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精选19篇)

2022-11-28| 编辑: 佚名| 查看: 142 |原作者: 刘谷龙|来自: 衙媒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精选19篇),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精选19篇)的详细内容: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精选19篇)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精选19篇),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精选19篇)的详细内容: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精选19篇)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1

  朱彦夫, 1933年7月出生于沂源县张家泉村。14岁参军, 16岁入党, 经历过上百次战斗, 十次英勇负伤, 三次荣立战功。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 是特等革命伤残军人。

  他放弃荣军休养院特护待遇, 毅然回到家乡, 并以惊人的毅力, 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25年, 带领群众治理荒山, 兴修水利, 发展教育, 彻底改变了山乡面貌。

  他是活着的“烈士”

  朱彦夫在朝鲜战场重伤回国, 入院治疗初期, 一直是“活死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他所在部队确认他所在连队已经全部阵亡, 被确认为“烈士”。

  他伤势严重, 昏迷不醒, 医院采取抢救措施——截肢、剖腹。而且, 不止一次地截肢、剖腹。主治医生叹息道:“他如果能够活上三年, 就是奇迹!”

  截肢手术以后, 他各部位伤口深度感染。高烧不退, 出现中毒性化脓症状。历经反复抢救, 他的病情仍然没有起S。医院将他从“特号床”, 转移到了“太平室”。“太平室”专门为危重伤员设立, 接近于太平间。唯一不同的是躺在床上的人呼哒着一口热气, 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专门守护。

  他那不足一米长的躯体躺着一动不动, 似乎已经油枯灯尽。伤口渗出的脓血浸入被褥, 腥味扑鼻。唯有腮下和嘴角微微颤动的神经, 证明他没有死去。

  志愿军各部队派人到医院查寻本单位伤员, 他所在团的查寻人员到“太平室”看到他却根本没有认出来。

  进入“太平室”93个日日夜夜之后, 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复活了!

  他的意识渐渐恢复, 看清楚身边的护士, 用微弱声音茫然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我在这里干什么?”守候他的护士高兴极了, 一边用湿毛巾为他擦拭眼睛, 一边趴到他耳边说:“这是在医院的病床上, 你主要是太劳累了。你已经睡了很久很久, 也该醒来了!”

  他的意识继续恢复, 感知到伤口的疼痛。他举起两只胳膊, 发现手腕以下没有了双手。他动动双腿, 发现膝盖以下没有了小腿和双脚。他癫狂了, 拼命挣扎, 狂撕乱咬包扎胳膊的绑带。

  院长和主治医生听到喊声跑过来, 看到从上帝手里夺回来的这条生命发出复活的信号, 兴奋异常。他愤怒而又绝望地大喊大叫:“为什么把我的手和腿都割掉了?没有腿咋走路?没有手咋扣扳机?你快给我找回来!”

  主治医生向他解释:“你伤口的深度和面积都很罕见, 如果不截肢, 就有生命危险, 绝对活不到今天!”他仍然狂喊:“没有了手, 没有了腿, 我活着还有啥用!”

  院长耐心地对他说:“你能够死而复生, 就是很大的奇迹。你现在还能够呼喊, 这已经很好啦!有什么要求你就说, 也可以把心里的憋屈难受释放出来!”

  他从“太平室”重新搬回“特号床”, 终日郁郁寡欢。他想结束生命解脱自己, 又想到指导员高新坡的遗嘱, 想到战友杜玉民、万中祥、徐风明等烈士的托付……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 苦不堪言。

  主治医生认真地对他说:“像你这种情况, 有勇气活下去才是英雄!轻生是自私, 自杀是孬种!”这些话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他的心, 使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他在医院先后经历47次手术——颅脑取弹、面颊植皮、腹内排异、眼部摘取弹片、四肢反复截取……

  他以超常的生命力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坐起来了;会大声说话了;手术部位愈合了……痛楚渐渐远去, 大脑日趋清醒……

  他一直是在“拼命”

  朱彦夫不甘心在荣军休养院“重残所”里面被人照顾着度过一生, 他想家乡、想母亲了。他身强体壮的时候保家卫国, 伤残退役以后应该陪伴着家乡和母亲。他向组织上提出要求, 经组织批准以后回到了张家泉村。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2

  他的人生很“壮美”

  朱彦夫有一句名言:“与其腐烂, 不如燃烧。”他渴望求生自强, 宁要一天的自理, 不要永恒的护理!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是英雄, 在寻求生活自理这个新战场上, 同样不能够当孬种!

  失肢者的潜能, 只有从嘴巴上开发!他如果想要走向社会, 首先要渡过“写字关”。他没有手, 没有脚, 而且眼睛看不清楚, 嘴巴含不住物(兜不住涎水)。

  他练习过很多次, 终于可以用嘴写字了。只是神经失控, 补皮弹性差, 张合吃力, 需要逐步适应。他用假腿倚住桌棱, 躬腰低头, 张大嘴巴咬住笔杆, 笔尖在舌口的搓托下, 在纸上徐徐蠕动。每一笔, 每一划, 都是两片嘴唇和舌头一翘一收、一伸一缩、一探一动指挥的结果。

  写着写着, 口涎顺笔而下, 流到笔尖, 洇在纸上, 同落纸未干的墨迹融合, 成了一滩滩淡灰S污渍。衔笔久了, 口劲小了, 写着写着, “呱叽”——笔掉了!那就歇一歇, 再衔再写。短短十几分钟内, 钢笔滑掉十多次, 累得汗流浃背, 也就能够写成几个字。写出来的字大得怪异, 既不像汉字, 又不像外文, 只有自己认得出、看得懂。

  他说:“只要活着, 只要有信念, 就没有啥做不到的。”他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牛虻》。为了教育、激励后人, 他用嘴衔笔, 用残肢抱笔, 历时7年, 创作完成两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男儿无悔》, 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3

  鲁迅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而朱彦夫, 又是这所大学中灾难最为深重的人。就是他, 不论在任何情况下, 他始终保有对党的坚定信念, 靠着对党无限的忠诚精神, 靠着自己非凡的毅力, 自强不息, 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美的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他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学习的“精神粮仓”。

  首先, 要学习他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正是因为他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朱彦夫, 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年代, 他毅然选择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在丧失四肢和左眼情况下, 他毅然选择了自食其力、奋发进取;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 他能够在平凡的岗位干出辉煌的业绩, 带领村民, 千方百计, 历经艰难, 发展教育, 大搞农业开发, 把一个穷山区村, 变成全乡的先进村。朱彦夫, 一个四肢不全的人, 却能够经受住来自社会变革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和风险考验, 也正是因为他始终保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我们才能在任何时候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 在任何时候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其次, 学习他始终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在抗美援朝的一场战争中, 他奋勇抗敌, 最后阵地只留下他一个人。当昏迷几十天的他醒过来时, 发现自己没有了四肢, 没有了左眼, 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 而是选择了做人生的强者, 挑战人生的极限。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 为了不让别人照顾, 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凭着对生命的热爱, 他学会了生活自理;凭着对家乡有热爱, 他奋发图强,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凭着对知识的渴望, 他自学知识并写出了《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代表作。他的生活历程, 就是一部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历程。

  再次, 学习他始终坚守老百姓这块阵地的执着。他回到家乡后, 那一天, 全村8名党员齐刷刷地举起手, 选举他为张家泉村党支书。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传奇, 但他说:“我这个条件只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 就是守住阵地!”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落后面貌, 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一干就是25年;“从那时起, 他肩负重任, 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他拄着双拐, 爬山头, 到田间, 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 开山劈岭, 治山改水, 打机井;他躺在地里, 跪在沟里, 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 千方百计, 历经艰难, 把光秃秃的荒山, 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 要出了高产;修道路、搞副业, 全村用上了电……”在他的带领下, 一个穷山村, 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他坚守老百姓这块阵地, 也就坚守了一个共产党的精神高地, 永远值得我们共产党人学习。

  “时代楷模朱彦夫”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活动的“精神食粮”,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中的强大“精神武器”!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4

  张家泉村是沂蒙腹地一个小山村, 迈步脚踏山, 出门眼见天。山连山, 山套山, 山山连环。村里200多户人家分布在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百余米的峡谷地带。

  他离别家乡数载, 归来就让全村炸了锅:四婶死了的儿子回来了!死人复活了!

  重残卧床生涯使他的性格骤然改变, 原有的刚直爽快、勇敢坦诚已经消减殆尽。他变得沉默寡言、抑郁多思。他羞涩、自卑、惧怕别人嘲笑的心理, 与身体遭受重残密切相关。

  他在任何陌生场所, 都极尽所能保持一个完整人的形象。不卸假腿, 不摘帽子, 不摘墨镜, 避免让陌生人感到惊讶。就连吃饭、喝水、穿衣这些生活琐事, 他也极想独自一人“秘密”进行。

  他双上肢在手腕上方5厘米处截肢, 双臂神经剧痛, 极难学会自己配戴假腿。他双下肢在膝盖下方7厘米处截除, 即使装上假腿, 走上十步八步也会因为腿短打弯双双脱落。

  他不想让别人窥探他吃饭的“秘密”, 他认为那是一种丑态。他知道, 假如人们发现他罕见的“猪舔食槽”饮食方式, 孱弱的母亲会急出病来, 同情怜悯者会竞相争助, 猎奇好事者会大肆宣扬。而且, 还会越传越离谱。

  他负伤截肢以后第一顿“自食”, 是用断臂搓掉帽子, 推掉墨镜, 四肢扑在床上一点儿一点儿地爬到桌边儿, 伸嘴叼着碗下压呈半立状态, 慢慢地吸食。他的臂碴触扶桌沿儿, 伤口末端神经就会剧烈疼痛。因为疼痛, 他每一次只能够坚持半分钟左右。

  他难过得想哭, 想让情感在哭声中迸发。他在床上攒了攒力气, “腾”地一下子坐了起来。暗自骂道:真他娘的笨蛋!连哭一场都不能, 这“哑巴”的滋味比哭还要难受。战场上头颅被烧得半熟没有哭, 骨肉散架“大搬家”没有哭。现在反倒想哭了?没出息!

  他顷刻间来了精神, 身立臂摇, 不知不觉中站立起来。他感到自己与受伤前一模一样, 依然是一位整装待发、威风凛凛的军人。他挺胸立正, 抬腿迈步, 却“哐当”一声, 囫囵个儿从床上栽了下来。想象中的英姿, 也一下子被“哐当”没了。

  医生判定他最多只能够活三年。可是, 他经过六年苦涩煎熬艰难锤炼, 不但活了下来, 还逐渐做到了生活自理。他在一望无际的艰难中, 一寸寸、一点点、一步步, 向着生命的亮光挺进。

  既然敌人的子弹炮火没有夺取他的生命, 他要替牺牲的战友们活着。既然活着, 就要活出名堂。随着时光流逝, 他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他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活着, 他生发出强烈的愿望——我要工作!

  他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 一干就是25年。为着让乡亲们吃饱肚子, 过好日子, 他竭尽所能, 竭尽所有, 吃苦受累, 不在话下。

  他在崎岖的山路上, “站”着走, “跪”着走, “爬”着走。他一般都是晚上行动, 因为白天出来怕被人们发现而特殊照顾。他穿着假肢行走山路, 经常摔倒, 有很多次跌倒滚下山去, 摔得鼻青脸肿。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5

  今年的夏天特别热, 但还是热不过苏炳添, 亚洲飞人、中国短跑男神……这些称号让苏炳添成为微博、微信上的热词, 成为频频刷爆朋友圈的当下红人。这位仅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 让国人刮目相看的同时, 更让世界侧目———黄种人的“极限速度”是怎么突破的?全球短跑专家纷纷惊叹小个子跑出的“中国速度”。

  当苏炳添正被世界瞩目时, 他回到了家乡———中山, 见到久别的父母, 他说, 很想念家里人, 想好好陪一下父母, 安安静静休息一下。没有荣归故里的张扬, 没有载誉归来的豪言壮语, 有的只是对家人的牵挂, 对未来体育事业的思索。这就是中山人, 敢想敢思敢为天下先, 这是中山先贤留下来的精神特质, 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继承, 而苏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赛场上将这一精神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正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苏炳添一次次创造奇迹。苏炳添说, 一开始, 他的短跑事业并不顺利, 而自己的进步源于起跑技术和前半程跑法的改变, 即从以前先出右脚改为先出左脚, 并且重点训练了30米至50米, 以及50米至70米两段途中跑技术, 两项技术的改变让他进步飞速……看起来, 这里面似乎没有太多秘密, 更多的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 不断尝试改变, 甚至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9秒99, 而我们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后的汗水与泪水、煎熬与奋斗, 苏炳添用成绩证明亚洲人同样能站在百米决赛的跑道上, 用成绩展示出“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苏炳添精神”。

  “添仔回来了!”家乡人在朋友圈里欢呼、祝福, 平静下来, 作为苏炳添的家乡——中山需要这种“苏炳添精神”, 它带给家乡人骄傲的同时, 带来希望, 激励着中山各行各业砥砺前行。

  中山, 曾创造出可喜的成绩, 但成绩代表着过去, 如今的中山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 有机遇同时面临挑战和压力。如何破局, 是否能从苏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么, 是否能像全球短跑专家研究苏炳添一样来研究学习些什么,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像苏炳添那样发现问题的同时敢于改变, 敢于尝试, 敢于创新, 从而推动中山新一轮大发展。

  我们相信, 香山先贤们留下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 不仅仅在苏炳添身上传承, 同时会在每一个中山人的身上传承, 成功没有秘密, 成功靠的就是这种在苏炳添身上完美呈现的“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精神。我们希望这种精神不仅是带来9秒99的快感, 朋友圈里的雀跃, 而是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凝心聚智, 将中山推向最美的巅峰, 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断刷新的愉悦.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6

  聂海胜高中毕业时顺利通过了空军招飞, 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

  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 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 安全飞行1480小时, 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 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 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

  20__年10月, 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 获得圆满成功。

  20__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20__年4月, 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20__年6月23日10时07分, 在聂海胜的精准操控和张晓光、王亚平的密切配合下,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聂海胜成为继刘旺之后, 第二个手动驾驶神舟飞船的中国人。

  20__年2月, 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__年12月, 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担任指令长。

  20__年6月,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宣布, 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17日18时48分,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6月23日上午,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于9时30分左右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天地通话。7月4日, 神舟十二号乘组两名航天员成功出舱, 聂海胜在舱内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8月20日, 航天员聂海胜和刘伯明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在舱内航天员汤洪波的配合支持下开展舱外操作。9月17日13时30分许,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返回地球,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1月5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 执行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等3人已完成隔离恢复, 目前正在休息地疗养恢复。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7

  陈陆在微信朋友圈20__年1月9日发了四张照片, 是还在襁褓中的儿子。

  这是他微信且仅有的一条更新。

  陈陆牺牲后, 孩子似乎也发现了父亲的“缺席”, 开始吵着要爸爸了。

  如今, 陈陆妻子在悲痛之余最挂念就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儿子。“我和公公婆婆现在共同的目标, 就是把孩子带好, 带大。”妻子说道。

  回看陈陆一家, 澎湃新闻也在公开报道中了解了这个家庭的平凡与不平凡。

  20__年, 安徽媒体中安在线推出“我家70年”专栏, 其中就介绍了陈陆的家庭。

  报道称, “陈陆是庐江消防大队的一名指挥员, 爱人是合肥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后勤处助理员, 爸爸妈妈分别来自边检和公安, 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 这让‘制服’成了一家人的主S调。”

  20__年, 消防、边防分别进行了改制换装, 陈陆的消防制服由橄榄绿变成了火焰蓝, 妻子的边检制服也由橄榄绿变成了警服蓝。而在此之前, 陈陆和妻子是双军人家庭。

  陈陆的爸爸陈立山是第一代安徽边防军人, 见证了安徽边防从刚刚组建的一无所有, 到如今的快速发展。

  火灾、危险化学品泄漏、交通事故、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群众遇险事件, 地震、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 消防队员始终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 救民于水火, 助民于危难, 给人民以力量。而作为消防队员家属的妻子, 对消防职业的危险和繁忙有着更切身的体会。由于工作特殊, 结婚九年来, 她和陈陆从未在一起过除夕。

  妻子即将临盆、阵痛入产房时, 恰巧庐江一厂房失火, 陈陆在执勤一线指挥无法抽身。

  陈陆生前为儿子准备的礼物——消防车模型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陈陆每两周回家一次, 儿子分不清哪个星期, 每到周五就会问, “爸爸这周能不能回来?”虽然当时儿子只有3岁, 但一看到消防车, 就会喊“爸爸、爸爸”。在陈陆空荡荡的办公室里, 一个崭新红盒子里放着陈陆给儿子特意准备的礼物——一辆消防车模型。

  “军人, 意味着奉献和牺牲。一切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的牺牲, 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父亲陈立山依旧保持着军人的那份坚强, 只是在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时无声的抹着眼泪。

  “我们要把孙子培养好, 像他爸爸一样, 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陈立山说。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8

  他站在起跑线的前沿, 沉静自若, 信心满满, 白云似在他的头顶飘浮, 此起彼伏的掌声萦绕在他的耳旁。这是于20__年在夏季举行的亚运会, 千万名观众一起翘首而望、神经紧绷的一刹那。

  脚踩助跑器, 身体前驱, 姿势到位, 只见苏炳添右脚一蹬助跑器, 人就像一匹黑马, “嗖”地向前迈进。一瞬间, 他那健壮的身体犹如一只开了弓的箭, 一个健步向前奔去, 衬着蓝天白云, 酷似徐悲鸿笔下的马。

  紧接着, 是向前跨栏, 动作快速敏捷, 又潇洒自如。很快, 苏炳添不费吹灰之力就越过了第一个栏杆。原来与他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七个运动员, 现在也只有四个能跟上他的步伐了。同时伴随着如雷贯耳的掌声与加油声, 苏炳添在第一个栏杆与第二个的栏杆的间隔处, 起先他是助跑, 到了离第二个栏杆半米处, 只见苏炳添右脚一蹬, 右腿一跨, 身体就跃了过去, “嗖”的一声就向第三个栏杆跑去。

  9秒92的成绩仿佛对他特别慷慨, 让他有充分的时间展示自己的努力成果。当在跨最后一个栏杆时, 苏炳添顺利超过其他选手, 夺下金牌。当跑完赛程后, 苏炳添又跑了一段距离, 咬紧牙关, 轻舒双臂, 向上举起, 仿佛像一位英雄一样。

  “精彩, 太精彩了。”一位日本观众说到。苏炳添夺魁是使整个田径场都沸腾了。中国观众及教练纷纷站起, 满面春风。

  当苏炳添站在百米跨栏的领奖台上时, 伴随着中国国旗的升旗, 与国歌音乐的弥漫, 裁判宣布苏炳添获得亚运会男子百米跨栏金牌。

  苏炳添身披国旗, 掌声如雷贯耳, 他接过奖牌, 那一刻, 他无比激动, 向全国人民展示着他努力的成果, 创下了百米跨栏的记录——9秒92。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9

  “落水前, 教导员让后面的救援艇快调头。船快翻了的时候, 他还喊我的名字让我小心。”劫后余生的消防救援队员常青在回忆起落水瞬间, 非常沉痛。常青说, 救援艇翻船后自己被卷入水中。当时洪水中一片浑浊, 他还出现肺中呛水呕吐。搏斗了20分钟后, 常青逐渐体力不支被卷入水中, 失去了挣扎能力, 万幸, 他在撒手卷入水中后从下游浮了上来。

  另一位消防救援队员李俊杰说, “我落水后努力保持清醒, 教导员(陈陆)和王松我都看到了, 可浪太大, 就被激流卷进去了。”

  “教导员在落水后呛了水, 他脸S发白。我俩在落水后还对视了一眼, 但谁也没能开口。”李俊杰回忆道。

  陈陆、王松被洪水吞没后, 坚持没多久的李俊杰也逐渐体力耗尽, 被卷入水中。

  “我被‘滚水坝’吸到水底, 在漩涡里转了一圈。那水底都是各种被冲来的垃圾杂物。当时我心想自己逃不出去了, 好在家里还有一个弟弟, 父母不至于以后无人赡养……”

  说起体力耗尽卷入洪水中的绝望和无助, 李俊杰的眼泪冲了出来。

  李俊杰与常青一样, 都被洪水冲到下游后浮到了水面。紧接着两人相互扶持, 抓住了一根下游的电线杆, 被搜救直升机发现后被救上岸。

  消防救援队员李顺是救援艇上的第三个幸存者。他在落水后坠入“滚水坝”底, 通过暗流冲了出来。

  “我漂了20多分钟后看到他们(常青和李俊杰)浮出水面。但我一直没等到教导员……”李顺说。

  幸存的三人在回忆着落水前后的情景时, 坐在一旁接受采访的大队长方锐望向他们的眼睛, 似乎想在他们的目光中再次见到陈陆。

  然而, 他没有……

  方锐眼眶红了, 转头看向窗外。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10

  朱彦夫, 男, 汉族, 中共党员, 1933年7月出生, 1947年9月入伍, 山东沂源人。获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首位“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等称号, 被誉为“永远的战士”、“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他参加过淮海、渡江等上百次战斗, 在抗美援朝战场失去四肢和左眼, 10次负伤, 3次立功。1956年, 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特护待遇回乡。1957年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5年, 带领群众治山治水, 使群众过上了温饱殷实的好日子。1982年, 为弘扬革命传统, 他以超常毅力, 历时7年, 创作完成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有这样一位英雄的老战士, 他的名字叫朱彦夫, 被誉为活着的“中国保尔·柯察金”。他的传奇和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7月, 祖籍山东沂蒙山区。他1947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参军后不久, 就赶上了两场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中, 他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 多次负伤, 3次立功。

  1950年12月, 在朝鲜长津湖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 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 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两个营进行着殊死战斗。敌人每天在阵地上抛下数百颗炸弹, 山头被削去几十厘米, 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几块小弹片。在反反复复的阵地争夺中, 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 250高地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11

  张定宇: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 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 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 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 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 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陈陆:最先出发, 时刻抵达, 为危难的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欠身体一台手术, 欠妻子一个告别, 欠父母一次团圆。洪水汹涌, 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 大雨过后, 你是天空中灿烂的霞。

  张桂梅:烂漫的山花中, 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 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 你喂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 无意苦争春, 以怒放的生命, 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 雪中的梅。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微弱的灯, 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 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 煮沸担心和苦涩, 端出温暖和芬芳, 惯看了悲欢离合, 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王海:在朝阳下俯冲, 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 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 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 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 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 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汪勇:没有人能百毒不侵, 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 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 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 书写一段传奇。

  谢军:滴答, 滴答, 中国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更长, 你的星星更多, 你把时间无限细分, 你让速度不断压缩。三年一腾飞, 十年一跨越。当第五十五颗吉星升上太空, 北斗, 照亮中国人的梦。

  叶嘉莹:桃李天下, 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 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 情牵华夏, 续易安灯火, 得唐宋薪传, 继静安绝学, 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 你是风雅的先生。

  毛相林: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 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 不认命, 你这硬实的汉子, 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 路的尽头是家园。

  国测一大队:六十多年了, 吃苦一直是传家宝, 奉献还是家常饭。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 你们偏向艰苦挑战。为国家苦行, 为科学先行, 穿山跨海, 经天纬地, 你们的身影, 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12

  妻子希永在世时, 曾开玩笑说, 朱彦夫身上长了“瘆人毛”, 谁见了都怕。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有一回, 邻近村庄的两兄弟动了手, 谁也劝不住, 只好请来朱彦夫。朱彦夫刚一露面, 弟兄俩就偃旗息鼓, 握手言和。

  无论是妻子儿女, 还是父老乡亲, 对朱彦夫怕在表面, 爱在深处。怕他, 不是因为他的残躯, 而是因为他为人公道、铁面无私;爱他, 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别人, 却唯独没有自己。

  百善孝为先。朱彦夫是出了名的孝子, 他不愿待在荣军医院, 一是不想当“寄生虫”, 二是为了侍奉娘。吃饭时, 娘不动筷子, 他不碰碗。说话时, 娘嗓门高起来, 他头会低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翘大拇指的大孝子, 却干过两件“大不孝”的事儿。

  从荣军医院回村不久, 为帮村民扫盲, 朱彦夫打算在自家办个图书室。房子腾出来了, 买书的钱也凑齐了, 可书架却没着落。朱彦夫想来想去, 竟然打起了娘的寿材板主意。那时, 农村老人哪怕吃不饱、穿不暖, 也要早早备好寿材板。这东西, 在老人眼里金贵着呢。朱彦夫刚一张口, 老人眼泪扑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 这个不依。”

  朱彦夫跟娘斗起心眼, 一连几天憋在屋里, 不吃不喝, 妻子叫他不答, 弟弟叫他不理, 老娘叫他不应。最后, 还是娘让了步。图书室顺利开张, 他给娘磕了一个响头。

  娘去世时, 朱彦夫又干了件不孝的事儿。1975年秋, 75岁的老母亲患肝癌晚期。当时, 沂源刚开始推行农村殡葬改革。庄稼人祖祖辈辈都是黄土埋身, 哪个愿意让一把火给烧了?

  老人临终前, 拉着儿子的手, 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把她烧了, 要让她入土为安。朱彦夫哭着答应了。

  没想到, 老人一闭眼, 朱彦夫就让老大队长张茂兴去办火化手续。张茂兴不肯去, 村里人也说, 该让老英雄的母亲土葬。朱彦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话:“咱是公家的人, 又是党员, 咱不带头谁带头!”

  张家泉人都记得, 送葬那天, 朱彦夫用残臂捧着娘的骨灰盒, 声泪俱下:“娘啊, 儿子不孝, 对不住您。等儿子到了那边, 再去伺候您!”

  对自己的亲人, 朱彦夫“无情”得近乎残忍。他不止一次对家人说:“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 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字——特等公民!”

  打从跟了朱彦夫, 妻子希永就没享过福。上有老婆婆, 下有6个孩子, 加上照顾朱彦夫, 她天天忙得团团转。朱彦夫当上支书后, 希永的活儿更多了, 但生产队里她几乎没缺过勤, 就是怀孕期间也没落下。

  “母亲是日照海边长大的, 不会推独轮车, 常常连人带车翻到一边。”儿子朱向峰打小就看见, 母亲没有闲的时候。“后来才明白, 不是父亲不心疼母亲, 而是要给乡亲们一个交代, 在乡亲们面前说话有底气。”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13

  他是功勋卓著的革命功臣, 14岁参军, 身经百战, 屡立战功, 在朝鲜战场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他是顽强不屈的生命斗士, 18岁重残, 以惊人的毅力, 实现了生活自理, 主动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 回到家乡参加生产建设;他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带头人, 24岁担任村支书, 带领群众治山种树, 打井修渠, 架电办学, 一干就是25年, 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当时全乡的先进村;他是当代中国的保尔, 49岁离职后, 以特残多病之躯, 创作出版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这个人就是朱彦夫, 一个身体残缺, 却又无比健全高大的人!

  事迹报告会上的每一个人都给我们展现了朱彦夫的一个侧面:他是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他是永远的战士。他是父老乡亲的贴心人。他是儿女心中的明灯。他是精神高地的坚守者。而这些连起来就是一个立体的, 有血有肉的朱彦夫。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以苦为乐, 朱彦夫创造了人生一个又一个奇迹。

  当党支部书记的25年间, 他自掏腰包办夜校、自当教员教群众识字, 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他兴修水利、平坡造田、种植林果, 修路架电、发展农业, 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坚持特殊家庭每个成员不搞特殊, 常常倾已所有接济病困群众。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干部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就是要一心为群众着想、为百姓谋福的诺言。无论是在与敌人拼杀的战场, 还是与命运搏斗的人生战场, 还是与自己较劲亲笔写书, 他都是一个永远在厮杀的战士。在他身上散发着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的凛然正气, 体现着一个特残军人自强不息、挑战生命极限的精神信念和奋斗历程!

  感动之余, 我们应该是思考如何向朱彦夫学习, 以他为榜样, 开始拔高自己人生的高度。我要像他那样,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 想群众所想, 帮群众所需, 从实际出发, 真抓实干, 艰苦创业, 不图虚名, 不辱使命。我想, 我们要像他那样, 胸怀远大理想抱负, 不畏艰难, 勇于拼搏, 敢于担当, 书写精彩人生。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14

  为了实现教乡亲们学文化的目标, 朱彦夫腾出自家的一间堂屋, 用母亲做寿材的木板做成书架, 买了200多本书, 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图书室。随后, 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张家泉村第一所夜校, 夜里常常要艰难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给村民上课。夜黑路滑, 健全的人走起来都费劲, 没手没脚的朱彦夫不知在夜间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 朱彦夫被全村的8名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他开始带领张家泉村的村民们砌石垒堰、改天换地, 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 治理了3条大山沟, 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

  1960年开始, 朱彦夫带着乡亲们翻山越岭打了9口水井, 并在村里打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绘制图纸, 带领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长的灌溉渠。同时, 又成立了村林业队, 建起40亩苹果园、10万株的花椒园、2万株的桑树园。如今的村民, 单是果树每年就能收入几万元, 生活富足, 原来贫穷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1982年, 一场大病之后, 他与死神又一次擦肩而过, 朱彦夫自知年事已高, 体力不支, 主动辞去干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 英雄没有就此止步, 而是开始了另一场战斗。

  他让儿女买来笔墨纸张、参考书, 说:“我是二十六军的战士, 我要替连指导员完成他的遗愿, 把战斗经历写下来, 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样和敌人殊死搏斗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以想象, 朱彦夫写书有多大困难。残疾的身体让他吃尽了苦头:他用嘴衔笔、双臂抱笔、单臂绑笔, 三种方法交替使用。写不了几个字, 眼睛就疼得难受。他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 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

  另一个拦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 为了写成这本书, 他舔烂了4本字典。由于日夜煎熬, 他的视力持续下降, 原来的伤口发炎, 心脏病加重。不论医生怎么劝、家人怎么拦, 他始终笔耕不辍。

  熬过了严冬, 熬过了酷暑, 经过7年的努力, 1996年7月, 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发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 热血书春秋。”人们说朱彦夫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而迟浩田将军则说, 朱彦夫就是活着的“钢铁战士”!

  《极限人生》一出版, 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全国各地纷纷邀请他去作报告, 在淄博市的一场报告会上, 朱彦夫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 当场晕倒在讲台上。经抢救治疗后, 虽然保住了生命, 右半身却从此瘫痪, 没了知觉。英雄永远是英雄, 他硬是撑着病体, 经过几年的努力, 又完成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朱彦夫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他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了自己的“极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 朱彦夫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受到书记的亲切接见, 朱彦夫说, 这种荣耀和幸福, 他终生难忘!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15

  朱彦夫回乡之前, 很多村民以为他已经在战场上壮烈牺牲了。没想到在1956年却把这位“烈士”给等回来了, 尽管回来的已经是一个“缺胳膊少腿”的战士, 村民们仍旧激动万分。但在当时, 村里依旧贫困落后, 大家也没有对归来的朱彦夫有着太大的期望。

  但这恰恰是朱彦夫所想要改变的, 他生长在这里, 深知贫困的滋味不好受, 上天既然重新给了他希望, 他绝不会放弃, 他回来就是想带领村里的老少爷们都过上好日子。

  回乡后朱彦夫先是“闭关”了一段时间, 既是为了继续磨练自己自理生活的能力, 也在琢磨如何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 张家泉村历来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祖辈们都没办成的事, 要摘掉这帽子谈何容易。

  朱彦夫在疗养院期间因为时间充裕, 看书弥补了一些文化知识, 他苦思冥想很久终于悟出一个道理:要扶贫, 先扶智。他想到了让乡亲们看书、学习。书从哪里来?他决定用自己的退伍抚恤金采购;看书的地点呢?他与家人商量后, 将老母亲的房间腾出来用做村里的图书室, 消息一传开, 乡亲们踊跃前来, 一时门庭若市, 但乡亲们大多数不识字, 朱彦夫只得陪在旁边帮大家一篇篇文章讲解, 一天下来常常口干舌燥。时间长了, 朱彦夫想, 既然乡亲们学习都要指望他来讲解, 何不顺势而为, 在村里办夜校?

  村干部们对于这个大胆的想法很支持, 很快在山上为他腾出一间仓库, 用石头垒了板凳桌子, 再装上黑板, 张家泉村的夜校正式开学。而朱彦夫理所当然就是村民们的老师了。但“朱老师”这个新角S可一点也不容易, 上课时他用残臂抱着粉笔格外吃力, 讲课久了双腿就麻木了, 好几次下课迈不开腿直接摔倒在讲台上;不仅如此, 由于夜校离家有2里地, 朱彦夫下课天都黑了, 因为看不清山路而摔倒那更是家常便饭……为了帮村民在精神上脱贫, 朱彦夫吃尽苦头, 打破牙齿和血吞。在他担任教师那两年里, 从未因为个人原因缺课,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 村民们不少都学会了写信和看书, 还培养出了几个会计, 村里的文化水平真的提高了。

  后来, 村里的老支书请辞, 谁来当下一任村支书?村民们纷纷推举“朱老师”, 人心所向的朱彦夫就这样当上了村里的书记, 这一干就是25年。

  接过村支书的担子, 朱彦夫这位重残军人一开始还有点犹豫, 但村民们已经认定他是村里的领头人了, 他咬咬牙, 告诉自己要么不干, 要么就要真的到一线跟大家一起劳动。从那之后, 朱彦夫每天早早就穿好假肢, 戴上墨镜和一条擦汗毛巾, 深入到田间地头督促生产, 不时还会挨家挨户询问民情, 把村里的现状全部掌握在脑海里, 晚上回到家了仍不休息, 还在为村子的未来出谋划策。

  张家泉村的路不是上山就是下坡, 为了考察村里的每个角落, 朱彦夫这位村支书摔的跟头比之前更多了, 工作中不时“洋相百出”, 跟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有过亲密接触, 但朱彦夫对此格外乐观, 总结出自己的四种走路方法:站着走, 跪着走, 爬着走, 滚着走。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16

  张顺东的感激不是挂在嘴上的, 他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社会, 他主动参与服务群众的工作, 作为坪子村的残疾人联络员, 张顺东尽职尽责工作, 为坪子村135名残疾人提供联络服务。在这些残疾人之中, 张顺东本身已经是残疾程度很高的了, 但他坚持为他人着想, 能自己上门的绝不让其他残疾人自己跑路, 在村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独臂的他骑着小三轮车一家一户地到残疾人家里收材料, 每当有人劝他不要这样奔波时, 憨厚的他总爱这样回答:“他们和我一样有残疾, 到我这里交材料很不方便, 我有车我多跑跑就行了”。正是因为他的贴心和负责, 他在坪子村群众心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联络员。

  其实, 张顺东夫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他们不但能直面自己的残疾, 还能用自己的经历去鼓励人, 他常常说:“既然命运注定自己残疾, 就不要做无谓的自卑和痛苦;一根草顶一颗露水珠, 相信每个人只要自立自强, 都会像小草一样活下来。”村里开展“三讲三评”时他也被当成活教材, 他总会补充一句:“我这样的都能脱贫, 大家也一定能。”他的鼓励让很多人都更有信心了, 也改变了很多人等靠要的思想。

  张顺东一直知道美好生活是等不来的, 所以夫妻俩从来都不等不靠, 他们努力生活、奋力拼搏, 对于这几年的变化。他们总是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 我们最少要再过10年才可能会有今天的样子, 我们很感激。”现在, 张顺东买了一台电脑, 积极参加残疾人电商培训, 希望把更多特S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 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党的政策好, 我们很幸福。”张顺东说, 妻子用双脚一针一针绣出了“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忆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跟党走”4幅刺绣, 字字句句都是心里话。

  夫妻同心, 黄土也能变成金。结婚二十多年来, 夫妻俩相依为命, 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照顾年迈的老人、年幼的孩子和失去双亲的侄儿侄女, 让他们安心幸福地生活在夫妻俩的庇护下。同时, 以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 成为光荣脱贫户、成为脱贫楷模, 他们用“孝”和“爱”诠释了人间最美真情。

  张顺东夫妇荣获20__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__年全国文明家庭、20__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20__年全国最美家庭等称号, 入围“云岭楷模”候选人, 20__年荣获第八届云南省道德模范。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17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英雄, 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我心中的那位英雄, 就是被称为“亚洲飞人”的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苏炳添。

  苏炳添的成绩举世瞩目:20_年8月26日的雅加达亚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中, 苏炳添以9秒92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纪录;20_年2月21日凌晨举行的20_国际田联室内巡回赛中跑出6秒49的成绩夺得冠军……那赛场上像离弦之箭一样飞奔向前的他也因此获得了“亚洲飞人”的称号。

  当我们惊羡苏炳添这些惊人成绩的时候, 是否想过:这些成绩的背后浸透了苏炳添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苏炳添牺牲的血雨?

  苏炳添每天都坚持进行训练。每一次训练时, 他总是先慢跑热身, 接着做小步跑, 踢腿等准备活动。一切都准备就绪后, 苏炳添换上了钉鞋, 细心地用卷尺进行起跑器的调试, 随后蹦跳了几下, 深吸几口气, 便来到了起跑器的前方, 单膝跪地, 做好准备。他两只手的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呈八字, 紧紧地压在起跑的白线后。大约过了几秒, 苏炳添后脚猛地一蹬, 顿时像一支离弦的箭般冲了出去, 步频越来越快, 直到冲过终点才慢慢减速, 整个跑步过程令人叹为观止。跑步结束后, 苏炳添拿出一个小型摄像头, 上面记录着他跑步时的视频, 只见他在观看过程中不断叹气, 不断摇头, 嘴巴还不时嘀咕几句, 并且要反反复复看很多遍, 训练才结束。

  苏炳添专注训练, 不受干扰, 是一种智慧;努力拼搏, 科学追求, 是一种能力;永不放弃, 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这几点, 恰好是我没有的, 是我需要的。他永远是我的榜样, 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生命, 似洪水在奔流, 不遇到岛屿暗礁, 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完美地诠释了苏炳添的一生, 保持专注、努力拼搏, 永不放弃, 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三把钥匙, 也是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动力与信念!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18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 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 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 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 在陋室里交谈切磋, 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 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 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 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 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 谁有三个红点, 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 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 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 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 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 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 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 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 杨振宁本科毕业时, 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 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 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 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 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 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 《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 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 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 开始注意"场论", 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 年 12 月 10 日, 35 岁的杨振宁和 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 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 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 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 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 15 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篇19

  这个假期, 人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奥运会了。当奥运健儿经过奋力拼搏获得奖牌的那一刻, 全场掌声雷动, 荣誉和奖励纷沓至来。可是, 很少有人体会到这些奥运健儿所经历过的痛苦和磨难。

  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短跑预赛, 中国队的`三名选手出战, 苏炳添、谢震业和吴智强。最终苏炳添以10秒05小组第二名成功晋级到半决赛, 他连续两届奥运会晋级到半决赛, 也创造了纪录。谢震业10秒16和吴智强10秒18遗憾出局, 半决赛中苏炳添跑进了职业生涯最好的成绩挺进决赛。

  9秒98, 在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 苏炳添没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或许是受到英国选手休斯抢跑的影响, 他的起跑反应慢了一点, 导致他最擅长的起跑没能做好, 最终只能是略有遗憾的获得第六名。

  虽有遗憾, 但这已经是中国田径选手的最好成绩, 同时也是亚洲选手的最好成绩。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站在了几乎是黑人专属的奥运百米决赛赛道上, 这是许多年前我们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

  “0.01秒眨眨眼就过去了, 但每个0.01秒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极限。”苏炳添曾这样描述0.01秒的定义, 看运动员在场上拼搏的时候, 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也不断超越自己,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奋斗。

  以上就是“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精选19篇)”的论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