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集锦15篇)

2022-11-28| 编辑: 佚名| 查看: 134 |原作者: 刘谷龙|来自: 衙媒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关于小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集锦15篇),关于小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集锦15篇)的详细内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小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共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篇1: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关于小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集锦15篇),关于小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集锦15篇)的详细内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小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共15篇), 仅供参考,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学生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XX市实验小学]

  提出一个研究课题, 一般是从背景、现状和基础(或说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等三个方面去思考的。

  1.背景:即我们所面对的发展了的教育形势、新的教育观念、思想、要求或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 对教学工作实际产生了重要影响。

  2.现状: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与变化了的教育背景存在着的差异中, 我们必须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的最急切的问题。

  3.基础:对这方面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或他人所作的探索性研究, 已经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二、概念的界定:

  指主课题(有时也包括某些子课题)名称中容易产生异议的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 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

  注意:不必阐述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三、理论基础:

  课题研究试图借鉴、应用的主要理论、学说、观点、原理, 从而得出支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思想和教学理念。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达到的主要研究目标(课题的假设), 以及主课题分解为哪几个子课题, 每个子课题的具体研究任务。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子课题之间应具有较合理、紧密的逻辑关系。各子课题的研究能比较完整地表明主课题的研究框架, 这些子课题既相对独立, 又互有联系, 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能为课题组的成员落实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还可以运用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结构功能法、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历史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加以辅助。要说明准备怎样充分发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作用, 为本课题(或某子课题)的研究服务。

  2.研究对象一般是指人, 大多是指学生, 也有的是指教师。要说清楚研究的是本单位的全体学生还是某一部分学生(或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般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集、优秀教案或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观摩课(课件、光盘)、学生作品集、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汇总等等;

  七、课题组的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组成员应包括课题负责人、子课题责任人、参与研究的一线教师。对外聘的指导、顾问等人员应视他们所承担责任、义务大小、多少, 作不同的具体处理。

  课题组成员应分别负责或兼任策划、组织、协调、统筹、管理、研究、指导、顾问工作。

  八、实施步骤:

  1. 前期准备阶段:

  确立主课题, 构建子课题;组建课题组, 明确分工职责;建立、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完成论证、申报工作;制定主课题实施方案和子课题工作计划;进行必要的前期调查或检测。

  2.研究实施阶段:可分为研究实施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按实施方案进行研究, 其间可安排一次中期汇报。中期汇报不图形式上的轰轰烈烈, 要讲究实际效果, 要通过中期汇报让课题组成员看到研究的初步成果, 发现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明确下阶段的研究任务, 然后调整实施方案, 修订子课题的工作计划, 使后阶段的研究不偏离方向, 为课题顺利结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结题鉴定阶段: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和资料汇编工作, 为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课题组一般要安排三个月到一个学期时间, 作课题研究的结题准备工作并配合做好鉴定工作。要按要求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其间应多次征求上级主管部门和鉴定组主要成员对结题报告的修改意见;要根据本课题应提供的研究成果, 作好全面的准备;要填写好“成果鉴定书”的有关页面, 连同结题报告等资料, 先送交鉴定组;在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 即可举行成果鉴定会, 或呈送结题报告和成果资料供通讯鉴定。

  子课题工作计划

  一、主要研究目标:

  二、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三、工作进程安排: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主课题的名称一般是不可以更改的。如果要修改, 就必须重新申报立项。“课题的提出”仍旧要从背景、现状、基础等三个方面去作交代, 当然还必须考虑到教育形势的发展和观念、方法、理念、手段的更新。

  二、概念的界定:

  三、理论依据: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不能只作观点、理论的摘录, 而必须依据这些理论的支撑, 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提炼出自己的主要研究思想。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一般都可以分为隐性成果和显性成果两大部分。很多课题组比较重视那些显性成果(如论文的发表和获奖、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提高、学校的发展和获得的荣誉称号)和具体操作性做法的总结, 而往往忽视了隐形成果(即所引证的教育观念、思想、观点、教学理念方面的收获)的归纳和提炼。实际上, 那些隐性成果恰恰是说明为什么能取得诸多显性成果的道理和原因, 这也正是课题研究所要获得的能让教师终身受益的最宝贵的财富。

  八、研究后的思考:

  事物都应是一分为二的。任何教学研究课题往往不会取得完美无缺的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产生种种困惑, 在总结成绩、回顾研究成果的同时, 也会看到客观存在的种种不足。因此, 我们必须认真反思, 以理性的思维去认识这些曲折、困惑、不足乃至问题, 以便清新地看到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和空间, 激发起进一步研究、创新的动力。这才标志着一个学者型研究者的成熟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专著名称、作者或编译者姓名、出版发行单位、出版时间或版本。

  [小学生课题研究报告]

篇2: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供参考)

  (注意:不同的课题研究有不同的研究报告, 如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等, 一般有比较通用的格式, 但不应完全受到束缚, 此格式供主持人在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时参考)。

  一、题目

  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 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

  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

  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 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不同的课题, 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 以实验研究法为例, 

  其内容应包括: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2、仪器设备的应用;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4、操作程序与方法;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 切忌主观臆断。

  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

  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

  其内容: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

  主要内容:

  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

  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3: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比较研究, 促使幼儿教师教育培养院校重视这一能力的训练, 以“教育活动设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是幼儿园新入职教师顺利渡过“适应期”的最佳选择。同时, 增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校园共育”的合力, 共同促进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研究报告

  一个幼儿教师的职前、职中、职后都需要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用“行动”“实践”为平台, 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 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种自主的、情境化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智慧经验的体现。由此看来, 把好实践能力培养关, 才能确保学生在未来的准入、考核、工作等方面能持续发展。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几年,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xx年, 以下简称《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xx年, 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20xx年, 以下简称《规程》)等新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 对幼儿园的教学产生了新的挑战, 与幼儿园课程实施密切相关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更是成为师范院校教师们备加关注和探究的课题。《专业标准》把“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作为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一, 其中就包括“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力, 全国不少省市的幼儿教师国家编制招考更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不仅幼儿教师教育培养院校重视这一能力的训练, 幼儿园更加重视, 因为以“教育活动设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是幼儿园新入职教师顺利渡过“适应期”的最佳选择。

  如何以学生为本, 参加实践, 教学研讨, 系统引领, 全程体验, 在有限时间内、最有效地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 缩短其就业后的适应期, 为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石, 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活动设计”课程是各个层次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承担了传递3~6岁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任务。这门课程的教学,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挺高, 教师不仅要有关于活动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还要对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非常熟悉。

  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提升是幼儿园师资建设的核心任务。纵观历年来的各种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发现, 对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比较研究甚少。一直以来, 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规律不是“知识模式”, 就是“技能模式”, 而且都是坐在教室里上课或者讲座的形式居多。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职前培养)以及幼儿园教师参与的各种职后培训就可见一斑。因此, 该课题研究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二、研究假设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 旨在从教育全实践的角度探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有如下两方面的假设:

  (1)职前幼儿教师(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可能会超越职后幼儿教师(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2)同一名幼儿教师, 在职前与职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 不一定就要成长在公办园中。

  (二)现状调查

  我国幼教师资质量不高, 幼儿园教师职前学历层次普遍比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要低, 培养职前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也比较弱, 很多都是非专业师资力量改行来任教。职后培训虽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培”和“省培”, 但多人集体听讲座的形式, 只能是扩展视野还可以, 真正有效提高每一位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恐怕还要打个问号。实际工作中, 职后幼儿教师依赖现成的《教师指导用书》中设计好的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居多。不管是职前还是职后幼儿教师,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均堪忧。

  职前幼儿教师一般采用“理论阐述+案例分析+方法提炼+演练实践”的模式, 借助案例, 来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 在每个内容的教学中, 穿插渗透展示相应专业技能技巧小环节, 如讲故事、朗诵儿歌(儿童诗)、情境表演、弹琴、唱歌、跳舞、拍节奏、喊口令、学做模仿操等专业技能, 并根据教育活动设计内容进行穿插渗透展示。

  大多数师范院校在培养职前幼儿教师时, 会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注意与一线幼儿园紧密联系, 增加学生去幼儿园见习的频率及时间, 突出学以致用, 跟踪指导。关注见习后学生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 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汇报、研讨, 及时提升学生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力。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明确授课要求, 即以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形式设计并完成每一节课。

  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也不容乐观。从最近一次的幼儿园特级教师评选现场来看, 在规定的45分钟内进行教育活动设计并展开说课, 几乎没有出彩的教学设计内容, 整体水平偏低, 作为特级教师在教学方面还要起引领作用, 令人堪忧。但是, 在全省幼儿园教学能手比赛的现场, 能看到高质量的教育活动设计, 看来给的时间充裕, 教师集体研究, 领导重视, 教研共同体多次磨课, 还是有利于职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的。

  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国培情况看, 主要有这么一些方式:

  1.观摩交流、集中研讨

  安排职后幼儿教师置换到示范园跟岗学习, 或由示范园的优秀教师以讲授的方式传授教学经验, 建立城乡幼儿教师交流制度。

  在加强实践能力培训的同时, 着眼于观念转变和理念更新, 实现示范课—听课—评课相结合的园本教研机制, 以此方式提升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2.学术报告、专题讲座

  听取专家讲座和优秀一线教师主题报告、讲座等方式的理论, 与专家交流、案例分析(主题式视频切片)、主题研讨、设计教案、撰写教学论文、模拟上课等方式获得参与式体验和实际问题操作与解答, 以此帮助职后幼儿教师拓展视野、提高教育活动设计的技能和素质。

  3.课例研究、能力发展

  两个以上的学员为一个小组, 确定教学内容、备课、授课、评课和反思、修改教案, 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班授课、进一步评价和反思、分享结果。课例研究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与体验, 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 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 它以行动研究为首选方法, 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 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 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这种实践性强、重互动、成本低、易操作的特点恰好能够适应幼儿园教学和教研的特点, 通过将课例研究引入幼儿园, 可快速解决当前职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4.实践教学、现场诊断

  为每位职后幼儿教师提供三种形式的真实课堂实践教学:第一, 对每位职后幼儿教师进行课堂话语表达、教师反馈、学习策略指导、启发式教学、课堂导入、教师提问等教学技能的微格训练。第二, 每位职后幼儿教师必须参与由“设计、试讲、评课、再讲、再评”等环节构成的“一课三反思”教学实践活动。第三, 每位职后幼儿教师须参与现场说课一次, 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现场诊断和评选优秀教学设计。

  5.脱产研修、顶岗实习

  “幼教国培计划”中, “农村幼儿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是培训的重点之一, 其模式是组织支教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到农村幼儿园支教、顶岗实习, 置换出农村幼儿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进行为期3~6个月的脱产研修, 提高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示范引领学前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

  但是, 以上这些方式大都是短期的多, 开阔视野还可以, 回到原位后基本上就抛之脑后了, 没有一个长期机制来保证职后幼儿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置换脱产研修”也并没有给职前幼儿教师带来多大的收获, 有的偏远农村一所幼儿园就1名园长和1名幼儿教师, 在职幼儿教师来学习了, 留职前幼儿教师1人顶岗, 没人指点,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可想而知。

  (三)课题研究之背景与目的

  1.课题研究之背景

  前期在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课题20xx年度项目子课题《以分享阅读为载体促进教师成长研究》时, 就已经对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进行过研究, 该课题研究主要从成长途径、园本教研、指导作用三个层面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提出5条专家引领的策略:专题讲座, 让理论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教学现场指导, 让实践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反思实践, 让磨课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分层引领, 促进不同职场生涯阶段的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网络教研, 让交流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这些研究结果都对本课题研究有借鉴作用。

  除此之外, 师范院校的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幼儿园活动设计”、“游戏理论”、“学前教育学”等专业课程也尝试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 研究者都对此进行了追踪研究。1995年师范院校为职前幼儿教师开设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的课程, 本课题的研究者中有一直任教此课程的教师, 发现单凭关于“教育活动设计”的上课拿学分, 是不足以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而且在学习中, “方法”和“内容”的学习往往是分开的, 理论的学习无法跟实践结合, 学生无法就此建立起教育活动设计的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从教育全实践的角度(比如“走园活动”, 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的联合研究活动)探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 做好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一体化、连续性培养。通过工作现场的实践反思, 统领知识与能力, 在有限时间内、最有效地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缩短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期,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 增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校园共育”的合力, 共同促进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

  三、理论基础

  (一)“全实践”理念

  在教师专业发展大背景下, 实践能力无疑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能力。在“全实践”理念指引下, 将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各个实践环节有机整合, 通过工作现场的实践反思, 统领知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缩短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期,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 就是要在这种“全实践”理念的理论基础上进行。

  (二)教育生态理论

  本课题研究以生态学的视角, 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自觉运用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 直面教育热点问题, 对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 增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校园共育”的合力, 共同探究。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以研究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 深入活动现场观察, 同时与职前幼儿教师、职后幼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了解她们进行教育活动设计的思路。研究者亲临现场, 在自然情境下, 采用现场观摩教学活动、拍摄、拍照、查阅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实验、访问等多种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 汲取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尽可能地深入了解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 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并进行意义建构。主要两种研究方法如下:

  (一)行动研究法

篇4:课题研究报告

  20xx年8月至20xx年4月, 我们大兴中学语文组在原有探索的基础上, 对“中考作文升格途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 经过10个月的有效训练及按部就班的实施,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过程

  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主要着眼于中考作文提升档次的研究, 探索中考作文升格的基本途径, 寻求中考作文升格的有效方法。

  中考作文不仅决定着语文的成绩, 也决定着学生的命运, 根据调查, 每年都有相当一批学生临场发挥失常, 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够稳定, 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对写作心中无数, 拿不稳吃不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做到心中有数, 既高效又稳妥, 实在是值得特别关注并加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我们根据多年来中考所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

  造成学生作文失分的原因不外乎:

  1、给出“话题”, 拟不出富有新意的、先声夺人的“妙”题“佳”题。而题目恰恰是首先进入阅读者眼帘的, 若不能亮人眼目, 定会遭人漠视。

  2、结构平淡无奇, 嫁接组合不见新意;柳暗难逢花明, 尺水之间掀不起波澜。

  3、语言或晦涩, 毫无光彩, 或普普通通, 没有个性, 不能吸引人。

  针对此种情况, 我们结合教学的实际, 让学生通过完整的训练, 在审题、组材、语言的运用乃至于表达的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方面都能得到突破, 赢得发展, 提升档次, 从而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大致分三步:

  1、整合相关材料, 调整学生心理, 赋予学生创新的信心和理念。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实际的调查, 考察了学生作文的现状, 摸清了学生作文的底子, 了解了学生心理, 对学生进行了心理上的疏导, 让学生树立自信, 坚定创新的理念。

  从网上下载了一批优秀文章, 搜集到一批有价值的作文资料并加以优化, 进一步整和了作文的资源。

  相关调查材料见附件。

  2、具体实践, 落实写作。

  按部就班, 完成预设的初三基本的训练文题, 进行了作文的一般训练,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认认真真的书写, 细心的审题, 合理的选材等), 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在此基础上, 于实际训练中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形成创新的理念和意识, 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用三个月的时间, 16次训练, 完成三个专题:

  “巧妙拟题, 闪亮你的眼睛。”

  “精巧结构, 震撼你的心魄。”

  “个性语言, 陶醉你的情怀。”

  三个训练, 使之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 梯次递进, 综合延伸。大面积提升学生中考作文水平,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使作文的档次升格, 提供一批范文, 化解迷津, 提供一些方法, 登堂入室, 强化训练, 一步步臻于化境。

  详细材料见附件一:《轻松升格愉快作文——中考迎考作文训练全过程》

  3、材料整合与分析

  针对训练及相关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加以总结, 归纳筛选, 找出经验和不足。

  二、研究结果及成效分析

  (一)研究成效:

  1、学生受益

  由于我们计划周密, 安排妥当, 学生从切实的训练获益匪浅, 其写作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思路更开阔, 不再局限于身边人, 身边事, 同学生病老师帮, 一分钱拾来拾去, 不是宿舍便是伙房。由身边而社会、自然、宇宙……无不可入视野之事, 无不可写作之内容。

  文笔清秀了, 清词丽句迭出, 妙言巧语皆是, 不再觉得写作是一件苦事、累事、烦琐事。

  创新的意识和欲望增强了, 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 写作的欲望, 不用再一切靠老师指点, 不拨不动。

  语言成熟了, 个性化的语言让每一个同学都与众不同, 各有魅力, 尽展风彩。

  有了强烈的探究意识, 学习的气氛浓烈了, 不仅写作如此, 连带带动了其他学习, 使学生增强了主动性, 为未来个人的发展, 尊定了好的基础, 部分学分自己组稿、自己投稿且收获颇丰。

  第一次调查大部分学生不知功夫该下在何处, 特别是对题目的拟制, 无人去作专门的思考。

  结构的安排, 随意现象较严重。

  而个性化的语言, 更不愿涉足。

  经过训练, 90%以上的学生不仅知道功夫该下在何处, 且能措置得当, 着力打造亮点。

  2、教师受益

  课题的研究, 使教师积累了经验, 总结了得失, 更密切的关注教学、关注教改, 有效提高了个人素质, 不仅视野开阔, 理论素养提高, 教学理念更新, 还密切了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同台竞技, 教师的威信无形中提高了, 教师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部分教师深钻猛挖, 多方寻求, 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

  3、学校:学校受益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 带动了一大批教师不同程度的参与, 他们或提供资料, 或整合资源, 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全校的研究风气为之一新。玩游戏的少了, 无所事事的少了, 不仅减少了一些无益的扯皮现象, 还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研究成果:

  1、在本课题研究期间, 有《打造亮点引人注目》发表于《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一枝红杏出墙来——例谈话题作文的拟题艺术》发表于《中学语文报》;《开发这一片沃土》发表于《语文学习报》;《巧拟·妙扣·活引》发表于《初中生优秀作文》。同时撰写一批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的研究论文多篇, 积累了相当一批写作材料。

  2、研究期间学生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个性鲜明的文章多篇, 创作字数达数十万字。《零点调查——关注》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发表于《初中生阅读世界》;《责任是什么》发表于《作文导报》。

  3、学生多人在《语文天地网》创设个人发表页。

  作文的写作尽管涉及到方方面面, 但并不是无迹可寻, 无处下手, 只要抓住关键, 由此入手, 就完全可使你的文章得以改观。作文的升格是指在原来基础上的提高, 更要抓住关键。一般来说考场作文之所以能引起改卷老师的青睐, 首先要有独特新颖的标题, 让人一见倾心, 难以割舍。其次, 是新奇别致的结构, 使人握腕, 为之称道。再就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 叫人涵咏再三, 心向往之。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训练, 不必占用相当多的时间, 花费相当多的时间, 学生即可以大大提升作文的水准, 在中考中显露头角, 脱颖而出。

  1、拟制新颖别致的标题, 

  2、创新富有情趣的结构, 

  3、展示个性化的鲜活语言。

  训练循环往复, 突出中心, 逐步提高, 愉快作文, 轻松升格。应该说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大面积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从中考一练可以看得出来, 90%的学生的作文均较理想。

  当然, 无须讳言, 由于初三时间紧、任务重, 有些作文的教学任务受到了冲击, 部分影响了训练的效果。这些当在以后的训练和研究中予以关注, 更恰当的安排训练的步骤。

  本来想通过训练编辑一套完备的合理、有序、实用性强的作文材料, 为以后的学生作文轻松升格提供训练材料, 但受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理论水平的影响, 未能如愿, 当在以后的研究中努力补其不足, 使材料更丰富、更详实、更有实用价值, 且具备相当的理论水准。

  三、问题思考

  课题主要解决的是形式上的问题, 而作文却不仅仅是形式,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没有鲜活的内容、深邃的意境、火热的情感, 形式也就毫无意义和价值, 所以作文的升格还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审视,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更新观念, 不断的提升理论素养, 以更充实的储备, 去参与、去实施, 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驾御训练, 研究新的途径, 开拓新的渠道, 为作文教学开创爽朗的新天地。

  本课题主要面对的是初三学生, 那么初一、初二是否也可以进行呢?若进行应注意哪些问题?其心理发展、材料储备、语言历练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其课堂的设计是否可借鉴初三模式或另辟蹊径, 从其他方面入手?

  总之, 作文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拓展。我们相信, 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有一个不停思考的大脑, 有坚持不懈的毅力, 那么作文研究必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参考文献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县教科室张锐主任的指导, 参阅或借用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报》、《中学语文报》《语文学习报》等多家教育教学杂志的文章, 在此一并致谢!

  五、主要附件目录

  1、《轻松升格愉快作文——中考迎考作文训练全过程》

  2、《打造亮点引人注目》《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3、《一枝红杏出墙来——例谈话题作文的拟题艺术》《中学语文报》20xx

  4、《开发这一片沃土》《语文学习报》20xx

  5、《巧拟·妙扣·活引》《初中生优秀作文》

  6、《零点调查——关注》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初中生阅读世界》;《责任》发表于《作文导报》。

篇5:课题研究报告

  近年来, 幼儿园教学与课程的研究已从学科领域走向教学与课程特S的构建, 从而越趋综合化、多元化、现代化、个性化。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 挖掘幼儿的潜能, 构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具有特S的课程体系, 成为我园教科研工作的主要目标。围棋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 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引导幼儿走进黑白世界, 感受快乐围棋, 成为我园教师研究的热点。

  一、问题的提出

  大背景:新世纪之初, 教育改革越趋多元化。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 如何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是幼儿园研究的着眼点和着力点。20xx年, 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 幼儿园活动的开展更应注重它的多样性、丰富性、教育性, 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围棋活动是我国的国粹, 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早在五十年代, 陈毅同志就曾指出:围棋活动可以锻炼人的头脑和品格……下棋的人越多, 人才就越多!将围棋引入课堂, 国内外不乏先例。许多中小学开设了围棋课, 一些业余体校开办了围棋班, 韩国在大学开设了围棋专业, 上海罗山幼儿园以围棋为特S开展活动。围棋不仅有助于人的智力发展, 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围棋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一种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而被引入课堂, 但它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国内外研究不多, 特别是幼儿园开展围棋活动的价值与方法的研究, 几乎没有可借鉴的资料。

  小背景: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近年来进行得如火如荼, 许多幼儿园都在尝试构建自己的园本课程, 逐步形成既能体现现代的、多元的、科学化的教育体系, 又富有地方特S和幼儿园的个性特点。我园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也逐步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 部分课题在省、市、县立项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近年来, 我园把“科研兴园”放在首位, 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着力打造一支研究型师资队伍, 因而课题研究成为我们全园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我县群众围棋近年来得以大力推广, 各种棋社、围棋培训班、围棋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社会的氛围、家长的重视使得幼儿围棋教育得以迅速发展。但是,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反复、机械练习的基础上, 最终能坚持下来的只是部分儿童。如何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国粹, 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喜欢围棋, 我园课题组提出了《围棋活动内在价值与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这个课题, 并制订了研究方案, 倡导培养兴趣、潜能、轻松学棋、普及围棋。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直接目标为: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 以围棋活动作为人的主体发展的中介和手段, 探索挖掘围棋内在的教育价值, 研究开发幼儿潜能的途径和方法, 发挥围棋独特的育人功能。

  本课题研究的间接目标为:让幼儿了解围棋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激发幼儿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幼儿对围棋活动的兴趣, 掌握初步的围棋技能, 培养幼儿观察、注意、记忆、思维等能力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其一, 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其二, 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形式;其三, 以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持续反思为基本手段。

  2.调查法:

  (1)对研究对象的现状调查。在研究初始阶段, 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兴趣、能力、家庭等情况进行调查,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后开展围棋活动。

  (2)同类课题的现状调查。在开展研究活动之前, 我们对相关课题研究情况进行了调查;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也关注同类课题的研究情况, 并进行了分析, 以资借鉴。

  3.测量统计法:在课题研究之初, 我们对研究对象以及部分非研究对象的智力、非智力因素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前测查;在一轮研究结束后, 我们再次进行了后测查。

  4.个案研究法:在开展围棋活动时, 我们随意抽取部分幼儿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 对他们在围棋活动中的情况作跟踪记录、分析与记载,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5.家园协同法:努力在幼儿园、家庭中共同创设围棋氛围, 保持围棋活动开展的长期与有效性, 激发幼儿、教师、家长对围棋活动的兴趣, 共同学习围棋。为了提高家长对围棋活动的认识, 鼓励家庭开展围棋活动, 我们通过开展围棋基础知识讲座、观摩围棋活动、宣传栏介绍等多种形式, 积极帮助家长走近围棋、了解围棋, 支持幼儿园的研究活动, 并尝试在家庭中开展围棋活动。

  四、研究操作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 我们确立以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 初步构建幼儿学围棋的活动框架;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适当进行调整, 将小班幼儿也纳入研究对象, 积极开展研究活动, 初步探索幼儿园开展围棋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

  1. 确立开展围棋活动的目标。

  围棋具有科学和艺术相融、智慧和灵性相启、意志和品格兼顾的特性。幼儿园开展围棋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掌握多少围棋知识和技能, 而是通过围棋活动,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激发幼儿围棋兴趣的前提下, 开发幼儿的潜能, 即注意力、记忆力、控制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开发;二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即讲棋道, 守规则, 讲礼节, 胜不骄, 败不馁。

  2. 构建幼儿园围棋活动的框架。

  为了形成规律性的围棋活动组织体系, 我园构建开展围棋活动的框架如下:

  家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家长对围棋活动的认识, 鼓励家庭开展围棋活动, 我们通过开展围棋基础知识讲座、观摩围棋活动、宣传栏介绍等多种形式, 积极帮助家长走近围棋、了解围棋, 支持幼儿园的研究活动, 并尝试在家庭中开展围棋活动。

  3. 探索幼儿园围棋活动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开展围棋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幼儿学会下棋, 更重要的是发展相关能力, 我们开展围棋活动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围棋知识:包括围棋基础知识、围棋规则、围棋对弈常识等。

  围棋相关活动:围棋礼仪;围棋品德;围棋心理等。

  围棋历史与现实:围棋起源;围棋发展;围棋名人;围棋赛事等。

  围棋与其它学科:与数学、体育、美术等学科的融合。

  4. 尝试开展围棋活动的各种方法: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 也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方法。我们为开展围棋活动而精心设计了多种游戏, 在玩围棋的过程中开发幼儿潜能, 发展幼儿个性, 促进每一个幼儿在不同层次上提高。

  (2)观察法: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运用观察感知棋形特点、着法、位置、变化等, 使幼儿在自我调整的状态中得到发展。

  (3)想象法:想象是促进幼儿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将围棋材料、棋形及变化借助想象, 以进一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4)对比法:对比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判断能力。将围棋活动的不同结果呈现出来进行比较、分析, 锻炼幼儿判断能力。

  (5)练习法:练习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我们主要通过提供棋谱帮助幼儿进行相关问题的练习。

  (6)评价激励法:评价是围棋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围棋活动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幼儿对弈结果的评价, 还包括幼儿在活动的表现。幼儿需要得到教师、同伴的赞许和激励, 对失败的幼儿也要就某一方面进行鼓励。

  5. 探索幼儿围棋活动的主要模式:

  (1)专门的围棋教学活动:每周安排1~2课时, 在围棋室由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围棋的基础知识。

  (2)区域活动中围棋对弈:在班级开辟的围棋区中,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发邀请同伴下棋。

  (3)在其它活动中渗透围棋:在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教学和游戏活动中渗透围棋礼仪和棋艺。如:在操场上画上大棋盘, 让幼儿在玩体育游戏中巩固围棋知识;在数学活动中用棋型让幼儿认识图形和练习计算;在各类游戏中运用围棋礼仪等。

  (4)参加、观摩园内外围棋邀请赛:定期组织园内喜爱围棋的幼儿进行比赛, 提高棋艺, 陶冶情操;带领幼儿观摩并参加县内外的围棋比赛, 感受氛围, 提高棋品、棋艺。

  (5)参加社区围棋活动:定期、不定期与社区人员对弈, 研讨围棋活动, 增进交流与合作。

  五、研究成效

  1. 开发幼儿潜能, 幼儿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围棋活动开展并不是要让幼儿掌握高深的棋艺, 其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对围棋活动的兴趣, 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发幼儿的智力, 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发展。

  (1)活动兴趣显著增强。通过开展活动, 爱好围棋的幼儿越来越多。围棋虽然以抽象思维为主, 但是通过形象化的活动方法, 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活动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游戏活动时争相扮演自己喜欢的角S;在对弈时你争我赶;在比赛时大胆落子……幼儿盼着围棋学习活动, 在区角活动时争着取棋具, 平时交流的话题也常有围棋。

  (2)综合素质显著提高。首先, 围棋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棋盘的位置名称需要记忆, 棋的多少需要计算, 棋的形状需要观察:胜负判断需要分析;探讨围棋问题需要表达等, 这些对于正在发展关键期的幼儿都能发挥良好的教育效应。其次, 围棋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围棋礼仪可以修身;围棋对局可以锻炼意志力;围棋的胜与负可以培养“胜不骄, 败不馁”的心理素质等。此外, 围棋活动还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品德:爱护和认真整理围棋用具的习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遵守规则的意识;独立自主的意识;尊敬对手的品德;勇敢拼搏的精神等。

  围棋活动能充分开发幼儿的潜能, 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方位性,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它能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过三年的围棋实验研究, 幼儿的智力显著提高, 情绪情感积极高涨, 坚持性、求知欲、好胜心、意志品质较研究前显著增强, 部分幼儿得以彰显特长, 多名幼儿获得围棋段位证书。

  2.提高教师组织活动的水平, 教师科研能力有所增强。

  在课题研究的三年里, 教师们勤学习, 苦钻研, 同探讨, 共研究, 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主要表现为:

  (1)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更新。课题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实践, 思想解放, 观念更新, 表现为改善教学方法, 探索教学模式, 驾驭课堂的能力逐步提高, 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

  (2) 教师围棋专业技能与组织活动能力的增强。围棋活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从不懂围棋到走近围棋, 从掌握基础知识到成为围棋行家, 逐步成长为爱围棋、懂围棋、能下棋的能手, 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就能更好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和指导幼儿活动。

  (3) 重视总结与交流。课题开展以来, 教师们不仅重视研究实践, 同时也重视经验的总结与交流, 撰写能力逐步提高。

  3. 促进家园共育, 推动家长对围棋活动的配合。

  在开展研究活动的同时, 我园一直关注家长在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并形成了家园共育的活动网络。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效果, 我园通过专题讲座、发放围棋教材、设置宣传栏、开展观摩活动、组织家长教师幼儿对抗赛等, 努力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部分家长有一定的围棋基础, 他们除了自觉在家庭中开展围棋活动外, 同时成为我园的“家长志愿者”, 帮助我园解决研究中的专业问题。因此三者都是活动的主体, 通过围棋共同成长、相互学习, 一起收获成功。

  4. 促进幼儿园形成鲜明的办园特S。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 我园以科研兴园取得了很大成绩, 教师素质显著提高, 科研意识显著增强, 以围棋教育为主要特S的办园模式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 幼儿园在本地区知名度高, 生源充足。

  六、讨论问题

  1. 围棋活动开展中男女性别差异造成的不均衡。虽然我们十分注重活动组织形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采用分组教学, 但是女孩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普遍没有男孩高。

  2. 幼儿成长需要与教师在围棋专业水平的矛盾。幼儿园教师掌握了围棋基本知识和棋技, 并能用以指导幼儿园的围棋活动。但是, 部分幼儿的围棋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教师的指导水平显得滞后, 有点力不从心。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围棋幼师队伍, 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总而言之, 围棋让我们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 围棋活动促进了教师、幼儿、家长的共同成长。课题研究促进我园的活动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们的研究步伐将永不停息, 促进办园品位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篇6:课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建议非常具有时代特征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多年来, 国内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著述甚多, 主要围绕教师“教”的行为, 而涉及到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却极少, 也就是说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行为。我们之所以提出“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很多因素, 其中人的现代化是不可缺少的。当今时代已逐渐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 人的个性化、人性化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的发展呼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的阅读参与意识较之于过去更浓厚了;其次是今天学生的知识比之于过去要丰富得多、现代得多;再次是未来社会对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学生除了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技巧外, 还必须要掌握阅读的策略。

  二是学大于教的需要。“教”与“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在现有的课堂阅读教学中, 常常出现的是“教大于学”或者“教等于学”的现象, 造成学生阅读水平的低劣。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理念和“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 只有具备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 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超过教师所教的内容。

  三是传统教学的反思。中国的传统教学思想, 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 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或客体, 重教师而不重学生, 重传授而不重自学, 重统一而不重多样。阅读现象千人一面, 一样的阅读方法, 一样的阅读感受, 一样的阅读结果, 甚至连考试的答案也一样的标准, 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从没考虑要去创造条件, 或者去营造培植的土壤。这样做会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 又与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一致。

  四是课程标准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已经明确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不管是原教学大纲, 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都把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方式、阅读的品质, 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界定

  1.内涵揭示:个性,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 是一种个人特质”。在个性之后加上“化”, 则构成了动词, 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因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 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 所达到的不仅仅是感受和理解, 还是有创造和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实践, 形成可持续发展阅读习惯的目的, 并且使其得到长足发展的个性阅读行为, 所关注的是学生生存性的问题。

  2.外延揭示: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超越文本, 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3.特点揭示:对于阅读实践活动而言,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 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二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活动;三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 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鉴定文本的过程。可以说个性化阅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四个基本特点,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5个子课题:①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施策略的研究;②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③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与表达运用关系的研究;④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师地位与素养的研究;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评价策略的研究。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②调查研究法;③实验研究法;④总结法。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从20xx年8月到20xx年1月为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 构建实验研究的基本框架, 为课题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

  ①组建课题组, 建立课题研究班子, 健全研究制度, 培训实验研究人员。

  ②查阅文献资料, 从理论上搞清课题的界定, 并寻找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③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④论证实验研究方案, 聘请有关专家、顾问进行课题论证, 修订完善实验研究方案。

  ⑤进一步完善研究条件, 深入调查研究对象, 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

  第二阶段:从20xx年2月到20xx年6月为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抓实验工作的全面开展, 并逐步推进。

  ①召开开题论证会, 进行全面的宣传、发动。20xx年2月25日举行了开题论证会, 由开题论证组专家对课题进行认真评议、指导。

  ②20xx年3月份, 各子课题组根据开题论证会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子课题实施方案。

  ③20xx年6月7日-8日, 课题组专门邀请著名特级教师袁浩、顾美云及苏教版教材副主编李亮一行3人, 到课题实验学校——大丰市第三小学调研、指导课题实验。

  ④20xx年9月-11月, 各子课题组就第一阶段实验情况进行小结, 并写出书面小结报告, 排查实验以来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矫正实验的方向。

  ⑤20xx年12月5日-6日, 课题组在滨海县实验小学召开课题实验研讨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各县(市、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及滨海驻城小学的部分教师代表200多人参加了研讨活动。各子课题组交流了前一阶段实验情况, 并就下一阶段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⑥课题实验研讨会结束后, 东台市实验组又进一步扩大了实验范围, 实验学校由原来的安丰、许河两所小学增加到唐洋、三仓、头灶等5所小学。

  ⑦20xx年8月-10月, 各子课题组进行课题实验中期总结, 就课题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进而更好地做好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

  ⑧20xx年11月——20xx年6月, 课题组负责人分别到各实验学校了解实验进展情况, 指导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从20xx年7月到20xx年12月为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写总结报告, 申请结题鉴定。

  ①课题组及各子课题组进行认真的总结, 撰写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

  ②广泛收集实验过程的研究资料, 整理、汇编研究成果材料。

  ③自我评估, 申请结题验收, 邀请有关专家召开结题鉴定会。

  五、初步研究成果

  经过3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究, 本课题取得了如下初步研究成果:

  1.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3年来, 我们课题组始终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一核心理念开展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我们对实验学校、实验年级的学生和非实验学校、非实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比对研究。从课堂反映观察, 实验班学生学习热情高, 兴趣浓, 表达的欲望强, 语言运用能力较强;从问卷调查情况看, 实验班学生喜爱上语文课, 喜欢说话、写话练习的高达93%以上。从测试情况看, 实验班学生组词、补充句子、阅读借鉴、看图写话、作文及讲故事、回答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 且同一话题的作文也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语言特S, 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思维优势。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个性化阅读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自觉学习的意识, 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 培养了创新意识, 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个性评价、个性发展, 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初步探索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3年来, 课题组立足课堂教学, 采用示范课、研究课、常态课等多种形式, 深入研究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依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堂呈现状态、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教学环境以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念, 通过实践、探索, 初步构建了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即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建构生成。

  ——情景导入。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的基点与起始, 是营造阅读氛围、吸引孩子进入阅读情境, 激发好奇、生疑、探求的冲动阶段。这样的情景引入, 才能在课堂起始的第一时空里把孩子的视听、注意力拉过来进入个性化阅读课堂境界。

  ——感知体验。这是情景导入的自然走向: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感知体验中得以个性化阅读, 此时此境的感知体验是真正个体意义上的阅读。

  ——对话探索。对话是生本、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 也是个性化阅读中体现个性的最佳区域。孩子从感知体验中得到的收获、乐趣、思想, 需要在对话探究中沟通交流;对感知体验中产生的疑难、设想, 需要在对话中互相质疑、碰撞、争论、辩白, 甚至还有必不可免的争吵, 这是孩子发表的丰富多彩的不同意见的撞击, 在撞击中闪现智慧的火花, 产生奇思异想。因此, 对话探究的过程是最丰厚的个性化阅读的过程, 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最期盼诞生的美妙境界。

  ——建构生成。建构生成是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的个性化阅读课堂全程的顺理入情的结果。建构生成什么, 这是设计课堂模式时早先预设的个性化阅读目标。建构生成的过程是拓展、是检验, 又是新的建构生成。课堂上要创设新的情境, 让孩子已生成的知识、技能、智慧实现新的“个性化”。

  3.初步探索出学生可持续阅读的指导模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 课外阅读应是一个美妙的捷径。课外阅读使语文学习变得更丰盈。盐城市第一小学子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 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 从学生的阅读环境、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指导模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并形成了一套值得推鉴的做法。

  ①着染一种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我们在教室四周的墙上进行设计和创意, 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恋书、醉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中, 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 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精英”的事迹和感言上墙感召其他同学。

  ②创造新的阅读机制。一是师生共同阅读;二是小组合作、比赛阅读;三是开好“三会”, 即好书推介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成果汇报会。

  ③改变单一的阅读方法。一是以实践者的角S迁移方法;二是以研究者的角S投身阅读;三是以表演者的角S朗读美文。

  ④精选一批阅读内容。课外读什么书, 不仅是许多家长感到很头疼的事, 同时也使一些语文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课题组在这方面加大了研究的力度。我们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 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实用的小学阶段不同年段的推荐阅读书目(见研究成果), 同时我们还根据这个研究成果, 编著出版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手册》。

  ⑤构建三种阅读模式。模式之一:探究美文内在价值的深度阅读。

  模式之二:推进整本书阅读的主题性研读。模式之三:顺应社会而生的专题性品读。

  4.初步探索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事实上, 到目前为止, 评价改革仍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没有现成的做法和经验可借鉴。特别是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评价, 更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滨海县实验小学子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 并形成了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阅读教学评价操作模式, 即“四步评价法”: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性评价。

  ①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行为评价。通过收集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准确的数据, 按照认知规律对小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学生新的阅读过程。为了把学生平时阅读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 子课题组设计了一张小学生语文学习行为观察评价表贴在教室里, 评价内容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检测等等, 凡是在各项阅读活动中优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印在表上)。这样及时地给学生的阅读过程给予监控和评价, 并给学生予以肯定, 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的意识,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

  ②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一种状况评价, 是对学生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测试、了解, 看学生完成具体目标的程度, 主要是对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测评的知能点进行分散测试。如听力、说话、朗读等。

  ③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 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 为确认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总结性测试。我们把期末测试分为“听力部分”、“朗读部分”、“阅读部分”、“作文部分”四大类。听力测试可以参照英语听力测试的办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年级段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测试题型, 对于容易听清的内容采用听记、填空的形式, 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判断、选择、问答的形式。朗读测试主要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技巧来进行评价。如朗读的重音、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停顿、朗读的感情。阅读主要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表达能力。

  ④综合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是在前3种评价的基础上, 把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成果采用素质发展报告单的形式展示出来。我们把综合性评价分为: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兴趣发展)、健康评价、评语评价5个方面, 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来展示。行为评价从品德行为到学习行为分为若干项, 以打“☆”的方法来评价。成绩评价是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按3:3:4等级制填写。特长评价主要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 表现在语文上的有:写作、朗读、写字、书法, 要求每人必须有一项兴趣特长。评语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桌互评、老师点评、家长馈评等。

  这样一个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 保证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我们的课题是在“问题即课题、实践即探索、过程即收获”的思路指引下, 经历了一个“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 在这样的一个实践过程中, 所有参与课题实验和研究的老师都得到了专业提升。一是加强了学习。在实验过程中, 老师们加强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 一些实验学校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大丰市第三小学子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 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出了阅读推荐书目(见研究成果)。二是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参与实验的基层老师不仅知道了课题实验的基本流程, 而且学会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 特别是总结、提炼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3年来, 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有30多篇相关论文在报刊上发表或获奖(见研究成果)。三是一批实验教师快速成长。几年来, 先后有50多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在国家、省、市、县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其中由课题组直接指导、由参与实验老师执教的充分反映个性化阅读教学的3节课在全国大赛中获大奖(20xx年4月市一小周海燕老师代表盐城市, 参加苏教版小学语文全国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B组第一名;20xx年10月大丰市第三小学陈飞老师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20xx年11月市二小汪明华老师代表盐城市, 参加苏教版小学语文全国第二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特等奖)。

  六、实验体会

  在研究和实践中,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①只有基于草根化的课题研究, 才能激起教师教育科研的热情, 新课程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②追求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必须摒弃应试教育, 拆除束缚学生身心的桎梏, 彻底解放学生的心灵,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学习创造。

  ③课题的研究不仅需要专家的科学、规范的引领, 需要一线骨干教师的倾心实践, 更需要教科研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样, 课题研究才能真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篇7:课题研究报告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由莒镇中学物理课题组承担的'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课题, 与20xx年9月份申报, 与11月份开题被确立为禹城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课题, 今天, 我代表课题研究组, 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 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 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 不再是课堂的主宰, 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 我们物理教研组决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期望通过课题研究, 提高课堂效率, 进行有效教学。并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收获知识的同时, 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合作的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合作, 要求学生努力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会评论他人的观点, 学会进行物理交流, 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在当今竞争的社会中, 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①通过课题研究提炼构建有助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一般模式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民主的意识、竞争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和善于表达的能力。

  ③小组合作学习中, 研究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完善的联系, 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成效的评定及多元的评价策略。

  研究重点: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及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进展情况

  1.学习相关理论, 为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自己学习相关理论, 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心理学、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和各种案例。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大家沟通交流, 经过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论, 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统一, 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主题之后, 我们物理组又一起学习了一些相关的现代教学理论, 主要有《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法及原则》、《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等, 通过这些理论学习我们大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更加深刻, 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进行实践, 开展合作学习, 改进合作方法。我们的课题研究于20xx年10月正式进行课堂实践, 课题组成员分别按照各自设定的小组合作模式开展起来。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试着运行, 主要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法, 我们学校一直采用集体备课的教研形式, 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做一次公开课, 我们物理组每两周有一位教师上示范课, 我们的课题研究结合讲课教师的课例进行分析, 共同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为了了解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现状, 我们于今年的11月份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我们共调查了六个各班的近300名学生, 调查问卷及调查资料见档案, 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这种学习方式比较感兴趣。

  ②、课题组的老师们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学生心中已认可了这种学习模式, 在合作前, 教师都能结合教学, 给学生明确的合作任务, 明确的合作目标, 并有一定的分工,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合作者' '参与者' '咨询者' '指导者'的作用, 参与学生的讨论, 及时发现问题,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争取不使每个学生'掉队' ,并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之上获得进步和发展。

  ③、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合作学习环节, 教师们做的还可以, 但合作之后的评价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有的老师对发言的学生进行个别表扬, 有的老师通过发激励卡的形式对小组进行表扬, 但没有一个老师综合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可, 我们的学生在一番努力打拼之后, 虽然硕果累累, 但却没有得到任何的赞誉和奖励, 下次还会努力打拼吗?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在课上有出S的表现, 学生对我们同样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可是我们的表现却让学生很是失望,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所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和研究, 不断地丰富它, 充实它, 让它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开出璀璨的花。

篇8:课题研究报告

  一、题目。

  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 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

  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

  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 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不同的课题, 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比如可以是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讲座等。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

  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存在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 、附录。

  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 上空2―3行, 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 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也可单独列一页, 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 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 以100―300字为宜, 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 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 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 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 以2―5个为宜, 紧接着“内容摘要”, 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 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

  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究的目的和意义⑶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 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S, 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 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 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 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 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 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 ×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 ×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 ×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名称、立题编号、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 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 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 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 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 正文可用五号, 单倍间距, 标题字号相应缩小。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 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

篇9:课题研究报告

  此博文包含音乐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

  《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负责人:

  指导老师 :

  所在单位 :

  通讯地址 :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 探讨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 发展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探索出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通过课题组成员们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研究, 对课题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能够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引导 ; 探究式学习; 学习方式

  引言:

  “让科研成为一种习惯, 让文化成为一种品牌, 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三年来, 我们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下, 在溧阳市科研部领导的具体关注下, 在我校教科室的帮助下, 我们课题组五位教师共同努力, 不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 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发展, 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科研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 时代发展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 使学生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生活, 学会生存。因此,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 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3.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xx年秋江苏省正式进入了高中新改革,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多处涉及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内容, 提倡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如今正是课程的初步实施阶段, 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3.2 探究式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数老师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 探究式教学便成了一个教学的亮点展现在课堂上, 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开课上体现的更为突出。笔者也听过多节这种类型的课, 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发现探究式教学中还存在如下的误区:

  (1)探究题目成了空架子, 缺乏探究意义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 缺乏教师的指导

  (3)课堂成了“乐园”, 忽视了知识的掌握

  4. 课题名称的确定及其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肖刚教授认为教学策略之研究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教学成效如何, 教师总会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的对达到教学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的却不然。时至今日, 探究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之所以出现以上诸多问题, 笔者认为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角S没有准确定位, 缺乏教师的真正“引导”, 缺乏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拟在改变学生被动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 使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不仅如此, 还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1 构建适合我校学生认知实际的引导探究学习策略;

  1.2 提供基于引导探究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

  1.3 提出高中化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2. 课题研究内容

  2.1 研究问题的界定

  引导探究式学习应该等同于探究式学习中的有指导的探究, 属于探究式学习的范畴。为什么在本课题中要提出“引导”这一关键词, 是基于以下思考:

  首先, 引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 也针对的是一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方式, 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效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体现是教师引导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其次, 之所以提出“引导—探究式”学习是想强调任何学习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联系, 教师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成员。当学生采用探究式方式学习时, 教师必然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之所以将教师的“引导”放在学生的“探究”之前, 是为了强调教师在学生探究前应该“精心策划”, 在学生探究时则“幕后操纵”。当然这都只是“引导”而已, 绝对不是“喧宾夺主”。

  2.2 研究内容的确定

  ① 通过前期学生问卷对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调查, 了解学生对现有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反映情况, 分析实验前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②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理论学习, 建构引导探究式学习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的对象

  以戴埠高级中学(江苏省三高中)高一、高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在高一年级(20xx级学生)设置实验班(高一7班)和对照班(高一8班), 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 与实验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 其它班级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尝试教学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法:通过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表现(如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况、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睡觉现象等)获得有关实验的资料。

  2.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生, 掌握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的情况, 了解实验的效果。

  2.3 对比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等进行对比, 获得实验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 理论依据:

  1.1 教育心理学理论:

  ①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T.S.Bruner)提出了发现学习, 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 教师创设情境, 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 发现新问题, 并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 信息的加工者, 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 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通过意义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③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中心, 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 自我发现, 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性, 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气氛。

  1.2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 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 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 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五、研究方案:

  20xx年11月, 在上级科研部领导的期待下, 我们有幸承担了《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20xx年11月并通过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中期评估后确定为重点课题, 为课题的研究注入了动力和希望, 如今回顾起来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的1月)是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成立课题组, 确定研究人员, 拟定实验方案, 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 举行了课题开题会, 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启动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1月), 这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阶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现为:

  1. 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了学生对课堂现状的反馈情况;

  2. 学习科研理论, 初步构建了引导探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并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

  3. 在20xx年11月课题进行了常州市中期评估, 被正式确定为常州市重点课题。20xx年12月课题进行了网络管理。

  4. 在20xx年6月末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总结, 征集并上报论文。张学瑞老师、王云飞老师、潘平波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分别获得了省优秀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九月, 我们参加了溧阳市教科室举办的课题研讨会。

  5. 实验教学

  在20xx.9-20xx.11 月进行了实验对照研究, 以主持人张学瑞老师所教的两个班级高一(8)班为对照班, 另一班高一(7)班为实验班, 在这期间都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并对月考(10 月)、期中(11 月)考试成绩的对照。在20xx.11-20xx. 7 月对照班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和实验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进行课堂教学, 对期中(5 月)、期末(7 月)考试成绩与实验前期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6. 在20xx.9-20xx.12这一段时间内主要是通过开展市级研究课以及校际交流课形式, 把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推广, 从课后老师的评价来看获得了高度的肯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本阶段为实验总结阶段。课题组搜集完善各种资料, 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 进行结题评审。

  六、研究过程

  (一)引导实验班探究式学习

  1、宣传发动

  由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课题组成员及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陌生, 更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探究式学习, 为了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提高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效率, 首先得让学生了解探究式学习的意义、过程和方法, 这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课题组成员更应该钻研这方面的文献资料, 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2、实验过程中体现的教学原则

  为了能使探究式教学达到本实验的研究目标, 结合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在对实验班进行课堂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 立足于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探究式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把在学习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给学生, 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考、质疑, 鼓励学生去探究, 

  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2)开放性原则:在课堂探究中, 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在课堂内经过探究就能得到解决, 有的问题在课堂探究中不能完全得到解决, 需要学生在课外广泛地收集资料或有关信息, 来解决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因此课堂探究是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3、实验班进行课堂引导探究式教学

  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提出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使问题得到解决。最后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并做出评价, 同时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以促进学生把新知内化, 巩固运用。经过课题组成员课堂实践研究, 确定了以下教学指导策略, 如图所示: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决定着学习者将要发生什么变化, 既决定着教学结果将是什么。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 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新课程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 其教学目标不断朝着三维教学目标的方向进行,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把握教材, 精心设计探究计划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任务)出发, 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式活动, 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实践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但就教学内容而言, 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有许多探究的素材, 但并非所有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本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因此, 在实施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时, 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内容。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 开展哪些探究活动, 根据学校的设施能否开展, 教师事先要心中有数, 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教师精心设计好探究计划, 是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必要前提。我认为开展探究式学习, 教师要做到:一要钻研、熟悉教材, 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二要根据教材局部章节的知识点、知识块选定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的项目、形式。因此, 我在备课过程中, 精心去设计探究计划。

  (4)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 目的是使学习通过亲历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的对某一知识不断深化拓展, 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要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取得成效, 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施瓦布指出:仅仅向儿童提供刺激并指望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学习是不够的”。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促进、指导、帮助, 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保证探究式学习得以顺利实施及其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 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我在实验班的探究式教学中具体作法是:

  ① 激发、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

  ② 指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③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指导

  ④ 组织探究小组, 指导合作探究

  (5)组织交流得出结论, 反思内化形成新知

  (6)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

  (二)课堂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实例:

  理论课的引导探究式学习:

  就是教师根据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置问题的情境或提出问题, 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并进行探究, 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 从而解决问题, 获得化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为例见附件一, 来介绍理论课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事实性知识课”的引导探究式学习:

  “事实性知识”主要指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各类有机物及其代表物, 由于种类繁多, 内容相对零散庞杂, 往往导致学生记忆的困难, 这也是学生感到化学好学难记的原因。这类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充分体现化学实验的特有功能, 给学生创设动手实验, 动脑思考, 用眼观察的机会, 大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在强烈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性质、制法、用途以及反应原理等的全面掌握。以“卤代烃的性质”研究课为例见附件二, 来介绍“事实性知识”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过程。

  七、成果分析:

  (一) 实验效果与分析

  通过高一两个学期的实验, 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

  1. 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试情况:

  1.1 在20xx.9-20xx.11 月对照班和实验班都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对月考(10 月)、期中(11 月)考试成绩的对照结果如下(表1):〔原始成绩见附件三〕

  表1 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考试成绩结果

  班级

  人数

  第一次月考

  期 中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对照

  (高一8班)

  53

  74.85

  8.31

  -1.07

  85%

  77.96

  6.15

  -1.6

  100%

  实验

  (高一7班)

  54

  73.04

  9.22

  98%

  76.15

  5.59

  98%

  1.2 在20xx.11-20xx. 7 月对照班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和实验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进行课堂教学, 对期中(5 月)、期末(7 月)考试成绩的对照结果如下(表2):

  表2 对比教学考试成绩结果

  班级

  人数

  期 中

  期 末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对照

  (高一8班)

  53

  75.09

  8.46

  2.19

  92%

  71.11

  8.34

  2.63

  85%

  实验

  (高一7班)

  55

  78.95

  9.69

  93%

  75.94

  10.55

  87%

  通过表1 可以看出, 实验班与对照班都运用传统的接受式进行课堂教学, 对照班与实验班的第一次月考、期中考试成绩以及及格率虽有差异, 但经方差(Z 测验)分析, Z 值>-1.96, (P=0.05, Z=-1.96), 或Z值1.96, (P=0.05, Z=1.96), 差异显著。虽然说及格率有所下降, 但这与试卷的难度有关。实验表明实验班通过引导进行探究式学习, 无论是期中、期末成绩都比对照班和实验前有明显的提高。因此, 能够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2. 实验前期及后期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实验前后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利用自编的问卷(见附件四)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个方面内容, 实验前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卷分别是50 张、52 张, 实验后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卷分别是51 张、52 张, 二次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

  Z值

  Z值

  表3问卷调查结果

  样本

  项目

  对照班

  实验班

  前测平

  均分

  后测平

  均分

  S值

  Z值

  前测平均分

  后测平

  均分

  S值

  Z值

  学习态度

  15.3

  16.7

  1.2

  1.1

  16.4

  21.2

  2.29

  2.1

  学习兴趣

  14.8

  15.6

  0.53

  1.5

  13.6

  20.4

  2.52

  2.7

  学习方法

  10.4

  12.4

  1.18

  1.7

  11.8

  18.3

  2.32

  2.8

  问题意识

  13.2

  14.8

  1.08

  1.5

  12.4

  17.8

  2.57

  2.1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14.6

  16.6

  1.25

  1.6

  15.2

  19.2

  1.82

  2.2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对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所得各项数据进行方差(Z 测验)分析, 表中对照班的五项调查所得的Z 值均小于1.96, 表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差异均不显著。而对实验班的五项调查所得的Z值均大于1.96(P<0.05), 表明实验班在实验前后差异均显著, 其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两项z 值均超过2.58(p<0.01), 达到极显著水平。以上的结果反映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实验前有明显的改变,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式学习比接受式学习相比, 学生更喜欢探究式学习, 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3. 实际课堂教学情况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看, 实验班的学生在实验前, 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注意力不集中, 跟不上老师的讲课的进度, 老师提问时, 有时不知老师讲到哪。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 学生不能主动地回答问题, 需要教师点名才能完成课堂提问。在实验过程中, 上述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对于提出的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能主动回答。对于探究问题, 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发表个人意见。在课堂上睡觉的现象虽然偶尔也会发生, 但明显减少。通过12 名(成绩上、中、差名4 名)学生的访谈, 学生普遍反映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比只听教师讲容易理解, 记得牢固。特别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反映, 虽然探究式学习对自己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 但自己要比以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了。从观察到的和访谈得到的这些情况看,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 还是学习的主动性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二)课题组成员所取得的成果分析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理论得到提升, 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发展。

  首先, 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多数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学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一现代学生观得以确立。教师开始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 有针对性的教育, 对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再次, 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所取得的成果如下:

  1. 课题组成员中有三位被评为溧阳市第六批四类优秀教师。其中主持人张学瑞老师被评为溧阳市骨干教师(综合评分为骨干教师中第一名), 成员李格和于燕萍两位老师均被评为溧阳市教坛新秀, 现在已经入常州市教坛新秀的选拔阶段。

  2. 课题组实验教师先后都承担了溧阳市级研究课, 主持人张学瑞老师连续三次被聘请开设校际交流课, 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

  3. 教师参与教学评比和论文评优获奖情况

  于燕萍老师参加市化学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李格老师参加省级课题竞赛课荣获二等奖;三年来, 有两篇论文发表, 十多篇论文获江苏省一、二、三等奖, 还有论文及教学案例荣获市级奖, 张学瑞老师的制作的两件课件荣获省三等奖。

  4. 积累了大量课堂探究教学的案例和素材

  如果说学科学习质量实验研究的直接效果是学生主体性和学习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那么教师素质的提高更具有深远意义。

  八、课题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改变了教师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原来死生沉沉的课堂呈现出生机和活力。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死读书、读死书, 而是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亲历、感悟探究过程,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 都需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来完成,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而且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学习, 经过探究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在探究的过程中又不断发现问题, 再去解决问题, 如此反复循环, 不仅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不断深化, 同时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 学生好问、敢问的现象明显高于接受式的课堂教学。

  九 、通过本研究引发的思考

  实验的结果证明, 在化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一种有效方法, 但是能否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 还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通过本实验的研究, 我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对探究式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条件。

  目前, 有很多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还根深蒂固, 特别是我们这样的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 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要搞好探究式学习, 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 否则就会使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 名为探究实为接受。因为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究竟能不能发生应有的转变, 取决于教师怎样引导、怎样帮助, 也可以说, 教师怎样教, 学生就怎样学,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只有教师站在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探究式学习实施的重要性, 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观念, 才能使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三个基本要件是:(1)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 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2)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3、建立一个与探究式学习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和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重要手段。目前, 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重分数、轻能力, 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 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 形成性评价为辅的方法。而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如果再用以往的评价体系去评价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显然是不合适宜的, 不能准确地检验出探究式学习的效果, 教学反馈的结果也不真实, 就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 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的评价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 应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去进行综合评价,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建立一个与探究式学习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不仅使教师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生探究学习的效果,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在课堂教学中, 探究式学习是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并不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全部。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探究式学习, 并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对某些学习内容来说,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依然十分有效和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否则, 不顾客观的实际情况, 一味地追求课堂的探究式学习, 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就会事倍功半。

  十、本课题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只是对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行了实践和初步的探讨, 由于时间比较短, 本人对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经验不足, 水平有限, 致使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课题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1、如何使探究式学习较好地落实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取得的教学效果, 还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

  2、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评价体系, 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三高中的学生, 对非三的学生实施探究式学习, 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每一堂课中进行引导探究式学习与教学任务的预期完成之间的矛盾仍需花大力气解决, 解决的关键仍需老师在课前如何充分地进行预设?

  5、探究过程中如何评介“探究”?如何动态地把握好学生的探究, 什么情况下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6、如何解决课时进度与探究内容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

  7、课堂教学探究素材或探究资源选择的依据和作用如何凸显?

  十一、三年来课题研究所用的主要参考文献

  [1]李广洲. 化学教育统计与测量导论[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凤炎 燕良轼. 教育心理学新编[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xx

  [3]施良方. 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

  [4]郑金洲. 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xx

  [5]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

  [6]毕华林. 化学教学设计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xx

  [7] 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

  [9]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xx

  [10] 裴新宁.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xx

  [11] 钟启泉 李雁冰. 课程设计基础[M]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xx

  [12] 钱贵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4)

  [13] 任常松.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7)

  [14] 《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15] 李定仁 徐继存.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

  [16]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第1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17] 卢建荡. 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xx

  [18]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xx

  [19] 夏正盛.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

  [20] 胡久华 王磊.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基于我们的实践研究. 化学教育[J], 20xx(11)

  [21]马宏佳 周志华. 中外化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J], 20xx(1)

  [22] 叶大新 王孔勤. 探究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 教育发展研究[J], 20xx(9)

  [23] 吕宪军 王延玲. 美国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外国教育研究[J], 20xx (2)

  [24]彭晋蜀. 探究教学论析. 化学教育[J] , 20xx(4)

  [25] 陈元庆 嵇世宝.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教学策略研究. 教改实践与探索[J], 20xx(8)

  [26]. 戴琪. 开展探究式教学课例分析. 化学教学[J], 20xx(10)

  [27]任长松. 探究学习:18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J].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1,2)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

  [29] 胡久华.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J], 20xx(2)

  [30] 金高涛. 在实施探究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学月刊中学版[J], 20xx(2)

  [31] 张晓冬. 新课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再思考. 新课程·中学[J], 20xx

  [32] 刘儒德. 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教育研究[J], 20xx(2)

  [33]宋秋前. 新课程视野下优化教学时效的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 20xx (6)

  [34] 郭莲花. 探究学习及其基本要素的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坛[J], 20xx(2)

  [35] 施振生. 引导探究式教学. 校长阅刊[J], 20xx(7)

  [36] 李培启. 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化学教育[J], 20xx(5)

  [37]殷凤 黄唯真. 浅析“引导——探究”教学设计的实践. 学科教学[J], 20xx(6)

篇10: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 上空2-3行, 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 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 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 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 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 以100-300字为宜, 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 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 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 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 以2-5个为宜, 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 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 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S, 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 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 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 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 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 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 ×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 ×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 ×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 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 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 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 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 正文可用五号, 单倍间距, 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 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 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 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 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温馨提示: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 仅供参考。研究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

篇11:如何写课题研究报告

  两年来, 我们在县教研室领导的专业引领下, 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 有效的促进了我们对课题的研究, 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在课题研究的这段时间里, 我回顾了学校两年来的研究工作, 蓦然发现, “小荷已露尖尖角”。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感到特别的高兴, 因为我们已经享受到课题研究的幸福。为了以后更好地参加课题研究工作, 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为农村小学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 首先要使课题研究教师明白“什么是教研?农村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学研究?”其次, 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 转变观念, 使我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 愿意课题研究, 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 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 通过学习和座谈, 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 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 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 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 就为我校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教师从内心接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学校又布置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任务。其中我们进行了集中学习, 并布置了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容是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那么, 什么是教研?农村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学研究?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是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进行课题研究, 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 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使得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在成长中反思。广大一线教师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新要求, 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科研素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2、解决实践问题的需要广大教师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 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将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过程, 在实践中深化自己所学的教学理论。这将有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促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科学化、系统化。

  3、有助于养成科研教学意识, 做课题时要查阅大量资料, 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教科研实践活动、教学观念, 用新教育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并进行教学反思。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将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遵循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的过程, 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综上所述, 课题研究应该看作是当代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 是当代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之一, 课题驱动、行动研究, 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方法, 教师职业化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 必须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素质教育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能再停留于过去的“经验型”, 而是应该向“科研型”、“专家型”, 直至“智慧型”教师转型, 而开展课题研究无疑将有利于“智慧型”教师的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单调的义务和程序, 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觉得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上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 开展教科研的实践, 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 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像人们常说的“每一棵树都想开花”一样, 每一位老师都有实现自身的价值的愿望。教学、思考、科研是一条辛苦但有充满着诗意的小路, 我愿意在这条通往梦想的小路上继续跋涉, 去领略教科研道路上更加美丽的风景。

  总之, 我们要用这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教师的教育研究,消除浮燥心情, 从实际出发, 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 开展好课题研究工作。目前“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被认为是教师提高自身意识和专业能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 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不只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S, 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 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教师这门职业是一门非常专门化的职业, 需要进行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而成为专门化教师的最好途径就是参与课题研究。

篇12: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一、课题的界定

  读写结合点:是指在八年级语文学习阶段能利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高的一切材料。包括课文仿写(片断或整体)、单元主题、课后“研讨与练习”、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素材。

  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八年级, 一般指初中二年级, 它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要为初中一年级写作具体生动的记叙文继续打牢夯实基础, 同时又要为初中三年级写作简单的议论文作好铺垫, 以适应初三中考的需要。

  八年级作文写作能力具体是指《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写内容具体的记叙文, 明白清楚的简单说明文, 和根据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应用文。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要想提高八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说易也易, 说难也难, 难易的转化点全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中, 那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材现行编排和学生基本写作现状的基础上, 能够首先尊重教材, 同时又能紧扣教材本身, 动点脑筋、想出办法,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理心理的发展, 开启思维、拓宽途径、挖掘适合学生作文训练的读写结合点来创造性的应对教材, 切实保持、保证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提升的同时, 写作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当然, 最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了解八年级作文写作能力具体是指《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写内容具体的记叙文, 明白清楚的简单说明文, 和根据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应用文”的基础上, 对读写结合点“在八年级语文学习阶段能利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高的一切材料。包括课文仿写(片断或整体)、单元主题、课后‘研讨与练习’、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素材”的准确有效确立、及有效组织学生读写结合训练从而摸索出一条可供操作的具体模式, 切实可行的提高八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了。

  三、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关于“以人为本”的理论。只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才能最终实现“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学生。”

  2、新课程改革关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的理论。只有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并且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相联, 互为促进, 才能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触摸到语文学习的命脉之所在。

  3、大语文教学观的理论。只有树立语文的内涵与外延是相等的理念, 才能让学生学会到生活中去“找米下锅”, 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语文学习之路将越走越宽, 越学越轻松, 越学越有趣。

  4、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过程, 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 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挖掘读写结合点, 提高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是伴随着学校教育课堂教学而生, 已有不少探索和积累, 有很多可借鉴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现象分析:纵观八年级学生, 作文写作能力普遍低下,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仍是困扰他们的三大难题。细究原因不外以下几种:

  1、新教材编写过程中将写作、口语交际融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 本身就暴露出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 给人造成作文写作板块不突出之缺憾;

  2、受新教材编排意图的影响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等限制,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作文, 不会上, 不敢上, 怕上作文课的教师比比皆是;

  3、因教师本人不够重视, 造成学生平时训练的机会减少;

篇13: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关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选)

  1、前言

  1、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对1件事有了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极度活跃, 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主动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真正思考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而创设1个个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发学生智力潜能, 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的关键,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提出了本课题。

  2、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国内外对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的比较多, 也取得了1些成果, 有1些优秀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 1些经验也比较成功。但是, 研究只停留在片面的角度, 缺乏系统性。(例如: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较多。)而且, 事例性较强, 出现就课论课的情况, 有的凭空猜想, 缺乏依据, 没有从心理学, 生理学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缺乏1定的科学性。

  3、课题研究的假设

  教师正确运用多种媒体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 1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

  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概念的界定

  情境:字典中解释是情景, 境地。本课题中指在课堂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1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

  兴趣:字典中解释为喜好的情绪, 在课题中把它界定为学生个体在1定的教育氛围, 学习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 乐观的情感倾向和自觉参与学习的行动表现。

  2、研究的目标

  关于创设情境。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如何创设情境, 如何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情境, 并研究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

  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1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4大要素之1。

  (2)、教育心理学理论

  动机是学生主题参与的内在机制。心理学认为人的1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学习数学是1种有意识的行为, 需要使学生产生内部动力, 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获取知识, 深化认识的目的。所以, 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3)、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离不开环境, 人的个性、情感、品质等都与所处环境、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感情倾向都与其文化背景、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1个民主、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 1个个适合的学习情境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有个性的发展。

  4、 研究的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这是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

  (2)、对比法, 利用同时教两个班数学课的条件研究各种情境在不同群体中发挥的作用。

  (3)、个案追踪法。

  (4)、经验总结法, 边研究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措施, 上升到理论。

  3、研究的过程和措施

  课题计划具体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1个阶段:准备阶段

  1、学习有关理论知识, 查阅资料。

  2、确定课题, 拟订实施方案。

  3、申报立项

篇14: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1、前言

  1、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对1件事有了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极度活跃, 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主动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真正思考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而创设1个个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发学生智力潜能, 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的关键,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提出了本课题。

  2、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国内外对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的比较多, 也取得了1些成果, 有1些优秀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 1些经验也比较成功。但是, 研究只停留在片面的角度, 缺乏系统性。(例如: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较多。)而且, 事例性较强, 出现就课论课的情况, 有的凭空猜想, 缺乏依据, 没有从心理学, 生理学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缺乏1定的科学性。

  3、课题研究的假设

  教师正确运用多种媒体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 1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

  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概念的界定

  情境:字典中解释是情景, 境地。本课题中指在课堂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1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

  兴趣:字典中解释为喜好的情绪, 在课题中把它界定为学生个体在1定的教育氛围, 学习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 乐观的情感倾向和自觉参与学习的行动表现。

  2、研究的目标

  关于创设情境。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如何创设情境, 如何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情境, 并研究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

  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1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4大要素之1。

  (2)、教育心理学理论

  动机是学生主题参与的内在机制。心理学认为人的1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学习数学是1种有意识的行为, 需要使学生产生内部动力, 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获取知识, 深化认识的目的。所以, 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3)、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离不开环境, 人的个性、情感、品质等都与所处环境、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感情倾向都与其文化背景、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1个民主、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 1个个适合的学习情境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有个性的发展。

  4、 研究的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这是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

  (2)、对比法, 利用同时教两个班数学课的条件研究各种情境在不同群体中发挥的作用。

  (3)、个案追踪法。

  (4)、经验总结法, 边研究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措施, 上升到理论。

  3、研究的过程和措施

  课题计划具体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1个阶段:准备阶段

  1、学习有关理论知识, 查阅资料。

  2、确定课题, 拟订实施方案。

  3、申报立项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模板]

篇15:课题研究报告

  第2阶段:实验研究阶段。

  1、加强理论基础学习。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 研究理论和先进经验, 调整研究重点和方法, 提高研究效率。

  2、认真研究, 结合教学内容, 学生实际, 教学媒体创设适合的情境并进行分析研究。

  3、加强合作, 每学期上好实验研究课, 要求其他教师和领导对自己研究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3阶段:论证结果阶段

  1、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反复实践论证。

  2、总结整理取得的研究成果。

  3、写实验研究报告, 申请结题。

  4、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在本次的教育科研活动中, 教师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教育科研理论, 不断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研究学生, 在学习、实践和总结交流的过程中, 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积极主动得获取知识, 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2、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了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 研究了各种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研究创设的不同情境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新教学内容之前, 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1半。”通过创设情境在教学1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起各种感官和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 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清晰、思维积极、理解深刻、掌握牢固。在这1阶段适合创设模拟生活的情境、矛盾的情境、游戏的情境、问题的情境等, 具有启发性、问题性、形象性, 帮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获得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学习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创设情境催化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 它在学生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内驱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 增强理解力, 丰富想象力, 稳定注意力, 深化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 创设的情境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适合创设操作的情境、猜测的情境、实验的情境、生活的情境等, 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性、鼓励性、合作性, 提高学生尝试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兴趣。

  (3)、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之后, 创设情境保持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 能使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活动状态。在这样的情绪下学习, 学生的思维敏捷而活跃。比较适合创设竞争的情境、操作的情境等, 具有应用性、竞争性、活动性,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 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班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数学成绩得到普遍提高。通过课上观察、作业反馈、家长访谈、学习成绩等几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实验的过程中, 发现实验班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验证了创设适合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假设。下面是实验班学习兴趣前后对比情况表。

  实验班学习兴趣前后对比情况表

  (优秀学生人数与全体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课上观察

  家长访谈

  主动完成作业

  学习成绩

  达到优秀的

  注意力集中

  积极思考发言

  实验前

  百分之5102

  百分之4105

  百分之7109

  百分之8106

  实验后

  百分之7108

  百分之610

  百分之9101

  5、对研究的思考

  我的课题研究还不是10分完善, 只能是我对数学教学的1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尤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教学实践方面考虑得较多, 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 所作的研究反思更偏重于感性的经验, 研究的内容、结构可能有许多不科学合理的地方。同时, 还存在着许多研究的缺漏, 例如:关于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如何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情境方面研究较多, 而研究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体现较少。还需要以后继续深入研究, 并欢迎各位专家进行指导, 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以上就是“关于小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集锦15篇)”的论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