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精选16篇)

2022-11-27| 编辑: 佚名| 查看: 144 |原作者: 梁芎|来自: 衙媒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精选16篇),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精选16篇)的详细内容: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精选16篇)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篇1“生命于你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精选16篇),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精选16篇)的详细内容: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精选16篇)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1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 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 向贫穷宣战, 一直在战斗, 一生都在坚守, 人的生命, 应当像你这样度过。”这是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朱彦夫的颁奖辞。

  如今, 朱彦夫年事已高, 由于右半身偏瘫, 再加上做过两场心脏支架手术, 导致他行动不便, 说话含糊不清, 但他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 关注时事新闻。刚刚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也是朱彦夫关注的重点新闻, 对一些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见解也头头是道。

  “爷爷并不服输, 他现在用自己的方式锻炼身体, 右半身行动不便, 他就做一些自创的扩胸运动。”朱彦夫的孙子朱帅宗告诉记者, 朱彦夫还一直保持着军人作风, 每日按点起床、按时吃饭, 生活非常有规律。尽管右半身行动不方便, 朱彦夫也经常写字练字, 就在前两天还写下了“英雄二连”、“感动中国”几个字, “爷爷今年89岁了, 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觉得自己还有用。”

  现在, 朱帅宗在朱彦夫教育基地担任讲解工作, 爷爷的事迹他早已背得滚瓜烂熟, 但每次讲给参观者时, 他也经常声音哽咽、湿了眼眶。从小, 朱帅宗就知道自己的爷爷与众不同, 爷爷的故事也时刻激励着他, 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只要信念不死, 只要冲锋不止,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我学到最多的就是爷爷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超人的毅力, 干一件事情不是半途而废, 一定要把它干好。”朱帅宗说, 为了传承和发扬好红S基因, 他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 将爷爷的故事传递给了无数人。他认为, 讲好爷爷的故事是自己的责任, 将爷爷的精神传承好更是自己的担当。

  在朱帅宗看来, 爷爷的梦是让大家吃饱饭, 爸爸的梦是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少, 他的梦是让朱彦夫精神闪亮小康路, 帮助家乡发展红S旅游、乡村旅游, 开辟帮助乡亲们增收的新途径。朱帅宗提到, “实际上我们都是一个梦, 我们祖孙三代在不同的年代为了一个共同的中国梦,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爷爷, 他也常常鼓励我。”

  在朱帅宗的手机里, 还保存着朱彦夫写下“与其腐烂, 不如燃烧”的照片, “爷爷的精神是我们奋斗的动力, 也是我们一家三代人努力的目标。”朱帅宗说。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2

  3月3日晚, 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名单出炉, “人民楷模”、“时代楷模”朱彦夫当选。朱彦夫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到场, 朱彦夫四女儿朱向欣代父亲到颁奖典礼现场领奖。

  “能登上领奖台, 我十分荣光, 但也觉得非常有压力, 我们作为晚辈, 向父亲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接过父亲的奖杯之后, 朱向欣既倍感荣耀, 又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

  作为朱彦夫的四女儿, 朱向欣说自己继承了父亲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

  在朱向欣很小的时候, 她记得父亲主动腾出自家的一间屋子, 买了200多本书, 成立了村里第一个图书室, 当时识字的人很少, 所以能来图书室的人并不多。治标要治本, 为了帮助村民读书认字, 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夜校, 教村民们识字, 每天拖着十几斤重的假肢往返家和夜校。作为老师的朱彦夫, 每天夜晚都要步行一公里的给村民们上课。夜校的开办, 改变了张家泉村很多人的命运, 也培养出了村里的会计和文书人员等中坚力量。

  朱向欣长大后也读了师范专业, 毕业后在沂源县实验小学做了一名人民教师。“我也把学生当作我自己的孩子, 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教书育人。”朱向欣一直在教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 20__年, 她获得了“沂源最美教师”的称号。

  朱向欣到现在依然记得小时候, 每天天还没亮就听到父亲用假肢走路“嘎达嘎达”的声音。“当然, 我也从来没觉得父亲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朱向欣看来, 朱家人从没觉得父亲是一个残疾人, 电缆、垒墙头、拾地瓜干他都能干, 一些体力活他都干, 甚至比母亲和家里其他成员干的都多。

  朱彦夫精神始终指引着朱家的晚辈。在朱向欣眼中, 父亲是一位自立自强的勇士。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 朱向欣会想到父亲的事迹。父亲能没手没脚的情况下, 做了25年的村支书, 为村里棚沟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 他还能写出《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两部长篇小说, “那我没有理由做不好工作, 父亲就是我的榜样。”说起这些时, 朱向欣的语调铿锵又有力。

  残而不废, 朱家人认为这是对朱彦夫人生最好的概括。朱彦夫的人生, 是从挑战“不可能”、突破“不可能”中走过来的, 他不仅把常人眼中的一个个“不可能”, 变成了一个个可能”, 而且创造了一个个常人做不到的奇迹。“我们能做的, 就是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职工作, 把父亲的事迹传承下去。”朱向欣说。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3

  有这样一位英雄的老战士, 他的名字叫朱彦夫, 被誉为活着的“中国保尔·柯察金”。他的传奇和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7月, 祖籍山东沂蒙山区。他1947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参军后不久, 就赶上了两场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中, 他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 多次负伤, 3次立功。

  1950年12月, 在朝鲜长津湖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 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 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两个营进行着殊死战斗。敌人每天在阵地上抛下数百颗炸弹, 山头被削去几十厘米, 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几块小弹片。在反反复复的阵地争夺中, 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 250高地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

  对敌人的再次冲锋, 朱彦夫把三挺机枪压满子弹, 不停地换位射击, 死守阵地。而就在朱彦夫再一次给机枪上子弹时, 眼前突然飞来几颗手榴弹。他迅速抓起一颗扔向敌人, 又抓起另一颗刚扔出手, 就听到“轰隆”一声巨响, 眼前一道火光, 随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 钻心的疼痛将朱彦夫从昏迷中唤醒, 身体已经被厚厚的雪花覆盖, 他想大声喊, 但喊不出声;想伸开手, 手指早已被冻坏。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头搓揉双眼和脸部, 想把沾在脸上的冰凉的东西去掉, 但拳头不听使唤, 又饥又渴之下, 他索性将这个异物吞下, 后来他才知道, 那是被手榴弹炸出来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于对生命的本能渴望, 朱彦夫咬紧牙关, 开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艰难地挪动躯体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 昏迷了多少次, 朱彦夫终于被两名志愿军战友发现救起, 紧急地送往战地救护所救治。

  由于朱彦夫的伤势太重, 他被辗转送回国内接受治疗和手术。在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 朱彦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 昏迷了93天, 流出体外的肠子被塞了回去, 医生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朱彦夫醒来后, 发现自己的双手和双腿都没有了, 痛心至极, 满脑子都是轻生的念头。想饿死, 但护理人员按时往他嘴里喂食物;想跳楼, 但没有手脚连窗台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药睡过去, 好不容易攒起8片安眠药, 吃下去却没能把自己“解决”掉。朱彦夫自杀了三次, 都没有成功。

  还是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朱彦夫:“你的命是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 千难万难, 硬从死神那里夺回来的, 你有什么资格不珍惜?”从此, 朱彦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严酷的现实是, 他的双腿从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 双臂手腕以下被锯掉, 左眼成了空洞, 右眼视力也下降到0.3。一个没有四肢、没有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 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啊!

  虽然国家对像朱彦夫这样的特等伤残军人有切实的优待和抚恤保障, 但朱彦夫认为自己“无手无脚仍是军人”, 他不甘于成为一个躺在床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人。1956年, 他放弃在条件优越的医院疗养康复, 毅然回到了故乡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回到家后, 他开始练习自己吃饭、喝水、大小便,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 慢慢实现了生活基本自理, 并尽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期间, 他还遇到了陪伴自己一生的好妻子__。

  为了实现教乡亲们学文化的目标, 朱彦夫腾出自家的一间堂屋, 用母亲做寿材的木板做成书架, 买了200多本书, 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图书室。随后, 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张家泉村第一所夜校, 夜里常常要艰难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给村民上课。夜黑路滑, 健全的人走起来都费劲, 没手没脚的朱彦夫不知在夜间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 朱彦夫被全村的8名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他开始带领张家泉村的村民们砌石垒堰、改天换地, 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 治理了3条大山沟, 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

  1960年开始, 朱彦夫带着乡亲们翻山越岭打了9口水井, 并在村里打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绘制图纸, 带领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长的灌溉渠。同时, 又成立了村林业队, 建起40亩苹果园、10万株的花椒园、2万株的桑树园。如今的村民, 单是果树每年就能收入几万元, 生活富足, 原来贫穷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1982年, 一场大病之后, 他与死神又一次擦肩而过, 朱彦夫自知年事已高, 体力不支, 主动辞去干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 英雄没有就此止步, 而是开始了另一场战斗。

  他让儿女买来笔墨纸张、参考书, 说:“我是二十六军的战士, 我要替连指导员完成他的遗愿, 把战斗经历写下来, 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样和敌人殊死搏斗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以想象, 朱彦夫写书有多大困难。残疾的身体让他吃尽了苦头:他用嘴衔笔、双臂抱笔、单臂绑笔, 三种方法交替使用。写不了几个字, 眼睛就疼得难受。他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 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

  另一个拦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 为了写成这本书, 他舔烂了4本字典。由于日夜煎熬, 他的视力持续下降, 原来的伤口发炎, 心脏病加重。不论医生怎么劝、家人怎么拦, 他始终笔耕不辍。

  熬过了严冬, 熬过了酷暑, 经过7年的努力, 1996年7月, 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发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 热血书春秋。”人们说朱彦夫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而迟浩田将军则说, 朱彦夫就是活着的“钢铁战士”!

  《极限人生》一出版, 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全国各地纷纷邀请他去作报告, 在淄博市的一场报告会上, 朱彦夫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 当场晕倒在讲台上。经抢救治疗后, 虽然保住了生命, 右半身却从此瘫痪, 没了知觉。英雄永远是英雄, 他硬是撑着病体, 经过几年的努力, 又完成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朱彦夫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他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了自己的“极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 朱彦夫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朱彦夫说, 这种荣耀和幸福, 他终生难忘!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4

  朱彦夫对张家泉村的感情非常深厚。

  1957年, 朱彦夫担任了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 只有24岁的他, 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他用25年的艰苦奋斗, 把张家泉村当成了战场, 带领着村民发起了棚沟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的“三大战役”, 张家泉村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 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镇最早通上电的村, 村民人均收入始终保持全镇第一。

  在张家泉, 一首首不断改编的民谣“三慌慌”唱出了60多年来三代人的变化:一唱“三慌慌”, 春天闹粮荒, 夏天忙得慌, 秋冬无衣愁得慌;二唱“三慌慌”, 春天有粮不慌慌, 集体生产喜得慌, 秋冬不再闹饥荒;三唱“三慌慌”, 春天花草美得慌, 夏天瓜果甜得慌, 秋冬腰包鼓得慌。如今, 张家泉村早已是“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环绕”的富裕村。

  朱向峰作为朱彦夫唯一的儿子, 不仅目前照顾着朱彦夫的日常起居生活, 还从朱彦夫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要继续带领张家泉村人发家致富。“我父亲曾经说过, 他是党的人, 这一生都在为党干事, 一生都在为老百姓干事。”朱向峰告诉记者, “回村里之后, 父亲叮嘱了我两件事:管住手, 管住嘴。其实他当年也是这样做的。”

  朱彦夫用右臂支撑, 挥动左臂用自制的工具写字

  朱向峰回村后, 也给老百姓许下了承诺:清清楚楚地来, 清清白白地走。每花一分钱, 都让村民知道是怎么花的, 让村集体全部在阳光下运行, 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直到今天, 朱彦夫还关心着家乡的发展。他经常看书看到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好点子、好经验, 就会记在笔记本上, 等朱向峰回家后告诉他, 让他不断学习农村工作的经验做法。

  今年过年时, 朱向峰给乡亲们拍了照片和小视频, 回家之后拿给父亲看, 朱彦夫看到熟悉的面孔很是激动, 因为他一直放不下的就是张家泉村。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5

  彭士禄小时候为了生存他当过乞丐, 发高烧导致瘫痪差点丢掉性命;当小游击战士时得过严重疟疾;在延安当护士时得过肺炎。留学期间, 彭士禄从没在12点钟以前睡觉。当时苏联教授每教一节课, 中方要另付80卢布的报酬, 他因此十分努力。30年后, 彭士禄忘我工作的精神依然不变, 他患胃病20多年, 总不舍得花点时间去看病。在一次现场调试的紧要关头终于支撑不住了, 经诊断为急性胃穿孔。手术在工地现场紧急施行, 他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彭士禄开始主持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开发时, 物资供应匮乏, 生活极其艰苦。那时是吃着窝窝头搞科研, 有时甚至挖野菜和白菜根, 反应堆研究室不到50个人, 每人每月的办公费才5元钱, 这还包括出差费、办公用品费。那时没有电脑, 数据都是靠仅有的一台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算盘这些工具没日没夜地算出来的。彭士禄面对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能马虎。对于任何问题都要通过调查研究、收集信息、进行试验等来搞清楚。在领导核电站建设工作时期对工程技术亲自计算主要技术经济数据;对工程进度能说出某年某月应办哪几件关键事;对技术攻关能亲自挂帅出征, 出主意, 给点子。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6

  1930年2月4日, 顾诵芬出生于江苏苏州。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 那时的飞机轰炸声成了顾诵芬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声音。日本飞机频繁在头顶上空盘旋, 炸弹爆炸震得家里的玻璃窗都发颤。经历过这样的日子, 顾诵芬说:“没有航空的话, 我们国家将来还得受人欺负, 我以后想造飞机。”就这样, 报国的种子在他心里埋下了。

  顾诵芬10岁生日时, 叔叔顾廷鹏买了架航模飞机送他, 他视若珍宝。父亲见他这样喜欢航模, 便也买了一架给他。最初的航空梦想, 便从小小的航模上诞生。此后, 他先后求学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没有制空权的军队就要被动挨打, 航空武器装备是现代战争的首战装备、决胜装备。建立独立完整并能与西方列强比肩的航空工业, 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1951年, 顾诵芬毕业后分配到航空工业局。当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难时刻, 党中央做出重大决定, 国家拿出“60亿斤小米”建设航空工业, 航空工业局成立, 新中国航空工业艰难起步。这一年, 21岁的顾诵芬便将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于1956年成立, 顾诵芬作为首批核心成员, 担任气动组组长, 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开拓者的领导下, 开启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征程。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7

  3人航天员小组中, 首次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汤洪波是湘潭县人, 他也成为湖南“飞天”第一人。

  “我喜欢听飞机起飞的时候发动机发出那种轰鸣声, 也喜欢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面钻来钻去, 这种直插云霄的感觉, 感觉很惬意。”汤洪波说。

  当年从航校毕业后, 汤洪波直接去了新疆, 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在新疆, 经过8年的飞行训练后, 他凭借出S的成绩, 成为飞行大队的大队长, 安全飞行1159小时, 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__年5月, 经过层层选拔, 汤洪波成为我国第二批预备航天员。

  进入航天员大队后, 他一直坚持各种训练, 为飞行做准备。

  现在汤洪波办公室里最醒目的位置, 还摆放着他当空军飞行员时戴的头盔, 它记载着汤洪波曾是一名优秀空军飞行员的经历。转做航天员的这些年, 汤洪波虽然没有飞, 却在时刻准备着。其间, 汤洪波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比如坐转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时狭小环境剥夺睡眠训练, 等等。每次, 他都咬牙坚持, 努力去克服, 最终通过了一项项训练。

  他始终坚信, 这是他厚积薄发为空间站建设作贡献, 贡献自己力量的时候。

  20__年6月17日, 机会终于来了。历经11年磨砺, 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的汤洪波, 带着他的飞天梦想, 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奔向苍穹。

  6月18日7点20分, 通过视频画面可以看到, 天和舱内有几个包裹已经从原来的固定位置被拆解出来, 呈飘浮状态, 航天员汤洪波手持一把电动螺丝刀, 在拧螺丝;在他旁边,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互相配合进行工作。

  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 从开舱门到航天员回到核心舱, 一共用时6小时47分钟, 远长于第一次在20__年实施的出舱活动时间。3名航天员有明确分工。

  出舱的两名航天员, 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 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 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另一名航天员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 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 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

  此次出舱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就是进行舱外全景摄像机的抬升。

  两名航天员出舱过程中, 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 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 但在有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的时候, 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地对机械臂位置进行观察, 更能与舱外航天员进行直接交流。

  通过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出舱活动, 航天员出舱能力、应急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验证, 特别是在舱外进行长时间工作, 人与装备的结合为后续航天员对空间站进行维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8

  陈家顺:“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

  【颁奖词】为乡亲卧底, 你吃遍所有的苦, 为百姓打工, 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 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 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 为了谁。

  【事迹】人物介绍:1968年出生, 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 从20xx年9月起, 陈家顺先后深入多家用工企业, 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在很多被陈家顺关照过的农民工眼里, “陈老师”好像什么都不怕。但陈家顺说自己有“软肋”, 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说你们干部骗人”。

  现年45岁的陈家顺, 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 腰板挺直, 但身材明显单薄, 脸上多少看得出知识分子气息。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 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 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 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 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 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 问题出哪儿了?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 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 他下了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 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 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 当过组装工、装卸工, 看过仓库, 当过“猪倌”。“你是农民工吗?”他说刚开始“卧底”时, 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 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 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 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 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 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 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 开始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 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 刚开始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 后来熟能生巧, 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一个月后, 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 推荐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业信息, 陈家顺逼着自己快速学习、上手。比如, 刚学会养猪, 又得适应工厂流水线上的作业。“卧底”打工时, 但凡找到用工条件相对优越的, 总会眼前一亮。他曾应聘到一家中等规模的饰品厂, 待遇和条件很不错:保底工资不低, 因工作需要加班, 厂里会补发加班费, 还有免费的工作餐。一个月后, 他介绍了20多名老乡过来, 事先郑重其事和老板谈好条件:报销工人过来的车费, 每月的工资按时发, 尽量给工人安排技术性岗位……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 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抱怨多, 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 怎么指望大伙儿相信你?我们当官的, 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 又怎么指望让老百姓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陈家顺爱给自己找麻烦, 很多农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机号, 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我们再辛苦, 终究背后是有组织依靠的, 而农民工呢?他们漂泊异乡, 无依无靠, 那是真的辛苦!”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增多, 现在陈家顺“卧底”越来越难了, 但他说, 只要心里装着农民工朋友, 即便换个方式, 也可以为他们做事。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9

  1964年, 我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 后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

  在研制中, 顾诵芬发现发动机喷流对飞机平尾效率有很大影响。当时, 国内尚无喷流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 他带领设计部门与风洞试验单位联合攻关, 在国内第一次创建了战斗机喷流影响试验方法, 发现了喷流影响规律, 该试验方法也成为后来确定发动机喷流影响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 歼8完成首飞。虽然首飞成功, 但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用飞行员的话说, 就像一辆破公共汽车, 开到了不平坦的马路上。对于引起振动的原因, 大家看法不一, 顾诵芬大胆地提出通过观察歼8飞机飞行中贴于后机身和尾翼上毛线条的扰动情况来对症下药, 他提出要亲自上天观察歼8飞机后机身流场。

  这对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来说是有很大风险的。而且因为姐夫黄志千就逝于空难, 他们家有一个约定:不再乘坐飞机。试飞员鹿鸣东得知实情, 感动地对顾诵芬说:“生死观的问题对我们飞行员来说是早已解决的问题, 只要能排除抖振, 你们就不要考虑我, 怎么飞我都干。”顾诵芬决心已下, 瞒着爱人, 登上了试飞员鹿鸣东驾驶的歼教6飞机。

  为观察清楚毛线条的扰动情况, 两机的距离和间隔都在5米左右。这样的飞行对飞行员和顾诵芬来说是一种冒险。凭着他们足够的胆量和勇气, 经过三次上天近距离观测, 顾诵芬承受着巨大的身体负荷, 终于找到问题症结, 通过后期的技术改进, 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 他和鹿鸣东也就此成为了无比亲密的战友。

  顾诵芬主持攻克了跨音速抖振、方向舵嗡鸣等技术难题, 圆满完成了歼8飞机研制任务, 结束了我国歼击机完全依赖引进的历史。1985年, 歼8飞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10

  尖端科学讲究精细严谨, 但彭士禄偏偏“大胆”。

  在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开发前期, 许多人对核动力的知识都几乎为零, 他们有学电的、有学化工的、有学仪表的, 对某个技术上的问题意见不一致, 甚至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出现这种情况, 他就对研究人员说“不要吵, 做实验, 用实验结果说话。根据实验结果, 我来签字, 我负责!”

  1970年7月, 反应堆开始缓缓提升功率。每提高一档功率, 出现的险情也越多。问题不断增加, 反对继续提升功率的意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 彭士禄力排众议, 继续提升功率, 8月30日, 他决定实现主机“满功率”。这一天, 实验现场围满了人, 负责数据运算的黄士鉴并不知道彭士禄满功率的计划, 下午六点多钟, 黄士鉴发现, 竟然满功率了!他以为自己算错了, 继续算第二遍、第三遍, 第三遍, 他才确定。

  彭士禄的“大胆”, 并非有勇无谋, “拍板”也并非胸中无数。有一次, 有人问他:“为什么敢于拍板?”他说:“其实, 有个秘诀, 一定要用数据说话。”牢牢掌握实验数据, 是他大胆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有人问他, “在潜艇核动力研制过程中, 那么多次拍板, 有没有拍错的时候?”彭士禄毫不掩饰地说:“有啊, 怎么可能没有。错了, 我就改过来, 再继续前进。只要三七开, 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干, 不然, 都准备好了, 要我们干什么?”

  就在核潜艇进行最后调试工作时, 剧烈的胃疼袭来, 彭士禄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 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穿孔, 这一次手术, 彭士禄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那一年, 他才49岁!他说:“我喜欢这个工作, 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1988年, 彭士禄又担任了秦山核电二期工程董事长, 成功实现了我国核电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到:“也许因是属‘牛’的吧, 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 不做则已, 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 忠于祖国, 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 足矣;群体团结, 是合力, 至关重要, 最怕‘窝里斗’, 分力抵消, 越使劲越糟糕, 最后变成负力, 悲矣!尽自己的力气去做正功, 没有白活。”

  大国重器, 以命铸之。他们在祖国贫弱的年代, 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 用自己坚挺的脊梁, 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几十年后, 中国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洁的核电站。一代又一代核工业人不弛于空想, 不鹜于虚声, 将青春年华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潜艇、澎湃动力的核电站, 无声, 但有无穷的力量。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11

  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名列其中, 在他的颁奖辞中这样说道:像静水深流, 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 似大象无形, 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 一步一个脚印, 志在冲天。振长策, 击长空, 诵君子清芬。

  顾诵芬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 开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 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 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去年11月3日, 20__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 顾诵芬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0年, 顾诵芬出生于苏州的一户书香世家, 祖上系有着“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美誉的苏州名门唯亭顾氏。他的父亲顾廷龙是我国著名古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5岁那年, 父亲顾廷龙应邀到燕京大学任职, 顾诵芬全家迁居北京。顾诵芬少时便立志航空报国, 高中毕业后, 他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 攻读航空工程系。1951年大学毕业后, 顾诵芬毅然投身新中国刚刚起步的航空事业, 此后的30多年间, 在基础全无、经验空白、人力缺乏、设备掣肘的境况下, 顾诵芬先后参与或主导设计研发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

  多年来, 顾诵芬院士始终关心、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20__年5月, 市科协专程拜访看望顾诵芬院士, 他亲笔寄语苏州:“科技创新, 引领苏州高质量发展。”去年10月, 市科协、姑苏区科协等共同为远在北京的顾诵芬院士寄去了精心准备的重阳礼物。顾诵芬院士亲笔致信表示感谢:“家乡如需我做什么, 我当尽力为之。”寥寥数语间, 尽是心系桑梓的拳拳深情。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12

  因为刘伯明优异的成绩让他先后在牡丹江机场和锦州飞行大队中表现得非常出S, 而后在1991年刘伯明开始执行单独飞行任务, 包括单独驾驶当时国家最新型的战斗机歼八, 这是对他新的考验, 也是对他的信任。

  1998年, 刘伯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他与翟志刚等人一同被挑选为我国的第一批航天员, 航天员与飞行员虽然都在空中作业, 但是二者的区别和难度还是相差非常大的。

  来到了新环境的刘伯明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训练, 因为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务, 这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要求, 但是刘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劲儿, 硬是咬牙挺了过来, 在20__年还被选为神舟六号的备用员。

  直到20__年, 刘伯明执行了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 与他一同前去的还有航天英雄翟志刚和景海鹏, 顺利完成任务并成功着陆的刘伯明三人被当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员”的荣誉称号。

  这也是刘伯明首次真正执行飞行任务, 而后被送到学校学习之后的刘伯明攻读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 在今年的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人员名单上, 刘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龄成功入选。

  谁能想到以四十岁的年龄还能将博士学位攻读下来, 谁能想到以五十岁的年龄还能成功入选艰巨危险的航天任务, 谁能想到这样的刘伯明曾经还有一段辍学打工的故事。

  1966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个小村子里, 刘伯明出生了, 而后几年中他的兄弟姐妹们也都陆陆续续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刘伯明在家中排名老二, 他的上面有个哥哥。

  其实那个年代的农民生活非常不容易, 因为家里的小孩太多, 而且家长们都需要出去干农活或者打工, 所以几乎很少有时间来管他们, 家里的小孩子都是哥哥姐姐们带大的。

  刘伯明作为二哥所以需要每天照顾好自己的弟弟妹妹, 替父母分担一些压力, 因为从小刘伯明就要承担家庭的责任, 这也导致了刘伯明从小就养成了拥有责任感的好习惯。

  “那个时候我跟他母亲很忙, 我们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去了, 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来, 所以家里的事情都是他(刘伯明)来做, 包括照顾这些弟弟妹妹们”。

  刘伯明不只是懂事, 在学习成绩上也是名列前茅, 虽然平时刘伯明都会跟随小伙伴一起疯玩, 小伙伴包括家长都说在家没见过他学习, 但是刘伯明依然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这对这个家庭来说既是一个好消息, 也是一个坏消息。

  起初刚进入高中的刘伯明非常好学, 并且勤奋懂礼貌的他被很多老师认可, 但是随着冬天的到来, 刘伯明每天都要步行很远的路程才能走到学校, “有一次我半夜起来, 突然听到家门响了, 我还以为有小偷过来了, 没想到是他刚从学校回来”, 刘父这样说到。

  心疼儿子每天这样辛苦的刘父于是咬牙给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 虽然是二手的, 但是也花了他一百多元钱, 这笔钱对当时的刘家来说还是不小的数字。

  可是随着弟弟妹妹们的长大, 家里的花销也越来越大, 刘伯明每次回到家中都能看到父亲蹲在门口一直抽烟, 而眉头也紧紧地皱在一起。

  父亲要供这么多孩子上学实在是负担不起, 刘伯明是明白家里的情况的, 白天上课的刘伯明每次想到父亲皱到一起的眉头都忍不住心酸。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13

  “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 你愿意改行吗?”

  “只要祖国需要, 我当然愿意。”

  对话发生的时间是1956年。问话者是到苏联访问的时任外交部副部长陈赓, 回答者是结束在苏联学习化工机械即将毕业回国的彭士禄。

  当时, 美国和苏联原子弹与氢弹已问世, 苏联也有了核电站, 而中国的核技术基础几乎为零。周恩来总理欲选择一批优秀的留学生转学核专业, 为中国今后的核发展储备人才。彭士禄就是被选中的人员之一。

  自此次对话之后, 彭士禄没有选择回国, 而是开启了在莫斯科动力学院为期两年的学习。从那时起, 彭士禄便与中国核动力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从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 到参与成功研制第一艘核潜艇, 从引进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到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秦山二期核电站……尽管拥有“革命先烈彭湃之子、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等诸多响当当的头衔, 彭士禄却说自己从事的工作都是垦荒, 且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 他更愿意称自己是“一头核动力领域的拓荒牛”。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14

  【颁奖词】秋兰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 而在仁。医者, 看的是病, 救的是心, 开的是药, 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 是济世良药。

  【事迹】胡佩兰, 女, 98岁, 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 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 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 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 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 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 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xx年7月, 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 经抢救后, 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 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 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 对患者也极有耐心, 给病人开药, 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 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 耳朵也不如以前, 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 耳朵里放着助听器, 听不清的地方, 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 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 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 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 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 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 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 连续坐诊20xx年, 坚持每周出诊6天, 风雨无阻。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15

  成为空军飞行员, 沉着处理飞机险情

  1983年高中时, 赶上空军招飞行员。聂海胜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了名, 没想到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过关, 被长春空军飞行学院录取。后来, 聂海胜回忆说, 自己是幸运的, 高中毕业时遇上了招飞。当飞行员是聂海胜的梦想, 小时候在山坡上放牛躺着睡着的时候, 从没见过飞机的他做过一个奇怪的梦, 梦见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飞上蓝天。

  被选上飞行员, 对于聂海胜来说除了高兴, 也许还有另一层含义, 到部队后生活费全部由国家负担, 这样一来就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在办妥一切手续后, 聂海胜离开故乡。临走时, 聂海胜像往常上学一样, 只背了一个书包, 没有更多行李。他死活不让母亲出门送自己, 怕母亲难过。此后, 迎接他的是漫长的军旅生涯和无比光荣的航天员经历。1989年6月12日, 聂海胜开始改装后第一次驾驶某型歼击机单飞。第二天, 他就遇上了事故。那天, 正当他准备飞向4000多米的高空时, 只听座舱外"砰”的一声爆响, 发动机停车了。瞬间, 飞机转速、高度下降, 舱内温度急剧升高。他一边镇定地向地面报告, 一边试图排除故障。

  所有的办法都尝试过了, 飞机还在下坠。这时, 地面指挥同意他跳伞。但聂海胜还想做一做努力,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把飞机开回来!他试着让飞机滑行, 但因距离太远没有成功。

  此时, 飞机距离地面只有四五百米, 急速下降的飞机带来巨大的超重过载, 动一下都很困难。最后, 他不得不按下了弹射开关, 此时他已出现了瞬间黑视, 什么也不知道。等他睁开眼, 自己已落在稻田里, 飞机摔在了离自己一百多米远的山沟里, 扎进土里十几米深, 着火爆炸了……

  聂海胜只休息调整了一两个星期就重新上天了。后来经查明, 事故原因是由于发动机压缩器上的叶片出了机械故障。鉴于聂海胜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处置险情, 想尽一切办法挽救飞机的勇敢精神, 部队党委为他记了三等功。“所以我说, 拼搏的人生最壮美!“聂海胜后来回忆说。聂海胜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 安全飞行1480小时, 是空军特级飞行员。1996年, 我国开始在全军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 聂海胜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层层选拔, 聂海胜成为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 34岁的他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 篇16

  彭士禄的同事们背后喜欢亲昵地称呼他为“彭拍板”, “这个‘雅号’是研究核潜艇时得来的。1962年, 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时。“当时的各种争论实在太多了, 他常常对研制人员说, 不要吵, 做实验, 用数据讲话, 最后他来签字。对了, 成就归大家;错了, 他来负责。”因此当时他才有了这两个外号, 一个叫“彭大胆”, 一个叫“彭拍板”。“研制核潜艇是从零开始的, 事事都等到有十分把握再干, 哪有可能?”在试验工作中, 彭士禄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拍板, 另外三分困难和风险再努力想办法克服。“没困难, 不冒风险, 哪来的创新呢?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核反应模式堆安装出现公差的善后处理, 押送核燃料元件等, 有危险有困难, 彭士禄总是冲在最前, 但在名利面前, 他却总是藏着、躲着。

  以上就是“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精选16篇)”的论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