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2023-06-01| 编辑: 佚名| 查看: 115 |原作者: 叶红雨|来自: 衙媒网

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的详细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篇1关键词:创新与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图分类号:G712文 ...

  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的详细内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篇1

  关键词:创新与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68-03

  我国提出“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来促进信息化”这一系列的决策, 反映了国家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选择。实现战略的关键在于得到相关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撑, 主要依赖智力资源开发, 因而需要培养大量懂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的信管创新性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进步、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需要信管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社会对信管人才的需求表现如图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横跨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两大学科的专业, 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实践性, 人才培养的宗旨是强调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学的融会贯通, 使用计算机技术为组织的管理服务, 其实际应用基础是计算机专业技术。然而, 对信管毕业生和社会单位的调查统计发现, 虽然社会对信管专业的需求比较大, 但大部分单位对信息管理专业的满意度并不高, 具体表现如表1。

  目前, 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许多问题, 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资源匮乏、实验内容陈旧且单一, 等等。因此, 有必要对现有的信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 构建一种适合学生的主体性和专业性、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基于复杂系统的信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与毕业生的能力供给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主要原因是传统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在促进知识学习向实践能力的转换存在问题。复杂环境对信管专业的新知识与新能力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收集、提供、管理组织外部相关信息和内部活动信息及未来预测信息;②开发和管理企业信息系统;③制定企业的信息基础标准与信息政策;④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信息;⑤监督和协调各部门间的信息工作。

  为了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我校信管专业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及自组织理论为基础, 构建了一套基于复杂系统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以突破传统课程体系的瓶颈为目标, 以强化学生的动态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导向, 突出训练信管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新课程体系优化了传统专业课程体系, 将复杂系统专业知识贯穿于能力培养过程和各类知识模块, 用于理解各类知识在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过程中的关联性, 使学生形成具有创新性的、稳定的认知结构。其系统模块(如图2)主要包括如下方面:①复杂系统导入类知识模块;②复杂系统基本知识模块;③复杂系统专业类课程;④复杂系统应用类课程;⑤综合设计课程模块;⑥探究式实验教学平台等模块。

  二、建立信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我校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 结合信管专业特点, 依托教师的横纵向科研项目或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以“项目”为驱动, 培养信管学生的计算机运用和信息应用技能, 以及数据分析、数据处理、论文撰写能力, 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 使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锻炼与提高。信管学生主要参与以下三个方面的项目:①教师科研项目:数据分析与处理项目,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学生申报的国家创新实验项目与长江大学创新实验项目;③信管专业实训项目, .NET程序开发项目, JAVA编程开发项目, 数据库开发项目。

  三、建立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我校信管专业依照“技能训练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构建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如图3。

  第一层为基础层, 教学目的是通过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或实践, 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知识和实践技能;第二层为专业技能层, 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的设计思想, 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三层为研究与创新层, 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 参加教师的横纵向科研项目、国家和小计创新项目、专业竞赛等,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前后衔接, 循序渐进, 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不间断的实践训练。

  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完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强化本专业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管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信息开发设计能力, 近三年来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近两届信管专业就业率为100%, 毕业生签约的平均月薪为我校最高。本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获得了部级奖励共14项, 校级奖励23人次, 信管班级7次被评为长江大学优秀班级, 多次经《中国青年报》、《楚天都市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此外, 本专业学生连续四年承担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代表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近三年来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8篇, 其中核心期刊3篇, EI检索1篇, 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0多项, 获得专利一项, 省部级奖励两项。

  参考文献:

  [l]刘松.面向信管专业的复杂系统课程体系构建规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1, (4).

  [2]史志.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大连大学学报, 2005, (6).

  [3]叶斌.信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探讨[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2010, (1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篇2

  关键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构建 作用

  医院和医疗机构的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 操作要求高的系统工程。这其中不仅包括了日常的医疗和护理功能性项目, 也涉及到医技、药剂和设备等方便开展日常功能的辅助性项目, 甚至也会涵盖科研和行政后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完善的、成熟的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可以使得各个部门的管理和日常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这很明显地会促使医院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

  1、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

  从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角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层次模型来描述其基本组成。第一个层次是用户层;第二个层次是用户实际使用的终端, 可根据用户的应用作业给以不同功能的终端(如无盘或有盘微机、多媒体微机、图形工作站等);第三个层次被称为应用环境, 也就是医院信息系统的硬件和系统软件提供给用户应用时的各种装置的混合体, 诸如窗口操作、屏幕表格处理、键盘上的功能键、打印工具、辅助设备等;第四个层次是应用程序或医院信息系统的子系统, 在这个层次, 用户得以进入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序, 完成相关的功能;第五个层次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DBMS), 它实施来自下设层次对数据库的要求, 应用层次的所有应用程序都可以与DBMS通信并访问数据库, 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也能被各种应用程序访问、共享, 并符合一致性的要求;第六个层次是实在的数据库, 大量存储着医院各部门有关管理、患者诊疗等各类数据, 这些数据来自用户、应用程序并通过DBMS而获得。

  2、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2.1 门诊管理系统

  门诊划价收费系统是门诊管理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划价和收费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过程, 操作员录入处方, 系统自动划价, 打印收据清单, 从而减少患者的排队划价次数, 缩短病人就诊时间, 系统可以实时动态调整价格, 堵塞人为造成的收费漏洞, 使患者感到放心。

  门诊管理系统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以患者就诊环节为轴线, 使病人挂号, 就诊, 交费, 取药的活动在统一的信息资源平台上连成一个整体, 实现门诊治疗单, 化验单, 检查单的计算机网络化, 极大地提高了医疗就诊的效率。

  门诊管理系统提供门诊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功能, 支持医院财务部门的经济核算, 财务信息的查询, 统计, 分析和报表。使医院对本院的经济财务状况有了详尽全面的掌握。

  2.2 住院护理信息管理系统

  住院护理信息系统分为两个组成部分, 患者入出院结算系统患者在院护理信息记录系统。患者入出院系统, 包括住院病人的入院, 押金的缴纳, 病人的转科, 医疗费用的续交, 出院患者费用的结算, 费用发票的打印等一系列的流程。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强力支持下, 得以高效无差错的实现。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诊疗和医院的管理。

  护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 在院病人的床位管理, 患者诊疗项目费用的记录, 一日患者费用清单的生成, 开接单医师工作量的统计, 患者检验单的打印等功能, 系统通过对住院病人动态的准确管理, 住院费用的及时核算, 增加了医院对患者的透明力度, 提高了医院系统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了临床科室的病床周转率。杜绝了病人漏费和欠费现象。系统数据库采用海量大容量存储, 提供计算机系统建成到现在所有记录信息的明细查询和分析

  2.3 药品信息管理系统

  药品管理系统包括, 门诊中西药房的库存账目管理, 住院中西药房的库存账目管理, 中西药库库存账目管理。实行药库, 药房二级核算管理, 通过物流和资金流的并行管理, 实现统一的价格管理和采购分析。并提供各类药品的统计数据和实时分析, , 减少库存药品的资金占用, 防止药品过期和流失现象。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2.4 物资卫生材料管理系统

  物质卫材管理系统包括, 消耗材料的管理, 低值易耗品的管理, 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 固定资产的管理。系统提供符合财会制度的规范管理, 接受科室物资卫生材料的申请和领取, 统计各个科室物资卫材的消耗情况, 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全面取代原有帐务管理。并建立完整的医疗固定资产档案, 提供医疗设备的动态数据分析。

  2.5 病案信息管理系统

  病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完成病案首页数据的登录, 存储, 检索和查询;病案的入库, 出库, 借阅, 方便了病人对病案的打印和复印。

  2.6 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

  临床检验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检验单申请的输入, 当病人需要进行各种检验时, 医生能够根据需要化验的项目在计算机上选择, 然后生成申请单, 通过网络传输到检验科室。检验科在采集样本时从计算机中调出检验申请单, 对检验项目进行编号, 通过计算机打印出条形码, 将条形码贴在试管上。自动分析仪对检验样本进行处理, 将结果传回计算机。计算机将上述检验申请和结果记录下来, 作为检验科的工作登记记录, 收费处也根据这些记录进行划价处理, 并把检验结果打印出来交给患者。计算机通过网络将检验结果传输到门诊医生诊疗室, 供门诊医生查看患者检验结果进行诊疗。

  2.7 临床影像信息管理系统

  医学影像(PACS)信息一般包括6类数据, (1)定性结果, 如一般的定性检查;(2)数值型结果, 如血压, 体温, 各种检验结果;(3)文字结果, 如病理检查报告, 心电图检查报告, 超声检查报告等;(4)图形结果, 如心脑电图等;(5)图像结果, 如X光片, CT片, 核磁共振片等;(6)动态图像结果, 如血管造影检查记录, 内窥镜检查记录等。由于医学影像数据比一般文字信息数据量大几个数量级, 所以影像的存贮, 传输, 显示都与一般文字信息的处理有很大的区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通用计算机的设备性能越来越强, 医院可用较小的投资来建立一个功能强大, 能满足绝大部分临床需要的医学影像系统。系统建成后, 医院的影像检查设备可以和计算机管理系统联网, 临床医师可以在每一个病房中使用联网的计算机显示出所需的图像, 包括CT图像, X光图像, 核磁共振图像, 超声图像, 内窥镜图像, 病理切片和电镜图像, 血管造影图像等。

  2.8 电子病历, 医嘱信息管理系统

  电子病历, 主要以建立病历模板为主要内容, 临床医生在每天书写病历的过程中, 可以重复地调用模板, 进行修改来生成新的需要的病历, 减少了医生重复内容的多次输入。和过去手工书写病历相比, 极大地提高了医生书写病历的效率, 把医生从每天繁重的书写工作中解放出来。

  医嘱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自动生成药疗单, 治疗单, 护理医嘱, 膳食医嘱等处置单, 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医生开列的医嘱传输至科室护理站, 由护士根据医嘱内容执行并把执行情况在计算机上记录下来。

  3、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3.1 正确无误的综合信息统计分析是医院领导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

  医院医疗信息通常包括, 患者的流动情况, 住院科室病床的周转和使用情况, 患者在院的诊疗情况等, 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院的患者收治情况, 病人的人员结构情况, 同时从管理上, 掌握了目前医院的治疗水平高低和病种分布信息。经过统计和计算, 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作出一系列相应的调整, 出台一些适应当前情况的政策, 使医院在收治上适应病人分布, 在经费上减少流失和浪费, 药品采购上少占资金, 技术力量调整上渐趋合理。

  3.2 病案信息是科研, 教学, 总结经验, 提高医疗质量的最好资料

  病案是患者在住院期间全部检查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 病案信息的管理既为科研教学提供了原始的信息资料, 又为医疗质量的控制提供依据, 同时反映了医疗质量水平的高低。

  3.3 影像信息管理系统是医院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像信息是通过录像, 照片, 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媒体存储的医学信息, 它既有医院重大改革的现场记录, 也有特殊病例的治疗记载, 还有科研论文的精辟总结, 它在促进医院建设和科研指导上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4、结语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医疗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使医疗信息管理实现了完全数字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操作方便, 查询、统计信息快捷,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必将对数字化医院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仝选甫, 王海东.医院信息系统(HIS)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3(4);24-26.

  [2]钱耀文, 张旭晖.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推动医院现代化管理[J].中国医院信息, 2001, (7):22-2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课程特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48-02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未能有效实现培养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方面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使得学生在工作中无法独立完成会计信息化的工作, 这增大了社会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因此,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优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性质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讲授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原理、技术和方法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而且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 同时又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它是会计学与IT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主要理论基础涉及会计学、信息论、系统论, 而赖以发展的技术基础则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会计信息系统已是会计学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原理和实务操作已成为财会类大学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门课程也成为会计学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实现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来完成会计核算工作, 同时实现预测、计划、控制、决策之类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通过学习,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应用主流会计软件进行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 培养学生从信息技术发展角度去理解和思考会计问题, 应用信息技术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及应用方法, 同时能在网络化环境下, 实现会计核算与管理职能, 正确评价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的效率与效果。

  二、与传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区别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发展而来, 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 以记账凭证为开始, 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和提供报表等功能, 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 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 减轻了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 提高了效率, 它实质上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的思想框架。

  会计信息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 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 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 输出也是网络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会计信息系统包括事务处理、信息管理、决策支持和决策等层次, 充分发挥了会计工作的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三、课程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现着信息技术与会计、核算与管理、原理与方法、开发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既坚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 又反映当前主流会计软件或ERP的发展水平和实际处理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采用理论结合实验教学的形式, 一半课时用于理论讲授, 一半课时用于财务软件上机操作的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联系:一方面在理论讲授中随时结合上机内容, 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另一方面在上机过程中教师随时对上机情况进行点评, 结合理论知识, 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深入化。因此, 可以通过双向联系, 尽量解决长期困扰老师的学生感觉理论学习枯燥、抽象、缺乏热情的教学难题, 而且学生对上机操作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 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但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 却是大家都在探寻的问题。因为第一个特点, 就决定了此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特点, 应运用适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力求把课内实践、操作性实践和设计性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出把转化为能力、能力整合为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四、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重点

  目前大多数大专院校会计相关专业已经把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作为专业必修课, 并配备相应的电算化实验室, 运用一些大品牌的主流会计软件作为工具, 讲授给学生一些理论知识的同时, 主要使学生能掌握一类软件的使用方法。其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大多停留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阶段, 存在一些问题, 而很多院校也在不断探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应结合会计软件发展的最新成果, 选择或编写适合的会计信息系统教材, 建立一套紧密结合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方案, 并建设全面完整配套的教学基础文件和教学资源, 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库、各章的参考阅读文献、实验指导书以及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库。

  2.应整合并健全课程知识体系。此体系由理论知识和电算化实务两大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包括三大块:首先, 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知识, 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概要和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其次,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功能结构和实务操作, 包括数据流程、功能结构、编码设置、数据文件、日常业务处理和系统维护;最后, 了解与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关系密切相关的知识, 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风险防范、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专题。

  电算化实务部分侧重于我国主流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五个模块的学习:总账、财务报表、应收应付、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这部分是最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部分课程, 直接对应着社会与市场的要求。

  课程知识体系中的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的知识, 涉及到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基础、会计等多学科知识, 大多数高校只是开设一两门计算机课程, 由于缺少前期计算机课作基础, 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等知识让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 除了操作之外, 对系统的维护能力和对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力较差, 更不可能做相应的课题和实践工作。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除设有会计学专业课程外, 还应增加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 以满足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的需求。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应改革以往单一的灌输讲授方式, 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运用一套大的案例及多个小案例, 尽量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遇到问题在课上讨论, 结合理论知识讲解, 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解决办法, 启发学生的思维, 加强培养理论应用能力, 鼓励并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研究式学习。

  4.应特别加强实验教学, 丰富实验教学的时间和内容, 上机实验案例的设计和选择要体现阶梯性、层次性, 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实验案例设计包括体现会计软件基本操作技能实训的初级层次、体现会计软件综合操作技能的中级层次、体现会计信息系统体系设计能力和创新性的高级层次。各院校应根据其培养方向和目标选择适合的一个或多个层次进行教学和实验。这样既注重学生软件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境方面, 大多数院校都设有相应的实验室, 但很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部分只是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 其规格和等级也参差不齐, 硬件建设简单, 可以说, 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实验室并不多。或者是虽然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 但专业实验室利用率很低, 现代化教学系统还没有很好地与老师的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所以应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整合现有资源, 改革实验室条件, 积极发展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建设。

  另外, 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大赛, 如会计信息化知识技能大赛或软件技能大赛, 可以积极参与软件公司或国家相关机构组织的ERP信息化工程师的认证考试, 也可推荐学生到软件公司或各种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实践。

  5.师资力量建设方面, 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的飞速发展, 对老师队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师多是由会计专业老师转化而来, 真正的复合型教师几乎没有, 很难适应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要求。因此, 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强、熟悉企业经营管理、了解ERP构成及原理、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学师资队伍。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管理专家及信息化软件培训专家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使教师了解各行业特点及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知识, 了解企业实施会计信息系统流程;可以让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老师参加进修, 让老师掌握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和动态。学校应积极创造机会及鼓励教师提高其业务能力和专业视野, 为高效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谷增军.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9)

  2.钟晓鸣.改革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思考.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

  3.莫海菁.浅谈如何实现会计电算化实践式教学改革[J].教育经济, 2010(11)

  4.李燕.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7)

  5.文兴斌.关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与考核体系构建的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10(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会计网络化发展

  1引言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从观念上的彻底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管理发展的要求, 网络会计取代会计电算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2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1卯8年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来的。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从长春一汽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开始, 会计电算化在中国已发展20多年, 从手工做账到电算化, 引发了一场“会计革命”。

  会计电算化产生至今, 它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 会计软件的运用减轻了会计人员手工记帐的工作量,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运用财务软件的转账、核算等自动生成功能, 不仅降低了误差, 提高了准确度, 并且节省了人手, 缩短了账务处理时间。第

  三、培养了一批既懂财务, 又拥有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造就了一批会计软件公司, 他们的存在和良性竞争, 促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规范化、商品化、通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3会计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管理发展的要求, 1999年4月, 深习”市财政局与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了“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 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 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了充足、实时的信息。

  4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区别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从观念上的彻底改变,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存在很大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

  1.目标不同:会计电算化是实现r会计核算业务的计算机处理, 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业务全面信息化, 从而与企业管理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及社会大系统的其他信息系统相互衔接, 有机构成一个开放系统, 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2理论基础不同:刽十电算化仅以传统会目理沦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 会计信息化以信息技术、系统论和信息化会计思想为指导。

  3.技术手段不同:会计电算化以单机处理为主, 会计信息化把网络、通信与数据库等先进技术用于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播、存储、应用。

  4功能范围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以实现业务核算为主, 会计信息化包括财务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不仅要进行会计业务核算, 还要进行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 并将根据信息原理和信息技术要求重新构建现代会计模型。

  5.信息输人输出不同:会计电算化强调财务信息只能由财务部门输人, 输出也由财务部门打印后再报送。会计信息化要求大量数据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既可经授权权利级次, 直接从系统当中获取相关数据, 也可从Inett上直接获取。财务人员不再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或唯一的输人、加工处理人员, 财务人员将更多地控制、分析, 参与企业管理和提供专业决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在企业及社会各信息系统中被充分利用。丘会计程序不同:会计电算化基本模仿手工会计程序。会计信息化则根据刽十目标, 按信息管理原理与信息技术重整扭刽长旎程。

  5会计网络化

  信息高速公路的铺设意味着会讨电算化中单机系统状况的结束, 为我国大规模计算机联网以及国际联网创造了条件, 迎来了会计信息工作的网络化时代。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 为会计信息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信息支持。企业内部网伽ratent)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 使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实现资源的优化处理与最大化使用效率, 并且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对外开放。传送数据在企业内建立的网络为局域网邸柳, 在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建立的为专用广域网网A哟。对于目前会计电算化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仅装备单机的企业, 首先应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 已建立了内部局域网的企业, 则应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广域网, 直至上国际互联网。我国目前为数较少的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财务, 通过电算化的广域网对各子、分公司的财务信息、经营状况进行收集、管理和控制。除了类似企业集团这种同行业、跨地区的广域网络形式外, 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 必然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广域网的应用。

  会计网络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网络财务是基于玩lemet—Intrante技术, 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 支持电子商务, 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 能够处理电子单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是电子蜀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EC)的开展, 最终将使网络会计取代会计电算化。网络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 具有以下优点:(1)网上设备公用性。网络会计打破了单一的财务软件的购买和使用方式。网上计算机可以省去购买、安装过程及软件的运行维护, 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减少了购买高档设备的开支, 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2)资讯共享。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为企业内部提供会计信息, 网络会计把企业内部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各种会计数据的存储形式统一规范起来, 建立中央数据库。企业可随时浏览所有企业网上计算机内的资料。通过软件资源的共享, 将大大减少信息的重复输人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也将大大地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3、通讯方便、快捷。通过网络方式, 企业可以更直接、快速地与外部通信, 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度。例如采用Inte技术后, 企业和银行几乎可以同时记账就不会出现目前存在的未达账项, 并且企业通过1ltell以可以和银行随时对账。这样, 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付款和收款业务了。在网络会计中.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等, 各子系统之间可进行自动转账处理。企业领导不需出门, 可通过自己办公室里的计算机查得有关情况, 企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数据资料, 也可以方便快捷地传送连人网络的计算机。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传送时间, 而且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4)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决策职能。(5)网络刽卜要求信息在企业信息系统中以电子数据存在和运动, 并可以直接与外界系统交换信息, 最终使系统不再依赖纸张等传统信息载休,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网络会计使企业的业务向无纸化发展。

  由于所有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 都必须严格按照国际公认的电子商务安全协议开发, 因此, 财务数据在网上通讯是安全的。企业财务主管和财会人员应放心地使用。网络会计是一门边缘的会计学科, 它需要集计算机软件、网络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实现会计电算化与网络会计的接轨,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关键性的问题之一。

  7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会计网络化发展

  1引言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从观念上的彻底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管理发展的要求, 网络会计取代会计电算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2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1卯8年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来的。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从长春一汽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开始, 会计电算化在中国已发展20多年, 从手工做账到电算化, 引发了一场“会计革命”。

  会计电算化产生至今, 它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 会计软件的运用减轻了会计人员手工记帐的工作量,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运用财务软件的转账、核算等自动生成功能, 不仅降低了误差, 提高了准确度, 并且节省了人手, 缩短了账务处理时间。第三、培养了一批既懂财务, 又拥有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造就了一批会计软件公司, 他们的存在和良性竞争, 促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规范化、商品化、通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3会计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管理发展的要求, 1999年4月, 深习”市财政局与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了“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 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 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了充足、实时的信息。

  4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区别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从观念上的彻底改变,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存在很大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

  1.目标不同:会计电算化是实现r会计核算业务的计算机处理, 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业务全面信息化, 从而与企业管理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及社会大系统的其他信息系统相互衔接, 有机构成一个开放系统, 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2理论基础不同:刽十电算化仅以传统会目理沦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 会计信息化以信息技术、系统论和信息化会计思想为指导。

  3.技术手段不同:会计电算化以单机处理为主, 会计信息化把网络、通信与数据库等先进技术用于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播、存储、应用。

  4功能范围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以实现业务核算为主, 会计信息化包括财务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不仅要进行会计业务核算, 还要进行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 并将根据信息原理和信息技术要求重新构建现代会计模型。

  5.信息输人输出不同:会计电算化强调财务信息只能由财务部门输人, 输出也由财务部门打印后再报送。会计信息化要求大量数据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既可经授权权利级次, 直接从系统当中获取相关数据, 也可从Inett上直接获取。财务人员不再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或唯一的输人、加工处理人员, 财务人员将更多地控制、分析, 参与企业管理和提供专业决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在企业及社会各信息系统中被充分利用。丘会计程序不同:会计电算化基本模仿手工会计程序。会计信息化则根据刽十目标, 按信息管理原理与信息技术重整扭刽长旎程。

  5会计网络化

  信息高速公路的铺设意味着会讨电算化中单机系统状况的结束, 为我国大规模计算机联网以及国际联网创造了条件, 迎来了会计信息工作的网络化时代。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 为会计信息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信息支持。企业内部网伽ratent)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 使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实现资源的优化处理与最大化使用效率, 并且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对外开放。传送数据在企业内建立的网络为局域网邸柳, 在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建立的为专用广域网网A哟。对于目前会计电算化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仅装备单机的企业, 首先应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 已建立了内部局域网的企业, 则应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广域网, 直至上国际互联网。我国目前为数较少的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财务, 通过电算化的广域网对各子、分公司的财务信息、经营状况进行收集、管理和控制。除了类似企业集团这种同行业、跨地区的广域网络形式外, 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 必然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广域网的应用。

  会计网络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网络财务是基于玩lemet—Intrante技术, 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 支持电子商务, 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 能够处理电子单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是电子蜀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EC)的开展, 最终将使网络会计取代会计电算化。网络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 具有以下优点:(1)网上设备公用性。网络会计打破了单一的财务软件的购买和使用方式。网上计算机可以省去购买、安装过程及软件的运行维护, 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减少了购买高档设备的开支, 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2)资讯共享。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为企业内部提供会计信息, 网络会计把企业内部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各种会计数据的存储形式统一规范起来, 建立中央数据库。企业可随时浏览所有企业网上计算机内的资料。通过软件资源的共享, 将大大减少信息的重复输人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也将大大地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3、通讯方便、快捷。通过网络方式, 企业可以更直接、快速地与外部通信, 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度。例如采用Inte技术后, 企业和银行几乎可以同时记账就不会出现目前存在的未达账项, 并且企业通过1ltell以可以和银行随时对账。这样, 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付款和收款业务了。在网络会计中.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等, 各子系统之间可进行自动转账处理。企业领导不需出门, 可通过自己办公室里的计算机查得有关情况, 企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数据资料, 也可以方便快捷地传送连人网络的计算机。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传送时间, 而且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4)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决策职能。(5)网络刽卜要求信息在企业信息系统中以电子数据存在和运动, 并可以直接与外界系统交换信息, 最终使系统不再依赖纸张等传统信息载休,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网络会计使企业的业务向无纸化发展。

  由于所有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 都必须严格按照国际公认的电子商务安全协议开发, 因此, 财务数据在网上通讯是安全的。企业财务主管和财会人员应放心地使用。网络会计是一门边缘的会计学科, 它需要集计算机软件、网络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实现会计电算化与网络会计的接轨,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关键性的问题之一。

  7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篇6

  [论文摘要]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 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 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 科技素质, 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1.1信息

  信息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美国东北大学的E.M.Trauth认为:信息管理分为3个不同的技术领域, 即数据库管理、记录管理、数据处理管理。通常将这3个领域称为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 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 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 并将其引向预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 信息管理的对象不只是信息, 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 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 是信息经济的起点。图书馆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和传播, 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分散到集中, 从无序到有序, 从存储到传播和利用, 从宏观上实现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协调与共享管理, 方便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 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知识创新为目的, 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 从结构上看, 它可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思想第一次将信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共同作为关注的对象, 并且特别关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与仅仅关注于物、技术、事物的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把人作为第一要素加以重视。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rujjroNonaka曾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S, 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 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可见, 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又是知识的载体, 因此说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 将人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的现代管理思想, 其管理模式就是“以事就人”, 以人为主, 旨在使人适其所, 人尽其才, 使组织的成长配合个人能力的发展, 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地统一, 它反映的是“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

  (2)信息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第一, 信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 知识只有通过信息载体的流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是人脑的产物, 是在信息基础上通过人脑的

  思维和重新整合才得以形成, 正如国外学者Churchman所定义的;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信息的集合, 则无异于剥夺了其最核心的部分, 知识存在于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 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第二, 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 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有序化管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这使知识管理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3)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现有知识为基础, 结合实际进行创新, 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 以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 使他们能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2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在信息时代,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提供一次、二次文献为主, 是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基于文献物理获取的服务, 为用户克服因信息分散而造成的检索困难提供索引指南, 提供文献的线索或单个的文献实物。信息管理主要围绕信息的组织、检索和传递展开, 管理的内容仅局限于对信息的管理, 而忽视对“人”的管理。信息技术成为整个管理的核心, 它在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与传播和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 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各不相同, 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容也各具特S。用户特定的知识需求还决定了图书馆的类型和性质, 即图书馆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中, 始终是以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为对象的, 类型的划分也是以用户和其目标或功能等为重要基础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

  体现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 图书馆本身具有激发用户知识需求的功能,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对用户知识需求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

  (2)图书馆的发展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 它通过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会的用户群体, 满足用户各方面的知识需求, 而作为图书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用户及其知识需求对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对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强烈, 需求量愈来愈大。这种知识需求对此阶段的图书馆管理影响巨大, 表现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系统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等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图书馆馆藏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和传递;突出馆藏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应用。所有这一切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影响, 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和情报等职能, 突出了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正是因为图书馆在信息管理阶段的发展, 为图书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创造了重要条件。显然, 人们的需求变化对搜集、处理、传播和提供信息服务为己任的图书馆向知识管理过渡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必须实施先进的知识管理方式来满足用户群体的这种需求。

  (3)在知识经济社会,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广泛化、综合性、深度化、时效化和专门化的特点, 部分用户的需求趋向专深, 对信息的需求更具个性化。而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生产、创造, 通过对知识的管理, 抛弃了信息管理中被动处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模式, 它与用户的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应用的全过程相融合, 从而成为用户知识创新的核心推动力, 给科研、生产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服务不只局限于利用片面的信息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而是从用户的目标和环境出发, 以面向解决方案为重点, 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 根据个人、群体或机构千差万别的特殊需求提供从知识捕获、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 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创新有用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 提高知识的获取和实施效率, 使得知识管理与服务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3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实施知识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目前政府的知识管理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1997年在多伦多召开的主题为“知识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 成立了包括60个国际组织在内的“世界知识合作联盟”,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也申请加入。这说明,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已融入整个社会知识管理系统, 并得到了社会认可。在知识经济时代, 图书馆又将承担起知识创新, 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 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 科技素质, 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3.1图书馆应该形成一种上下级一致, 平等交流、知识共享的气氛, 才能便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1.1设立知识主管CKO和信息主管CIO

  知识主管由馆长担任, 负责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 计划和措施的制定, 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信息主管可由精通业务的信息专家担任, 负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1.2调整图书馆结构

  从传统的纵向等级结构转向扁平型网状结构。根据工作性质设立各种类型的业务主管, 取消行政级别。馆内各部门、各成员对知识资源的占有和交流是平等的。

  3.1.3建立一个有利于激发馆员创造力和知识发挥的奖励竞争机制。

  3.2信息资源管理, 建立知识仓库, 创建知识共享体系

  在21世纪, 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整合馆内各种信息资源, 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 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 图书馆将成为社会的知识中心。

  3.2.1资源数字化

  在资源建设方面, 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 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S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 通过数据的应用和普及,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 使之更加有序化, 最终形成知识仓库, 供用户决策使用。

  “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的有机揉合并优化, 构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内容。“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将本馆已入藏的非电子化文献数字化, 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 特S数据库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献全文数字化。因此, 图书馆资源既有一次文献, 又有二、三次文献。“社会资源馆藏化”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 使之有序化, 最终形成知识库, 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 为用户提供最直接, 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 可存取的信息资源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

  3.2.2馆藏虚拟化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拘泥于自身的馆藏, 可将其他图书馆的资源作为自身可以取用的资源既虚拟馆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搜索技术的优势, 以海量信息中获取读者所需的有效信息, 向读者提供时效性报务, 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潜力。

  3.2.3服务产业化

  人们对知识信息资源共享所追求的越来越高的境界, 引导着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 产业化方向发展, 反过来信息服务业所追求的新的服务模式, 也将决定知识信息开发利用的水平。要真正实现知识共享, 不仅是图书馆一家之事, 而是需要全社会都来共建知识信息资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篇7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9-0016-02

  教研室(学科组)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 教研室在高等学校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学校办学和科研的最基层组织, 教研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1][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 教学管理在逐步规范中, 事务千头万绪, 本文主要讨论新建本科院校中基于本科专业划分的教研室建设, 并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研室(简称信管教研室)为例。其主要原因有二:信管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 决定了教研室教学团队凝练与目标定位等工作的难度;本专业由于历史原因演化为现有名称, 对于确定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等具有一定难度。基于以上原因, 本论文以信管专业为例展开研究。

  一、教研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尚未规范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对自身特点和教研室建设的认识不足, 大多数由地方专科学校升本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 由于受到地域、经济制约等原因, 大多以任务为发展驱动力, 其主要职能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组织科研课题研究、协助校系进行教学常规检查。[1]大多数为满足学校教学、学士学位评估与本科教学评估的需要而设立, 相关规章制度、运作模式等还不完善。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活动不充分

  教研室活动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的重要载体, 直接关系到教师水平提高, 并对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新建本科院校也出台了一些教研室相关活动的规章制度, 比如把参加教研室活动列为考核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大多数教研室活动流于传达或完成学校、学院任务的形式, 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教研活动场面, 没有很好地形成教师提高、发展且行之有效氛围。

  (三)对该教研室所负责专业认识不足

  信管是由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信息学专业发展合并而成的。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对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 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林业信息管理专业、科技信息专业、信息学专业与管理信息系统这五个分别来自工学、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资源整合, 组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归入管理科学类[3]。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 导致了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培养思路认识不足, 并直接影响到信管教研室在开展专业建设中的难度、复杂性。

  (四)教研室在践行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中的不足

  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而信管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 需要及时跟进信息化的最新成果, 作为该专业具体实施的教研室, 需要从实践教学设置、应用型或双师型师资培养等方面落实或加强学校的应用型定位。现有新建地方型高校大多由专科高校升本而来,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约束, 在贯彻应用型教学环节非常薄弱, 教研室也只是有此类思想, 而无具体实践。

  (五)学校对教研室建设的保障措施不够

  作为一个基层教学、科研组织, 大多数高校设置了教研室的相关规章制度, 并对教研室教师、负责人制定了相应奖惩措施, 但绝大多数教研室负责人没有相应行政级别或只停留在比较低的薪酬待遇上, 并且缺乏相应教研活动的经费, 此类情况在信管专业教研室活动中尤为突出。由于信管专业由经济类、管理类与计算机类等学科交叉而成, 并且作为一类信息化的专业, 其更新速度非常快, 作为信管教研室活动如果不能及时跟进最新信息化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 并掌握信息化动向, 那么就无从谈起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

  二、加强教研室建设的措施

  (一)加快教研室规范化建设, 尽快形成一批标杆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基础条件薄弱的现状, 首先, 学校应加快教研室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并督促相关教研室落到实处, 然后对有条件的、发展势头好的教研室, 学校给予更多资金支持和奖励措施, 使其尽快形成建设中的榜样, 最终使学校所有教研室建设水平得以共同提高。

  (二)尽快形成有效的教研室活动局面

  教研室活动在完成上传下达任务的同时, 需要创新教研活动的形式, 并加强教研室教师的分工与协作。信管专业教研室, 在实际活动中可利用系统论的观点, 采用项目组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在本教研室内部可采取类似学院人员设置, 可设置主管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管理等人员, 并在教研室负责人的协调下统一开展工作。同时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室活动, 除开展传统的讲课比赛、共同备课与学术交流等活动外, 还可以以项目组的形式开展最新信管专业软件学习活动, 例如ERP软件、企业沙盘模拟软件等的学习。并积极开展基于信管教研室的信管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信管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促进学生学习,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使师生共同进步。

  (三)及时开展本教研室的专业论证

  新建本科院校在申请本科专业时大多基础比较薄弱, 对专业的认识也是随着人才培养的进程逐渐加强的。每个学校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培养特S也不同, 并且其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 那么教研室教师就需及时进行专业论证, 了解其发展思路、发展渊源与最新研究方向, 并结合学校与社会的实际, 凝炼培养特S, 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教研室建设中需切实落实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教研室是落实学校教学理念、办学定位与办学目标的最基层组织, 其相关学校的政策与文件的落实情况, 关系到学校是否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定位能否实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建设中的落实情况。

  (五)加强对教研室建设的支持力度

  学校需要在制度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教研室建设更大的支持力度, 并给予教研室负责人相应的制度、物质保障, 以切实调动负责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提高广大教研室教师的参与性。在建设中, 对教师参与的信息化建设类、电子商务类等技能比赛或学习活动给予资金支持, 对于信管专业类双师型教师给予相关鼓励政策。

  三、结束语

  教研室建设直接关系到专业发展、学校的定位能否实现, 因而需要加快教研室建设并制定出一套适应学校发展的、反映本专业特S的切实可行的教研室建设思路, 并有效施行。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课程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 李家元, 李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12):51-5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篇8

  论文摘要:研究会计学,会计的本质和职能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认清会计的本质和职能,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会计学,更好地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会计的管理、监督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会计的本质

  探析会计的本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在我国,对会计的本质的争议集中为两大观点: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本身具有管理的职能。我认为会计的本质可以将上述两个观点合二为一。会计的本质是信息指导管理,管理反映信息的系统工程。

  下面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结论已为中国会计界非常熟悉,“观念的总结和过程控制”作为会计定义的一般表述,阐述了会计本质是“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的两者合一。

  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而 “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靠会计来调节的”。根据这种论断,会计的本质应该是“按理性原则来核算和调节经济活动”。

  霍斯金与迈克夫两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的本质是试图为现代市场经济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资源配置和运作的考试制度。

  美国着名会计学家井夙雄治在其1975年出版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阐明的基本观点:会计是便于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财产经管责任的系统。

  美国耶鲁大学夏思·桑德教授1997年出版的《会计与控制理论》一书。按桑德的观点,会计本质,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保证组织契约的实施和推行。

  从历史回顾可见,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解无非是总结、控制、核算、调节、制度、系统、保证等。从企业管理的情况看,企业总是通过会计信息的反馈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最终管理的成果再反映在会计信息上,然后再优化管理,循环往复。可见会计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是信息管理信息的循环系统。因此说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的结合,是信息,管理的混合体。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2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的本质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会计职能就是对会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簿记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会计作为一个过程所具备的功能。

  首先,从过程的控制来看,对于过程,有人狭义地将其看作生产过程。而对于控制,也有人理解为监督。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够完善的。其一,会计监督是会计按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审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滞后性是它的显着特点。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更需要将会计传统的单一反馈功能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功能,从而形成一种前导型会计。人为将会计监督概念贱予广泛的含义只会造成人们对会计监督职能理解上的误差。其二,会计监督的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环境所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因此,会计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环境在施加于会计工作时所形成的功能,并非属于会计自身之中,它实际上只是构成会计管理过程的一个具体的分支职能而已。由上所述,我认为,会计本质上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过程的控制应被理解为对广义的生产过程,即包含流通的再生产过程的事初、前中及事后的管理。简而言之,即管理职能。会计也只有作用于这种具体的再生产过程,它的具体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管理活动包括了事前、事中及事后整个过程,所以,管理职能又可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

  其次,在观念总结的理解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人将其解释为反映,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我认为,将观念总结理解为核算似乎比较合理。反映过程是会计把大量的数据转换成财务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映不过是对客观经济活动事后的真实写照而已。因而,反映的内涵是消极和被动的。而会计核算则是一种能动的管理活动,从过程看,它可以包括事后核算,也可以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记录、计算和反映,又包括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搜索、分类、整理、计算及反馈,还要对会计资料进行比较及分析,而这些又都属于会计核算的职能范围,所以,我们可以说,核算职能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

  会计既然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就必然要求会计具备相应的职能去体现会计本质的要求,以充分保证会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两大职能,正是在充分体现会计本质的基础上存在的。会计的本质表明,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以经济管理的形式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它通过其特有的方法,对经济信息进行核算处理,并依据自己处理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而作出决策,以实现管理的职能。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有确定解决的问题、拟订各选方案和选定方案三个主要步骤,而会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最关键的,它实质上充当着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S。如果会计核算不正确、反映不真实、预测不准确、分析不透彻,都会导致决策的错误。所以,我认为会计的核算和管理职能是充分体现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本质的。

  根据上述认识,我认为会计的两大职能是核算和管

  理。核算职能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地、连续地和系统地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管理职能是指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管理职能可具体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渗透、紧密依存的。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就失去了基石;同时,管理则是核算职能的目的和下一核算过程的出发点。离开了管理职能,核算职能将会失去目标和方向。虽然,核算职能、管理职能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本质又决定了核算职能只是为管理职能提供铺垫和服务,管理职能才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

  3两者的关系

  以上就是博学多识的网友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的解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