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2024-02-05| 编辑: 佚名| 查看: 55 |原作者: 杨四明|来自: 衙媒网

近日,关于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精选(九篇)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第1篇: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范文辅导员助理制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又一项创新,辅导员助理是协助辅导员老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学习 ...

  近日,关于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精选(九篇)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

第1篇: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范文

辅导员助理制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又一项创新,辅导员助理是协助辅导员老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学习顾问工作、集体活动的组织工作及评优工作,协助处理学生学习、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在校高年级学生。为了加强辅导员助理这一创新性机制的有效推行,促进辅导员助理管理能力的提高,我们通过网络收集学院2015级全体学生对辅导员助理工作成效的意见、建议;收集了承担此项工作的所有辅导员助理的工作总结、意见和建议。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辅导员助理作为辅导员的助手,是学院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促进了学生工作的开展,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学生工作成效的问题,主要有辅导员助理权责不清晰,制约了工作成效;辅导员助理双重角S在工作中的冲突,辅导员助理与所带班级班干部关系的不易协调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适时转变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融入学校的转型发展,在学校新的发展路上寻求作为,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二、开展辅导员助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从2015年9月开展辅导员助理工作以来,辅导员助理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学院全体学生网络话题调研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梳理,此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一定成效:

(一)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今师生关系日趋多元化,本应该是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在现实中好像有隔堵墙。有的学生从进校到毕业,老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学生也不愿和老师交往,见到老师不愿打招呼,有心事不愿找老师谈,有困难不愿找老师帮。辅导员助理搭建了生+生+师沟通的“桥梁”,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也只有学生把老师真正作为他们的朋友时,才会相信老师,有什么心里话才会对老师讲。

(二)建立了新型的生生关系。在调研中学生这样回复: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从高考中结束,带着失望,也带着期待,在纠结与迷茫中进入了大学,到学校后最先认识了作为辅导员助理的学长们,他们带我们熟悉学校环境,完成宿舍住宿安排,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学长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我们解决问题。在军训之前叮嘱我们军训注意事项,在军训中经常来看我们。学姐在我们遇到问题时努力帮我们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也学会了包容与谅解,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为辅导员助理的生+生新型关系的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自然、顺畅。

(三)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辅导员助理们在工作中感悟到:我的表现可以从某个方面反映出学校的精神面貌,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会影响到所带学生或更多的学生,所以我在这期间认真做好自己,给他们起好带头作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他们的学习、生活,引导他们走正确方向,同时也让他们的班级更加出彩;做辅导员助理除了能锻炼自己,更有意义的是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作为班委,更加要配合好辅导员和辅导员助理,不仅仅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事做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值得传承的精神;我是一名辅导员助理,不仅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充实的生活,还得帮助我们班级走得更好,这是一种奉献精神、吃苦精神!这就是辅导员助理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存在的问题

从同学们反馈的意见发现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辅导员助理与辅导员之间的工作关系。设置辅导员助理,本意是将教师从繁重、琐碎的学生管理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搞好教学与科研,是一种管理创新。但有了辅导员助理,一些辅导员成了“甩手掌柜”,许多工作让助理单独去完成。助理毕竟是学生,在处理一些问题上考虑不会那么的周全,没有老师的具体指导,一些事情做不完整,工作管理中存在遗漏、缺乏计划性等现象。

(二)辅导员助理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工作关系。辅导员助理认为:工作一个学期,感觉一开始做的时候没有头绪,后来慢慢的通过和学弟学妹的交流,有了一些思路,在体验了这一学期之后,感觉是在和班委沟通交流,统一意见这个问题上的工作难做,班委之间不太熟悉,意见难统一。与班长、团支书之间的了解甚微,缺少工作上面的交流,希望多开展活动促进彼此的了解,不仅可以增进工作效率,也可以使我们在交流中有所收获和学习。

(三)辅导员助理与班级全体学生之间的关系。辅导员助理缺少和班级同学深入的交流。虽然辅导员助理是从广大优秀的学生干部中选聘的,他们最能了解学生最新的一些动态,及时了解一些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适时的进行汇报和解决。但由于辅导员助理个人的管理能力和性格的差异,加上自身的学习任务比较重,不能充分接触班级上的每个同学,只是片面接触部分同学,以至于处理问题考虑不周,在工作中与学生产生一些误会和矛盾。

四、对策思考

在辅导员助理制的实践过程中,要努力构建辅导员与辅导员助理、辅导员助理与班级学生之间、班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相互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新型管理关系。

(一)辅导员助理与辅导员的关系。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必须明确辅导员助理的职责是协助辅导员处理班级日常工作,所以要突出一个词“助理”,辅导员不能把所有工作全部安排给助理去完成,只取到一个传话筒的作用,而是要清楚辅导员应该履行的职责,是班级的主要负责人,对班级的管理与建设应该有顶层设计,可以听取助理的建议,但大方向是辅导员确定的,班级建设计划也应该是在辅导员的统一指导下共同完成的。

(二)辅导员助理与班级学生干部的关系。辅导员助理与班级学生干部有相同的身份都是学生,但又有不同的身份,辅导员助理肩负着辅导员的部分职责,班级学生干部又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力量,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职责,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要突出一个词“辅导员”,虽然助理只承担辅导员的部分职责,但他毕竟是辅导员,还是要有教师的身份,要有能力指导、协助、帮助班委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同时又要发挥和辅导员不同的学生角S,与学生干部有更多的共同点,思考的方式很接近,在处理问题时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第2篇: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范文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经过短期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需要心理帮助的人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从而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健康的积极方向发展。这里的“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1]。朋辈心理辅导始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心理辅导专家 Hamburg和Varenhorst等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起了朋辈心理辅导运动。由此,朋辈心理辅导逐渐为大家所熟悉和认同[2]。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等活动,帮助他人解决日常心理困扰。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聊天,又不及心理咨询师辅导的专业性。朋辈心理辅导员所从事的是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又被称为“准心理辅导”或“非专业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朋辈心理辅导发展较晚,对许多军校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心理辅导模式。

1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1.1 群体社会化理论 在看待同伴群体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方面,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行为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形成无长期效应,同伴群体才是心理功能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个体的社会化源于对某个群体的认同,即将自己归入到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并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和区分。有关对青少年社会交往的研究发现,消极的同伴对男孩的影响要比女孩大,而积极的同伴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同样重要[3]。

1.2 社会学习理论 从社会学习的观点来看,同伴提供了行为的榜样和社会模式。同伴间的互动,往往强化或惩罚了某种行为,从而影响了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同伴教育应用人们分享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用同伴的正确言行影响受教育者,这不仅能使同伴教育者自身受益,而且使受教育者也获得进步,取得“双赢”的结果。另外,由于同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持续接触,还能强化对教育者的影响。

1.3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它认为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切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提出的理念,如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责任感的,人应该得到尊重和信任,心理咨询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等都对朋辈心理辅导很有启发。

2 在军校研究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弥补军校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由于军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军校研究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军校愈加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但是专业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数量仍然难以满足军校研究生对心理服务工作的需求,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基于这种情况,在军校研究生中选拔、培训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有效缓解军校专业心理服务力量不足的压力。

2.2 满足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需要 研究显示,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压力、需要得到心理帮助时,59.4%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17.7%会选择沉默,8.6%会选择向可以信赖的老师和长辈倾诉,5.8%会选择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2.7%会选择告诉家长[4]。军校研究生往往排斥权威,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他们往往很重视与倾诉对象交流时的气氛,希望能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自己的问题。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心理辅导能很好地满足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需要。

2.3 有助于军校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军校研究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以往军校研究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使军校研究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在学习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之后学以致用,不仅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军校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4 提高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国内外研究显示,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在某些方面给受助者带来积极的变化,在使当事人情绪好转这个层面上最为有效。由此可见,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受助者遇到心理困扰时及时提供鼓励和支持,不但能使其增加信心、实现有效调节,而且还能使其在情绪、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变化和改善。朋辈心理辅导对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 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3.1 选拔队伍 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潜质。因此,首先应严格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一个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生观、助人的爱心和耐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选拔出来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是在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价值等方面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在共情等方面要具有良好的唤起与提升,具有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在选拔过程中,可借助艾森克人格问卷、SCL90问卷、倾听商数自评量表等测验进行筛选[5]。

3.2 系统培训 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如何,取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对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系统培训非常重要,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培训、辅导原则与道德的培训两个方面。知识技能培训主要包括: 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自我分析、管理和调控能力和技术,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主要理论和知识,心理调节与干预技术以及会谈的技能技巧等。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还要遵循辅导与咨询的道德规范,不可利用受助者可能产生的感激之情为自己谋取私利或发展工作以外的利益关系。在培训形式上,主要包括引导阅读专业书籍、听专家讲座、进行案例分析、开会交流心得、观摩心理电影、教师指导下的模拟咨询等。

3.3 分层互助 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只有结合军校研究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才能更好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因此,应建立分层心理互助模式。建立由高年级学员辅导、培训低年级学员,同年级学员互助的阶梯式分层心理互助模式,能使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同年级和跨年级的心理辅导模式相结合,以建立更加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3.4 教育普及 要想充分发挥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带动作用,可以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利用校园广播、编印刊物、橱窗、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教育月(周)等系列活动对军校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互助式心理训练、心理激励、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军校研究生进行心理调适,从而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发掘潜能。

3.5 督导评估 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他们的知识、能力、经历决定了他们只能对受助者提供有限的帮助。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及时调节同学的不良情绪,缓解他们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或为个别同学做浅层次的心理咨询。当遇到的辅导困难,超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能力时, 或当受助者对其服务不满意时,要有把当事人及时转介给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意识。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在专业心理学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以便不断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技巧,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军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定期对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纠正。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是开展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之一,它的工作定位主要是发展性心理辅导。我们必须从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经验,以期进一步做好军校研究生的心理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秀娟,黄东,鲍金勇,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6(4):6367.

2 杨思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效能性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132134.

3 苏英姿.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27(4):174177.

第3篇: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助理辅导员制;高职院校;工作成效

作者简介:温文妮(1982-),女,广东紫金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东河源517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29-02

一、助理辅导员制的实施

学校聘任了一批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工作能力强,在学生中享有较高威信的优秀学生干部作为新生班级的助理辅导员,聘期为一年,主要协助辅导员新生接待、宿舍管理、学风建设、奖助贷、心理健康、思想教育等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助理辅导员聘任后,学生工作处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助理辅导员军训工作实务、学生电子档案实务、班级管理知识、与学生谈话的原则和技巧等学生工作业务知识。辅导员指导助理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培训与交流活动等。每学年学生工作处都会针对助理辅导员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成绩由工作述职、辅导员评分、学生评分、学工处评分,并选出优秀助理辅导员进行表彰。学生工作处还对优秀助理辅导员的典型事迹、工作案例汇编成册,作为下一届助理辅导员的培训教材。

二、实施助理辅导员的工作成效

1.实行助理辅导员制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

高校专职辅导员是学生的“大管家”、“保姆”,担负着思想教育、学风建设、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党务等繁重的工作,尤其现在“80末”、“90后”的大学生都非常有个性,大都处于“不服管”的阶段,这给专职辅导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与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实行助理辅导员制后,辅导员更能有的放矢的做好学生管理教育工作。

(1)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接待工作、军训工作、入学教育等。在新生接待工作中,助理辅导员是整个新生工作中的主力军,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报到工作,接待家长与新生,并且主动向他们介绍校园、学院概况及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及时将新生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反映。95%的被访辅导员认为助理辅导员在新生接待工作中的作用“非常大”,4%的被访辅导员认为助理辅导员在新生接待工作中的作用“比较大”,只有1%的人认为“作用不大”。可见,助理辅导员在新生接待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对“助理辅导员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的问题调查中,80%的新生的答案是助理辅导员在烈日中陪同他们完成了整个军训,对新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有95%的新生认为通过助理辅导员了解了更多的校园环境、各项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助理辅导员在整个新生接待及军训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协助辅导员抓好学风建设、班级管理。在大一新生中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助理辅导员要参与班级的管理及学风建设,培养班委干部,指导班级学生建立诸如早读、晨练、上课考勤等班级学习和生活制度,定期组织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等。

在“您(辅导员)对助理辅导员的班级管理与学风建设工作中的作用评价”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20%的辅导员认为作用“非常大”,35%的辅导员认为作用“比较大”,认为“一般”的有45%,没有人选择“作用不大”。虽然选择作用“非常大”的比例不大,主要是因为助理辅导员毕竟是学生,对于学生事务管理处于摸索阶段,并不能完全取代辅导员,但不可否认他们对辅导员工作的帮助。

(3)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助理辅导员与学生年龄相仿,学习、生活阅历与新生比较相近,容易取得新生的信任,与新生容易沟通;并且他们与新生都住在学生宿舍,更能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在新生调查中,在对“如果有困惑、难题,你是求助于辅导员还是助理辅导员,或其他”这一问题调查中,有75%的新生选择了助理辅导员,15%的新生选择辅导员,10%的新生选择其他人。在对“助理辅导员找你(学生)个别谈话的次数是多少次”的问题问答中,选择“0”次的人数比例仅为10%,选择“1次”的占20%,选择“2次”的占60%,选择“3次”以上的有10%,可见至少有九成的学生曾至少一次与助理辅导员进行过个别谈话。因此,助理辅导员更容易取得新生的信赖,协助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减少校园危机事件发生。

2.实行助理辅导员制有利于提高助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助理辅导员的角S是学长,还是新生的“小老师”,亦师亦友,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工作中产生并实现了强烈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实现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结合。

(1)有利于提高助理辅导员的协调、组织、管理沟通等能力。学生管理工作是个大学问,不但要有工作热情,还要有工作方法、技巧。助理辅导员要协助辅导员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要组织党团活动、培养班干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使助理辅导员的协调、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在对“从事助理辅导员工作使你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的问题回答中,有六项能力让助理辅导员由高到低选择三项,所得的结果是:A.组织管理能力(38%);B.人际关系能力(30%);C.沟通表达能力(28%);D.思想教育能力(20%);E.观察思考分析能力(19%);F.自我控制能力(18%)。其中,选择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的助理辅导员最多。另外,据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统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历年担任助理辅导员(原称作“学长”)的优秀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在为人处世、领导同事沟通交流、办事能力方面都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很多师范生在中小学中更是担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团委书记等学生工作的中层骨干干部。

(2)有利于助理辅导员培养榜样意识与敬业奉献精神。助理辅导员是新生的“小老师”,他们要在新生中树立榜样作用。助理辅导员要求师弟师妹做到的,自己就必须先做到,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成为新生的表率。在对“从事助理辅导员工作以后,你对言传身教的认识”问题中,有65%的助理辅导员选择了“比以往更加深刻”,35%的助理辅导员选择了“比以往有所深化”。

助理辅导员在指导新生学习、生活,帮助新生处理各类难题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在工作过程中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热情与奉献精神。同时,助理辅导员的身份是学生,完成辅导员布置的工作任务需要花费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并且是没有任何工作报酬的,这就需要助理辅导员有高度的敬业、奉献精神。在回答“从事助理辅导员,对你培养敬业与奉献精神的帮助有多大”这一问题时,有65%的助理辅导员选择了“非常大的帮助”,只有3%的学生选择“有一点点帮助”。

3.实行助理辅导员制有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众所周知,新生在刚入校时由于不熟悉新环境,往往很难快速改变其在高中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型、自我型心理状态。而且,这些“80末”、“90后”的独生子女,离开了父母、亲人的管教与照顾后,很难快速适应独立的大学生活,且可能会对自己放松要求;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他们对大学的新鲜感和考上大学的兴奋感也在逐渐消失;有的新生来到陌生的环境,在与同学相处中有很多的困惑;有的新生参加了多个社团,无法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有的新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感到迷惘;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使新生不知所措。这些都需要助理辅导员的悉心引导与帮助,使新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融入大学生活。有80%的新生认为助理辅导员在帮助他们专业学习、熟悉大学校园生活中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对助理辅导员制的几点思考

1.助理辅导员的选拔机制

助理辅导员是“优秀学生”的代名词,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对担任助理辅导员职位有着很大的积极性,因此,可以通过公开招聘或者个人申请加辅导员推荐的形式选拔助理辅导员。笔者认为通过个人申请加辅导员推荐的形式聘任助理辅导员比较理想,从高年级品学兼优、能力强、政治思想过硬的学生中挑选出合适的人选,经过辅导员的推荐,并通过在军训期间考察和试用的助理辅导员才能担任正式的助理辅导员。

部分辅导员认为:助理辅导员的学习任务重,每个班应该配备2~3个助理辅导员。笔者认为每个班配备一个助理辅导员是比较合适的,如果班级助理辅导员过多,容易在管理班级时出现意见不统一等问题,不利于班级管理。

2.助理辅导员的管理机制

在实施助理辅导员制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助理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概念模糊,不清楚具体的工作职责,还有部分助理辅导员没能处理好与所带班级辅导员的关系,管理越位。学校要完善培训机制,在岗前培训的时候介绍助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可邀请往年优秀的助理辅导员传授工作经验教训,保证助理辅导员上岗时基本熟悉工作任务与流程。助理辅导员工作一段时间后会碰上新的问题和困惑,在这个时期也要开展团队交流活动,共同探讨研究工作中的新问题,这种交流有利于助理辅导员后期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也会出现部分辅导员不能自觉完成本质工作的情况,这是因为缺乏有效地管理机制,学校要制订相关的管理条例,从助理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如对走访宿舍、主题班会、个别学生谈话等次数的硬性规定)、工作汇报等方面入手制订。

3.助理辅导员的考核机制

从工作实际情况来看,学期考核比学年考核更为有利。助理辅导员从第一学期的考核情况反馈中,可以了解自己工作开展的得失,在第二学期开展工作时查漏补缺。考核的办法也要多维度,尽量全面客观,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助理辅导员德、能、勤、绩的整体情况等。此外,根据调查大部分助理辅导员都表示,每月用于学生工作的费用在50~80元,尤其新生军训期间,助理辅导员工作量大、花费较多、压力较重,应该给予助理辅导员适当的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助理辅导员起到了激励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清.建立学生助理辅导员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

2009,(10).

[2]余桦,姚植兴.高校学生助理辅导员制度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

第4篇: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角S协调;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辅导不仅是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的任务,同时也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任务,心理辅导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扩展到潜在心理问题学生,甚至是心理健康学生。借鉴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开展辅导员工作,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忽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个人价值,深层次的心理动力不足的问题,体现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理念。

一、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psychological guidance)是指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和具有较高心理学素养的人员,对需要得到心理学指导的个体或群体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而学校心理辅导是为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形成和谐完美人格,从而给学生提供心理上帮助的过程。

1.消极心理学对于心理辅导的影响

当前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模式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被喻为“消防工作”或“心理垃圾处理站”,总是在做事后的补救工作。消极心理学取向也使得广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存在普遍的误解,似乎寻求心理帮助就是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这种标签效应造成的压力氛围使得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每年很多高校大学生自杀案例就是明证。

2.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辅导的诠释

积极心理学开始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关心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其二,关注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其三,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心理辅导的内涵和外延被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关注帮助学生挖掘心理潜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并将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辅导的对象不再是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都需要激发起积极成长的力量,促使他们不断自我完善人格品质。心理辅导也不再是消极的识别和治疗,而是营造积极和谐的群体氛围,从而达到主动预防的目的。心理辅导的形式不仅包含心理咨询室的高度保密的心理咨询,而且更融于心理游戏、班集体活动、辅导员班主任的个别谈话等一切教育契机之中。

二、开展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要求

1.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辅导员正在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甚至专家化,辅导员不仅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心理辅导是高度专业化的技能,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但是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很多高校采用的专家讲座式的培训形式,培训形式零散,并且由于与职务、职称晋升联系较少,培训效果受到了很大限制。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是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心理辅导的能力水平。如果能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与高校辅导员的职称、职务晋升联系起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辅导员学习心理辅导知识技能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

2.需要积极的人格品质

心理辅导要求在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心理辅导过程需要咨询师真诚、热情、接纳、宽容、尊重、通情达理。辅导员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其自身积极的人格品质对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十分重要。积极的人格品质既来自于自身的积极修炼,同样来自于关心辅导员的物质和精神诉求,关心他们的成长,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引导辅导员发现自身的美德和优势,让每一位辅导员都能体验到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工作流畅感,拥有自尊、自信、乐观和求知激情及创造力,从而使每一位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用自身的优势和美德去感受生活,积极工作,关爱学生,教育学生。

3.需要良好的角S协调能力

教育管理中,辅导员虽然可以运用人格影响力,但是难免需要运用权威影响、纪律强制、批评教育等手段,因而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经常是不平等的。而心理辅导中,辅导员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心理辅导技术,强调辅导员和学生的平等性。再者,心理辅导要求对学生隐私严格保密,而学生则担心辅导员是否会将自己的隐私作为教育其他学生的素材。因此需要辅导员具有良好的角S协调能力,将教育管理和心理辅导两种角S协调起来,角S协调性包括角S统一性和角S转换的合理性。

角S统一性。如果一个学生出现厌恶学习、违反纪律、人际关系障碍等问题,传统意义的教育管理往往浮于表面,简单地摆事实讲道理,并未深入学生的心灵,教育效果受到很大限制。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出现问题背后往往有深层的原因,他们的故事需要辅导员来倾听、接纳、理解。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辅导员,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深层次开放自己,帮助他们疏导堆积在心灵深处的负性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达到深层次教育转化。此时,教育管理和心理辅导两种角S就是统一的。

角S转换的合理性。不可否认不少学生存在着贪图安逸、自由散漫等消极心理,组织的纪律规范、活动效率需要一定的强制性,违反纪律给予批评、惩罚也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充分的教育在先,适当的批评、惩罚在后,对事不对人,尊重学生的隐私,让学生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绝不利用职权宣泄个人的消极情绪,这样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当需要心理辅导时,学生也能敞开心扉,此时的角S转换就是合理的。当然心理辅导尽可能地远离办公场所,营造一个平等、温暖、安全、隐私的环境更有利于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

三、辅导员如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中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1.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全体同学,可以促使其发现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融洽群体氛围,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更好地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为活跃班级氛围,让学生热爱班集体,热爱大学生活,可以将成员按照生日所在的季节分成春夏秋冬四个组,小组内部互相做“串糖葫芦相识法”的自我介绍,小组之间做“心有千千结”的游戏,可以开展如“绑腿跑”趣味竞赛。还可以做一些“相见欢”、“找朋友”等热身游戏,活跃团体氛围。再如针对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学习适应、宿舍人际关系、恋爱、考研、就业等发展性问题,将团体辅导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之中。笔者曾就大学新生生涯规划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第一步,“说说高中的苦”,宣泄负性情绪;第二步,描述“你眼中的大学生活”,将不合理认知显现出来;第三步,“理想与行动”,互相交流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进行自我教育;第四步,辅导员通过正反两面生动事例教育和优秀学长的交流分享,阐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通过团体辅导形式的主题教育效果远远好于被动灌输的讲座、报告等形式。

2.治疗性团体心理辅导

治疗性团体辅导就是将存在同类问题的学生组成治疗性团体,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一个领导者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成员,相比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节省时间和人力,更为重要的是团体心理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成员来说存在多个影响源。在团体情境中,成员更容易模仿学习同辈群体的适应行为,达到行为训练与人格塑造的目的,它所创造的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的情境,实践结果容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笔者就人际退缩的学生组成治疗性团体,人际退缩的学生往往缺乏人际温暖的体验,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心。针对缺乏人际温暖体验,做“蒙眼睛摇晃”、“盲人之旅”游戏,通过受助和助人的体验,增加对他人的信任和接纳,缩短人际距离。针对自我评价低,做“我说你的优点”游戏,通过他人的积极评价,改善自我意象,增强自信。人际退缩的大学生往往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遇到导致负性情绪的人或事件,使他们感到自卑、委屈、愤怒,这种负性情绪如果长期压抑在内心世界,将会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团体指导者引导成员交流,在情绪宣泄室中采用打沙包、打橡皮人宣泄负性情绪。还通过做一些户外拓展训练,发掘自身潜能,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

四、辅导员如何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辅导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优势在于辅导员在一线直接从事学生工作,一方面可以直接疏导学生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参与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困难,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心理辅导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这是辅导员的优势所在。其不足在于辅导员毕竟承担着教育管理的角S,营造温暖、平等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显得相对困难。而专业心理辅导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空间和氛围,咨询教师不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活动,来访者很少有心理顾虑,良好的咨询关系更容易建立。辅导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分三个等级,心理健康学生、潜在心理问题学生和心理问题学生。

1.第一级心理辅导针对心理健康的同学

引导学生获得学习中的快乐、兴趣、挑战性,心理辅导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而不单纯是克服对学习的焦虑。其目标是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一方面可以将个别心理辅导的倾听、接纳、共情、理解等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的同学,通过尊重、信任、欣赏、委以重任,促使其成长,通过探讨社会需要和人生价值激发其高级需要,提升人生幸福感;另一方面可以将个别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用来培训学生骨干,通过学生骨干的辐射和引领,发展学生的社会智力、人生智慧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专业之外的素质。

2.第二级心理辅导针对潜在心理问题学生

潜在心理问题也可以称之为心理亚健康,虽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心理问题,但是自卑、焦虑、自我中心、生活缺少方向感和精神动力不足让他们体验不到生活的幸福感,由于没有达到十分痛苦的程度,学生缺少主动求助的意识,因而需要辅导员主动识别并提供心理帮助。具有心理辅导素养的辅导员可以通过学业不良、人际关系障碍、生活贫困、对自己苛刻完美要求等途径发现出来。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桑志芹老师在辅导员困难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强调“不批评”观点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表面化的批评没有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学生在教师的权力面前只是表面的服从,内心深处容易形成逆反心理。个别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如尊重、同感、真诚、体谅、忍耐、关心、重视和信任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深层次的情绪疏导和认知转变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而且有利于对后进生获得深层次的教育转化。

第5篇: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团体辅导;辅导员;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15-01

1.团体辅导内涵简介

团体辅导是从英文group counseling翻译而来的。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促进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使团体中的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发源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逐渐得到世界各国认同,20世纪50年代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东欧和前苏联等国都引入或独立发展起了自己国家的心理咨询。

2.团体辅导在国内外高校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高校心理咨询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里。二战后,在美国政府的重视下,美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发展迅速,到20世纪70年代后,心理咨询已经成为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在美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是并重的。

日本高校学生服务工作中的团体辅导受美国影响较重,但是也在努力形成自己的特S。20世纪60年代,留学美国的日本学生濑稔将会心团体介绍到日本,成为日本高校从美国引进团体辅导的开始。自此,团体辅导在日本高校中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团体辅导已经成为日本高校学生服务工作中心理咨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大陆地区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政府和国内心理专家的重视下,也得到很快发展。台湾和香港地区较早,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有计划开始实施。

3.高校辅导员工作引入团体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3.1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辅导员是团体辅导实际应用最广泛、频率最高的实践者,并具有丰富的团体教育经验。主题班会、全体班长会议、宿舍同学谈心、国家助学贷款会议、国家奖助学金评审会议等,是高校辅导员经常运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通过这种主题会议形式,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如:引导全班学生加强凝聚力;提升班级核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加强班干部之间的交流,强化班干部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解决学生宿舍集体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因生活习惯不同导致的矛盾等共性问题;帮助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贫困学生正确准备材料及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经济苦难;公开、公平、公正评选先进,树立优秀典型,通过正强化,引导整体学风向好的方向发展等;这些形式正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典型特征,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实践工作中,实际上成为团体辅导应用最广泛、频率最高的实践者,并在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团体辅导经验。

3.2 辅导员充当着团体辅导的“领导者角S”。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健康和日常行为等各方面的教育、管理责任,对于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思想、心理及日常行为偏差等方面的问题,要运用自身智慧,通过各种形式触动学生,引导学生查找问题原因,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办法解决问题,最终协助学生培养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团体辅导中的领导者,要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充当领导者、教育者、调解员、好朋友、治疗师、规则制定及执行者等多种角S,通过适当参与、引导、干预等策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实现团体辅导的目的。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从事学生团体教育实际工作中,一直充当着团体辅导中的“领导者角S”。

3.3 高校班集体与团体辅导中的咨询团体类同。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工作对象,往往是同一个年级的班集体。班集体人数一般在40人左右,学生的年龄、知识等级、学历层次、思想水平等基本一致,在大学的成长阶段,都会面临学业、感情特别是爱情、深造及就业等成长问题。团体辅导的特点之一是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以一种支持性的团体氛围来推动咨询进程,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同的心理障碍。因此,班集体中的学生,实际上正是团体辅导的成员。

4.高校辅导员实施团体辅导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团体辅导前团体的选择要注意问题的共性特征。团体辅导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阶段、分团体进行,解决共同性的问题。比如:新生入学阶段的适应性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教育;贫困学生团体的树立自信心教育;学生干部培训;大学生情感教育等。

4.2 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建立平等、亲切、友善和互相信任的氛围,是团体辅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动环节,在此基础上团体成员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并最终实现预期辅导目标。因此,作为团体的领导者,辅导员必须要取得全体成员的信任,是取得团体辅导成功的一个重要要求。而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才能让团体中的学生信任,并建立起良好的活动氛围,为引导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驾驭现场的能力。团体辅导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即可导致整个活动失败,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驾驭现场的能力,才能确保整个辅导过程有序进行。驾驭现场,多谋、察微、善言、敏行,是不可或缺的。

4.3.1 多谋。丰富的经验,善于预测活动的预期效果,特别是成员的预期反应,有助于提前做好对策。

4.3.2 察微。作为团体辅导的领导者,仅有观察力是不够的,必须细致认真。团体辅导总体脉络为骨,各个环节的活动为肉,骨肉相连,纷繁复杂,但又相辅相成。因此领导必须在把握总体脉络的前提下,深入每一个微观活动,并且擅于抓住成员的细节反应,防止出现负面情绪,有时抓住成员的一个细微反应,可对整体辅导效果产生深远影响。

4.3.3 善言。在进行团体辅导时,擅于运用语言技巧,运用具有感染力、个性化、幽默的语言,烘托轻松、融洽的氛围,或者达到“化险为夷”的目的。

4.3.4 敏行。快速的反应,能够在发现成员出现有益或者负面反应时,及时有效地作出处理。

参考文献:

[1] 夏文芳.高校辅导员工作引入团体辅导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8.(4):94-95.

[2] 韩丹.团体辅导与高校辅导员工作方式创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5):64-66.

[3] 曹静.团体辅导与学生成长[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2(3):14-17.

[4] 格拉丁.心理咨询--一个综合的职业(第五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00.

第6篇: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团体辅导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

1 将“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针对相对封闭的团体—班级的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是“授之以鱼,而且是授之以渔”。说“授之以鱼”,是因为班级氛围和同学关系的改善,可以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之面对成长困惑时有外在的“缓冲带”和“支持系统”。说“授之以渔”,是因为在温暖、接纳、支持的班级氛围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新行为、调整新认知,从而自我成长。

(2)扩大心理辅导的受众面。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很有效,但是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同班同学在相同的环境中,相同的班级氛围、相似的发展挑战使其发展问题有相似性。例如:冷漠的班风对全体成员的负面影响、大一阶段的“适应”问题、大二阶段的“个人成长”问题、大三阶段的“发展选择”问题、大四阶段的“就业困惑”问题……

(3)完善建立健康教育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通常是“校—系—班”三级体系,前两级系统中的队伍素质和工作实效性正在逐年提高,而班级层面的基层工作虽重要却薄弱。专兼职心理老师直接深入班级,或有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辅导员,以全班同学作为辅导对象进行团体辅导。不仅可以给心理委员和班干部起到“示范”作用,而且直接帮助学生树立心理成长意识、促进和谐班风的形成、提高成员的互助效果。

(4)完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支持系统有密切的关系,而班级是其大学四年最重要、最稳定又最难回避的环境。积极的班级氛围就像大学生的“心灵家园”,让成长的烦恼烟消云散。茫然时有人探讨,困难时有人扶持,愉悦时有人分享……而消极的班级氛围就像大学生的“污染源”,让原本艰难的成长之旅雪上加霜。漠不关心让人没有归宿感,恶性竞争让人惶恐不安……

2 将“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的形式可行。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以“全班成员”作为工作对象,以“全班成员”的共同发展需求作为辅导目标,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的心理辅导。所以,团体辅导形式不变,只需要根据对象的特点调整相应的辅导目标和活动方案即可。

(2)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更便于组织。辅导对象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使团体辅导更便于组织。一是更好安排团体辅导的时间;二是人员更固定,助于提高安全感;三是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干部的力量,使其成为团体辅导活动的得力助手和行为榜样。

3 将“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1 有利于心理辅导作用的长期发挥

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可谓“一期辅导、长期受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咨询、干预、团体辅导在辅导结束后,就需要当事人(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21页)自己消化、自己成长。但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可以通过全班整体性的氛围改变、心理素质提高和关系的改善,为个体的心理成长长期提供良好的环境。

3.2 理论分析

一是成员进人团体后会发觉其他人也具有相同的困扰,他的问题并不独特,这种观念的改变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二是在团体中,成员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感情支持。这种帮助和支持显然要比只有主持者一个人时太得多,有力得多。三是在团体中,成员不仅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也会尝试去帮助他人,这种助人的体验会使他对自己有一个薪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加自信心。四是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在其中成员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而不必担心受到伤害,可以等新行为已经成功时再将其应用于社会中,这样就避免了直接在社会中锻炼新行为易受到的打击。

3.3 主观评价

3.3.1 学生主评价

主观评估表明,8次团体心理辅导后,成员在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开放程度、自我接纳、对人欣赏、接纳他人、关心他人、口头表达、拒绝技巧等方面的自我评价都有显著提高。

实验组成员在分享和书面作业中,对这次团体辅导活动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许多同学在作业中写道“总的感觉是舒畅”,“能参加这样的活动真好”,“家人反映我自信了”,“我敢大胆的发言了”,成员在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互助行为常有发生,成员间联系很频繁。

3.3.2 班干部观察

通信0902班班长邓xx同学说:“通过这门团体辅导课,良好的班级氛围在无形中逐渐形成。这些‘形散神不散’活动的效果胜过了苦口婆心的说教与动员。大家彼此更关心,更踊跃地参加各类班级活动,我们组织班级活动容易多了。当然我们班干部通过团体辅导课程也领悟到,对同学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凝聚更多的人心,更多的熟悉、尊重、欣赏与支持会让大家的心更近。”

3.3.3 辅导员观察

辅导员李贝老师反馈:“我明显感觉没上这门课的班级还是老样子,上了这门课的班级现在大家‘玩成一片、学成一片、干成一片’,真让我高兴、真让我放心!”

4 将“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1)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是还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有的学生还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导致有些学生的心理成长动机不强。他们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可能行为退缩、应付或封闭自我。

当然针对这类学生,更需要领导者通过持续的接纳、支持,充分的热身,从而对他们感染情绪、打消顾虑、融入集体,进而促进其自我成长。

第7篇: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学生工作;学生辅导助理;学生自我管理

一、学生辅导员助理的定位

高校学生辅导员助理首先是学生,不管其从事何种 活动,扮演何种角S,学习是首要任务。高校辅导员助理是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辅导员而言,辅导员助理是其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能及时、准确地落实辅导员的意图,配合完成各项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情况并反馈;对学生而言,辅导员助理是学长,是大学生活的引路人,能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学生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辅导员助理与学生可以说是同一层次的两个横向系统,他们之间的功能联系是平等和谐的输入与输出,只有出现不协调时,才提交辅导员解决。这样的协同作战能够使整个年级达到理想的管理和教育目标。

二、学生辅导员助理的作用

(一)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辅导员处于高校学生工作的基层,直接面对着广大 青年学生,辅导员工作呈现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事务烦琐等特点。辅导员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等全面工作,会议多,事务琐碎繁杂。要负责学生党支部和团总支建设工作、学生日常教育工作、学生助W贷款工作、内务卫生管理、就业指导与推荐工作、社区工作等等,这给辅导员增加许多压力。辅导员工作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开展工作也就不可能做得那么细致到位,致使工作效率不高。学校实行聘任辅导员助理 制后,一些工作可由辅导员助理去落实,工作同样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会议精神的传达、学生活动的组织、学生干部会议、学生干部的教育、同学之间小矛盾的调解、行政部门与院系间有关资料的传送、内务课室卫生的检查等等。

(二)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辅导员助理本身是学生,能够发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优势,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大部分学校教师住宿离校区较远,辅导员不能及时掌握学生课余后的思想状况、动态等信息,学生中的不良思想倾向和矛盾不能及时得到化解,容易出现学生违纪甚至违法等不安全、不稳定的情况。而辅导员助理吃、住、行都在学校,能比较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和解决学生中的突发事件和学生之间的矛盾等。

(三)在同学中树立了榜样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同学身边的榜样,影响作用更加显著。辅导员助理是学生党员,是学生干部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同学们都是看在眼里。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形象潜移默化对同学起 到正面教育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同学之间你追我赶、班集 体之间争先创优氛围。

(四)辅导员助理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辅导员助理虽然是同学中的优秀者,但是毕竟还在锻炼成长,为人处事还不是很成熟。担任助理后,需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时,需要与老师、同 学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甚至在工作中会碰到许多“钉子”。这样他们在工作中就会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掌握工作的技巧与方法,使自己不断成熟。

三、高校设置学生辅导员助理的对策

(一)要选配高素质的辅导员助理

1、要品学兼优,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较高的政治素养,在日常行为中能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热点、疑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学习成绩优秀,在新同学适应大学习中起到指导帮助作用。

2、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既要自己会干,更要善于组织协调,能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用集体的智慧做好工作。

3、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才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对同学心理健康情况的观察。

(二)要不断完善辅导员助理的各项制度辅导员助理是高校近几年实施的工作,制度不很完善,如辅导员助理的挑选、培养与教育制度,职责要求,上岗培训制度,报酬及就业推荐工作等制度。没有培养好辅导员助理,就起不到榜样作用;职责要求不明确,辅导员助理工作就放不开手脚;制度不完善,会直接或间接地 影响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三)对辅导员助理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在辅导员助理上岗前,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培训,以适应他们对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要结合教育形势,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辅导员助理的工作能力,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辅导员在接受定期培训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抓紧时间,利用一切机会,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四)做好辅导员助理的就业推荐工作辅导员助理就业工作没推荐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就难以稳定辅导员助理队伍。一方面学校挑选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时尽可能从辅导员助理中挑选,同时学校或院系还要想方设法做好就业推荐工作,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推荐他们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以解除他们的后 顾之忧,使辅导员助理的作用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郭琳琳,王福霞.浅析高校学生辅导员助理队伍建设[J].职业,2010

(21):105-105.

[2]徐晓,朱巍.论高校辅导员助理队伍建设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

第8篇: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范文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1.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涵

所谓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就是用教学的理念认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用课程的形式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用教学的标准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行为,用科学的方式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效果,促进辅导员履行教师角S,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把辅导员视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辅导员开展的具体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借助课程和教分,像考核专业课教师那样,来考核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从而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具体化、工作标准明确化、工作考核精细化。

2.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主要内容

按照教育部等有关文件规定的辅导员工作职责,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的课程体系设计为基础指导课和专项指导课两大模块。基础指导课分为六个单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单元、党团建设单元、行为引导单元、心理健康教育单元、就业指导单元和资助与服务单元。专项指导课分为九个单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课、学生党建指导课、共青团工作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资助与服务指导课、公寓生活指导课、学风与行为指导课、学生组织建设指导课。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

1.有助于辅导员明确职业角S,树立职业信心

教育部24号令明确规定,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辅导员要体现教师身份,就要站稳讲台,给学生上课。但当前辅导员主要工作方式如“开会”、“坐办公室”、“上传下达”等非常符合“干部”身份的特点。而规划、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把辅导员开展的具体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强化了辅导员的教师、干部“双重身份”,落实了辅导员教师、干部“双重待遇”,有利于辅导员树立职业信心。

2.有助于对辅导员工作的量化与考核

辅导员工作的事务性更强,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量化和考核,只能凭借辅导员的责任心。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则以辅导员上课为主要表现形式,以集体备课、课堂考勤、课后实践式作业等为必要环节,使量化考核有经验可依,且便捷可行。借助课程和教分,像考核专业课教师那样,来考核辅导员的具体工作,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地位和整体素质。另外,此种方法还有利于考核学生参与辅导员工作的情况和效果。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有助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更多的大学生。现行辅导员的很多工作方法比如谈心、家访等“一对一”进行,使得受益学生为少数,大部分学生被排除在辅导员工作视野之外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采取“一对多”形式进行,全体学生受益,有助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更多的大学生。其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计划性和系统性。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辅导员按照教学计划,依据教材,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和服务,不会因一些临时性、突发性的“问题”干扰整个教学进度,从而确保学生所受辅导员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施策略

1.充分整合利用校园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

(1)常规的校园文化活动、特S党团活动以及班团组织活动等资源。根据大连科技学院相关部门统计,2012年3月以来,院党委、学生处和院团委发文要求全校各院系探索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特S党团活动以及班团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截至2015年9月,相关类型的活动共组织达数百次。这些活动涉及思想、心理、学业、科创、文化、实践、交际、生活等主题,围绕学生成长分散地展开,几年中所形成的策划案、活动流程、教案讲义、选题列表、调研稿等资料近千份,是一笔宝贵的非正式课程资源,可以形成巨大的非正式课程教学资源库。

(2)己实现制度化的专项教育资源。以学生党校、学生团校、新生入学导航教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教育等最为显著。这类教育项目内容信息量大,知识体系己较完整,有专门教师和其他人员参与。从课程建设角度来说,己形成较完备的计划大纲、讲义教案、工作案例、需求报告等。由于这些育人专项最终的组织者、实施者是辅导员或共青团干部、学工人员等,所以获取一手课程资料很容易。

2.充分挖掘校园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

(1)保证人数充足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参与到课程化建设体系中。根据教育部要求以及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配齐一定数量的辅导员,保证辅导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尽可能具有学生事务相关学科背景(如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并具有授课经验;引导辅导员逐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行业资格;逐步完善辅导员评定高级职称和行政晋升的单独通道;创造境外研修项目等。通过这些措施,为辅导员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提升搭好平台。

(2)动员大学生资源参与课程化建设。传统观念下,学生只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被动接受教育。将学生视为课程化的重要人力资源,着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主动性、参与性等,使得师生在课程前后积极对话,共同设计课程、总结课程,教学过程中和谐互动,能达成意想不到、不可复制、及时性的教育效果。

3.争取更多的课程本身之外的客观资源

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应减少简单例会、单调乏味的通知形式,保持班级或年级有效聚集的时间,以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削减学生们对班集体观念的弱化趋势。时间安排上与教学部门协调,可固定、可灵活,一切以取得育人实效为原则。目前,开发更多的面向60人左右的小班或百人以上大班的教室和会议室场地,以及校园其他课程场地,甚至校外活动资源是课程硬件开发的重点。

第9篇: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范文

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贫困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抑郁、仇视社会等心理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地面对这些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众多压力中选取就业压力进行研究。

Lazarus认为他人的支持在摆脱困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学者开始关注社会支持,但社会支持的概念,各学科之间一直未达成统一意见,《当代社会科学大辞典》对社会支持的解释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在个体面临威胁或困难时,可以为个体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是心理障碍与心理社会压力之间的中介因子之一。

本文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客观存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亲密的,是能够被感知的。在互相交流中,人们能感受到被爱、被关心、被接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换和互动。

陶沙等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的研究发现,从社会支持来源的角度看,社会支持的构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纵向来源,如父母、老师等;另一类是横向来源,如同学、朋友等。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相对于父母,辅导员给予他们的社会支持会更直接有效,因而本文选取辅导员作为研究视角,就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2.理论研究

2.1 就业压力的相关研究

对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车文博等认为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在家庭、择业等方面的压力感高于城市大学生。林海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毕业去向的冲突、就业选择与父母意见的冲突、恋爱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他们具有较高的就业压力。朱鲲鹏发现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来源于就业环境因素、家庭社会关系因素、就业去向因素、个人能力因素、专业因素及个人看重因素。

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缺少以贫困大学生为切入点,研究社会支持对于就业心理压力的研究,因而本文重点研究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影响。

2.2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罗兰研究认为,应该从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就业指导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措施三个方面入手,加强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文爱国研究认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中间力量,在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李艳红发现贫困生相对于非贫困生而言,不善于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帮助自身缓解压力。万煌的研究表明贫困生得到的社会支持状况低于非贫困生。同时,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状况直接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的选取辅导员作为研究视角,分析其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影响效果,因此,本文的选题立意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3.研究方法

目前,肖水源的三分法在国内研究领域中得到大多数的认可,他将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本文选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研究,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跟踪与社会支持和贫困大学生就业相关的研究及最新进展,为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得出的结论奠定基础。

为了进一步的了解研究结果,本研究采用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结合的资料收集手段,最终整理出了本研究所需要的约3万字的材料。对于一手资料的获得本文采取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访谈对象为从事过就业工作的辅导员15名,正在找工作的大四贫困学生3名、正在找工作的研二贫困学生2名和即将找工作的大三贫困学生3名。本文在进行访谈之前征得访谈对象的同意,使其有所准备。

将收集整理的扎根材料,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分析后使用定性研究分析软件Nvivo10.0对得到的参考点进行编码,最后得到18个自由节点和7个树状节点。又通过对主副范畴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不断挖掘与识别,最终得出本文的核心范畴“社会支持”。

4.研究结论

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贫困大学生人格的良性塑造,应该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心之一。因此,辅导员不仅要给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支持,给贫困大学生更多关爱与呵护,而且要提高他们对支持的有效利用,更要根据性别及其他因素有区分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与辅导。

在缺乏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的情况下,贫困学生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是相对匮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导员对于他们的社会支持对于缓解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4.1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现状

4.1.1经济困难是贫困大学生就业最基本的障碍。

在求职过程中,一定的费用支出是必然的,但是经济条件困难是贫困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且不可规避的因素,这给他们的求职带来了最基本障碍。同时,家庭经济的弱势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焦虑心理,过分的焦虑将会导致他们缺乏信心和韧性,产生消极心理和被动就业心态,无形中失去一些就业机会。

4.1.2社会关系支持匮乏成为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来自家庭、父母或是亲人朋友的支持显得特别薄弱,他们无法指望家庭范畴内的支持,无形之中失去一些机会。同时,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贫困学生将他们的空余时间用于勤工俭学,这减少了他们与辅导员和同学的交流互动,无形中也错失了一些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

总体说来,贫困大学生的求职不仅是自身价值的实现,更承载着家人的期望,他们面临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综上所述,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的影响是积极且重要的,对于缓解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2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现状

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是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对学生提供社会支持是重要且必要的。

本文通过扎根分析,发现目前辅导员对学生提供社会支持的状态处于一般情况,甚至一些辅导员很少提供给贫困大学生专门的社会支持。这也说明在就业相关问题上,辅导员缺乏提供社会支持的意识,社会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针对贫困学生的。

由于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自身特点与现实情况,辅导员投入和支持越多,在面临就业心理压力时,学生才会敢于并且积极地寻求帮助与支持,才能更好地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才能更放松地求职,探索自己的职业生涯路。

4.2.1缺乏互动,社会支持不及时。

由于贫困大学生自身特点,他们与辅导员间缺乏互动,无法及时有效地共享社会支持。同时,由于缺乏互动,辅导员老师并不非常了解学生的求职动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心理问题等,这使得辅导员因缺乏事实基础而无法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资源支持。

4.2.2支持内容丰富,但缺乏个性化指导。

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的支持内容较其他非正式支持群体要丰富一些,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关心帮助之外,也应提供一些经济资助。辅导员应积极与贫困大学生建立起良师益友的关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在求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为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同时,辅导员老师还要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向贫困学生提供求职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提供就业信息等支持。

但是,对于贫困学生而言,他们的家庭和成长环境等都存在差异,通过扎根分析发现,他们更希望得到辅导员的个性化指导和帮助。

5.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路径思考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在就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将面临更残酷的现实,这些也造成了他们严重的就业心理压力。为了更有效地缓解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变得不可或缺。本文选取辅导员作为研究视角,基于完善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路径建议。

5.1贫困大学生档案――专属支持

辅导员通过对新入学的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健康情况等实时跟踪记录,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走访学生寝室、参加学生活动等方式积极深入学生内部,实事求是地获取和记录他们的真实信息。基于掌握的素材,建立属于每个贫困大学生的专属档案,采取“经济扶贫”和“心理扶贫”并行的方式,给贫困大学生更多关怀和帮助,为学生提供专属支持,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尤其对于毕业生,一直积累的专属支持将会高效合理地缓解贫困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5.2个性化咨询――心理支持

健康的心理是保证大学生全成长成才的基础和前提,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学生求学就业压力不断增强的今天,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由于社会、经济资源的缺乏,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及受性格原因和人际交往技巧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心理障碍问题日渐突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社会支持工作的加强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及高校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辅导员的心理咨询专业化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不同贫困学生的就业特点,辅导员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咨询,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咨询、在线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帮助贫困大学生及时获得支持和缓解就业压力。

5.3辅导员队伍建设――师资保障

辅导员队伍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学校和学生的有效连接者,发挥其自身不可代替的作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是最直接接触学生的教师团体,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的社会支持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通过科学合理配备辅导员、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加强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是缓解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师资保障。

5.4建立激励机制――提升意识

研究表明,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将有利于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如何提高其社会支持意识,本文认为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稳步开展就业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学校在建立机制监督考核辅导员的同时,应通过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如评选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就业指导优秀教师等,充分调动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鼓励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在帮助学生的时候游刃有余,只有走专业化道路,才能进一步实现职业化。

5.5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缓解压力

5.5.1加大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

在我国,对于辅导员队伍的角S定位比较“边缘化”,但众多学者认为,辅导员在高校中应既是隶属于教师队伍的,又是机关行政干部的后备人才库。如果在我国的高校中有一大批的行政领导干部是辅导员出身,某种意义上也为辅导员的未来发展指明了一定方向,更能激发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事务工作中的激情和热情。

辅导员的工作最贴近学生切实需求,日常工作繁琐且量大。作为辅导员,他们需要得到认可,在他们提供社会支持的同时,他们需要得到属于他们的社会支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肯定都是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能够继续不懈努力的坚实支撑和保障。因而,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加强社会支持的意识。

5.5.2加强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度。

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规定》的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承担教师的责任义务,而且要将自己定位为管理者。高校应加大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在队伍建设中,应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地位和职业认同度,完善其职业发展路径;加强辅导员岗前和在职培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性研究。

5.5.3实现自我效能的最大化,找到职业归属感。

辅导员对于自身的工作应有一个准确、明晰的定位,只有在找准定位和方向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实现自我效能。同样,只有在自我认可的方向上努力工作,实现自我效能的最大化,才能获得职业的归属感。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帮助自己的学生,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分内之事,摒弃错误的职业观念,把握准确的自身定位,科学合理地引导培养学生,实现自我效能的最大化,找到职业归属感,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幸福感。

5.5.4培养学生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

无论是本文所研究的贫困大学生,还是非贫困大学生,他们都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掌舵者,因而,他们要时刻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用主人翁意识指导自己实现理想与抱负。在这样的前提下,积极寻求社会支持,提高自身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也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实践项目,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个人的抗压能力等。引导学生敢于寻求帮助,用于需求帮助,并乐于帮助他人。在互助互爱中学会信任,让一切心理问题和压力都随着各方的支持减少和降低。同样,在求职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日常的积累而敢于面对困难,缓解自身就业压力。

  关于“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精选(九篇)”的知识科普到此介绍完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