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的模型认知能力是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落实具有重要影响。在课堂上,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 设计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 不断提升学生模型认知方面的综合能力, 让模型认知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和全面发展贡献更多助力。

  参考文献:

  [1]许文捆.“模型认知”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0(25).

  [2]陈花.基于模型认知素养能力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 2020(25).

  [3]李鹏鸽, 龚文慧, 秦蕊, 等.模型认知素养及其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落实[J].教学与管理, 2018(4).

  高中化学论文 篇8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微课视频成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快速提升。微课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辅助教学, 以此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打造出趣味化的高效化学课堂。在本篇文章中, 笔者将结合实践教学经验阐述高中化学教师如何高效地将微课引入课堂, 以此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微课教学;化学教学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一些新方法和新策略逐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使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高中化学学科是学习实验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学科,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探究性, 因此, 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当信息技术衍生出微课教学模式以后, 很多教师都尝试应用微课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创新, 高中化学教师也不例外。当高中化学知识通过微课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后,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获取知识, 也可以通过借助微课视频对探究化学知识产生兴趣, 因此, 微课教学成为了化学课堂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取得的教学成绩也较为理想。

  一、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阐述

  新课改前, 传统教育理念指引着教育工作者完成知识传授任务, 他们认为学习成绩“至上”, 将成绩的提升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所以在课堂中以“讲授”和“练习”为主, 导致很多学生处于被动获取知识的状态下。化学学科是高考理科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教师为了促使学生能够顺利地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教师会将题海战术也引入课堂, 希望学生可以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在练习中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长期在传统化学课堂中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独立能力有待提升, 不喜欢创新, 同时灵活应变能力也有待提升。

  二、微课辅助教学的优势

  信息化时代到来之际, 教师秉承新理念结合新技术进行了教学变革和创新, 希望将课堂打造学生的天地, 实现他们的课堂主人目标。微课是信息技术辅助下的一种视频形式, 它又与视频有一定的区别, 制作快捷, 灵活性较强, 内容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效果却立竿见影。

  三、新形势下高中化学课堂融入

  微课视频的具体举措鉴于微课辅助教学的优势明显, 高中化学教师在新形势下总结出了一些几点可以将微课视频融入化学课堂的教学方法, 以此利用微课辅助教学。

  (一)利用微课呈现课内知识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接触化学知识时间不长的高中生而言, 他们常常会被复杂的化学公式和概念吓到后退, 不敢主动地在课堂中发表个人观点, 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提升。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很多高中化学教师一直在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效率更上一层楼。微课就是一种高效的激发兴趣的方法, 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将课本中的枯燥或者对于学生思维要求较高的内容呈现出来, 促使学生带着浓烈的兴趣获取知识点。例如, 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课的内容时, 高中化学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将橡胶老化的整个过程、溶洞形成过程等播放出来, 以此促使学生从视频中认识到“物质发生变化的整个过程”, 并从中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微妙。当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后, 教师又利用微课视频播放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引导学生自己剖析概念并掌握概念。又如, 学生在学习“离子反应”内容时, 化学教师上课时先利用多媒体将一个氯化钠水溶液导电的实验播放出来, 并由此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随后, 教师结合微课视频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两者在物质种类、电离与否以及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的对比讲解播放出来, 并由此抽象出“电离”概念, 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教学方式, 促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化学知识的的学习兴趣。当讲解到“离子反应”知识点时, 教师将提前制作好的动画微课视频展示出来, 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以及方程式正确书写的方法。有了微课视频的引导,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非常积极和主动, 获取微课视频中重点内容的效率也明显提升, 为教师详细地讲解和剖析知识点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微课拓展课外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般情况下, 课本上的知识都是精练的, 是经过教育研究者共同商讨确定出来的一些知识点, 是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的。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经常发现一些知识的讲解需要借助其他知识或者信息的辅助才能够促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其本质和掌握其内涵。鉴于此, 当微课视频出现以后, 教师尝试利用微课视频来拓展课外知识点, 以此促进学生深度了解知识的过程中科学思维也由此提升。例如, 学生在学习“硫酸”的知识内容时, 高中化学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先将硫酸应用到化肥、炸药、农药、医药、干燥剂等方面的用途呈现出来, 促使学生在认识到硫酸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后再展开对硫酸的讲解。当学生提升对硫酸的学习兴致后, 教师逐一将硫酸的难挥发性、强电解质、酸性、吸水性、强氧化性等知识点一一讲解清楚, 促使学生通过性质的学习重新理解其用途。当讲解到“浓硫酸的脱水性”内容时, 教师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微课视频了解到浓硫酸对于人和动物的危害性, 并且树立正确和科学的化学观念和思维。又如, 学生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知识内容时, 教师可以借助实验探究法和微课视频两种方式促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和装置, 促使他们对氯离子的检验产生兴趣。当学生高效获取了关于氯元素的一些化学知识点后,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将人们利用氯元素的性质生产的84消毒液、洁厕灵的使用说明等讲解清楚, 以此促使学生通过观看此视频了解化学知识的科学价值。在微课视频辅助下的化学课堂中, 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可以了解课本以外更多的化学知识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科学思维以及应用化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都逐步增强。

  (三)利用微课演示实验, 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较多, 但是大部分知识的呈现方式都是实验, 实验是促进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因此, 教师十分重视实验教学。但是有些情况下, 实验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会占用很多基础知识的讲解时间, 所以很多教师会采用口述的形式讲解实验活动, 收到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新时期, 高中化学教师尝试利用微课视频将演示实验呈现出来, 以此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 促使学生借助实验高效地获取化学知识。例如, 学生在学习“电解池”的知识内容时, 高中化学教师上课时先利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将前面学习的原电池的内容呈现出来, 唤起学生的记忆, 也为后面电解池的讲解奠定基础。关于原电池的微课播放放完毕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石墨作为电极的氯化铜溶液中, 外接电源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展开思考, 有的人则直接展开猜测。在学生猜测之际, 教师又播放了一段关于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动画版微课视频, 促使学生通过视频中的实验了解到阳极区和阴极区的反应和产物, 懂得了电解的原理, 为后面深入挖掘电源、电极和电极反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区分原原电池和电解池奠定基础。重难点知识快速突破后, 学生自主尝试和探究欲不断增加, 此时教师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 引导他们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探究。

  (四)利用微课总结知识,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们通常会通过重温课本知识的方式或者结合板书的方式复习课堂知识点, 很多学生对这种形式不感兴趣, 所以注意力也难以一直集中到知识上面。微课视频形式多样, 可以容纳大量的知识点, 高中化学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中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中利用微课视频进行, 促使学生通过微课视频中播放的内容回忆出课堂中讲解的重难点知识。与此同时, 微课视频还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问题, 进而促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快速提升。例如, 学生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知识内容时, 高中化学教师采用演示实验和视频播放实验等方法展开金属性质的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与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 促使学生掌握钠、铝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化学知识点。在课堂结束前, 教师利用微课视频以简练的方式重新将金属钠和铝的化学反应以及产物的相关性质等知识点重新播放出来。在微课的辅助下, 整堂课的知识点的脉络更加清晰, 学生掌握其中金属性质的效率也随之增强, 为其后面学习和探究其他几种金属的性质奠定基础。微课视频看似简单, 但是对于化学课堂的作用却十分巨大, 既可以改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态度, 也可以促使他们的学习效率不断增强, 可谓是一举双得。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微课视频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复杂抽象的化学概念、物质结构与变化等内容直观且有趣地呈现出来, 促使学生提升课堂主动性的同时, 学习效率和化学核心素养也随之升高,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向辉.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7(38):103.

  [2]杨素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微课教学分析[J].考试周刊, 2018(4):98.

  [3]于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探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9(19):85.

  [4]沈国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提升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20(5):45—47.

  高中化学论文 篇9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包含了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科学理论。化学实验是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希望能为化学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基础。化学课程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实践科学, 同时也是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质量, 对高中生学习化学课程具有重要影响。同时, 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对于提高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教师并没有对化学实验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且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化学实验课从化学课中单独分离出来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很多化学实验教学, 只是通过课堂上教师对化学内容的基本讲解来教学的。教师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 缺乏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理念。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很多学生对化学知识缺乏思维上的灵活变换, 对化学学习中产生的具体问题难以自主分析, 导致学生没有拥有较好的化学实验操作作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

  2、实验教学发展条件不完善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目前, 很多高中化学实验室的配备数量十分有限, 对于学生的化学实验教学难以具体落实, 导致学生在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 感受不到化学实验带来的独特魅力。很多学校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 由于受到课程时长的影响, 只是由教师对化学实验进行操作演示, 并对化学实验进行总结, 就结束了化学实验教学课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并没有通过自身实践感受化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3、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 难以使化学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生动地展示, 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对化学知识没有兴趣。与此同时, 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课时较少, 导致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难以将化学实验作为教学重点。

  二、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方式

  1、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在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不断转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实验课堂上, 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 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 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化学实验器材的了解, 体现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丰富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教学“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实验时, 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托盘中的指针、分度盘、平衡螺母、游码等, 同时告知学生测量时应该精确。教师要对托盘天平的使用要求进行具体指导, 告知学生使用托盘天平时砝码不能混用, 使用砝码时应用镊子夹取。干燥固体、易潮解和腐蚀的药品不能放入托盘天平中称量。只要学生在标准的使用范围内, 便可自主操作。

  2、创造良好的化学实验环境

  良好的化学实验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化学实验学习中。学校应该提高对化学实验室的段明霞(甘肃省庄浪县第一中学)发展建设, 完善化学实验室的基础教育器材。与此同时, 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氛围的创设。在化学实验教学时,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同时, 要对化学实验进行正确指导, 尤其对于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耐心指导,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有效提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综合能力。

  3、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 是化学课堂的重点内容之一。化学实验课不仅为了使学生完成化学实验任务, 更是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使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操作增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良好的化学实验课堂,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理论知识。因此, 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 弥补在化学理论知识中对知识点掌握的不足。良好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化学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中, 教师应该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调动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验发展相结合, 促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玲芸.基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化学教与学, 2012(3).

  [2]杨远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教育观察, 2018, 7(2).

  [3]邵守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化学教育, 2001(12).

  [4]孙隆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8(46).

  高中化学论文 篇10

  摘要:化学实验是一项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的认识的重要课程内容, 它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亲自操作, 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实践演练一遍, 从而对化学知识有更深一层的体会。本文就目前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开展实验教学进行具体分析, 总结出了一些策略供大家参读。

  关键词:高中化学;演示实验;趣味导入;放大细节;直观演示

  以往的化学课堂上, 教师往往只会以口头表达的方式按照书本跟学生讲解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学生并没有真正体验到实验的快乐, 对实验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 大部分整体氛围还是比较沉闷跟无趣的, 这导致许多学生并不喜欢这门课程, 只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 今天, 我们就来讨论探究一下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到实验中来, 这对于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通过化学实验, 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更快、更好、更深入地学习高中化学, 深刻理解、掌握老师课上提到的知识。

  二、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策略分析

  1、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课间休息时, 高中生的心理状态相对比较轻松, 但进入课堂后, 学生需要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过去, 化学教师通常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备课内容进行教学,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状态的转变, 化学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中精心设计, 多安排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看, 并要求学生上台亲自参与实验, 还可以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课堂的快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能专注于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 有效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时, 恰当的情景创设往往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 在教学《氯气的性质》这一章节时, 通过播放PPT和演示实验虽说能较清楚地向学生传授氯气的相关知识, 但这种基于记忆的被动学习效果不佳。因此, 在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两根干燥的红S布条, 一根放在盛有干燥氯气的瓶中, 另一根放在盛有氯水的瓶中, 用盖子盖上, 很快就可以看到氯水中的布条褪S了, 而氯气中的布条却没有变化。这一明显的反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知, 寻找问题的答案, 将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极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枯燥无味、照本宣科的课堂, 相信只有机器人才愿意听。好的教师应该把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引入课堂,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 自己操作实验, 以实践的方式获得认知, 会比之前看书、听讲更容易掌握知识。

  2、突出实验教学的关键内容

  化学实验一般包含很多步骤, 内容复杂, 需要一定的细心, 在实验步骤中有主要的分项, 一些关键操作决定着实验的成功与否, 教师需要注意教学过程。在现代化学课堂上,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应放大细节, 突出实验的关键内容, 让学生掌握复杂实验过程中的要点, 这样学生在自己进行实验时, 会更加有经验, 知道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同时, 还能培养高中生的实践能力, 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愿意自己动手, 不再依靠别人。所以, 在化学实验课中, 一定要向学生解释并突出实验的关键内容, 使学生在观看实验的过程中掌握重点。通过演示实验的细节, 突出实验的关键部分以及重点内容, 激发学生的灵感, 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3、直观演示, 加深高中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难度有所增加, 不仅理论部分的知识要求变高了, 实验知识方面也有了更高要求。有些实验操作比较困难, 且参与实验的化学物品, 会有一些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危险性, 实验的操作需要注意一定的手法, 比较危险, 稍有疏忽就会对学生造成伤害, 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对于这种实验,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保障教师跟学生们的安全, 化学教师可以选择直接向高中生演示实验。例如, 在防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用少量钠演示钠在水中爆炸的情景;可以演示酒精灯倾倒, 酒精燃烧的情景;可以用NaOH或浓酸演示对猪皮的腐蚀以及燃烧镁条时广口瓶底未铺细沙或者水导致仪器炸裂等等, 这样做可以直接避免学生自己操作具有一定危险性实验时带来的风险, 既加强学生要规范操作的意识, 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总的来说, 化学课堂中的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理解, 提升学生开拓化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化学课堂中要注意突出实验的关键信息, 提升学生实践活动的动手能力。对于具有危险性的实验, 教师可通过直观演示的方式, 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这样一来, 学生们的化学成绩才能获得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文斌.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高中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J].科技展望, 2014(18):58.

  [2]徐亚楠.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案例设计与实践[D].河南大学, 2014.

  高中化学论文 篇11

  摘要:基于教学评价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关系, 引出了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措施, 从丰富评价指标、主体评价、利用“复盘”、评价教学效果四方面阐释了元认知能力培养的方法。在教学评价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可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走出模仿学习的困境, 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发现认知边界, 从而突破限制, 从感知、记忆与思维的升华中提高学习成效。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评价;元认知;培养措施

  元认知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提出, 是对认知的认知, 包含认知的知识、认知的调节、认知的体验、认知的结构。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在于, 认知是人类对待事物的直观感受, 元认知是基于认识事物的概念而形成的内在的抽象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需借助认知调节与情感认同, 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进化。

  一、教学评价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关系

  1、元认知能力习得过程。元认知能力强调认知主体对认知的整体过程的监控、调节与评价, 是对认知主体的巨大考验, 它要求认知主体可以从教学过程中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 即懂得如何监控学习、计划学习与评价学习。按照功能性区分, 元认知能力习得过程可分为理论知识教授、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策略方案、认知学习过程、总结与反思五个环节。

  2、教学评价对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评价是人类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 让人类的行为有目的性与方向性, 任何人类活动都需要评价。从本质上讲, 教学评价促进了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有效提高了教学成效。元认知作为人类对外界感知的自我再认知, 需要正向的引导与激励, 让学生产生正向的发展意愿。教学评价通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特定的评价量表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塑造认知, 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导向价值。

  二、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措施

  1、丰富评价指标。现代化教育强调素质与成绩兼备, 需做到二者权衡。传统以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需丰富评价指标, 将学生主体发展与素质养成作为评价的要点, 同时兼顾实操能力, 这些评价指标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媒介。通过多元评测的方式, 把握学生特点, 为深入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指明方向。案例分析:开展“显现思维”的活动, 所谓显现思维就是教师将自身的思考过程通过图示表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与学习, 然后转变思维, 站在学生的角度同样运用图示表征的方法复刻学生思维。学生的任务是比对两种思考方式的异同, 从而发现自身认知的局限。“显现思维”的训练可让学生了解到自身认知边界, 让学生重新定位自身角S, 并从体验中优化学习措施。

  2、主体评价。评价是一个指正、激励或表扬的过程, 传统评价模式的弊端在于单向性过强, 缺乏学生的反馈与交流。高中化学作为实验教学占比较多的科目, 教师很难给予班级学生全面关注, 导致评价过于片面。为了解决此问题, 需更改评价主体, 推行主体评价的方式。案例分析:教学《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课, 由教师讲述实验最终目的, 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实验流程,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操作。针对学生的总结汇报, 先让学生自审。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进行思考, 从情感、策略、知识框架等方面做出自省, 同时采取与自身个性相匹配的调节措施。元认知因素包含自我评价的各个环节, 引入自省可加强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知, 有利于形成持久的智力思维模式。

  3、利用“复盘”, 引入笔记评价。复盘是一种高效的元认知能力, 源自围棋, 大意为:将下棋过程从头至尾重新复摆, 总结每步棋的得失, 从中总结经验。笔记评价可以用“复盘”指代, 即通过课堂笔记融合新旧知识进行多次复习, 从中总结经验, 提升自身认知体验、丰富元认知知识。复盘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感性认知过程, 它可让学生形成理性的逻辑思维。案例分析:教学《元素周期表》一课, 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好复习笔记, 通过文字监控思维过程。通过整理笔记, 汇总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化合价与原子序数变化的周期性关系、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等。笔记评价丰富了评价方式, 让学生在挖掘、总结、再挖掘、再总结中不断优化思维模式, 从而形成新的学习策略。

  4、评价教学效果。元认知是对主体认知的辩证与升华的过程, 监控着学生个体思维。作为思维整体结构的内在组织形式, 承担着调节、提升与控制的作用。从高中化学教学视角分析, 学生的感受就是对教学的监控, 其反馈分为正向与反向, 前者有利于调节, 后者阻碍优化。基于此, 需实现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 让学生参与到化学教学的评价中, 训练学生元认知能力。首先, 教师需营造民主的反馈环境, 让学生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对化学题一题多解的不同思路进行复述, 从中选取最优解, 让学生带着辩证思维进行学习, 从而学会元认知的优化迁移, 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本文围绕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目的是释放学生潜力, 取得最优教学效果。文章从受众、方法与角度进行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分析, 实现静态的认知能力与动态的认知活动相结合, 最终让学生学会调节认知, 并形成情感认同。

  参考文献:

  [1]成圣华.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9(06).

  [2]乐聪云.基于认知结构测定高中生化学认知障碍点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20.

  高中化学论文 篇12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育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维度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可以为新课改工作奠定良好的基调。因此, 高中化学教师应严格以2017年版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建立知识链接, 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理论基础;创设更加丰富的化学学习情境, 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体验;尽可能地完善评价机制, 促进教学行为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据此引导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朝着核心素养的方向发展。高中化学教学具有“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内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作为核心素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了解、认识、解决化学常见问题的基础, 每年的高考试题也常常围绕该核心素养来考查学生。为此, 高中化学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落实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建立知识链接, 夯实基础理论学习

  高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必须要更加深入, 如果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较低, 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同理论情境下条件如果隐蔽, 就会出现各种错误, 这是化学基本理论内涵掌握不到位的集中体现,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师很难实现“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渗透。在学习对应化学概念时, 教师可以以学习迁移的方式来进行, 高中化学零散知识较多, 学生学习起来如果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就会很吃力。例如, 学习“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时, 它是高中化学的基础,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将之前学生学习的长度或者质量等物理量作为参考, 使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就是一种物理量, 用NA来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判断和计算一定量的物质所含微粒数的多少。由此, 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 学生此时的认知也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意识到这些量都是物理量, 实现了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全面整合和归结, 对物理量的认知更加深刻。当然, 教师还可以采取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式对化学概念进行诠释, 这样的基础知识学习有探究性的意味, 对于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是有利的。再如, 以“离子反应”这一概念的学习为例, 教师可以使用演绎推理的方式, 鼓励学生从电解质电离的角度对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进行深入理解, 这样学生就能更快地理解电离的概念。此过程将概念与情境融合了起来, 是知识链接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化学中, 这类问题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 当前的新高考题型多样, 但基本都是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测试, 教师在平时复习时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应试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找到知识链接的切入点, 实现理论知识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 鼓励学生以科学探究模式、分组探讨方式、迁移类比方式、演绎归纳方式进行基础概念的学习。当高中学生对基础概念有了深刻的认知, 自然能够更快地理解“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深刻内涵。

  二、创设丰富情境, 形成良好基本观念

  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是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锻炼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 灌输式教学模式依然存在, 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告诉自己解答问题的思路, 而不是主动探究, 一旦这种科学探究的习惯没有养成,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养就处于“无米之炊”的状态。为此, 教师要构建更加多元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渗透“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例如, 以“铝和铝的重要化合物”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为例, 其教学流程为首先使用多媒体图片展现闪亮的蓝宝石或者红宝石, 在学生观察时设置问题进行引导:这些蓝宝石或红宝石是由什么成分构成的?它们有怎样的化学性质?然后引入Al2O3(氧化铝), 鼓励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铝制餐具不能用来存放或者蒸煮酸性或者碱性食物, 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化的情景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应的实验探究任务, 主要是Al2O3与酸和碱发生反应的实验, 构建实践性情境, 鼓励学生在实验对象变化的过程中, 思考两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既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接着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对应的化学药品来进行探索, 汇报对应的结果, 使学生初步了解氢氧化铝的性质。最后教师播放斯达舒的广告视频, 为学生展现斯达舒胶囊的说明书, 继而使学生意识到其主要成分也是两性氢氧化物。上述情境创设得比较多, 探究性很强, 在获得一个结论后, 教师很快引导学生进入知识认知的矛盾点, 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 使用实验进行探究, 直到获得对应的结论。学生在层次递进的探究格局中, 不断强化对知识的认知,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得到了良好的锻炼。由此足以证明, 情境创设法在高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价值。

  三、完善评价机制, 推动教学行为优化

  在高中化学学科中,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育, 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这对于引导实际高中化学教学朝着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首先, 在学习对应课程知识点时,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渗透其中;接着, 在布局对应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策略时, 教师要思考这是否有利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养;最后, 在课程结束后, 教师要反思实际“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锻炼的效果如何,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以不同条件下的物质与相关属性参数之间的关系探究为例, 纯水在25摄氏度的条件下, pH一定大于在80摄氏度条件下纯水的pH, 这样的题设考查的就是纯水pH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如果学生对这样的变化没有清晰的认知, 就可能在这样的题设情境中出现失误。教师在发现学生在这种判断题上出现错误之后, 就明白学生此知识板块中的变化意识并没有得到树立, 此时教师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 引导学生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去测试对应的pH, 由此更加深刻地理解pH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在这样有针对性的探究中, 学生开始意识到变化是无处不在的, 条件的变化会引起内部的变化, 也就是说宏观现象和内隐的微观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而化学学科就是关注这种变化现象的学科, 因此, 学生要学会以变化的视角去审视各种现象, 并不断探求其中的规律。教学评价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反思上一堂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可以依靠对应的测试了解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育情况, 并据此创设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 改变之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这就是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的价值所在。综上所述, 高中化学“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锻炼, 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 高中学生要在更加理想的化学知识体验、化学知识探究、化学问题解决、化学实验操作中去认识变化和平衡, 这对于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至关重要。作为高中化学教师, 在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 要考量多个能力培养的诉求, 不仅要关注交互性还要关注独特性, 继而制订更加有效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 2018(1).

  [2]吴星.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J].化学教学, 2017(5).

  [3]兰萍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核心概念教学——以“化学平衡”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2).

  高中化学论文 篇13

  摘要: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化学史。为了提高高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化学史的教育。在化学史中, 科学家的研究故事感人至深, 化学史包含了很多教学哲理, 对高中学生学习化学具有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教师运用化学史开展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提升学生的严谨思维品质。因此, 化学史的运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史;运用价值;运用方法

  化学史简单来讲就是化学发展的历史, 它记录了化学学科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过程。化学史教学, 能使学生从宏观角度思考化学规律以及研究化学的方法, 而不是将眼光局限在某一个化学板块或者化学领域上,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化学史的教学价值与意义

  1、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

  化学史作为记录化学发展过程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向学生展现并揭示化学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与过程, 这些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化学作为一门理工学科, 包含了各种原理、符号、公式和数字, 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实际上,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 如果学生仔细观察, 就会在生活中找到化学的影子, 而化学史就是将化学成果的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教师运用化学史进行教学, 一方面,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知与了解;另一方面, 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2、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在学习化学史的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 化学家擅于观察与发现, 敢于假设与猜想, 小心求证与总结, 这是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的结晶。在探究之路上, 化学家遇到了许多挫折与挑战, 但他们不惧困难, 勇往直前, 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科学发展的写照。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什么是科学探究精神, 如何增强科学探究精神。此外, 化学史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使学生学会辨别真伪。比如, 受高中生欢迎的微博、微信、小红书等APP, 其中存在着一些伪科学的内容, 如果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精神, 就不会轻易地相信、模仿甚至传播虚假内容, 而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3、提升学生的严谨思维品质

  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的化学知识, 都是化学家智慧的结晶。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结论、一个成果, 但学生在采摘“果实”时也应该知道这一“果实”是怎么来的, 化学家是经过了怎样的探究而一步步研究出来的。如果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 就会降低思维的局限性与片面性, 避免“知其一, 不知其二”“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通晓化学知识背后的原理, 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进行推理论证。因此, 学习化学史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的方法

  1、以知识为话题补充内容

  高中化学教材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与篇幅来介绍化学史, 为了使化学史内容更加自然地融入教学, 教师可以以知识为话题来补充教材内容。以“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内容为例, 这一章节介绍了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在相关实验中, 燃烧实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实验类型。化学史中有一个关于“燃素说的影响”, 当时人们发现, 致密的金属煅烧后得到的煅灰较多, 但很疏松, 这给人们带来了疑惑, 即金属在煅烧的过程中, 伴随着火焰的升腾, 肯定有什么东西也随之消失了, 否则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这个疑问一直伴随着冶金工业的发展, 在冶金工业发展到较稳定的阶段后, 人们便渴望打开这个“秘密盒子”——燃烧现象的本质是什么。1723年, 德国哈雷大学的医学与药理学教授施塔尔在著作《化学基础》中提出, 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 并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 同时发光发热。后来, 其他化学家在探究与实践中虽然证明了“燃素说”这一原理的错误性, 但是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其中的很多观点也为近现代化学思维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如置放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因此, 教师在“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内容的备课中, 可以将化学史巧妙地引入其中, 与学生学习过的置换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相结合, 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

  2、以人物为对象探究事件

  化学史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化学家的努力。因此,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化学人物作为讨论对象, 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史。比如, 学生在进入高中后, 最开始学习“从实验学化学”这部分内容, 其中涉及“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知识点, 它是以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莫迪欧·阿伏伽德罗来命名的, 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以阿伏伽德罗作为讨论对象, 为学生讲解与之相关的化学史。阿伏伽德罗的贡献是:在1811年, 他提出了一种分子假说(后来被定义为阿伏伽德罗定律)。其实, 当时在化学界享有权威并被认可的是另一名化学家提出的“电化学学说”。直到1860年, 阿伏伽德罗假说才被普遍接受, 并将其定义为阿伏伽德罗定律, 这一定律对原子量的测定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从时间点来看, 阿伏伽德罗定律从1811年提出到1860年被认可, 在这近50年的时间里, 阿伏伽德罗从最开始遭到质疑与不信任, 到慢慢被一小部分人认可, 再到被大部分人用于指导其他科学研究, 直到最后真正被定义, 这一过程虽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但却体现了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坚持与追求, 这种科学精神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与阿伏伽德罗相关的资料, 与教师、同学一起交流、讨论。

  3、以发展为主题思考过程

  在高中化学中可供教师参考的运用化学史的方法, 就是以化学发展为主题进行过程思考。比如, 对于阿伏伽德罗定律, 当时化学界普遍认同的是另一种学说, 且这种学说也享有很高的权威。为什么这种学说后来被验证为不正确的学说, 而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正确的呢?面对权威, 科学家为什么不惧权威, 不盲从权威, 而相信自己的判断, 并大胆做出尝试呢?再比如, “燃素说”, 虽然后来也被验证是错误的, 但是当时对其他领域的确起到了正面影响, 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这些“后来被验证为错误”的理论与学说呢?同样, 站在发展的角度上看, 我们现在认为是权威的、正确的理论与学说, 会不会在若干年后被证明是错误的呢?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科学发展的过程?对于科学结论, 我们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呢?科学精神的完整内涵有哪些?通过对化学发展过程的思考与探究,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挖科学精神的本质, 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结语

  学习并了解化学史的过程, 就像重新回到化学史发展的初始阶段, 与历代科学家一起经历化学的发展。这个过程既有硕果累累的闪耀之光, 又有艰难历程的黑暗瞬间;既有科学严谨的化学家精神, 又有造福世界的美好追求。学生学习化学史, 不仅能在思维拓展、知识储备上有所获益, 还能在求学问路、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在探究问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启发。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化学史的教学价值,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知识为话题, 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以人物为对象, 对其事迹进行分析;以发展为主题, 对问题进行思考, 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史的过程中掌握学科知识, 提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孟献华.基于化学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金晨.基于化学史的科学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化学教与学, 2019(5).

  高中化学论文 篇14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 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以及参与化学课堂与实验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生在抽象思维、化学思维方面的能力。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中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期望能为相关化学教学人员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教育改革逐渐推进与发展的大环境下, 基于化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 高中化学教师在化学课堂上更多地联系生活中的各种元素, 为学生营造熟悉、轻松的化学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参与化学课堂以及实践的兴趣, 使其能够将自身所学的化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 提升化学学习的效率。

  一、在高中化学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将化学知识具体地加以呈现,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中化学课程当中的理论内容较为抽象, 其中的知识内容复杂多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感到难以理解。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 仅仅利用教材当中的理论内容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教师需要更多地向学生提出与生活相关的现实问题, 促使学生在生活当中的实践能力和化学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能够具备良好的化学学习能力与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能够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将化学课程当中的抽象内容通过具体形象的方式加以呈现, 增强化学课堂的活跃性、趣味性, 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与原理, 在头脑中形成生活与化学之间的链条, 使其能够自然、灵活地应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 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增强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动性,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育与生活, 从本质上来讲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性。生活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源头以及根本目标。开展高中化学教育活动, 并不是将化学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当中, 强硬地让学生对化学公式、原理以及概念等内容进行记忆, 而是让学生将化学知识在头脑中慢慢消化, 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在化学课堂上所处的被动地位, 主动分析化学现象, 探索化学原理, 在实际生活当中观察事物的化学性质与反应, 合理应用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模式与化学课程的逐步融合,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 对化学知识当中的生活元素进行了细化分析, 提升了学生在思维方面的活跃性,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

  1、将生活作为开展化学教学工作的立足点, 对化学课程内容进行充实与优化。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具备一定的综合性, 涉及许多领域的知识, 其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内容较为繁杂, 并且与实际生活当中的事物、现象有着紧密的关联。基于此, 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将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立足点, 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化学素材进行细致挖掘, 并将其与教学环节、教学方案进行融合, 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脉络与框架, 改变以往“重知识, 轻实践”的化学教育模式, 打破化学教材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局限性,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参与化学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通过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特点的化学教学情境,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求知与探究欲望,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化学课堂与实践, 从而有效优化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例如, 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关于“乙醇”的知识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与乙醇相关的物体图片, 如白酒、香精、燃料等, 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乙醇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 同学们依照价键原理推理一下, 它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呢?”通过为学生设立相应的教学情境,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专注力, 将与乙醇相关的化学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堂。之后,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乙醇产品与用途, 引导学生表达自身对此种物质的认识, 以及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利用乙醇产品。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充满兴趣, 还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效果, 实现对化学课程内容的丰富与细化,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引导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进行生活经验方面的迁移,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系统性, 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时, 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 而是要逐步对化学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基于此, 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仔细考察与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在课堂上更多地对化学知识进行迁移, 使用多种多样的化学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将化学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基础, 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应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本质目标, 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情感, 使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学习动力、主观意识参与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例如, 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乙酸”方面的知识时,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妈妈在炖鱼时, 在锅中加了点醋, 鱼肉的腥味就被去除了, 并且还变得十分鲜美, 其中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呢?”此时, 学生会开始积极思考, 联系自己在实际生活当中的经验来寻求答案。教师可在一旁进行适当引导:乙酸也可以称之为醋酸, 而鱼之所以会存在腥味, 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胺化物成分, 呈弱碱性, 食醋当中含有醋酸, 能够与鱼中的胺化物产生反应, 结合成为中性盐, 因此可以去除鱼肉的腥味。针对这部分知识,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索乙酸能够被应用于教学实践生活当中的哪些地方, 如去除水壶内水渍等用途, 使学生能够将化学课程内的知识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结合, 深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化学课堂回归生活,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开展化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自身学习的知识内容以及实践方法合理、灵活地在实际生活当中加以应用, 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当前, 教育领域更加重视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 在编排高考题目时, 出题者经常将生活当中的事物与现象融入试题中, 考查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最终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学科素质。基于此, 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工作时, 要促使课堂能够回归生活, 实现实际生活现象与化学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融合, 将实际生活现象转换为化学教育资源, 使学生能够把充足的热情与求知欲望投入化学学习中, 增强学生分析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以及实践能力。例如, 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这节课时, 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我国的金属冶炼历史。如, 早在六千多年前, 我国已经冶炼出了黄铜;在春秋时期, 已经研究出了良好的冶炼铁金属的技术手段。通过讲解类似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专注力。此后, 教师可以进入正题, 向学生提出疑问:“根据常识, 大家熟知的冶炼手段与技术都有什么呢?大家生活中常见的哪些事物应用了冶炼技术呢?”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之后教师可以引出一些生活中的冶炼现象, 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鼓励学生对这些冶炼方式以及原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推理, 促使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化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高中化学知识在本质上与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考察与分析, 将生活中的事物以及现象引入化学课堂中,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深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关联性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玉玲.生活化教学与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融合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 2021:135-136.

  [2]唐学宏.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 2021:2122-2126.

  以上就是“高中化学论文(通用14篇)”的论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