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创始人三巨头(三位创始人现状及真实创业故事)

2023-03-28| 编辑: 佚名| 查看: 1207 |原作者: 叶红雨|来自: 衙媒网

新东方创始人三巨头(三位创始人现状及真实创业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新东方创始人三巨头(三位创始人现状及真实创业故事)”的详细内容: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著名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现任新东方教育科 ...

  新东方创始人三巨头(三位创始人现状及真实创业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新东方创始人三巨头(三位创始人现状及真实创业故事)”的详细内容:

  俞敏洪, 新东方创始人, 著名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被媒体评为最具升值潜力的十大企业新星之一, 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

  俞敏洪, 1962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 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 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从北大辞职, 进入民办教育领域, 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新东方最近一季的财报显示, 收入为4810万美元, 同比增长;净利润为1160万美元, 同比增长。下属的学校和学习中心达到了181家。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产业升级, 与此相关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领域, 当然新东方的创办人俞敏洪已经成为这一变化显著的受益人, 过去17年一直如此。

  俞敏洪这个名字, 相信当今大多数年轻人都知道。在一些大学生、留学人员以及白领的心目中, 俞敏洪的形象就像神一般, 他们“崇拜”俞敏洪。记者的一位朋友曾经抱怨, 俞敏洪的“粉丝”甚至不允许你用“中性的语言”来描述俞敏洪。有人估算, 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中, 有70%是新东方的学生。在国内, 大学生要是没听过俞敏洪的演讲, 更被看做是落伍。他究竟是一个不错的教师?还是一个偶然成功的商人?抑或是一个被逼无奈的“痞子”?俞敏洪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下海”潮中, 有着标志性意义。2006年, 新东方在美国上市, 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和校董, 俞敏洪的财富陡增, 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在这个“神话”背后, 俞敏洪究竟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S?一个真实的俞敏洪是怎样的?他究竟是一个不错的教师?还是一个偶然成功的商人?抑或一个被逼无奈的“痞子”?

  被北大逼上梁山

  “北大是一个令我百感交集的地方。”俞敏洪对北大的情感, 可以用“五味杂陈, 爱恨交织”来形容。北大给予了俞敏洪什么?老俞每每讲起北大, 似乎都是苦大仇深。讲他当年如何被北大边缘化, 如何被忽视。俞敏洪有一段精彩的自我控诉:“进了大学, 没有一个女孩爱上过我, 我是个Loser(失败者);在北大教了七年书没有什么成就, 我还是个Loser;在北大十年没参加过任何活动、加入过任何团体, 我是个Loser……”当然, 俞敏洪也承认北大对他的熏陶:“没有北大, 就没有新东方。现在新东方的一些精神, 或者是一些做事情的方法, 坦率地说是融入了北大精神的。”很多时候, 屈辱和压抑会使一个人爆发, 俞敏洪的经历就是这样。据说, 当年他常常一天背十几个小时的英语, 因为英语老师当众说他讲的英语“只有俞敏洪三个字能让人听懂”。

  俞敏洪在北大教书四年后, 终于分到10平方米的房子, 这让他决定要把一辈子献给北大。但后来, 看到同学、朋友都相继出国, 俞敏洪忍不住了。他也开始紧锣密锣地准备出国。在北大成绩并不优异的他, 在努力了三年半后, 留学梦断。为了生计, 也为赚点钱继续他的出国梦, 他在校外办起了托福班, 为自己的出国学费快乐地忙碌着。上帝也常常戏弄那些刚刚燃起希望的人。这次, 俞敏洪受到的打击可谓是毁灭性的:1990年的一个秋夜, 细雨溅落在静谧的未名湖上, 激起阵阵涟漪, 在夜S中蔓延开去。俞敏洪和朋友高兴地喝着小酒, 聊着家常, 描绘着他渐渐清晰的出国梦。北大的高音喇叭, 此时一如既往地放送着校园晚间广播。“你听你听。老俞, 在说你呢!”同伴惊呼。原来, 广播里正在播送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北大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宣布了对英语系教师俞敏洪的处分, 其中说了四五条处分理由, 最重要的是打着北大的旗号私自办学。这个处分决定被大喇叭连播三天, 北大有线电视台连播半个月, 处分布告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锁了一个半月。处分突然袭来, 方式和程度如此激烈, 表明了校方的震怒。北大的这种“礼遇”, 就是要让他没有面子在北大待下去。颜面扫地的俞敏洪, 只得选择离开。“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 现在却充满了感激。”俞敏洪如此解释:“如果一直混下去, 我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但当时, 这个被赶出家门的北大教师, 选择了做一个“个体户”。

  俞敏洪同事、新东方的李杜讲得幽默而到位:“老俞被北大处分, 作为三流文人, 既想保留文人的体面, 又缺乏一流文人的风骨, 不敢自沉未名湖。于是退而求其次, 唯有辞职, 落草为寇。此谓置死地而后生。”但正是这“落草为寇”, 激发出了他的痞子精神。被北大“逼上梁山”的俞敏洪, 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痞子演绎新东方

  离开北大后, 俞敏洪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 转变“眼睛朝下, 鼻子朝上”的北大姿态。被逼到悬崖边的他, 义无反顾地甩掉了北大这个包袱, 开始相信商业的力量。他开始思考如何营销自己以及自己的培训班, 学会与社会、政府的各S人等打交道。一介书生, 就此迈进江湖。</p><p> 在北京冬日的寒风中, 俞敏洪是这样起家的:一间10平方米的破屋, 一张破桌子, 一把烂椅子, 一堆用毛笔写的小广告, 一个刷广告的胶水桶。北京寒风怒号的冬夜, 俞敏洪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刷广告。手冻麻了, 拿起二锅头喝两口暖暖身子。寒风中喝二锅头贴小广告, 这时候的俞敏洪, 显出了痞子的狠劲。新东方人都有一种电线杆情结, 因为新东方是靠老俞在电线杆上一张一张贴广告贴出来的。曾经因为市政建设, 来人要拆新东方外面的两根电线杆, 老俞急了, 死活不让拆, 最后花了7万元才保下那两根电线杆。教师出身的俞敏洪渐渐显露出他的经商才能, 只靠三招, 就打下了自己的江山。一是价格战, 当时基本收费都在300~400元, 俞敏洪只要160元, 而且还是在20次免费授课之后, 不满意可以不交钱。二是推出核心产品, 他赖以成名的“红宝书”——《GRE词汇精选》。三是情感营销, 向学生讲人生哲理, 进行成功学式的励志教育, 再加上他幽默的授课方式,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俞敏洪认为自己的成功与做过老师有关:“老师做企业家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因为我们理解人性, 知道如何满足学生的要求。”确实, 他对学生心理的理解是深刻的, 并且充分利用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崇拜心理, 而获得别人的信任。

  枪打出头鸟。很快, 江湖的险恶就让俞敏洪有了深刻体会。俞敏洪的名声响了, 招的学生越来越多, 但也断了别人的财路。中国的培训市场一直是一个充满杀伐的江湖, 地盘的争夺战蔓延到了贴广告的电线杆, 先是俞敏洪的广告被对手覆盖, 后来当场就给撕了, 并把老俞的员工给一刀捅到了医院, 对手情急之下使出了狠招。俞敏洪只能求助于公安, 为了和公安兄弟拉上关系, 俞敏洪豁了出去, 一气喝下一斤多五粮液, 直接被抬进了医院。创业路上几多艰辛。此时的俞敏洪, 完全没有了北大的书生气。除了他那瘦瘦的身材和厚厚的眼镜, 痞子精神附身了, 一个企业家的身影渐次清晰。一个人创业是孤单的。俞敏洪想起了海外的“兄弟”徐小平、王强和包凡一。于是, 他不远万里, 前去邀请他们回来一起办新东方。他们来新东方, 怀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和对自由的憧憬。靠着这种梁山聚义的草寇方式, 借着当时英语学习热和出国热, 新东方开始如野草般疯狂生长。

  痞子精神的悖论

  创业者成事, 要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痞子精神。但是, 事业做大之后, 痞子的自由放任必须向企业家的严谨转变。2000~2004年, 是新东方最困难的时期, 俞敏洪备受煎熬。他要完成从一个老师到一个企业家的转变, 并将一班聚义兄弟变成一个管理团队。“这个过程很痛苦。从原来梁山聚义的做事方式, 变成按部就班、层次分明的做事模式;从原本激情狂热的做事风格, 变成冷静而有判断力的做事规则。这种改变, 需要把自己个性中的一些东西丢掉。”这种改变对俞敏洪来说, 并不轻松。此时, 外部打击也接踵而至。先是“9·11”事件, 赴美签证大幅减少, 新东方的留学市场受到极大影响;接着是“非典”袭击, 停课四个月, 新东方损失过亿元。此外, 还有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对新东方偷题的诉讼, 新东方为此赔付了600多万元。

  外患是暂时的, 内忧则可能致命。“哥儿们义气一起做, 做到最后就没有规矩了。”利益、情感、人性纠缠在一起, 新东方上演了一出人性搏杀大戏, 俞敏洪这个主角在其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表演才能。最主要的是利益问题, 做大了, 股份怎么分?新进入的市场怎么分?“创业之初的伙伴们在新东方日进斗金后, 不再像以前一样安于自己的分成, 逐渐产生了利益纠葛。由于以前没有一套机制来规定剩余利益的归属, 大家开始了争执和吵闹。”新东方三驾马车中的两驾要脱离组织, 王强、徐小平先后向俞敏洪递交辞职书。此外, 俞敏洪曾经的上铺兄弟包凡一也提出辞职, 要求退股。2004年, 另外两大支柱胡敏、江博也出走。曾经的“盟友”相继“造反”, 眼见着新东方的核心团队就要瓦解。争斗的同时, 这些知识分子型商人开始了对痞子精神的反思, 开始了对商业规则的痛苦适应。俞敏洪说:“大家就惊慌失措了。因为我们之前从来没有学过商业规则, 从来没有学过股份制, 连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都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来拆分这种利益躯体。”王强回忆道:“大家一样痛苦。比如说利益问题, 你要分股份, 股份该怎么分?作为知识分子, 我们必须在谈判桌上来谈这些, 彼此间的情感确实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俞敏洪面临的困难, 不仅仅是兄弟们“造反”, 还有来自老婆、老妈的压力。就像很多民营企业一样, 新东方是俞敏洪和他老婆一起创办起来的。后来, 老妈, 老婆的姐姐, 老婆的姐夫都在新东方工作。不仅俞敏洪这样, 其他创业元老也如此。而且, 俞敏洪的老妈对公司管理的指指点点, 引起了海归们的不满。为此, 俞敏洪制定了一个回避原则:直系亲属一律不能在公司工作。

  这个规定首先就没有获得他老妈的同意:“你这个对我不管用。”俞敏洪还是强势执行了。结果是, 老妈生气, 老婆半年不理他。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内争外斗中, 俞敏洪扮演了一个“刘备”的角S。他自己也说:“我比较像刘备, 常常用眼泪来赚取其他管理者的同情, 我不擅长用严格的纪律来限制和管理人才。”俞敏洪用这种灵活的、甚至靠感觉的管理方式, 在新东方内外上下腾挪。外界也因此评价俞敏洪不懂管理。“我这个人比较仁慈, 容得下人。我的柔弱个性在新东方内部起到了黏合作用, 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走向极端。这是新东方没有崩的重要原因。”这也正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表面柔弱, 悲悲戚戚, 但每一次预谋都能达到目标。无论是新东方的股份制构建, 还是企业家族S彩的淡化。

  上市真是救赎?

  新东方不缺钱, 也无须圈钱。为什么还要上市?真实原因之一是上述问题的延续。俞敏洪希望用严厉的美国上市公司管理规则来规范内部, 以制度说话, 避免前面出现的人情和利益纠葛, 从而实现自身的救赎, 让企业顺利发展。俞敏洪坦言:“在新东方, 骨干们很容易越过规矩谈感情。上市之后, 外部规矩比内部规矩更强大、更有力。”上市一年多来, 新东方改变了许多。新东方严格按照美国上市公司的要求进行内部管理, 制度更加健全, 比如建立了员工投诉信箱、客户投诉信箱等。然而, “做教育”和上市的`冲突也凸显出来。“作为一家好的上市公司, 你要做到收入增长多少, 利润增长多少, 以及人数增长多少。但对于一个教育机构来说, 它最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 在于它的教学质量, 并不在于每年学生增加了多少。”这就是矛盾, 而且还难以平衡。“我本人比较喜欢悠闲地去做一件事。这点, 被上市给破坏了。”

  其实, 当初对于是否上市, 俞敏洪一直都很矛盾。一方面, 他想规范企业, 变身“贵族”;另一方面, 他也担忧自由散漫惯了的“痞子”们, 怎么受得了约束。“上市之后, 我的状态也一直不太对, 不是我想要的那种状态。我其实是个随心所欲的人, 但现在为了别人的利益, 必须要去做很多事情, 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个人英雄主义是他舍不下的情结。新东方成长至今, 靠的就是这些老师一张张敢说的大嘴。现在成了美国上市公司, 成了正规军, 学会闭嘴后的俞敏洪不再迷人。新东方的传奇S彩也逐渐淡化, 变成了冷冰冰的上市公司。

  采访中, 老俞回答问题滴水不漏, 谨慎小心, 已不是那个曾经无所畏惧的“痞子”创业者。他身上那件写着“CUBA”字样的T恤, 也许是他真性情的唯一流露。现在的俞敏洪, 成了守业者。而且, 他必须成为一个守业者。上市能否实现新东方的救赎?还有待时间检验。那个曾经富有痞子精神的俞敏洪已开始远去。也许这就是宿命。

  信念高于信仰

  谈及信念和信仰, 俞敏洪自有一套说法。他认为信念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力量。当内心有足够的信念时, 就不一定需要外在的信仰。就像你在摇晃的公交车上,需要一个扶手来支撑你站立而不摔倒。有信仰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但是, 如果我本身就具备站稳的毅力, 完全可以不需要扶手, 这就是信念。在他心里, 信念高于信仰。他说: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具备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会走得更加有力而稳健。

  俞敏洪的三条路

  俞敏洪给自己制定了三条路:第一条路, 一直留在新东方, 打死也不走, 一直干到80岁;第二条路, 慢慢从这个位子退下来, 然后过轻松逍遥的日子, 到世界各地旅游, 写写读书笔记或者旅游笔记, 像徐霞客那样度过后半生;第三条路, 为穷苦孩子办一所真正的私立大学。他常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 即使现在什么也不是。但只要你是种子, 即便被踩到泥里, 十年、二十年之后, 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 你能给人带来一片绿S、一片荫凉。你能帮助别人, 即使人们离开, 回头一看, 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俞敏洪是个擅长讲故事的人。记者以为, 俞敏洪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传奇的个案, 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挣扎与抗争。俞敏洪的“北大血统”, 与他这个平民英雄形象形成的一种反差, 也颇让人回味。

  痞子精神与文人创业

  新东方的成功, 打造了俞敏洪神话。许多人称他为“留学教父”、“教师首富”。但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的一句话却颇有意味:“新东方的成长秘诀:三流文人+痞子精神”。特别是这个痞子精神, 概括得尤为精到。冯仑写了一本书《野蛮成长》, 最近卖得很火。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状态, 他的描述是:“其实我更喜欢用疯长的野草来形容, 我喜欢那种状态, 如野草般强韧, 疯狂的成长, 恣意的蔓延, 霸气的扩张, 好不快慰!”其实, 这种疯狂成长的背后, 是被压抑的激情和喷涌的生命力。这种压抑之后的喷涌常常表现出一种痞子精神, 一种无知无畏, 不瞻前顾后, 绝地求生的勇气和意志力;一种绝望后的放松, 一无所有时的释然。俞敏洪的创业史, 新东方的成长史, 这种痞子精神充盈其间。但是, 俞敏洪毕竟是北大高材生、北大教师, 怎么也算个三流文人。所以, 俞敏洪的“痞”不同于街头混混的低俗, 不同于那种装着看透世界, 自以为是的市井痞子, 不同于那种没有是非原则的暴发户。他的“痞”是一种被逼无奈后显出的狠劲。我们姑且称之为“雅痞”。“京城名痞”王朔说, “痞子坦荡荡, 老师常戚戚。”不管怎样, 教师、痞子和商人, 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词, 就这样被搅和在了一起。一代“雅痞”真实地体现在俞敏洪, 以及那一代下海的知识分子身上。

  俞敏洪成功的反讽意义

  俞敏洪对北大的感情是深厚的, 更准确地说是复杂。俞敏洪曾经被北大边缘化, 甚至被踢了出来, 但他没有逃离, 他把新东方这个当今中国最有名的私立教育机构办在了中国最优秀的公立大学旁边, 两相对峙, 相互提醒, 隐隐地, 让人感觉有些讽刺意味。如今, 俞敏洪成功了, 北大也经常请他去作演讲。

  新东方的成功也是对时代的一种反讽。新东方的培训是靠非理性的出国热、英语学习热和应试教育(英语四、六级考试)发家的。徐小平自己都说, 新东方上市意味着中国教育的失败。其实, 反讽的还不仅仅是应试教育, 而是国人在打开国门后对西方的非理性向往。

  以上是本网站小编为您介绍的“新东方创始人三巨头(三位创始人现状及真实创业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