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观潮》教案【优秀10篇】
发表于:2023-3-8 14:00:4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8

  《观潮》教案【优秀10篇】?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观潮》教案【优秀10篇】”的详细内容: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一秘整理的10篇《《观潮》教案》, 可以帮助到您, 就是一秘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观潮教案 篇一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 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 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 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

  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板书:

  天下奇观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

  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 大潮汹涌的情景, 大家记忆犹新,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 看看画面, 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 咱们课文也有, 在哪呀?

  (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 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你觉得喜欢的, 就多读几遍, 努力把它读好, 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 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

  ⑴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⑵那声音颤动起来。

  (课件演示, 比较句子:潮远, 声大而闷, 潮近, 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⑶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

  (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⑷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⑸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

  (课件演示, 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 小组读B句, 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⑹小组赛读。

  (小组选一精彩片段, 自己安排, 开展比赛。)

  5、小结: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 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 有声(有S), 使人如临(其境)。

  五、理清写作顺序

  (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⑴自己读一读:

  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⑵指名填空。

  课件演示:

  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

  (是呀,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 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 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 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

  (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

  (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 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 声音(越来越响), 浪头(越来越高), 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 词语非常丰富、生动, 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 看谁反应快, 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 不过, 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

  (鼓励选用几个好词, 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九、总结全文

  今天, 我们如临其境, 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理解了作者按顺序, 抓特点的叙述方法, 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再学。

  十、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盐”等12个生字新词, 能正确读写“潮”等13个字和“奇观”等15个词语, 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了解课文内容, 梳理课文条理, 了解课文 “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把握内容要点。

  4、读古诗《浪淘沙》, 能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句子。

  5、能找出具体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句子, 通过感情朗读, 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画面, 能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 选择印象最深的与同学交流, 了解抓特点写具体的写法, 感受体会钱塘潮的'壮观奇特。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5。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5。

  教学准备:

  教师:“盐”等12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 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盐”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 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 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 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 不要求文字雷同, 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释题, 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 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 借助背景图, 想一想, 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PPT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边读边想象画面, 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 写清楚推荐理由。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 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 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不一样的美。学习这些课文, 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以便在脑海中展开想象, 形成具体形象的表象, 并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 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 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训练是“推荐一个好地方”, 要把“好”, 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 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 释题, 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 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 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 好吗?

  板书课题:

  1 观潮

  2、 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 谁能说说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预设:“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 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指名回答。预设:根据题目, 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4、 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 阅读要从课题开始。通过课题, 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 向我们展现了潮水这种自然现象的美。那么, 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 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 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 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 了解了课文内容,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 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 遇到不会读的字, 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 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 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 借助拼音, 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 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 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 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昂”“鼎”“崩”“震”“霎”。

  (3)PPT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盼望、滚动、顿时、逐渐、一堵、犹如”, 复习认读。

  提示:会写的字词中红S的字, 学习完课文, 就要求正确书写。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 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 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 注意做到读准字音, 不添字, 不漏字, 不回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 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 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 粗知课文大意。

  1、反馈指导预习任务3。(采用理解中读, 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 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 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2、小结:对了, 课文讲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 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这么一件事情。同学们做的真好。接下来, 我们要继续学习, 通过梳理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什么样美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条理, 了解课文内容, 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条理, 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做上记号。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课文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 想一想, “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个体操作, 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奇观: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 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课文第一部分开宗明义, 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是“天下奇观”, 同时点明了“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 回应了题目;也说明了“我们”观潮的原因——因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么, 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默读具体写“我们”观潮的课文部分, 想一想, 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 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 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个体操作, 同桌交流。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部分1:第2自然段。主要意思:农历八月十八一早, 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平静。(板书:江面平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主要意思:一点左右, 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 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主要意思:潮头过后, 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通过梳理, 我们了解到, 课文的第一部分是总的点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天下奇观, 然后通过第二、三、四部分, 通过写“我们”的一次观潮, 具体描述了钱塘江大潮涨潮的过程, 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确是天下奇观。那么,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 同桌讨论一下,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写“潮来前”, 接着写“潮来时”, 最后写“潮过后”, 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潮来时, 江面汹涌澎拜;潮过后, 江面涨了两丈多高。作者写钱塘江大潮, 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来说明它是天下奇观呢?我们继续学习。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 早就吸引了古代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往观赏, 不少诗人还为之写诗赋词, 其中,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 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 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诗, 好吗?打开课本第4页。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结合生活和课文, 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 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 然后问同学或老师解决。

  个体操作, 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 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

  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 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预设: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 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导语:弄懂了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那么, 诗句的意思能说说吗?

  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个体操作, 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八月的钱塘江大潮涛声就像是山崩地裂、惊天吼地那样传来, 数丈高的潮头撞击岸边的山石又倒回(与涌来的浪头相撞)。

  很快的, 大潮退会江海汇合之处, 重归大海, 而在江岸边, 大潮卷起的座座沙堆就像洁白的雪堆。

  3、小结:我们通过读懂诗句的意思, 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 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 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略
观潮教案 篇三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 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 熟悉课文内容, 注意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 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 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 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 大概, 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 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 其他学生思考:

  ⑴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 读一读。

  ⑶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 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 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1、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 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 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⑴、水潮:

  (伟)

  远

  近

  S

  声

  形

  小

  大

  ⑵

  人潮:

  (奇)

  数百、四起、山崩、无迹

  宏大

  数百、溯迎、鲸波万仞、百变、略不沾湿

  能

  溢目、塞途、百物、倍穹、不容闲

  荣

  2、人因所赏景之美愈多, 景因所到人之多而更美。

  请大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 再一次来朗读课文, 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钱塘江潮美景。

  五、课外延伸

  请赏析文中杨诚斋(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

  六、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文学宝库里, 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美丽可爱、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 让我们开启起阅读的航船, 向着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观潮》教案 篇四
  一、 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 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 她回来时, 气势非凡, 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 从皇帝到平民百姓, 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 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 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 但在宋代, 观潮胜地却在临安, 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 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 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 万人空巷, 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 扫清障碍

  1、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 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 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B、海涌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 )

  三、 研读。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 “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 “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 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 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 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自然美, 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 可将文章分为两层, 第1——3段正面描写, 第4段侧面烘托。

  3、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 方其远出海门, 仅如银线;既而渐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 震撼激射, 吞天沃日, 势机雄豪。

  ——写涨潮, 由远而近, 顺势而下, 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S、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 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S;“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 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 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 出现了一个“观”字, 课文中, 还出现了一个“观”字, 翻开书, 小声读一读, 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 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读书的时候, 要一边读, 一边想, 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 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 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 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 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 读完了课文, 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e、浪潮——最壮观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 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 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 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 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 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 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6、在这篇课文中,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 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 分三大组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 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 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 用心地读一读课文, 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 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 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 再多读几遍, 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 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 潮来了, 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 人群又沸腾了, 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 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 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 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 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 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 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 你的心情就越……, 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 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 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 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 仔细听, 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 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 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 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 形象, 富有感染力, 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 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S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 让我们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 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 大约是6、7米, 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 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 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 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 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S的句子。

  2、品味“横卧”。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 多么的稳固, 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 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 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 我们初读课文, 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 我们通过阅读课文, 展开想像的翅膀, 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 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 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 来时的汹涌、雄伟, 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 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 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 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 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 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 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 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 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S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 加长、变宽、横贯江, 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S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 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 再进行赛读, 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 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 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 潮头却已西去, 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 也使江面风号浪吼, 江水平静后, 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 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 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 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 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 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 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 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 篇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S】

  以读为本, 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 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 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 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 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 听听声音, 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 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 课文里也有, 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 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 就努力读得精彩些, 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 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 老师读3、4段, 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 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 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 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 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师说意思, 生说词语, 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请学生当小老师, 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 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 时间1分半钟。

  “今天, 我去海宁观潮, 潮来之前, 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⑴生汇报, 集体订正。

  ⑵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薄雾()的人群

  ()的潮水()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那声音_____, 好像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有声有S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 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 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 叙述有序, 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 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 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 初步谈话, 理解课题;第二步, 检查预习, 反馈交流;第三步, 观看录象, 感受情景;第四步, 突破重点, 指导朗读;第五步, 创设情境, 积累语言;第六步, 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 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 丰富课文, 拓展思维;第九步, 激情结尾, 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 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 听声音的过程中, 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 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 有表示形状的, 有表示声音的, 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 积累语言。

  当然, 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 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 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充实提高自己, 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

  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 理解内容。

  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个性品质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 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教学难点】

  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 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 读准、读通了课文, 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 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 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塘江大潮, 好吗?

  一边播放录像, 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 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 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 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 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 感悟词句, 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 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 “一边读一边想”, 理解内容, 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 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 先读读课文, 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 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 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 体会到什么。最后, 有感情地朗读, 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 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 引导精读, 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 引导精读, 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中,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 师生共同评价, 引导学生达标, 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①在这些语句中, 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②学生汇报语句后, 示填空, 完成填空。

  ③自由读语句, 注意填空的部分, 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④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⑤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 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 不但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还用脑子想, 所以课文读起来, 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 如见其形, 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 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 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①江面很平静, ……一层蒙蒙的薄雾。

  ②午后一点左右, ……闷雷滚动。

  ③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④那条白线很快……白S城墙。

  ⑤霎时, ……两丈来高了。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 我们通过读文, 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 我们也学着作者, 展开想像,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 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 用眼、用耳、动脑, 多看、多听、多想, 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 做到注意积累, 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板书】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平静闷雷滚动风平浪静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潮来时:横贯江面白S城墙山崩地裂白S战马

  退潮去:风号浪吼余波涌来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篇九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 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及创新教学的理论,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 为师生提供一个创新互动空间,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紧扣教学重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教材为凭借, 训练感情朗读。通过录像和POWERPOINT展示, 使学生在情景中强化认知, 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

  全文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体会潮的壮观。

  2、紧扣重点词句, 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录像,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 被称为“天下奇观”。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 PowerPoint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PowerPoint出示学习目标, 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欣赏录像, 感受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PowerPoint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 欣赏录像, 引入学习课文。

  PowerPoint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 说说读懂了什么, 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三、自由学习课文

  1、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 汇报学习成果。

  2、质疑, 讨论, 解疑。

  3、小结, PowerPoint出示板书。

  四、精读“潮来时”部分的重点句子

  设想: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 读得津津有味, 既帮助理解, 又帮助记忆。

  教法:PowerPoint出示, 图句结合, 指导品读。

  1、午后一点左右,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鼓励学生想象, 主动模拟闷雷滚动的声音, 并读出隆隆的感觉。)

  2、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沸腾的场面“跳着、叫着、喊着”, 指导读出惊喜的感觉, 理解“人声鼎沸、沸腾”)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同桌互读, 读出激动的心情。)

  4、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S城墙。(分组比赛读, 读出壮观的感觉。)

  5、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S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个别赛读, 读出雄伟气势。教师鼓励, 与学生一起鼓掌。)

  6、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来。(教师试读, 学生评价。)

  7、加入自己的表演, 入情入景, 分男女赛读“潮来时”部分。

  8、小结, 课件出示练习, 反馈学习情况。

  五、学习“潮过后”部分齐读, 谈潮过后的景象。PowerPoint出示板书。

  六、PowerPoint再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总结全文。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 为之骄傲。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 希望把今天学到的方法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七、拓展练习

  学习作者按顺序, 抓特点的方法, 仿写飞沙滩的潮, 用上课文的好词佳句。

  八、布置作业

  1、继续仿写。

  2、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观潮教案 篇十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 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 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 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 你们到过海边, 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 气势宏伟, 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 潮来时, 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 像一座城墙, 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 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 指名读, 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 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 口诀:“桌”子缺两腿, 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 我们初读课文, 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 我们通过阅读课文, 展开想像的翅膀, 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 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 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 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 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 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 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 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 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S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 加长、变宽、横贯江, 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S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 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 再进行赛读, 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 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 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 潮头却已西去, 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 也使江面风号浪吼, 江水平静后, 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 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 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 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 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 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 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10篇《《观潮》教案》, 能够帮助到您, 是一秘最开心的事情。


  以上是本网站小编为您介绍的“《观潮》教案【优秀10篇】”。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语文知识
衙媒网 Copyright ©2017-2023 yaimei.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9020844号 非经营性网站公安网备
免责声明 :本站资源来源自网络,我们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周内通知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