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7篇)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例子

2023-06-01| 编辑: 佚名| 查看: 121 |原作者: 叶红雨|来自: 衙媒网

关于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7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例子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7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例子”的详细内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7篇)由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 ...

  关于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7篇)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例子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7篇)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例子”的详细内容: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7篇)由小编整理, 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猜你可能喜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例子”。

第1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永乐镇中心小学李时森

  研究题目: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实施目标:

  1、使全班学生人人都掌握修改作文的符号。

  2、学生能用修改符号, 从有无错别字、词语是否恰当、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3、让学生养成自改的习惯。

  实施步骤:

  1、让学生拥有自改的热情。

  2、教给学生修改符号。

  3、老师在黑板上教学生修改作文一至二篇。

  4、让学生掌握自改的方法。

  ⑴让学生熟悉修改符号;

  ⑵让学生掌握修改步骤;

  ⑶让学生跟老师修改:

  ⑷让学生互改后再自改。

第2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学科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和途径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 课题研究主要成员: 课题研究单位:

  实验研究主题:学科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和实践要求, 它凝结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是从价值层面对中国特S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集中表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 是国民素质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既是青少年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要素, 也是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研究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紧迫而现实的课题。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修订与验证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目标与内容的可行性和实效性。2、探讨符合实际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3、形成适合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系列活动与教育反思。4、有效提高学科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水平, 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落实课程标准, 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发掘学科教育中“立德树人”的策略。2、学科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与规律。3、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的特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渗透于学科教学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很好地补充, 变班主任单一的管理教育为全员育人, 使得学校的德育全面化和立体化。通过这样的渗透与分化结合, 德育的阵地扩大了, 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紧密了, 把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德育说教通过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溶解于课堂教学之中, 使之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教育中占领德育高地, 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位受教育者心中, 才能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关于在学科教育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主要有以下途径:

  1、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科教育的最终目标, 德为才本, 立德为先。“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在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小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以人为本, 要重视引导和满足青少年的需要, 把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他们的成长所需有机融合, 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情感中价值选择的困惑与迷茫,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增强他们接受、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驱力。

  2、在各个学科中开发隐性德育资源, 同时落实综合实践性课程, 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显性教育其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灌输式的。隐性教育是一种通过间接性、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仅仅依靠显性教育难以实现培育目标。隐性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影响学生, 达到教育无痕, 这是教育理想境界。充分开发各学科隐性教育资源, 把价值观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完善学科的课程功能, 充分发挥教师家长的人格因素, 加大实践活动中的亲历性接受、开发校园文化熏陶等隐性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过程的自然化和情境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我校将《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 让学生在祭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2014年开始, 我校坚持一周“一古诗, 一名言”, 旨在提升学生文化祭奠, 落实德育教育,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在学科教育中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把握学科渗透的规律。小学学科教学是指现阶段小学教育中所有学科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品德、综合实践、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学科, 不同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教学活动中, 应该准确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律和能力提高规律, 并且发掘知识层面之上的对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能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 寻找学科教学与德育结合的契机, 因势利导, 在知识输送的同时, 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

  总之, 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分解渗透到不同的学科教学中, 增加德育的形式, 丰富德育的内容, 扩大德育的阵地, 不同学科相互促进, 共同作用, 形成教育合力, 德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六、课题研究程序和步骤

  1.理论学习、资料搜集与整理阶段:首先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研究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阶段性特征, 加强价值观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强化自己的理论水平;其次主要搜集现有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类分析, 拓宽视野, 理性借鉴。

  2.调查研究及实践阶段:第一、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要进行具体实践,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探究学科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体验、归纳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第二、本阶段主要通过深入课堂, 和老师座谈, 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等方式来总结分析不同学科的特点, 分析立德树人在不同学科教学中贯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探讨立德树人策略与学科教学相互结合的方法和规律。

  3.分析综合阶段:通过对前期搜集资料的整理分析,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小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身份特点, 综合考虑小学德育在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完成结题报告, 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 用来指导立德树人在学科教学中的贯彻执行。七、研究成果预期形式

  1、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案例精选。2、各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初探。

  3、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最终形成结题报告)。4、各学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性资料和图片资料。

第3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中学生自主思考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课题研究主持人:赵晋兵

  课题研究的时间: 2008年 3 月 25 日

  李寨中学政史地教研组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

  “初中生独立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李寨中学政史地教研组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通过对我校近几年政史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 我们发现: 学生

  课前对新知的预习 和对旧知的温习两方面工作不能落实法实处, 有近 30% 的同 学对这类课学习兴趣低落, 在做作业方面抄袭现象较严重, 依赖性很强, 进取精 神不足, 等等。我们认为正是上述这些不良的习惯,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进步, 制 约了教学质量的新突破。俗话说, “习惯成自然”。如果让这些不良习惯漫延下 去的话, 非但严重影响了学风, 难以形成良好的校风, 而且必将延误学生的终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极大的失误。事实也告诉我们,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在新知识技术层出不穷、充满挑战的今天, 已显得尤为重要。

  再者, 面对我校突出的辉煌历史和丰盛的荣誉, 面对眼前兄弟校的发展形 势, 我们深感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广大教师积极性很高, 但又感到责任 重大。基于此, 我组根据今年市教育局提出的“教育教学管理年”的号召, 我们 通过对我校政史地等学科教学情况的实情分析、深入的研讨, 一致认为: 必须根 据学生的实情和学科的特点, 依据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 将课堂教学的重点由先 前的硬件引入与探索向教学的细处观念转变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转移, 教科研要成绩, 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为抓手, 逐步形成“我要学、我想学、我乐学”的个性特S, 探索出我们的教学思路, 创造出我们的品牌。

  鉴于以上两点, 我们决定展开课题为“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 践”研究。

  向 2、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从社会需要来看,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才, 是要 为 21 世纪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服务的, 而成才必须先成人, 育才先育人, 一个没有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

  因此, 本课题的研究, 就是

  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 使学生从小、从实处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为他们将来的发 展奠定基础。

  2、从学校的实际来看:任何课题的研究, 必须要为教育实践服务, 要为学 校的发展服务。本课题的研究, 就是要创出我们的品牌, 形成李寨中学的教育特 S, 并使“每一个李寨中学毕业生均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为大家的共识, 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也为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的可持续 发展探索一条有效的路子。

  3、从学科的特点来看, 政史地科的教学一方面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的学科 共性特点, 另一方面又具有其他学科所有具备的整合性、拓展性与实践性的个性 特点。所以对于政史地科的教学, 既要突出对“双基”(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的习惯性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养成培养, 又要注重对学生拉近课堂与课外(社会)的拓展性与实践性的探索研究的习惯培养。这样不但让学生在 “双基” 知识与技 能的习惯过程中增进自己的认识, 而且也使学生通过对课外生活的体验进而丰富 自己的课堂所学, 加深自己的体验, 丰富自己情感, 提升自己的修养。

  3、从学生个人发展来看:古语讲得好“师傅引进门, 修行在自身”, 所以 学生的个人发展,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 都离不开对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接触, 而要想达到这一点, 就必须从现在、从实处、从细节注重培养的独立思考习惯, 这样将会使其终生受益。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互学─课后帮学”的实践过程, 将现在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课前无事做、课中忙乱、课后敷衍做的不良习惯进行规范, 使 其在课前能够做到对旧知的有向的温习和对新知的整体自学, 课中做到对基础知

  识的共性整理、对重点知识的合作探究、对延展性知识的畅所欲言, 课后做到优 生、中生与上进生之间的知识补救和强化。

  通过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规范与强化, 使整个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与教 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伴和学生与生活的互动体验场面, 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相应的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 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 培养学生能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 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A、课前自学的研究

  1.能通过对旧知的有向温习, 学生能养成自主整理知识、自主内化知识的 习惯。

  2.能通过对新知的整体自学, 学生能养成自主接受新知、自主发现和整理 问题的习惯。

  B、课中互学的研究

  1.对基础知识的共性整理研究

  通对这一内容的研究, 学生能做到借鉴《目标检查》的知识柜架提示, 提 炼出适合自己的知识整理习惯。

  2.对重点知识的合作探究研究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研究, 学生能做到针对具体知识难点或重点, 与同伴、教师之间进行互助探究, 进而养成主动参与合作、乐于与他人合作、善于发表见 解的习惯。

  3、对延展性知识的自主认识与体验的研究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研究, 学生能做到自主发展见解、认真倾听他人见解, 并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认识。

  C、课后帮学的研究 1.对硬性任务的帮学研究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研究, 学生养成自己任务自己完、自己问题主动解、他 人问题主动帮的良好习惯。

  2.对弹性任务的帮学研究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研究, 学生能将课堂中未解的问题或未能形成共性认识 的话题引入社会生活,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而丰富自己的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课题名称的界说

  通过对初中生在政史地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学习效果进行个案调 查和跟踪发现, 进而明确独立思考学习习惯养成对学习效果提升的促进作用。

  2、课题的理论内涵与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主要借鉴于市教育局提倡的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的 理论体系, 也就是注重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与个人发展的相辅相成的互动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 “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学 习效果的提升作用”为根本, 以促进学生的知识丰富、能力提升、情感升华为主 线, 以突出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为台阶, 以注重“反复抓、抓反复”的习惯养成为手段, 努力使学生在政史地科的学习中 甚至更广的学科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角类旁通, 进而养成一种受益终身的 学习习惯和掌握各种接受新知、感受生活技能。

  本课题所定位的“独立”与“思考”应当如下理解:①“独立性”重点指学 习行为的个性化;“思考性”重点指学习过程中对弹性地方或未知领域的探究化。②“独立性” 与“思考性” 的关系应当是: 前者为基础, 后是发展;前者是自学, 后是互学;前者是个性, 后者是共性。③对“独立性”“思考性”与“合作性” 的处理认识: 应当本着重视前者的意识培养, 强化后者的主动参与; 重视前者的 习惯养成, 强化后者的过程体验;重视前者的成果认可, 强化后者的兼容并蓄。④对“独立性” “思考性”培养过程中教师作用的认识:重思路引导, 弃过程主 导;重方法点拨, 弃任务包办;重信心鼓励, 弃失误批评;重因材施教, 弃一律 视人;重发展持续, 弃阶段终评。

  3、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重点对初中学生在政史地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课前准备行为、行为以及课后的强化行为表现进行研究。

  课中展开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分主课题和子课题。具体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 辅以个 案研究, 调查法、文献法等。

  2、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8年 3 月 1 日至 2008年 3 月 20日)

  主要工作是学习文件理论, 统一思想认识, 设计实施方案, 确定研究对象, 课题立项、开题及有关准备等。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 设计内容, 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2008 年 3 月 21 日至 2008年 4 月 5 日)

  主要工作根据研究课题确定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 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 对象, 讨论本课题研究采取的形式、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2008年 4 月至 2009年 6 月)

  将构建的研究目标, 设计的研究内容, 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分别在初中各年 段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作好观察、记录、分析, 收集反馈信息。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09年 7 月)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 调整、完善目标体系、研究内容、途径和方法。2、将前三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 分析, 升华为理性认识。

  3、撰写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等。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以撰写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等形 成来呈现。

  六、课题研究的重点操作内容:

  本课题由于研究所涉及范围较大, 为此我们计划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 点研究, 然后推而开去。

  详细内容见附表。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本课题研究组组长由赵晋兵担任, 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课题计划的设 计以及课题最终成果的总结和资料的整理。

  2、其他课题组成员负责方案的实施和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

  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操作

  姓名

  所任学科

  研究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上一篇: 生活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下一篇: 优秀驾驶员经验技艺汇编

  -爱拼才会赢的日志

  -网易博客

  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从古至今, 从东方到西方, 中国文化艺术, 渊源流长。

  我国最早的歌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例如传说中伏羲时的【网罟之歌】, 诗经中的【关关雉鸠】, 无论是思想内容, 还是艺术形式, 都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我们华人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着独特的风格, 在世界上, 希腊的悲剧和喜剧, 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京剧, 被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而京剧则是国之瑰宝, 是我们华人的骄, 傲

  亦是世界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你可知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你可知道诸葛亮身居空城, 面对敌兵压境, 饮酒抚琴的故事?

  列宁曾经说过:我简直每天都想听奇妙而非凡的音乐, 我常常自豪的, 也许是幼稚的心情想, 人类怎么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为么什对音乐如此痴狂?音乐 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泰戈尔说:我举目漫望着各处, 尽情的感受美的世界, 在我视力所及的地方, 充满了弥漫在天地之间的乐曲。

  【二】

  音乐, 就是灵魂的漫步, 是心事的诉说, 是情愫的流淌, 是生命在徜徉, 它可以让寂寞绽放成一朵花, 可以让时光婉约成一首诗, 可以让岁月凝聚成一条河, 流过山, 涧流过小溪, 流入

  你我的麦田 ? ?

  我相信所有的人, 都曾被一首歌感动过, 或为其旋律, 或某句歌词, 或没有缘由, 只是感动, 有的时候, 我们喜欢一首歌, 并不是这首歌有多么好听, 歌词写的多么好, 而是歌词写的像

  自己, 我们开心的时候听的是音乐, 伤心的时候, 慢慢懂得了歌词, 而真正打动你的不是歌词, 而是在你的生命中, 关于那首歌的故事 ? ?

  或许,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都藏着一段如烟的往事, 不经阳光, 不经雨露, 任岁月的青苔覆盖, 而突然间, 在某个拐角, 或者某间咖啡厅, 你突然听到了一首歌, 或是你熟悉的旋

  律, 刹那间, 你泪如雨下, 即使你不愿意去回忆, 可是瞬间便触碰了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荡起了心灵最深处的涟漪, 这就是音乐的神奇, 音乐的魅力!

  【三】

  德国作曲家, 维也纳古典音乐代表人贝多芬, 49 岁时已经完全失聪, 然而, 他的成名曲【命运交响曲】却是震惊世界, 震撼我们的心灵, 在他的音乐世界里, 你能感受到生命的悲怆, 岁

  月的波澜, 和与命运的抗衡, 这就是音乐赋予的力量!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 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其实, 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 一场艰难的跋涉, 无论遇见怎样的风景, 繁华过后, 终归平淡, 无论遇见还是告别, 相聚亦是别离, 我们都应该怀着感恩的心, 善待生命, 待善自己 ? ?每一首歌都是一个故事, 每一段音乐都是一段过往, 不知哪首歌里写满了你的故事?哪段音乐有你最美的回忆?想念一个人的时候, 是否在安静的夜晚?悲伤的时候, 是否单曲循环?高

  兴时分, 是否在音乐里手舞足?蹈

  我喜欢音乐, 没有任何理由, 音乐是我灵魂的伴侣, 是我生活的知己, 它能懂我的喜, 伴我的忧, 伴随着淡淡的旋律, 它便融入我的生命, 浸透我的灵魂。

  我喜欢音乐,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 还能丰富我的生活, 给我带来创作灵感, 一首歌, 或一句歌词, 都是我写作的素材, 都是我灵感的源泉, 它犹如涓细流, 汩汩流淌, 令我思

  绪翩翩, 令我意象浓浓? ?

  当我忧伤的时候, 我喜欢在音乐里漫步, 当我快乐的的时候, 我喜欢在音乐里起舞, 当我迷茫困惑的时候, 唯有音乐, 才是我最好的陪伴 ? ?

  【四】

  红尘喧嚣, 世事沧桑, 三千烟火, 韶光迷离, 我们在尘世间行走, 凡尘琐事总会困扰于心, 我已经习惯了, 将浅浅的心事蕴藏在文字里, 将淡忧的淡伤释怀在音乐, 委中绕 环, 律旋的婉于耳, 凄美的歌词, 萦绕于心, 当我累了, 倦了, 我只想置身于音乐的海洋, 忘记凡尘, 忘记喧嚣, 安静的去听一歌首 ? ?

第4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促使现代教育从形式到内涵发生了质的革命。信息获取的丰富性、快捷性、开放性;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生动性, 灵活性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终生学习的思想变为现实。

  2011年, 跟随着农村中学教育现代化创建的脚步, 我校积极投入创建的热潮之中。教育现代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随着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 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装备现代化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基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已被广泛使用, 但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于是我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希望通过研究打破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局面, 为学生构建开 1

  放的学习环境, 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研究目标

  1、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 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 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 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2、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Internet信息, 构建协作式学习模式, 探索普通中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3、通过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4、通过课题研究, 更新教师的信息教育观念, 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1、网络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具体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 优化教学过程, 改进学习方式, 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发掘、总结并评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 帮助教师在理解、迁移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水平, 积累相关教学经验。

  2、基于网络环境课堂协作式教学模式理论的探索与应用

  (1)协作式教学模式的四种学习方式:竞争、合作、伙伴、角S扮演。

  (2)协作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的优势, 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中的交互方式、师生关系及角S转换等。

  (3)协作式教学模式中的评价要素, 探讨一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的评价、学习方式的评价、教师主导作用的评价、教学课件、学习资源的设计、运用的评价等。

  五、研究范围

  1、“网络环境”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教学媒体这一要素已演变为独特的、丰富的网络环境, 这对课堂教学系统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

  2、协作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在讲授式与个别化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学模式, 是建立于合作学习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一种基于学习主题, 学生通过开展竞赛、协同讨论、互动的方式达成知识建构的一种模式。

  六、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手段, 通过搜集国内外信息技术开发运用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 学习其先进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等, 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七、研究程序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 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准备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 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 论

  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 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形成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根据准备的资料确立自己的课题, 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层次。

  第三阶段:主要研究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1月)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调整研究思路, 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测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八、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或论文, 其他有关材料。

第5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地区理化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迁安市野鸡坨镇丁庄子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当今世界正进行着一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主流的科学技术革命,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 已成为教学中的一种强有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育部在2000年10月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时, 提出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启动“校校通”工程, 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 广大农村地区正经历着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随着电脑使用的日益普及和学校多媒体网络设施的日臻完善, 多媒体在平常教学中的使用频率愈来愈高, 正在逐渐成为日常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2、课题研究现状

  初中理化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因此正日渐受到人们重视, 并总结出不少经验和成功的做法, 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值得关注的是, 从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现状来看, 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被广泛应用, 但其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正面效应远未发挥出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比如多媒体课件设计简陋, 基本是电子板书或者电子讲义, 功能过于单一;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忽视教学主体的参与性, 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很多教师制作课件缺乏技术性和艺术性, 导致课件设计过于花哨, 而缺乏科学性, 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等等。

  3、关键概念的界定

  (1)多媒体:广义指的是能传播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包括电影、电视、CD、VCD、DVD、电脑、网络等。狭义专指融合两种以上“传播手段、方式或载体”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 或者说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把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的信息, 混合在一起交流传播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如多媒体电脑、因特网等。本课题中提到的“多媒体”主要指后者, 兼顾前者。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 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4、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农村地区理化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旨在寻求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 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运用多媒体来辅助理化教学, 可以创设教学情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重点、淡化难点, 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此外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和学习的成功感也能起到积极作用。而作为农村中学, 多媒体大多投入使用时间不长, 多媒体教学在理化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摸索阶段, 还存在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 对更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设计

  1、研究目标

  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 进一步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 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实现信息技术与理化教学的有机融合。

  2、研究内容:

  研究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理化课堂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 并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多媒体的技术优势, 服务于理化教学;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扬长避短, 实现二者的互补,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剖析, 并提出改进措施, 用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3、实施对象和实施范围八、九年级全体学生(总体研究方式)

  4、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学习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研究资料的查找、分析与收集, 在前人或相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 进行理论分析, 比较筛选出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与结论。

  (2)调查法

  通过对理化教师访谈调查的方式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与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测试的方式对八、九年级的学生进行相关学习情况的调查。

  (3)行动研究法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寻找农村地区理化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策略、方法、途径与措施,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 行动者参与研究, 研究者参与实践, 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 边实践, 边探索, 边完善, 使理论与实践, 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案例分析法

  针对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课题组内成员间的探讨交流, 解决遇到的困惑与障碍, 寻求如何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 更好的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于理化教学。

  5、研究周期和步骤

  (1)启动阶段(2012年4月——5月)

  调查理化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及教学效果, 完成调查报告, 文献探讨, 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 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对参加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培训, 完成课题开题的有关工作, 使参加课题研究的每一位教师搞清楚课题实施的具体方案, 明确在所研究的课题中自己要承担的任务。

  (2)具体研究阶段(2012年6月——2014年1月)

  ①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分析调研我校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理化教学的现状, 围绕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 探讨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理化教学;

  ②加强素材的积累, 编写典型案例, 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

  ③根据学校和上级的安排, 积极参加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制作等评选展示活动, 通过活动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并完成课堂教学录像;

  ④在加强集体教研的同时, 加强个人进修, 通过自我学习, 校本研修, 网上学习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时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原始资料, 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评估, 及时提炼研究成果。

  (3)结题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

  对课题进行总结, 整理, 分析研究材料, 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形成成果。最后邀请课题专家组进行鉴定、验收。

  6、最终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隐性结果:

  1、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理化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学习效率提高, 教学效果有较大的改观。

  2、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能科学、熟练的利用多媒体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教学方法更加灵活,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显性结果:

  优秀教案汇编、教学实录视频文件、教学论文、终结报告。

  三、研究条件和保障措施

  1、研究组织及人员分工

  (1)组织机构

  组长:王金友

  成员:陶素艳、宁小明、孙仲红、王秋颖、李春雨

  (2)分工:

  陶素艳(中心校教研员、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报告的撰写及研究的总结工作。

  宁小明(教导主任, 主抓理化生教学):主要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研究报告的撰写及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工作。

  孙仲红(理综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研究活动的专业理论搜集、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及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工作。

  王秋颖(长期从事九年级物理教学)、李春雨(长期从事九年级化学教学):负责各班专题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活动资料的收集。

  2、研究条件

  本课题负责人王金友校长曾长期工作在教学和教研一线, 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勇于改革, 善于创新, 曾带领教师探索并完成关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和《有效教学对学生学习促进与影响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承担了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对提高初中学生能力的作用研究》的研究工作, 并已结题。

  我们课题组的教师都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掌握一定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教学骨干, 具有较强的教改意识和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 特别关注多媒体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每位教师都曾撰写过相关的论文、科研成果, 所有教师都曾在有关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每位教师都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和使用多媒体技术, 在各级优质课评比中曾取得优异成绩。

  3、保障措施

  上级部门对我校的教育工作一直大力支持, 我校已经建成省级一级图书馆, 藏有大量教育类图书、期刊和电子期刊, 供教师使用。学校还有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 有大量的教学资源, 为实现资源共享, 更好的促进教学, 学校建立了覆盖教导处、各办公室、教室的局域网, 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 并且可以上互联网查阅资料, 进行网上学习、交流。在确立此课题之前, 我校每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理论和先进经验。近几年来, 我们把“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着重研究“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结合”、“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利用多媒体开展探究式教学”等课题。通过多年努力, 我校教师逐步走出盲目整合、哗众取宠的误区, 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构建起了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4、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课程标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部

  程栋《实用网络新闻学》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

第6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意义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解决生活中发现的问题,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养成注意观察, 善于发现, 敢于质疑, 乐于探究, 勇于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 形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思维模式。

  二、研究目标

  发明适合与采集婴儿尿样标本的尿不湿

  三、研究内容

  通过对普通尿不湿的改造达到适合于采集婴儿尿液样本的作用

  四、研究方法

  实验法

  五、研究步骤

  有一次, 小姨家的小弟弟生病住院了, 医院需要给弟弟验尿。可是弟弟只有两个月大小, 根本不会自己小便, 大夫通知验尿两天了, 小姨一家也没有给小弟弟接出尿来, 这可把小姨急坏了。可是弟弟又这么小, 根本听不懂大人的话, 想尿的时候也不会说, 怎么办呢?带着这个疑问, 也带着小姨一家人的焦急, 我和妈妈回家了, 想到小姨焦急的样子,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想一个好办法, 解决小婴儿验尿的难题, 规划方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既然小婴儿都用纸尿裤, 那我就从纸尿裤下手, 解决这一难题, 不再让这么多人因此而焦急。

  我设计的方案是利用婴儿纸尿裤随时随地都可收集尿液并且不易外溢的特点, 制作一个时时收集尿样的纸尿裤。

  方案一:将纸尿裤的吸水珠取出, 挤压出尿样, 不易挤出, 尿样成分发生变化, 不可取。

  方案二:利用海绵吸水特性, 采集尿样, 海绵吸水且不影响尿样成分但易饱和, 容易外溢, 不可取。

  方案三:将海绵和纸尿裤结合, 利用其各自优势, 即可收集正常尿样, 又可防止外溢, 采纳此方案。

  材料:婴儿纸尿裤、医用针管、医用胶管、医用密封袋、医用海绵。

  由于很多材料需要医用材料, 不能利用肥旧材料, 所以有一定的开销, 但因为都是最基本的医疗器材所以并不多, 材料费可控制在10元以内。

  我所设计的产品要求环境必须卫生, 并且进行过消毒处理的, 所以整个过程我征用了爸爸的书房, 除了进行卫生消毒外, 实验期间书房是不允许其他人进入的, 而且爸爸还借来了紫外线灯, 每次实验前都照射一边。

  通过对小姨家小弟弟的使用试验, 效果非常好。

第7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经多方努力及学校领导研究决定, 我校开始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 我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的王增禄副校长及教科室怀如保主任等为首的课题研究核心领导小组。经核心小组讨论研究决定, 本课题研究将按照以下方案实施进行。

  本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内容与目标、研究的思路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的阶段任务及措施等。

  一、背景与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 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使得一个学校向深层次发展, 已经成为大家的一个共识。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校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已经具备进行课题研究的条件与实力。教学方法的陈旧与教学模式的落后也需要学校从课题研究中寻找新的生命力, 教师想搞好教学在内心上也有进行课题研究的需求。国家及上级管理部门也想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我校进行课题研究的各方面条件均已成熟。

  我校是“农远工程”项目学校, 在上级的历次“农远工程”工作检查中都获得良好的评价, 我校的信息技术的普及范围较大, 应用较为广泛。学校规范化的管理, 使得学校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料。

  通过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 丰富各学科教学的内容, 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创造环境, 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与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现代信息技术在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整合与传输时所表现出的优势能为各学科教育过程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智能化的教学过程、教学信息组织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因而, 它将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的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式。所以,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教育手段, 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并为新的教学模式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不仅是提高各科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也是创建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内容

  我们准备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 着重研究教师在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如何整合及如何把握整合的“度”, 以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效果, 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研究目标

  1、培养教师有效的教学技能, 使教师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提升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2、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探索和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 形成培训、管理全新的模式。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 实现学校真正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研究思路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 应遵循理论先行、注重实践的思想, 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第一、让教师对课程整合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正确理解,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把握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及如何在信息技术中融合其他课程的教学;第二、积极组织课题研究培训活动, 明白课题组成员的具体任务, 掌握研究的策略与思路;第三、制订好研究计划, 领略教学过程的具体的可操作性, 经常反思, 并形成书面材料;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相关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通过不断的交流, 适时调整课题的研讨思路, 达到对研究的指导作用, 使研究更具效果。在一线教学中, 要求教师按照实验要求适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最终实现有效技能, 打造教学特S, 培养创新型人才, 最终使学生获得有效高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学习效果。

  五、研究方法与途径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将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分组对比法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将会把不同的班级进行分组, 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不同方式的整合, 通过对比, 观察整合、不程度的整合和不整合的效果。

  为加强对此课题的研究, 我们将有专人搜集整理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知识, 将有专人和一些在这方面有研究的专家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联系, 为我校参与研究的人员提供理论指导。达到目的的途径如下。

  1、通过教师自学、校内集中学习、外出学习、邀请教育专家举办培训讲座, 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提出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有效技能的具体要求。

  2、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根据老、中、青教师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同程度, 制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分层学习, 梯度推进我校老中青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开展集体备课、电子备课,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 不排除传统教学技能的存在。

  4、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5、进行教学大比武, 提炼教学成果, 验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预备研究阶段(2010年4月—8月)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的研究工作纳入学年整体工作计划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成立以副校长王增禄、教科室主任怀如保为负责人、教导处主任贾培义、骨干教师陈玉军、陆希易为成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成立以各科教研组长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热爱教学研究事业的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 涉及初中年级各个学科, 并有信息技术教师参与, 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技术保证。

  2、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前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 对课题题目进行详细的研讨和论证, 最终确定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并撰写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 规定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

  3、组织课题成员集中学习有关文件, 重点是课题实施方案, 提高对课题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4、各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S,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 分别制订具有学科特S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并利用网络技术平台, 在凤阳县总铺中学教育网和凤阳县教育网上及时报道活动动态, 展示活动内容和成果。

  5、在课题研究阶段, 要求参与实验的老师每年上交参与评选的论文要尽可能的写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关的内容, 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做个很好的总结。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 小规模的分组实验(2010年9月—2011年2月)

  1、教师全面总结近些年来自身在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重点检查在过去的时间里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曾做过的事情, 总结经验与不足, 写出自己的心得与想法。然后以新的教育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为指导, 根据实验需要, 制订自己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教学计划。

  2、研究小组成员和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要在这一时期多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 使得教师对实验的课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课题小组要对全校参与实验的班级和教师做好分组。

  3、建立教师课题研究业务档案, 记载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讨论、学习、测试、竞赛等等方面的情况。参与实验的教师要对自己课后的效果及学生的表现做跟踪记录, 并做好比较。

  4、组织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 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取长补短, 以使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做得尽可能的充分和完美;到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周边学校调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 以使实验结果证据更充足, 说服更有力。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5、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 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问题, 聘请专家学者, 搞专题讲座, 以使参与实验与研究的人员获得更多的方法与启发。

  6、参与实验与研究的教师要经常性的听、评实验课, 及时发现并纠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使实验的结果更具公正性和说服力。

  7、每一位参与实验的教师都要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二年规划。(二年内每人至少学习和阅读有关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书籍若干本, 形式以自学为主, 集中学习为辅。可以适当的侧重新的教育理念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8、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 构建学习和实验的共同体。教师跟踪记录的实验结果、实验心得和教学反思, 应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定期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交流, 互通有无, 互相学习, 互补长短。

  9、参与实验的教师要注意在互联网上多多搜集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理论与经验介绍, 及时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10、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主要培训内容为课件制作、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

  第三阶段:全面实验阶段(2011年2月—2012年1月)

  1、收集前一阶段实验跟踪记录、实验心得等相关材料, 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 课题组每个成员对本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和整体评价, 并对前一阶段的成果进行总结, 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构建初步理论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行与管理机制、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 确定本阶段如何在全校大面积推行实施初步的研究成果。

  3、开展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优质学科整合课、优秀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优秀学科整合课课件等评选活动。

  4、进行课例研究, 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讨论如何让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5、深入调查研究, 认真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 课题组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技能再次进行调查, 了解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的对整合的理解与感悟及专业发展情况。

  6、在研究阶段要经常性的召开讨论会和其他座谈会, 互相交流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情况, 确立下一步的研究任务和工作重点, 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 分解课题中的任务, 将课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7、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推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讨课, 提炼经验共同分享, 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调整完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策略和模式。收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典型课例、典型的教学设计、论文等文本材料, 编辑成册。如《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集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集锦》《信息技术与多门学科整合教学设计集锦》等。

  8、召开阶段研究汇报会。将相关的研讨结果和实践结果进行对比、交流, 把提升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9、举行全校范围内的优质整合课展示活动, 并摄像保存。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

  1、收集相关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材料, 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进行总结与反思, 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

  3、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 撰写研究报告。

  4、召开专家研讨会, 指导编辑和撰写研究成果。

  5、召开最终研究成果汇报会, 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6、申请结题, 接受上级课题组验收。

  凤阳县总铺中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五日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 但愿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温水镇闫家湾小学校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 引导学校教研组的教师积极参......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经多方努力及学校领导研究决定, 我校开始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课题的......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农村学校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集体备课是校本研究的重要形式, 是全面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集思广益, 将......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的研究”二、课题的提出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促......

  以上就是博学多识的网友关于“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7篇)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例子”的解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