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红楼梦》的赏析优秀8篇
发表于:2023-3-8 13:59:3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49

  《红楼梦》的赏析优秀8篇?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红楼梦》的赏析优秀8篇”的详细内容:

红楼梦的赏析 篇一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简析及读后感。他鄙视功名利禄, 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 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 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 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 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 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 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她多愁善感, 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 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 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 她把宝玉引为知己, 同看《西厢记》, 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 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 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 暗泣于无人之处。

  他们的相爱使曹雪芹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 刻画得入木三分, 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三、王熙凤

  府内, 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 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 作为荣府“总管”, 她弄权作势, 用毒计害死贾瑞, 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 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 在文中表现的十分鲜明, 但毕竟她很能干, 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 又善于迎合贾母, 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赋予理性力量的冷美人。她冷观世人, 泊淡贞静博学多识, 宝玉曾以仙姿形容她的端持貌美, 但宝玉悬崖撒手之后她品尽孤独滋味, 幸而有冷香丸能让她“历尽别离而自安”, 作文指导《红楼梦人物简析及读后感》
《红楼梦》的赏析 篇二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这是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一首曲子, 出自《红楼梦》第五回。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而《红楼梦》就是四大名著之一, 我读完它后感触颇深。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它形象生动又一针见血的语言。

  《红楼梦》中的语言似潺潺流水般细致柔和, 又有似滔滔江水样的磅礴气势。或喜、或悲、或抑扬、或顿挫。书页是无声的, 文字是沉默的, 可我却在字里行间读出了那种由内心而发出的声音。规整的黑S字体仿佛拥有了生命, 拥有了S彩, 拥有了形态。他们在我眼前跳跃奔跑, 形成了一幅幅S彩鲜明的画, 许多幅画串在一起, 又变成了栩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

  而作者在叙写宏大故事的同时, 也不忘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 且语言真切, 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就可以看出每人的性格特点, 十分井井有条、绘声绘S, 让人身临其境, 沉浸其中。据统计, 《红楼梦》中总共描写了九百多号人物。有豪门大户、封建人家、青年才俊、市井泼妇。每个人在曹雪芹的笔下都有不同于别人的语言特点。相信大家都还记得一个想上贾府讨点好处的“老寡妇”刘姥姥。她初次进贾府, 是为了给女儿女婿家要点儿东西过年。但去别人家讨钱讨东西的事情怎么好意思开口呢?可大老远跑过来, 总不能白来一趟。只能说了句:“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做煞事情来?只顾着吃果子咧。”自己不好意思说便启发外甥, 也是聪明。而“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 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 若我们也这样, 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这样纯朴的语言十分符合一位农村而来的妇人, 表现出了对老太太的抬举与讨好, 又包含着劳动人民生来就决定的命运。在面对贾芸有难时, 为了表现自己的豪气, 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不妨不妨, 有什么不平的事, 告诉我, 替你出气。这三街六巷, 不管他是谁, 有人得罪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坊, 管叫他人离家散。”这样的一段语言描写也十分符合刘姥姥这样市井人物的身份。可见作者对语言都把控十分精准、炉火纯青。

  《红楼梦》中的语言又十分的生活化。在第六十五回对尤三姐与贾琏和贾珍的嬉笑怒骂的描写就运用了许多俗语和歇后语。尤三姐站在炕上指着贾琏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 清水下杂面, 你吃我看见。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 好歹别戳破这张纸儿, 你别油蒙了心, 打量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 你们哥俩儿拿着我们姐儿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 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这段话运用了“你吃我看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打错了算盘”等俗语, 表现尤三姐性格的泼辣, 语言十分具有表现力。

  《红楼梦》中既有俗语也有诗句, 这让整本书充满了文学性, 更好地展开了情节的描写, 塑造了人物形象。如“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诗有些人也许会以为花谢是自然现象, 但是黛玉将自己比作诗中花, 已经暗示了黛玉葬花的结局。

  翻开《红楼梦》, 我看到了书中的人物踏着轻快的脚步, 走出书页, 向着我而来。我不仅是在看板板正正的文字, 更是透过书中的语言, 幻想着他们在贾元春封贵妃时烈火烹油, 鲜花着锦之盛, 直至贾家灭亡时人心惶惶, 不可终日之景。对于《红楼梦》这本书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说法, 确实是这样的。他让我们感受到了由文字语言散发出的美
红楼梦赏析 篇三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一回主要讲了三件事:一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宝玉是石头下凡。这块石头因“无材补天”被女娲抛弃在青埂峰下, 又四处游荡, 到警幻仙子处做了神瑛侍者, 遇见一株绛珠仙草, 日日为她灌溉甘露, 后来又被一僧一道携了投胎下凡做人, 他就是贾宝玉。那株绛珠仙草也跟了石头下凡, 她就是林黛玉。二是有个叫甄士隐的知识男士, 有三岁的女孩英莲, 视若掌上明珠。士隐有一天做白日梦, 梦里看见一僧一道携着一块美玉去投胎。士隐看那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醒来后就忘了此梦。不久, 士隐的女儿失踪;家又遭火灾。因此悲观厌世而出家。三是穷知识分子贾雨村, 常在甄家串门, 被甄家丫头娇杏爱上。由于甄士隐的资助, 贾雨村中举而做官。

  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是说甄士隐在一次做梦时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 即贾宝玉生时从嘴里吐出来的那块玉。这是书上讲到的。这回目还有深一层的意思。“甄士隐”是“真事隐”的谐音。作者在本回开头就说“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 故将真事隐去, 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这“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 故将真事隐去”, 是不好解释的。意思是说, 作者所经历过的人生, 是痛苦的、曲折的, 怀才不遇, 理想未能实现, 幸而有闺中识他爱他, 得以安慰, 便来写这样的一部书。(也可能是这样:作者出身在一个大贵族家庭, 接触了一大群闺中女子, 熟悉她们的性格, 所友者有几十个之多, 其中有一人是他刻骨铭心爱的, 是独一无二的, 即书中的黛妙, ——按:近日看了电视剧《曹雪芹》, 即筠妹妹。这个灵的化身的筠妹妹!这些爱, 最终都成了梦, 悲痛之后, 要将它写成书, 但又不能写真人真事, 只好借题发挥, 用艺术笔法写了红楼梦。通灵, 有英译本作“精神之爱”, 妙。

  回目“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是说贾雨村在落魄之际(风尘), 竟然有闺中小姐(虽然是丫头)爱上他。他很感激, 写了诗, 做了官后第一件事便是接他的爱。贾雨村虽坏, 这一点又能引起读者的欣赏。(这可能也是作者的体验, 在倒霉之时, 或在心灵失衡之际, 有女性真正爱他)这“贾雨村”, 是“假语村言”的谐音。是说这部《红楼梦》是用虚构的文学语言写成的。风尘怀闺秀, 也暗喻作者自己在风尘碌碌之时怀念曾爱过自己的闺秀, 要用文学语言为她们作传。

  这“甄士隐”, 和“贾雨村”, 又是“真士隐”和“假儒存”的谐音。意思是说, 在那个腐败专制的时代, 真正的有良知的正义人士, 是受排斥的, 只好隐居起来。而能够生存下来只能是像贾雨村这样的贪官污吏。

  本回甄士隐的生活道路, 即是贾宝玉一生道路的缩影。是全书之纲。
《红楼梦》的赏析 篇四
  原文: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子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 春流到夏!

  赏析:

  作者在这支曲子中, 进一步抒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真挚的爱情。他们"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都是心地纯洁, 聪明善良的青年。这样一对有情人, 能不能结合呢?作者用两个设问, 怀着含蓄而又诚挚的感情, 把人们带到现实世界里来。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在封建宗法制度的统治迫害下, 有情人难成眷属, 只能空自嗟, 枉牵挂。接着应用"水中月"、"镜中花"这两个形象化的比喻, 对造成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悲剧的现实提出了质问, 最后用眼泪的控诉作结。整个曲子婉转深沉, 发人深思。当然作者不会认识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 但他写出这种悲剧, 明白而响亮地发出呐喊, 提出控诉, 也是难能可贵的。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使这部伟大的作品发出反封建的思想光芒。
《红楼梦》的赏析 篇五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梦里花开, 梦里花落。经历了那梦幻般的洗礼后, 只因那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爱情悲剧, 便幻化成通灵“宝玉”的凡胎, 一场痴情佳话, 一段旷世绝恋, 红楼梦中人, 说不尽的缱绻与悲哀, 梦中的红楼, 我只愿游历尘世, 为你保全……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这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清冷孤傲的女子, 不愿染指尘世污浊, 只愿留那盈盈一袖的芳香。雪花飘落洁净无瑕, 地上的宝玉仰望这缠绵, 我的珠帘到底是谁的牵挂……潇湘妃子与通灵宝玉,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常感寄人篱下, 饮恨而终;一个乖张叛逆, 落得剃度出家。他们都把彼此引为知己, 互相爱慕, 同看《西厢记》;他们向往自由的婚姻, 但这却是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宝玉鄙视功名利禄,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 却偏爱“杂书”, 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 这绝对是当时封建君主制度下的“逆子贰臣”。黛玉敏感而锐利, 她是宝玉绝对的拥护者, 可她的性格, 却终究抵不过宝钗的圆滑温婉。“带断玉碎”, 在坚韧的山盟海誓, 在封建社会所谓“人生之道”的压迫下, 孤立无援, 也终究是索然无味;再甜美的诗书蜜语, 也终敌抵不过家族人的蒙骗包办, 在温婉的关心惬意, 也终究无法将爱进行到底……只是因为宝钗性情温婉, 与贾府人关系好?我看未必, 宝钗对宝玉是有真情, 再加上宝黛二人背离了封建礼教, 才落得个悲剧下场。

  “金银箱满笏满床, 奁妆玉帛堆满堂。不知繁华盛几世?花落人亡两茫茫。”从贾府刚开始的“金玉满堂”到最后却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其实这经历又何尝不是曹雪芹这个旷世奇才经历的缩影?是啊, 只有真正经历过坎坷和不幸才会将人生和社会悲剧性感知和把握的如此恰到好处吧。也许这位先生在写书时已经将自己幻想成里面的某个人物, 把自己也变成红楼梦中人, 将满腔无奈与悲愤化为笔下的动力。于是乎, 狡猾如熙凤, 聪明如平儿, 豪放如湘云……大观园的繁华与衰败凝华在一本书中, 以众姐妹的欢聚始, 以众芳凋零, 人去楼空终, 给了我们一种“繁华落尽空悲切”的无限遐想。

  人莫知“妆容易逝香腮雪“的悲凉, 人莫悟“弹指挥间过眼云烟”的惆怅。梦中的红楼, 红楼梦中人, 不过是警幻与现实之间的写照。"说到心酸处, 荒唐与可悲。由来同一梦, 休笑世人痴!”红楼梦中人, 一个时代的闪现;一膜一仿, 悲凉尽显。
《红楼梦》的赏析 篇六
  [清]曹雪芹

  镜里恩情, 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 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戴朱冠披凤袄, 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 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 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 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作品赏析:

  这支曲子, 写李纨的遭遇和命运。在李纨的一生中, 她遇到的两次"幸福"都是很短暂的, 而漫长的岁月是在寂寞空虚苦闷中度过的。美妙青春年华, "去之何迅", 留下的只是"镜里恩情"和"绣帐鸳衾"的回忆;后半世"望子成龙", 刚刚"气昂昂, 头戴簪缨, 光灿灿, 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之际, 却突然一转, "昏惨惨, 黄泉路近"!希望全然破灭。李纨的这条生活道路, 在封建末世年轻的寡妇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有多少寡妇怀着同样的希望, 遭到了同样的结局。尽管她们都博得了"贞节"、"贤淑"的美名, 但又有什么用呢?

  高鹗的续书没有写出贾兰“昏惨惨, 黄泉路近”的结局, 反面美化成什么“兰桂齐芳”, 团园复初, 这是不符合曹雪芹原意的, 也削弱了《红楼梦》一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红楼梦赏析 篇七
  《红楼梦》的文字善于腾挪跌宕, 波澜起伏, 不但大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如此, 在许多局部描写中也处处表现出这种特S来。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 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 而结果是贾赦说:“连日身上不好, 见了姑娘彼此伤心, 暂且不忍相见。”贾政也因今天“斋戒”去了, 故都没见着。在礼规上, 两位舅父大人是必须见的, 但在文章上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 叙说一番, 则不但文字枯燥, 而且这两次舅甥的暗谈, 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写的, 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 避实就虚的方法, 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 又避免了实见时描叙的困难。而且这里的虚见又和前后必须要有的实见相互配合, 使文章的气势显得抑扬顿挫, 波澜起伏。

  此后, 作者用了相当多的文字写黛玉从宁府回到荣府的一路所见, 回荣府后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 黛玉与贾母一起进餐, 等等。贾府的面貌与生活习惯也都一一写来, 作者的笔锋似乎已从写人物出场转向对贾府其他方面的描绘去了。然而这一切的描写, 恰恰是作者在为另一个更高潮的人物出场作铺垫, 因此, 当吃完饭, 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吧”, 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后, 刚要说几句话时, “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 丫鬟来报道:‘宝玉来了’。”这样, 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作者这样安排宝玉的出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在一般情况下, 整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 当林黛玉一进贾府时, 是马上就会碰面的, 然而作者却偏偏打发他今天“往庙里还愿去”了, 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 才让他回家。这种安排, 有两点用意, 一是要让宝、黛二人单独相会(唯一的贾母在场是当时条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宝、黛最后才相见, 就可以把其他该写的人和事都写了, 然后集中笔墨来写此二人的相会, 以掀起最后的高潮;遣散的人, 是为了不发生其他干扰, 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以突击这书中的二位主角, 这有如舞台上为突出主要人物而时常使用的“净场”手法一样。这样做的结果, 就能有力地加强二人的形象, 在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贾宝玉的出场, 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 他刚一露面, “黛玉一见, 便吃一大惊”之后, 又进去换了另一副装束打扮出来。除衣饰的不同外, 第一次主要描写了他的面、S、鬓、眉、鼻、睛等外貌特征。第二次则写到了他“转盼多情, 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 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眼角”, ——完全是传神之笔了。在古代小说中, 使其主人公只这样出场亮相的, 可说是十分少有的。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给读者的印象如此深刻, 是和作者对他初次上场时运用的这种着意刻划的独特手法分不开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作者写这些人物的出场, 有的先, 有的后, 有的是本来在场的, 有的是贾母叫人去“请”出来的, 有的是黛玉去拜见的, 有的是自己赶来的, 有的是单个到来, 有的是多人出来, 有的写得详, 有的写得略。有实写, 有虚写, 文章变化多姿, 而又合情合理, 都体现了作者精密的艺术匠心。

  第二, 作者对第一次出场的人物, 善于用简洁的笔墨准确描绘其形态外貌, 又深刻揭示其性格特征, 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 使人物的基本特性在第一次露面时, 就深深扎在读者的脑海中。

  如迎春、探春、惜春、虽然“其钗环裙袄, 三人皆是一样的装束”, 可是迎春的“温柔沉默, 观之可亲”, 探春的“俊眼修眉, 顾盼神飞, 文采精华, 见之忘俗”, 寥寥数语, 就已概括出这二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至于其他主要人物就更是这样了。文中王熙凤的出场, 描写的非常出S。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外貌。先总写她&[www.1mi.net]ldquo;彩镑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 而后细写她头上戴的, 绾的;项上带的, 裙边系的;上身穿的, 下身着的及外面罩的。真是满身珠光宝气, 阔绰绝伦;遍体花团锦簇, 艳丽无比。这身穿戴, 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 “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 风骚、苗调的体态, 威而不露的神情, 再加上丫头、婆子, 众星捧月似地前呼后拥, 这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的主儿, 就从文中活脱脱地站了出来。

  再看她的言谈举止, 一声“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 人未到, 笑先闻, 已初步展示了她放任的性格。这王熙凤, 不出则已, 一出则“喧宾夺主”, 看她, 携了黛玉的手, 就那么细细打量起来, 故作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 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三句话, 于夸赞黛玉娇美容颜, 同情黛玉不幸身世之中, 蕴含着对贾母不失时机的阿谀逢迎。这王熙风不仅会说, 还很会做。她感情极丰富, 而目变化迅速, 说着、哭着, 贾母一制止, 立刻就“转悲为喜”, 自我解嘲, 说自己勾起老祖宗伤心, 该打。作品通过这样很精炼的外形描写和一件小事, 就把王熙凤这个人物由表到里的主要特点十分精确地勾画出来了。

  贾宝玉的出场, 不仅排在最后, 而且事先作过一番渲染, 主要是王夫人对黛玉的交底, 说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 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他的嘴里“有天没日, 疯疯傻傻”。加上黛玉幼时听母亲说过, 这个宝玉“顽劣异常, 不喜读书, 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这样, 读者也就和黛玉一起, 事先对贾宝玉形成了一个先入之见:“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当作者完成了这样一番铺垫之后, 送到黛玉和读者面前的宝玉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青年公子的形象, 尤其是使宝玉接连两次亮相, 由形到神的描绘, 不仅使黛玉见了吃一大惊, 就是读者也因前后截然不同的对照, 而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此外, 作者还托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 从另一侧面揭示了他的性格特点, 点破他以后的身世遭遇。从表面看, 这里句句都显示着对宝玉其人的嘲讽;但透过字面, 却又处处看到作者对宝玉性格的赞美。这种欲赞还讽, 寓褒于贬的新颖手法, 在这里是显得十分别开生面的。它也是《红楼梦》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所谓“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这常常是贾宝玉外形特征的表现, 而“行为偏僻性乖张”, “古今不肖无双”, “于国于家无望”, 却是贾宝玉内在性格的核心所在。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 作者所要写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 而不是一个风月场中的情痴情种。

  作者在描写林黛玉时, 笔触深入到这位少女的心灵深处, 多次直接、间接地描写黛玉的内心活动, 细腻地刻划了黛玉的精神世界。

  作者概述她初到贾府时的心理, 说她抱定:“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意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的主意。在这种心情支配下, 她处处仔细地观察, 事事认真地思考, 时时谨慎地行动。作者极写了她如履薄冰的心理状态, 及反映这种心理的细微表情。

  黛玉初到贾府, 她人地生疏, 需要正确地分析, 敏捷地判断, 并且迅速地反映到行动上来。这一点在人物描写上, 势必表现为精炼扼要的心理描写和人物言行的紧密结合。黛玉几次选择座位的情景, 就表现了这一特点。黛玉选择座位时, 总要先“度其位次”, 然后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位置就坐。文中四处用“一一”修饰黛玉的行动。从这许多的“一一”中, 我们看到了黛玉那唯恐性子有不当之处, “被人耻笑了去”的要强性子。

  林黛玉虽是出身贵族家庭, 但她不是“四大家族”的成员, 她寄人篱下, 孤苦伶仃。宁、荣二府的赫赫声势, 这钟鸣鼎食之家的封建宗法、封建礼教, 使林黛玉一踏进贾府大门, 就感到一种具大的压力, 她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就是这种压力的反映。作者要与黛玉这个处在特殊地位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少女, 突出地描写她的心理, 是再好不过的表现方法了。

  第三, 写人物出场与介绍两府环境交插进行, 配合自然, 相得益彰。

  在写黛玉与众人会面时, 作者还穿插写了不少黛玉所见贾府房舍的结构, 豪华的陈设, 贵族家庭的礼规家法以及生活习惯等等。安排这样的穿插, 即使人物的出场能够有波澜起伏, 文章可以做得变化多姿, 同时这些穿插内容的本身又是不可少的, 因为通过第十七回“试才题对额”后面有对大观园的系统介绍, 而两府的环境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则主要是从这里的穿插来反映的, 因此这些穿插又不是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 而是有其独立的重要意义。同时这里所写的一切, 又很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因此对贾府环境的描绘, 实际也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表现了刚刚进入这个环境的人物林黛玉。从这里也可看到, 《红楼梦》的文字不但没有一处闲笔, 而且任何一个人, 一件事的写法都不是随意写出来的, 其中的关联和脉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红楼梦》的赏析 篇八
  原文:

  镜里恩情, 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 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戴朱冠披凤袄, 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 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 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 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译文

  夫妻恩情已是空有其名, 哪料富贵功名也像梦境一样虚幻!青春年华迅速消逝!别再提什么夫妻恩爱。就是头戴珠冠、身披凤袄, 也抵挡不了变化无常的命运。虽然常说, 人生不要到了老年再遭受贫穷, 也一定要积些阴德留给儿孙。纵然是气字轩昂头戴簪缨, 金光灿灿胸佩金印, 威风凛凛爵禄高显, 还不是转眼间来到黄泉路上。请问从古到今有几个文臣武将今天还在?也不过是留个虚名儿让后来的人钦佩敬慕罢了。

  注释

  晚韶华:字面上说晚年荣华, 其真意是说好光景到来为时已晚了。

  “镜里”二句:意思是李纨的丈夫早死, 夫妻恩情已是空有其名, 没有料到她儿子的功名、自己的荣华, 也像梦境一样虚幻。

  韶华:这里喻青春年华, 与曲名中喻荣华富贵有别。卞藏本该句为“那美韶华韶华何迅!”

  绣帐鸳衾(yuān qīn):指代夫妻生活。卞藏本该句为“绣帐鸳衾。”

  “只这戴珠冠”三句:是说待李纨可享荣华时, 死期也就临近了, 这是得不偿失。只:即使, 即便是。珠冠、凤袄:是受到朝廷封赏的贵妇人的服饰。这里指李纨因贾兰长大后做了官而得到封诰。无常:是佛家语言, 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 后俗传为勾命鬼。卞藏本“戴珠冠”为“带珠冠”。

  阴骘(zhì):即前曲所谓“阴功”, 指暗中有德于人。积儿孙:为儿孙积德。

  簪缨(zān yīng):古时贵人的冠饰。簪是首饰, 缨是帽带。

  金印:亦贵人所悬带。《晋书·皇后纪论》:“唯皇后贵人, 金印紫绶。”

  “问古来”二句:说李纨本来大可不必“望子成龙”。卞藏本“虚名儿与后人钦敬”为“虚名儿留与后人教领”。

  赏析:

  这支曲子, 写李纨的遭遇和命运。在李纨的一生中, 她遇到的两次"幸福"都是很短暂的, 而漫长的岁月是在寂寞空虚苦闷中度过的。美妙青春年华, "去之何迅", 留下的只是"镜里恩情"和"绣帐鸳衾"的回忆;后半世"望子成龙", 刚刚"气昂昂, 头戴簪缨, 光灿灿, 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之际, 却突然一转, "昏惨惨, 黄泉路近"!希望全然破灭。李纨的这条生活道路, 在封建末世年轻的寡妇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有多少寡妇怀着同样的希望, 遭到了同样的结局。尽管她们都博得了"贞节"、"贤淑"的美名, 但又有什么用呢?

  高鹗的续书没有写出贾兰“昏惨惨, 黄泉路近”的结局, 反面美化成什么“兰桂齐芳”, 团园复初, 这是不符合曹雪芹原意的, 也削弱了《红楼梦》一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8篇《《红楼梦》的赏析》, 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以上是本网站小编为您介绍的“《红楼梦》的赏析优秀8篇”。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