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新时期文学专题(推荐5篇)

2023-06-01| 编辑: 佚名| 查看: 286 |原作者: 叶红雨|来自: 衙媒网

关于新时期文学专题(推荐5篇)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新时期文学专题(推荐5篇)”的详细内容:第一篇:新时期文学专题新时期文学专题琼州学院06中文本2王李雄1.伤痕文学指着眼于控诉“四人帮”的罪行,描 ...

  关于新时期文学专题(推荐5篇)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新时期文学专题(推荐5篇)”的详细内容:

第一篇:新时期文学专题

  新时期文学专题

  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

  1.伤痕文学

  指着眼于控诉“四人帮”的罪行, 描述饱经磨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 揭示十年“文革”给人们带来的历史创伤, 表达激愤悲恸的时代情绪, 是当时刚刚从“文化大革命”浩劫中挣脱出来的一代人的心灵写照。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篇之作, 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的另一部代表作, 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这两个短篇开了后来被称为“伤痕文学”的先河。

  2.反思文学

  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潮流中, 作家们打破思想禁锢, 进一步追根溯源, 去思考、探究造成“文革”这样灾难与痛苦的历史根源, 并站在新的历史高度, 把“文革”十年浩劫同十七年的历史联系起来, 对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等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艺术的再认识, 再反映, 再评价, 启示人们反思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 以防止悲剧重演。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回应时代需求的又一现实主义文学浪潮。

  其代表作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

  3.寻根文学

  是指一批作家们从历史反思向文化反思进发, 进而创作出的一批旨在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与病态只跟, 以播扬传统文化, 消除民族劣根性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重铸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的作品。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有着明确理论主张的文学思潮, 其代表作品有贾平凹富有浓厚秦汉文化S彩的“商周系列”小说、张承志的独具“草原文化”特征的系列小说、韩少功的《归去来》《爸爸爸》、阿城的“三王”等 4.新写实小说

  简单的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 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其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 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 真诚的直面现实, 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文学精神来看, 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 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5.朦胧诗

  朦胧诗潮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它在诗坛乃至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 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 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 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其代表性作家有舒婷的《致橡树》、北岛的《回答》、顾城的《黑眼睛》等。

  6.新历史主义小说

  80年代中后期, 在文坛上出现了一股引人注目的重新抒写历史的的创作思潮, 这种创作思潮主要体现为一批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完全不同的历史小说创作。

  这种思潮被称为新历史主义思潮, 这些小说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以现代主义的史学观、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文化人类等新的史学哲学方法为思想基础。

  其代表性作品有陈忠实的《白鹿原》,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丰乳肥臀》, 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

  <1>.谈谈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对现代主义的开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的开放, 首先表现为形式上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借鉴。

  其次, 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开放在内容上表现为现代主义意识的渗透。

  第三, 对现代主义的渐次开放而导致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内容上对现实主义作品的渗透, 打开了现实主义文学吸取中西方多种创作意识, 创作方法为我所用, 不断丰富其表现力, 提升其概括和把握生活的能力的大门。

  <2>.简述朦胧诗的审美特质

  答:1.朦胧诗在内涵上, 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 寻求人的自我价值, 追求自由的心灵。

  由以往的对于现实或观念的直接解释和说明转向写意, 凸显诗人的主体意识和心灵感应。

  将 经历劫难之后的忧患同激愤有机合成, 使诗的社会功利同公民使命感得到契合。

  2.朦胧诗在艺术上追求朦胧之美, 以间接的暗示替代过去的直接显现, 注重通过意象的凝聚和组合给对象以分散或整体的象征效果。

  注重以新奇的想象和联想, 以多种多样的象征印象、变形等手法, 使作品扑朔迷离, 具有抽象性和超越性的特征, 有浓郁的西方现代派的S彩。

  3.在诗歌内容上, 恢复了“自我表现”的尊严和地位, 表达对生活富有个性的思考, 使许多个我性的题材也走进了诗歌的创作领域

  <3>.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相比, 新历史小说有何特点?

  答:1.在某种程度上, 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话语, 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 有意识的拒绝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图解, 而是进入了一个相对主义的、个人化的历史叙述状态。

  2.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往往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 而新历史小说关注的不再是重大的“正史”题材, 而是带有“野史”性质的民间家族史、村落史和个人生活史。

  3.对杰出英雄人物的塑造, 是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追求, 而在新历史小说中, “非英雄化”成为一种反英雄, 英雄神话被彻底解构。

  4.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往往以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对象, 而新历史小说所描写的常常是那些无法考证的虚构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新历史小说在叙事上表现了明显的虚构特征。

  <4>.如何评价网络文学现象?

  答: 网络文学是指生存于电脑网络上的文学, 在网络上创作, 发布和流传的文学。

  网络提供了一个无限空间, 自由出入文坛, 使得每个写作的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网络写作, 使得“全民写作”的神话逐渐变为现实。

  每个人都是作家, 或者说是潜在的作家。

  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改变是普遍的, 影响了社会的每一个, 文学也不例外。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格局, 文学的门槛降低了, 走向文学的道路变得更加宽阔和多样。

  网络写作的本质, 就是一种草根精神的体现。

  网络写作之于传统写作, 就是草根挑战“主流”。

  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说过, 网络文学创造新鲜词语和充满活力的语言方式, 它颠覆了纸质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

  但网络文学的缺点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网络写作的匿名性让一些网络写手丧失了责任感, 造成了网络道德的缺失;另一方面, 发表的随意性也带来了艺术质量的粗糙。

  著名作家陈建功曾对网络文学作过这样中肯的评价:“网络文学极大地扩大了作者发表作品的空间和覆盖面;与纸质媒体相比其交互性更强。

  网络文学不管对他已有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评价如何, 它却不是一个幽灵, 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又蕴藏着缺陷和矛盾的现实”。

  <5>.话剧《狗儿爷涅槃》的思想意蕴和结构艺术。

  (注:仅供参考)

  思想意蕴:《狗儿爷涅槃》这部多场现代悲喜剧向观众揭示的思想意蕴是深沉而多义的, 《狗儿爷涅槃》在农民与农村、土地的历史关系中深刻地剖析人性。

  剧作以其成功的舞台探索与深刻性颇受赞誉。

  剧作通过农民狗儿爷几十年的坎坷经历, 触发人们对于数十年来农村世态变迁的反思, 表现了极“左”路线的危害以及历史对人事的嘲弄, 同时通过对狗儿爷的农民式因循守旧、妄自尊大、狭隘报复等心理特征的表现, 批判了小生产者的落后守旧意识, 揭示了农民与地主祁永年在精神深处的文化意识的亲和相通, 将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批判, 推向历史深处。

  结构艺术:在结构艺术上, 《狗儿爷涅槃》是叙述的, 不仅人物的思想及命运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表达, 即便狗儿爷的幻觉或内心视象的对话, 也用叙述的方式表达, 因而它又具有了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效果。

  剧作借用了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手法, 让狗儿爷充当叙述主体, 同时, 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为独立的艺术形象, 创造性地塑造了祁永年鬼魂的形象;狗儿爷精神世界的复杂性通过与祁永年的鬼魂的争辩、厮打, 得到了形象直观的表现。

  此外, 剧作运用现代戏剧的各种手法深入开掘人物的心灵, 特别是狗儿爷时而正常, 时而不正常的心态, 运用意识流等手法表现得自如流畅, 贴切自然。

  被认为是实验戏剧最成功的作品。

  <6>.简述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特点。

  答: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最大特点, 是全景式报告文学的兴盛, 呈现出全方位跃动的态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在描写对象上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真实的再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显现出作家把握生活的全新视野, 这里既有重大的政治事件, 也有社会生活热点。

  从高层政要到社会精英, 平民百姓, 乃至三教九流, 五行八行无所不包。

  2.在艺术表现上,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艺术形式的变革打破了过去几十年间报告文学只能在小说, 散文和新闻特写等形式的刻板临摹中徘徊的局面, “文体意识”的日趋自觉, 使作家们努力创造出报告文学的多种样式。

  3.在结构上, 在传统的单一事件与人物描述的基础上,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出现了全景式、集合式结构的作品, 突破了过去报告文学对事件所作的“平面”叙述, 将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诸种现象做并列连缀组合, 以此来共同表达某个主题, 显现其理性思考。

  4.在表现手段上, 报告文学作家们广泛吸取诸种文体形式的特长, 将其作为报告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作家因此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5.在叙事方式上, 新时期报告文学向多样化路向发展。

  <7>.从高加林到孙少平形象的塑造, 谈作家对新的农民文化性格的挖掘和展示。

  (仅供参考)

  答.1.《人生》的成就首先在于塑造了高加林, 刘巧珍等很有光彩的农村青年形象。

  高加林是当代浮躁青年的一个典型形象, 他不甘平庸, 努力奋进;他有理想又心高气傲, 有才华又不满现状, 他向往城市文明, 向往城里的生活方式, 在偏僻的乡村传播现代文明。

  在追求奋进的过程中, 由于自身性格和社会整体浮躁的原因, 他们不可避免的遭受了挫折, 失败, 痛苦, 也经受了理想, 爱情的幻灭。

  2.在《平凡的世界》中, 作家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批新的农民形象:他们具有宝贵的求真务实精神, 他们渴望走出传统的生活方式, 但在追求现代文明的过程中, 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很好的保持了传统的美德;他们朴实坚韧, 立足脚下, 在艰苦生活和复杂社会矛盾的磨砺中施展人生抱负;他们热情执著, 充满仁爱之心。

第二篇:新时期文学

  西南大学

  《新时期文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探索》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09级

  学 号: ***

  姓 名: 贾文龙

  成 绩:

  二零一一年 十二 月 二 日

  浅谈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探索

  姓名:贾文龙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400715

  摘要:

  在新中国文坛上, 王蒙无疑是个影响巨大的重要作家, 他既是中国当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

  在其50年的创作历程中, 王蒙始终敏锐地关注现实、反映现实, 把握着时代的脉搏, 王蒙的作品相当生动、深刻地描绘和反映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

  王蒙的生活道路与新中国的成长道路息息相关。

  因而, 王蒙既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 同时又是叙述者、表现者。

  王蒙文学现象也以点见面地反映了当代文学的某些阶段性发展规律。

  本文从王蒙创作思想的矛盾与冲突、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新时期初的创作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剖析王蒙的新时期小说创作, 同时结合社会与时代的特点, 以及王蒙的个性心理特征, 分析王蒙艺术上突破创新和其创作心理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新时期 王蒙 新探索 小说

  王蒙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高产作家。

  新时期以来, 在风格竞呈流派众多确当代文坛, 王蒙以其独具特S的艺术风格和丰硕复杂的思惟内蕴吸引了很多文学研究者.从而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与规模的王蒙研究高潮。

  一、在语言上的特征(一)音乐感

  王蒙他的文学语言常常伴随着他炽热的感情之潮而渲泄, 呈现出一种有节奏地跳跃, 错落有致、强弱分明、快慢有序、张驰井然、转变自若, 使作品迥荡着动人的音响和旋律, 给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是一个具有抒情诗人气质的小说家。

  在主观上, 王蒙十分注意小说的音乐写法和语言的音乐感。

  他说:“怎样才能有味道呢?怎样才能避免那种千篇一律、一般化、毫无特S的构思、手法和语言呢?问题在于你是‘说’还是‘唱’。

  ‘说’是指用最一般的方式, 用最一般的语言, 只求表达介绍清楚, 却不追求一定的S彩和曲调。

  而唱却需要感情的燃烧, 需要特殊的表达方式, 需要经过精选的, 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语言”。

  ②在创作上, 王蒙在注意到语言节奏与作品意境和感情旋律协调一致的基础上, 十分重视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和音节的舒约徐疾, 运用和声和伴奏以配合作品主旋律的展示, 字里行间仿佛跳动着充满激情的音符。

  (二)S彩感

  《贞一斋诗说》中指出:“物有声即有S, 象者, 摹S以称音也。

  ??斯不独征声, 又当选S也。

  ”在王蒙的小说中, 语言的S彩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感受中的S彩的反映, 即经过作者感情润泽过的S彩。

  这是一种不同于自然视觉感受的描摹, 而是寄寓了某种情感或思想的“第二自然”, 从而使读者的感情得以调动, 收到以S动人的艺术效果。

  如《风筝飘带》中对主人公素素的思想历程的不同阶段的描绘。

  那白S的“水兵服和浪花”, 蓝S的天空、海底、星光, 都是写实, 描绘的是视觉感受, 而又写“红的梦”, “白S的梦”, “蓝S的梦”和“橙S的梦”则是虚指, 抒发的是种种不同的情感。

  这是所谓的“虚实相生法力, 实际上是一种移情活动, 以S调的客观和主观的反映促使读者调动起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 加强了语言的感染作用。

  二、在风格上的特征

  纵观新时期的王蒙小说研究, 以1990年为界, 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本文试从海内报刊上公然发表的百余篇论文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分述之, 新时期王蒙小说研究的新的一页, 是在王蒙的一组意识流小说泛起后掀开的。

  王蒙复出文坛后, 于1979年至1980年间.先后创作了《布礼》、《蝴蝶》等与传统小说艺术手法显著不同的中短篇小说, 引起了文坛的极大争议, 《光明日报》和《文艺报》等报刊先后就此展开强烈热闹的讨论。

  尽管当时意见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赞成王蒙意识流等艺术手法的探索;一是严肃批评王蒙小说没有塑造典型形象。

  方顺景在《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一文中详细分析了王蒙在小说中如何汲取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 以为王蒙小说“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理, 抒写人物的内心糊口, 但同时又正视抒写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物行为”、“既写人物的感觉、印象、联想, 又写人物清醒的思索、判定和理性, 它们运用内心独白、象征、暗示等意识流手法, 又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叙事、描写、先容和评论” 王蒙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蓝田玉在《王蒙近作一些值得{丰意的题目》 中, 严肃批评王蒙小说“晦涩难僬”、忽视深化和凸起主题”、“忽视典型性格的塑造”;李从宗也指出:“王蒙寻找到了思惟, 丢掉, 形象”, “凄者得到的也只是这些零碎的不联贯的感觉和情绪、想象和联想, 却看不到光鲜的完整的人物形象, 更难发现可以称之为典 的人物“ 这期间, 王蒙也以自己的一系列文幸介入剑讨论中来 对 已的创作追乞降作品做一定阐述, 他的一 观点芷某种程度上影响 评论者对其作品的评析 而这 评论意见对王蒙调整以后的创作手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文字堆砌的“概念”是不能使人直觉艺术之美的。

  文学的最大难处在于它不能直接诉诸于人的知觉。

  它只能通过语言文字作媒介使读者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 以想象活动唤起形象而获得美感。

  但是, 各类艺术并不是截然独立的。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人类的语言和动作这些基本的物质材料范畴的不同形式在人们进行艺术欣赏的活动中是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的。

  就其文学语言来说, 它决不只具有传达意义的功能。

  好的文学语言还可以使人得到如同欣赏音乐、绘画一般的美感。

  这既是文学语言发展趋势的必然反映, 也是现代小说家的刻意追求。

  王蒙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三、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历史的新时期, 社会改革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带来了文学的解放和有利于文学创新的社会环境。

  伤痕文学与反思小说最先从题材上打破了一个个文学禁区, 同时在创作思想上也冲破了陈旧的模式。

  文学走向开放, 从表现方法、观察方法、思维方法等方面, 都给当代小说带来了新变化。

  而王蒙就是最先感知并实践这一变化的作家之一。

  文学艺术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饱含感情的创造审美反映。

  艺术作品理应带有艺术家的个人印记。

  文学贵在创新。

  守旧永远是创新的敌人。

  如果在思想上受到束缚而丧失创造性, 丧失艺术的独特感受和发现, 艺术便濒临死亡;而勇于探索的精神, 才是艺术充满勃勃生机的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思想解放所推动的艺术创新和探索精神的昂扬, 在王蒙的“自成一派”②以及其他作家“不重复别人, 也不重复自己”的追求中, 都得到富于代表性的反映。

  差不多人人都认识到, 只有勇于创新和探索, 才能使文学摆脱僵化, 走向欣欣向荣, 从而适应新的时代的历史要求。

  近年致力小说创新的王蒙, 则揽“风云三十年, 故国八千里”于笔端, 打破时空顺序, 以人物心理情绪逻辑来结构故事、塑造人物, 语言机智、丰富而诙谐。

  王蒙之所以有这一成功的创新探索是因为他的洞察力非凡!他的这一惊人的超然, 就是一个惊人的发现!是他引起人们去找寻意识的根源。

  殊不知, 意识的真正根源正是现实生活。

  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是这样评说王蒙的:“用一个词来形容王蒙的创作道路‘风雨兼程’, 他是新时期最活跃的、始终处在生长攀登状态的一个代表, 这是作家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他的创作在内容上, 既有一种触动感情的自由抒发, 也有对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思考。

  从对王蒙文学研究中, 我们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切入点。

  ”

  参考文献:

  [1]郭友亮、孙波 主编的《王蒙文集》第六卷《变化中的生活和文学》。

  [2] [3] [4] 郭友亮、孙波 主编的《王蒙文集》第六卷《倾听着生活的声息》。

  [5] 郭友亮、孙波 主编的《王蒙文集》第一卷

  [6]张钟、洪子城、佘树森、赵祖谟、汪景寿 著《中国当代文学》。

  [7]黄伟宗 编著《当代中国文学》。

  [8]《王蒙代表作》(修订本)。

  [9]《创作是一种燃烧》评论集。

第三篇:新时期文学(范文)

  新时期文学(1977到现在)

  新时期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继十七年文学时期、“文革”时期以后的第三个文学时期。

  以“人”的观念的现代思考、文学观念的多元发展、文学思潮与文学论争的频繁更替与发生、文学创作的丰富多彩与快速变化, 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的时期。

  一、1977至1989文学思潮

  前奏: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清明节”前后, 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 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

  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 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 爱憎之情判然, 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 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尤其这些诗歌在1977年以后结集出版, 使得“天安门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 并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

  )

  奠基:是对过去尤其是10年文革中所推行的极左文艺政策、文艺观念的否定起步。

  (1、文艺界对“文革”的文化专制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批判, 开始文艺体制的重建。

  2、在文革中被迫解散和陷入瘫痪的文艺领域的组织宣布正式恢复。

  如全国文联、全国作协、全国剧协等。

  3、《武训传》案、俞平伯案、胡风反革命案得到平反, 在文革中被打倒的作家得以平反和恢复名誉。

  )

  1979年, 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这个可以说详细些)会议重申了双百方针, 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这对进入新时期的文学,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背景: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对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80年代小说:

  1、伤痕文学 文革后, 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 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伤害, 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

  主要特点: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倾向, 善良人受损害的情节模式, 宣泄义愤的情感模式。

  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S黄昏》(老鬼)等。

  2、反思文学 通过艺术概括, 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 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 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 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 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 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 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S。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起步性标志)、《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4、改革文学 随着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立, 新时期的文学迅速对新的时代课题作出反映, 作家们以自觉的社会参与意识, 表现出了改革春潮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心理情感的有力撞击以及改革突破重重阻力艰难行进的社会状况, 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迅捷、持续的反映和描写。

  代表作家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柯云路《三千万》, 何士光《乡场上》等。

  5、纪实文学 80年代中期, 以文学的形式再现生活的原生原态, 保持了高度的生活真真实的非虚构的文学。

  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对比, 这些作品有意识地淡化了用作家的主观意图强烈干预小说内容的做法, 淡化了宣谕目的, 通过纯“写实”的描绘让生活本身说话, 隐伏了稍后出现的“新写实小说”的某些美学特征。

  代表作: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纪实小说)、张辛欣《北京人》系列(口录实录体)、报告文学《从复旦到北影》

  6、寻根文学

  指1980年代中期出现的, 它指在文学创作中作家越来越多地把现实社会的变革同我们民族的历史, 民族的命运, 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 用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关照, 他们或对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予以犀利的批判, 或者对民族优秀传统予以弘扬, 其目的在于重新挖掘民族文化的生命内核, 寻找民族文化的精神, 以寻求建设现代化的思想追求, 实现民族文化的重建, 它是对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筑。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来去》, 王安忆《小鲍庄》, 阿城《棋王》等

  7、“现代派”文学

  指1980年代中后期涌现的一批先锋作家的作品, 这些小说从否定和怀疑的立场出发, 对许多既有的价值观念, 意义体系和思维方式进行各种解构颠覆, 带有很强的实验性, 放弃对生活本质的追求, 在叙述上表现为叙述更加平面化, 结构上散乱, 人物符号化, 人物性格没有深度, 追求小说艺术的真实。

  先锋小说因其晦涩, 反理性等倾向遭人诟病, 但是它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拓展了当代小说的艺术视野和表现手段, 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审美体系。

  代表作家有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 余华《一九八六年》, 苏童《一九三四的逃亡》, 格非《褐S鸟群》。

  8、新写实文学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其创作特点是:带有自然形态的写实主义写法,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S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 努力还原生活本相, 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主要特点有感情零度、判断终止, 自我消解。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一地鸡毛》、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9、女性文学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

  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 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 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

  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 带有女权主义S彩, 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关心话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

  80年代诗歌:

  1、归来者诗群:70年代末逐步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诗歌主题从大悲大喜的歌颂、怀念和控诉, 转向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与思考。

  随着一批批冤、假、错案的平反, 诗坛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归来”诗人群。

  他们包括“七月”派诗人鲁黎、绿原、牛汉、曾卓、冀方、卢甸、彭燕郊、罗洛等, 在“反右派”斗争中被处置的诗人艾青、公木、吕剑、苏金伞、公刘、邵燕祥、流沙河、胡昭、梁南、昌耀、孙静轩??, 也包括于50年代退出诗坛的九叶诗人郭小川、唐祈、唐湜、辛迪。

  2、朦胧诗派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 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 其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 对人性复归的呼唤, 对人的心灵的自由解放的追求。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代表作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梁小斌《中国, 我的钥匙丢了》 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 80年代散文:老中青三代散文家相承共耕 最为突出的标志是追求“真”

  老:冰心、巴金《随想录》、孙犁等

  中:韩少功、宗璞等

  青:贾平凹、赵丽宏等

  80年代是报告文学最为轰动的时期, 报告文学充分发挥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的作用。

  二、90年代文学思潮(1990——2000)

  背景:

  1、随着市场经济中心的确立, 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改变。

  2、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 由于大众传媒的发达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价值正被淡化, 当代社会的读者已开始不耐烦阅读文字而以影视画面来愉悦放松自身, 在边缘化的过程中, 文学面临商业法则对自身的侵袭和大众传媒的冲击、震荡。

  3、90年代文学的边缘化和泛商品化使得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也得到了强化。

  90年代小说:

  1、新写实文学:在艺术上, 已由80年代较典型的悲剧形态向着谐剧甚至戏剧的形态转化, 2、新体验文学:以纪实为叙述方式, 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构成顺时序的叙事结构, 重视亲历过程的真实生动和作品构架的自然流畅。

  3、新现实文学:在取材上贴近现实, 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参与意识。

  4、新历史小说:不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故事, 而是把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 来表现当代人的人生态度与思想情感。

  90年代小说呈现多元并存、多向发展的总体特征和趋势。

  90年代诗歌:第三代诗人:丁当、欧阳江河等

  90年代散文:

  1、文化散文 是指那种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 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

  包括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

  代表作家汪曾祺、张中行(《负暄琐话》)、张承志(《荒芜英雄路》)、史铁生(《我与地坛》)等

  2、学者散文 是文化散文中的一种重要的存在。

  主要由学者创作的且以才学、理趣等学术文化内涵的表现见长的散文。

  主体的学者身份, 文化主题的知识分子价值尺度和作品表现出的学理趣味、文学美感, 是构成学者散文系统性关联的要素。

  代表作家余秋雨《文化苦旅》、周涛《伊犁秋天的札记》

  3、反思散文

  作家根据自己的亲历经验和体悟思省, 真实地反映历史与现实、人事与物景, 追悼患难故人, 反思荒诞历史, 对历史和人生作出深刻的检视和理性的反思, 情真意切, 启思动人。

  重要作家作品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丁玲《“牛棚”小品》、冰心《怀念老舍先生》《悼念林巧稚大夫》《悼丁玲》、陈白尘《云断梦忆》

第四篇:新时期文学(共)

  新时期文学

  一、伤痕小说

  1.伤痕小说:是指那些描写“文革”十年的政治斗争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小说, 它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 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代表作家作品是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2.伤痕小说的特点:首先, 伤痕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意识。

  伤痕小说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但其主题指向却是一致的, 那就是对林彪四人帮进行的政治批判。

  其次, 伤痕小说具有浓重的悲剧风格。

  伤痕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普通善良的小人物。

  如月兰《月兰》、许秀云《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他们本来与世无争, 只想安安稳稳的工作、生活, 但在这场触及灵魂的政治风暴面前, 他们却无一例外地成了可忴的牺牲品, 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再次, 伤痕小说具有强烈的宣泄热情。

  实质来说, 是一次社会性的情绪大宣泄。

  3.伤痕小说的意义:伤痕小说有着一种开拓性的意义。

  (1)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 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

  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守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按照生活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 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道路。

  (3)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 来塑造文学人物, 描写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 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二、反思小说

  1.反思小说:是指对建国30多年来的社会历史生活、尤其是重要政治事件重新审视的小说, 它紧承伤痕小说, 将笔伸向文革以前的社会生活, 力图从更为久远的历史中, 寻踪问迹, 对历史的是是非非作出新的评价。

  代表作家作品: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

  2.反思小说的内容:一是对建国后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重新认识。

  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反思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及其给人带来的严重伤害。

  二是对建国30年来极左路线和政策失误进行认真清理。

  如高晓声《“漏斗户”主》。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反映了极左路线和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和不幸。

  三、改革小说

  1.改革小说:主要是指那些以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指1979---1985年这个时期)正在进行的改革活动为其题材和主题的小说创作。

  代表作家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

  2.改革小说经历了的阶段。

  前期(1979-1981)小说的特点比较鲜明。

  第一, 主题上着重揭示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主要矛盾, 展示改革事业必然而又艰难的历程。

  第二, 这些小说着力塑造了一批体现着改革意志,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的理想人物, 特别是一批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工商企业和城市领导者形象。

  他们差不多都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 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都是一些铁面无私、果断坚决的铁腕人物。

  第三, 这些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 多采用改革|反改革的基本矛盾冲突。

  后期(1982-1985)改革小说和前期改革小说相比较, 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首先, 后期改革小说在主题表现上, 已经由侧重于改革活动的具体过程转和了改革后的精神动荡于道德困惑, 把历史运动的政治化转向观念化。

  其次, 人物描写的重点, 也由叱诧风云的领导者形象变成了普通人, 着重表现他们在改革运动中的命运沉浮、喜怒哀乐。

  四、寻根小说

  1.寻根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寻根思潮中出现的一种创作现象。

  尽管它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程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但由于其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性, 迄今尚无一致的说法, 简单的说, 寻根小说是指那些旨在对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的小说。

  代表作家作品: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

  2.类型:(1)历史文化寻根小说。

  阿城的《棋王》(2)宗教文化寻根小说。

  韩少功的《爸爸爸》。

  (3)自然文化寻根小说。

  郑万隆的《异乡异闻》。

  (4)地域文化寻根小说。

  张承志《黑骏马》。

  五、中国式现代派小说在艺术上的尝试探索。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与潜意识的任意穿插, 心理剖析和内心独白的全方位倾泻, 成为展示小说心理内核的表层显现。

  如王蒙的《蝴蝶》。

  二是叙述方式的灵活多样, 为人物心理的深度勾勒和时空的转换跳跃提供了栖息地, 它主要表现在打破遵循生活逻辑的线性叙事、改革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隐藏作者的叙述声音并直接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等方面。

  如钟亦成《布礼》。

  三是中国化的现代心理小说结构, 成为构筑意识流小说的深层思绪。

  如王蒙《春之声》。

  六、先锋小说的作家作品:马原《拉萨河女神》、余华《活着》。

  七、新写实小说

  1.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 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而是近几年来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代表作家作品:刘震云《一地鸡毛》。

  2.新写实小说的特征:这些新写实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

  一是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括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 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二是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 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三是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事情感, 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四是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 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五是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

  八、新历史小说

  1.新历史小说:所谓新历史小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 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故事, 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 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代表作家作品:陈忠实《白鹿原》。

  2.特点: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体现作家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 它是在现实的困境中把文切入历史, 把文学的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 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

  其次, 在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

  再次, 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考和文化介入精神。

  九、通俗小说。

  王朔的另一类作品是被称为顽主系列的小说, 如《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你爸爸》、《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顽主》等, 这一类小说更能代表王朔创作的特点。

  这些作品展示 生活在当今都市中的各然人物的生活和心态。

  作者以调侃的态度既嘲弄、挖苦了知识分子的迂腐清高、自我膨胀等弱点, 也对一切美好、庄严的东西进行了反讽, 而作品所使用的熟练的市井口语和精耕细作轻松的文风更使之得以强化和显。

  十、归来的歌

  1、归来的歌代表作家作品:艾青《光的赞歌》、《古罗马大半技场》

  2、在主题内容上的鲜明特点:

  一是沉重的伤悼情绪, 追怀失去的青春和被愚弄的真诚。

  二是更强烈地表达了呼唤人道、恢复人的尊严的主题。

  三是苦难历尽, 信念不悔, 却仍坚信有正义和真理在, 却又坚持对现实的清醒的批判态度。

  3、从艺术上体现的特点:第一, 对所谓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全面恢复, 由假大空套训回到了个休的心灵现实, 以个体情感人格作为抒情的基本立足点, 这一点甚至超过了十七年诗歌;第二, 寻找艺术传达的象征媒介成为基本方法, 注意到诗歌的形象要素, 由此丰富和扩大了艺术表现力, 使诗歌写作接近于纳入到艺术思维过程之中;第三, 结合以某些来自五四以来现代新诗和西方现代诗歌的现代主义美学方法, 如艾青诗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 意象的营造, 其它诗人也都普遍注意到的寓意、张力和反讽等手法。

  十一、新现实主义诗歌

  1、新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雷抒雁《小草在歌唱》、韩翰《重量》李发模《呼声》林希《无名河》。

  2、《小草在歌唱》的艺术特S:一是充沛、强烈和真诚的、有自我主体参与的政治理念与道德激情, 为整个作品灌注进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选取了“小草”这样一个特殊形象——它具有几层含义:作为烈士牺牲的见证者, 能够把作品的意境, 将诗人的思绪带回到悲剧发生的时刻及其场景氛围中去。

  这样便于调动想象与激情;其次它又实际上作了人民的象征, 它们为烈士所激励, 同时又拥抱着烈士, 给她以安慰, 它们不断复活, 生长繁茂的特殊又象征了人民的不屈力量, 象征了后来者的前赴后继。

  三是这首作品运用的表达力, 并产生了许多难得的妙句。

  3、新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内容特S:

  1、首先是反思的主题, 以《小草在歌唱》为代表,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极“左”路线统治下正义和遭受践踏和残杀的事实进行了多向和深入的思考, 真正触及 重大社会问题。

  2、新现实主义诗歌的另一个内容特S是敏锐的时代意识, 它们不像“归来的歌”那样难舍历史旧梦, 而是更具有当代现实的关注自觉。

  3、新现实主义诗歌的第三个内容特S是较新的、具有“过渡时期”特点的价值观念, 充满了主体价值的探寻和思考, 对生活的新的理解和憧憬。

  4、意义:新现实主义诗歌的新时期的初期, 的确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适应时代政治要求与规范的写作道路, 故而在公开诗坛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是它们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从内容上说, 许多作品在社会立场与价值观念上相对陈旧, 对生活的描摹多流于表面, 甚至存在着粉饰现实的倾向, 作矫情文章。

  从艺术上说, 它们缺少新锐的美学与艺术观念作支撑, 较少开放与探索的勇气, 形式显得陈旧, 所以在实际上缺少发展的潜力。

  十二、朦胧诗

  1.朦胧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地下潜流状态的“前朦胧诗”阶段;二是浮出地表后影响与论争 “朦胧诗”阶段;三是1984年以后的余绪, 即“后朦胧诗”阶段。

  2.朦胧诗的三个特点:首先, 对谓“现实主义”审美范式的突破和对诗歌艺术思维的恢复, 由写实转向写意, 由具体转向抽象, 由物象转到意象, 由明晰转向模糊。

  其次即所谓的“朦胧性”, 朦胧无疑也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和策略, “陌生化”表明了一种艺术态度, 一种不愿混同于流俗的前卫立场。

  另外“朦胧”也是情感本身的特征与表现的需要。

  最后是近似于早期象征主的艺术方法。

  3.舒婷:内容特征:第一苦难中理想的追寻。

  她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可谓代表。

  第二, 对生命自由人格的坚定追求, 以传统道德理性的反思背叛, 这应当是舒婷诗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如《船》、《流水线》。

  第三, 对人道主义、人的价值的呼唤与肯定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友爱、信任、关心、支持、尊重、爱护的渴望, 将人性美理想化和诗化, 并以此来对现实和历史进行反思, 《风暴过去之后》《一代人的呼声》和许多赠答诗都属这类作品。

  艺术特征:一是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在她的作品里充分表现了女性情感的细腻与温, 柔, 体现出女性心理的曲折与复杂, 其中既充满了迷惘, 又充满了坚韧;既充满了忧伤, 又充满了欢乐;既欲打开倾诉的闸门, 又常常犹豫不决, 充满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这在《四月的黄昏》《路遇》《雨别》《无题》等诗中尤为突出。

  二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S。

  一方面, 她是一个典型的抒情诗, 其情感细腻典雅性, 追求崇高和优美的风格, 特点是在她创作的早期曾受到许多浪漫诗的人深刻影响;但同时她又是一个现代主义, 尤其是象征主义手法写作的诗人, 用感觉、意象、暗示来说话, 较少直白的表露, 如《往事二三》《墙》。

  三是舒婷的贡献还在于她创造了一套属于她自己的象征符号系统, 这不但推动了当代诗歌语言的变革, 而且还以其广泛的影响而卓立于“泛政治修辞”的主流诗歌传统之外, 这是舒婷的另一个重要贡献。

  .顾城:是朦胧诗人中比较特殊的一个, 他的诗歌较少关注社会历史, 而更多的专注于内心, 由于其作品充满了大量自然意象和其特有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 曾被称为“童话诗人”, 他的诗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少年时代生活的追怀与生命的咏唱, 比如他十几岁时写的《生命幻想曲》。

  第二类是以他特殊有的方式反思时代的作品。

  如《一代人》虽然只有“黑夜给了我黑S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两句, 但只集中地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生命历程和心灵觉醒。

  《昨天, 象黑S的蛇》对极“左”年代的文化阴影在人们心灵中固执的残存作了令人不寒而栗描绘。

  这不能不说是对十年浩劫所留下的人性坍塌的一个准确概括。

  第三类是顾城诗歌最具探索倾向, 也最受指责非难的作品, 如《感觉》《弧线》等, 这些作品强调直觉感觉、瞬间印象, 用一些并无确定意义的意象来表达这种感受和印象, 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和岐义可能。

  后期顾城因一味沉入感觉世界, 造成了他与社会的隔膜与疏远, 人性和心理上的某些扭曲, 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5.杨炼:题材与主题意蕴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吟赞历史遗迹, 以它们为历史文化的承载物与象征物, 阐发或汇集历史文化中全部的正值和负值, 展示出巨大的历史悲剧意蕴。

  这类作品主要有大型组诗《半坡》和《敦煌》等。

  第二个主题内容是民俗题材的展开描写。

  通过以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审美投射, 歌赞民族原始状态下的生命伟力, 突出生命对文化和理性的挣脱, 表现生命的永恒与悲剧性的崇高复合, 这类作品如《诺日朗》《西藏》等。

  第三个主题是通过历史神话表现对生命构成, 宇宙奥秘的探求, 这类伤口主要有《天问》《与死亡对称》等。

  十三、第三代诗

  1、第三代诗:是经过80年代前期二元分立的局面以后“朦胧诗”实现了对当代新诗的有和解构, 但很快这种局面受到有力冲击, 即“第三代”诗人。

  之所以称“第三代诗人”是为了区别“朦胧诗”和此前更早的一代, 他们形成的标志是1986年10月由《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举办的“1986年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 被称为新生代“先锋诗歌”“实验诗”“后朦胧诗”“后新潮诗”这第三代诗是朦胧诗的反叛。

  2、出现的背景

  (1)对建构“东方现代史诗”的热情及超越, 力图摆脱“朦胧”对他们的历史局限。

  出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派别, “新传统主义”和“非非主义”。

  (2)在80年代初成长, 新盛起来的在学生诗歌。

  ①明显具有口语化诗歌, 基本契合整个时代明朗欢快的情绪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内容空洞, 陈泛, 抒情显得更加苍白, 代表诗人伊甸, 老子。

  ②在沉寂中勤于思考的叛逆思想者, 代表作者韩东, 李亚伟。

  对生活的认识有更深的哲学视角, 理解也更前卫。

  ③生活抒情诗的粗鄙化, 视凝化, 具有叙事情调的“生活流”式的世铭, 生活史成为80年代前期的主流生活诗。

  3、第三代诗的现代代表性群落。

  (1)” 他们”所主张、所标榜的反文化。

  “他们”的主张①主体的降解和与各体的还原, 主张写重叠生命真实和诗歌的一身, 比如韩东“返璞归真”, 要求俗不可耐的精神贵族角S, 而回到民间和原始状态。

  ②反道德倾向, 刻意表现粗俗和不登大雅之堂事物, 代表作家于坚《尚意街六号》③对语言装饰的消除, “朦”追求唯美而造成语言华丽。

  代表作者韩东《明月将临》, 于坚, 丁当, 吕得安, “他们”诗社刻意追求一种平凡, 第三者立场, “平民主义”是反抗“朦”的武器。

  (2)“非非主义诗歌, ”试图抵达一种前文化状态。

  “非非”1986年5月4日成都创办非非杂志而得名, 采用了西方式结构主义理论, 代表作者周伦佑, 蓝马, 杨黎, 李亚伟, 理论前提, 文化负值, 是语言沉弊的误导, 认为要想回到文化与世界的本来状态, 必须对文化历史形态予以否定, 而回到前文化状态, 提出三个还原(创造、意识、语言), 三个逃避(知识、思想、意义), 三个超越(逻辑、理性、语法)。

  4、总体美学特征

  (1)逃离文化(反文化非文化趋向), 韩东的《大雁塔》, 杨炼的是史诗, “孩子们来了”“我被困在这里”, 大雁塔象个战士, 守护大地。

  把它所看到东西告诉孩子。

  (2)在美学精神上反崇高, 用表达凡人琐事的平民化来代替崇高, 反对“朦”所形成的唯美, 崇高的文学风格, “能指所指”不用象征, 反意象、反变形, 新的理念尝试。

  (3)第三代人语化运动, 以反意象反艺术为目标, 对诗潮进行艺术拆解, 将“朦”费了全部力才建立起来的文化深层结构和语境, 深度模式轻而易举打碎了。

  5、第三代诗局限性和负面作用。

  (1)艺术主张极端化, 策略化、姿态化, 虽然在针对性不免陷入偏执的困境, 反文化的必然导致意义的消解, 反崇高必须导致美感的失落, 反语言必然导致诗歌的品质因过分随意化而带来全面衰变和下解。

  (2)理论的夸大和实验的渺小, 许多流派的理论观念含浑模糊, 思想口号大于实践。

  (3)采用非艺术特性的运动形式, 如“大展”形式而缺少内在的支持机制, 加上种种外在原因, 第三代诗很快便被淘汰了。

  十四、边缘、知识分子、个人化写作

  1、边缘写作:是稍后产生影响的另一个概念, 是王家新提出来的。

  与“红S写作“要求诗人自觉与现实、与主流社会保持距离, 以甘于寂寞的、社会“边缘人”的、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立场介入写作, 它不是要求诗人一定要迅速地回应或批判现实, 但它强调诗人独立的意志与不苟同的思想, 这实际上也是强调了写作的知识分子式的“职业道德”。

  2、关于知识分子写作的问题。

  其意义大概有三层, 一是“专业性”, 二是“人文性”, 三是“独立性”。

  专业性是指诗歌越来越成为一门“高难度的技艺”和“关于痕迹的知识”, 它是写作的长期专业训练与淘汰的结果, 没有较大的智性含量和心血投入的写作是靠不住的;人文性是指它的人文知识者的批判精神, 所传达的理想和道义的思想力量, 它应具备较高历史理性与足够的现实启示力; 独立性是指它所采用的话语方式是艺术的和能够经得起多种话语系统的覆盖与误读的, 因而也是有独立的艺术品质和经得起时间淘洗和检验的。

  3、个人化写作:这里所指的个人化是相对共同性面言, 故有其独特的含义。

  虽然被称为个人化写作的作家, 对个人化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创作实践, 但就其总的倾向而言, 他们不同于此前文学对社会集体和时代主潮的关注而转向个人的生存状态、个体的感受等。

  因而文艺批评界称之为个人化写作。

  5、新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雷抒雁《小草在歌唱》、韩翰《重量》李发模《呼声》林希《无名河》。

  6、《小草在歌唱》的艺术特S:一是充沛、强烈和真诚的、有自我主体参与的政治理念与道德激情, 为整个作品灌注进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选取了“小草”这样一个特殊形象——它具有几层含义:作为烈士牺牲的见证者, 能够把作品的意境, 将诗人的思绪带回到悲剧发生的时刻及其场景氛围中去。

  这样便于调动想象与激情;其次它又实际上作了人民的象征, 它们为烈士所激励, 同时又拥抱着烈士, 给她以安慰, 它们不断复活, 生长繁茂的特殊又象征了人民的不屈力量, 象征了后来者的前赴后继。

  三是这首作品运用的表达力, 并产生了许多难得的妙句。

  7、新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内容特S:

  1、首先是反思的主题, 以《小草在歌唱》为代表,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极“左”路线统治下正义和遭受践踏和残杀的事实进行了多向和深入的思考, 真正触及 重大社会问题。

  2、新现实主义诗歌的另一个内容特S是敏锐的时代意识, 它们不像“归来的歌”那样难舍历史旧梦, 而是更具有当代现实的关注自觉。

  3、新现实主义诗歌的第三个内容特S是较新的、具有“过渡时期”特点的价值观念, 充满了主体价值的探寻和思考, 对生活的新的理解和憧憬。

  8、意义:新现实主义诗歌的新时期的初期, 的确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适应时代政治要求与规范的写作道路, 故而在公开诗坛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是它们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从内容上说, 许多作品在社会立场与价值观念上相对陈旧, 对生活的描摹多流于表面, 甚至存在着粉饰现实的倾向, 作矫情文章。

  从艺术上说, 它们缺少新锐的美学与艺术观念作支撑, 较少开放与探索的勇气, 形式显得陈旧, 所以在实际上缺少发展的潜力。

  十二、朦胧诗

  4.朦胧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地下潜流状态的“前朦胧诗”阶段;二是浮出地表后影响与论争 “朦胧诗”阶段;三是1984年以后的余绪, 即“后朦胧诗”阶段。

  5.朦胧诗的三个特点:首先, 对所谓“现实主义”审美范式的突破和对诗歌艺术思维的恢复, 由写实转向写意, 由具体转向抽象, 由物象转到意象, 由明晰转向模糊。

  其次即所谓的“朦胧性”, 朦胧无疑也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和策略, “陌生化”表明了一种艺术态度, 一种不愿混同于流俗的前卫立场。

  另外, “朦胧”也是情感本身的特征与表现的需要。

  最后是近似于早期象征主的艺术方法。

  多用暗喻、象征、隐语, 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 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受的捕捉, 等等, 都是其典型特征。

  6.舒婷:内容特征:第一苦难中理想的追寻。

  她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可谓代表。

  第二, 对生命自由人格的坚定追求, 以传统道德理性的反思背叛, 这应当是舒婷诗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如《船》、《流水线》。

  第三, 对人道主义、人的价值的呼唤与肯定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友爱、信任、关心、支持、尊重、爱护的渴望, 将人性美理想化和诗化, 并以此来对现实和历史进行反思, 《风暴过去之后》《一代人的呼声》和许多赠答诗都属这类作品。

  艺术特征:一是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在她的作品里充分表现了女性情感的细腻与温, 柔, 体现出女性心理的曲折与复杂, 其中既充满了迷惘, 又充满了坚韧;既充满了忧伤, 又充满了欢乐;既欲打开倾诉的闸门, 又常常犹豫不决, 充满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这在《四月的黄昏》《路遇》《雨别》《无题》等诗中尤为突出。

  二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S。

  一方面, 她是一个典型的抒情诗, 其情感细腻典雅性, 追求崇高和优美的风格, 特点是在她创作的早期曾受到许多浪漫诗的人深刻影响;但同时她又是一个现代主义, 尤其是象征主义手法写作的诗人, 用感觉、意象、暗示来说话, 较少直白的表露, 如《往事二三》《墙》。

  三是舒婷的贡献还在于她创造了一套属于她自己的象征符号系统, 这不但推动了当代诗歌语言的变革, 而且还以其广泛的影响而卓立于“泛政治修辞”的主流诗歌传统之外, 这是舒婷的另一个重要贡献。

  .顾城:是朦胧诗人中比较特殊的一个, 他的诗歌较少关注社会历史, 而更多的专注于内心, 由于其作品充满了大量自然意象和其特有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 曾被称为“童话诗人”, 他的诗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少年时代生活的追怀与生命的咏唱, 比如他十几岁时写的《生命幻想曲》。

  第二类是以他特殊有的方式反思时代的作品。

  如《一代人》虽然只有“黑夜给了我黑S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两句, 但只集中地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生命历程和心灵觉醒。

  《昨天, 象黑S的蛇》对极“左”年代的文化阴影在人们心灵中固执的残存作了令人不寒而栗描绘。

  这不能不说是对十年浩劫所留下的人性坍塌的一个准确概括。

  第三类是顾城诗歌最具探索倾向, 也最受指责非难的作品, 如《感觉》《弧线》等, 这些作品强调直觉感觉、瞬间印象, 用一些并无确定意义的意象来表达这种感受和印象, 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和岐义可能。

  后期顾城因一味沉入感觉世界, 造成了他与社会的隔膜与疏远, 人性和心理上的某些扭曲, 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5.杨炼:题材与主题意蕴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吟赞历史遗迹, 以它们为历史文化的承载物与象征物, 阐发或汇集历史文化中全部的正值和负值, 展示出巨大的历史悲剧意蕴。

  这类作品主要有大型组诗《半坡》和《敦煌》等。

  第二个主题内容是民俗题材的展开描写。

  通过以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审美投射, 歌赞民族原始状态下的生命伟力, 突出生命对文化和理性的挣脱, 表现生命的永恒与悲剧性的崇高复合, 这类作品如《诺日朗》《西藏》等。

  第三个主题是通过历史神话表现对生命构成, 宇宙奥秘的探求, 这类伤口主要有《天问》《与死亡对称》等。

  十三、第三代诗

  4、第三代诗:是经过80年代前期二元分立的局面以后“朦胧诗”实现了对当代新诗的有和解构, 但很快这种局面受到有力冲击, 即“第三代”诗人。

  之所以称“第三代诗人”是为了区别“朦胧诗”和此前更早的一代, 他们形成的标志是1986年10月由《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举办的“1986年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 被称为新生代“先锋诗歌”“实验诗”“后朦胧诗”“后新潮诗”这第三代诗是朦胧诗的反叛。

  5、出现的背景

  (2)对建构“东方现代史诗”的热情及超越, 力图摆脱“朦胧”对他们的历史局限。

  出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派别, “新传统主义”和“非非主义”。

  (2)在80年代初成长, 新盛起来的在学生诗歌。

  ①明显具有口语化诗歌, 基本契合整个时代明朗欢快的情绪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内容空洞, 陈泛, 抒情显得更加苍白, 代表诗人伊甸, 老子。

  ②在沉寂中勤于思考的叛逆思想者, 代表作者韩东, 李亚伟。

  对生活的认识有更深的哲学视角, 理解也更前卫。

  ③生活抒情诗的粗鄙化, 视凝化, 具有叙事情调的“生活流”式的世铭, 生活史成为80年代前期的主流生活诗。

  6、第三代诗的现代代表性群落。

  (1)” 他们”所主张、所标榜的反文化。

  “他们”的主张①主体的降解和与各体的还原, 主张写重叠生命真实和诗歌的一身, 比如韩东“返璞归真”, 要求俗不可耐的精神贵族角S, 而回到民间和原始状态。

  ②反道德倾向, 刻意表现粗俗和不登大雅之堂事物, 代表作家于坚《尚意街六号》③对语言装饰的消除, “朦”追求唯美而造成语言华丽。

  代表作者韩东《明月将临》, 于坚, 丁当, 吕得安, “他们”诗社刻意追求一种平凡, 第三者立场, “平民主义”是反抗“朦”的武器。

  (2)“非非主义诗歌, ”试图抵达一种前文化状态。

  “非非”1986年5月4日成都创办非非杂志而得名, 采用了西方式结构主义理论, 代表作者周伦佑, 蓝马, 杨黎, 李亚伟, 理论前提, 文化负值, 是语言沉弊的误导, 认为要想回到文化与世界的本来状态, 必须对文化历史形态予以否定, 而回到前文化状态, 提出三个还原(创造、意识、语言), 三个逃避(知识、思想、意义), 三个超越(逻辑、理性、语法)。

  4、总体美学特征

  (1)逃离文化(反文化非文化趋向), 韩东的《大雁塔》, 杨炼的是史诗, “孩子们来了”“我被困在这里”, 大雁塔象个战士, 守护大地。

  把它所看到东西告诉孩子。

  (2)在美学精神上反崇高, 用表达凡人琐事的平民化来代替崇高, 反对“朦”所形成的唯美, 崇高的文学风格, “能指所指”不用象征, 反意象、反变形, 新的理念尝试。

  (3)第三代人语化运动, 以反意象反艺术为目标, 对诗潮进行艺术拆解, 将“朦”费了全部力才建立起来的文化深层结构和语境, 深度模式轻而易举打碎了。

  5、第三代诗局限性和负面作用。

  (1)艺术主张极端化, 策略化、姿态化, 虽然在针对性不免陷入偏执的困境, 反文化的必然导致意义的消解, 反崇高必须导致美感的失落, 反语言必然导致诗歌的品质因过分随意化而带来全面衰变和下解。

  (2)理论的夸大和实验的渺小, 许多流派的理论观念含浑模糊, 思想口号大于实践。

  (3)采用非艺术特性的运动形式, 如“大展”形式而缺少内在的支持机制, 加上种种外在原因, 第三代诗很快便被淘汰了。

  十四、边缘、知识分子、个人化写作

  1、边缘写作:是稍后产生影响的另一个概念, 是王家新提出来的。

  与“红S写作“要求诗人自觉与现实、与主流社会保持距离, 以甘于寂寞的、社会“边缘人”的、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立场介入写作, 它不是要求诗人一定要迅速地回应或批判现实, 但它强调诗人独立的意志与不苟同的思想, 这实际上也是强调了写作的知识分子式的“职业道德”。

  2、关于知识分子写作的问题。

  其意义大概有三层, 一是“专业性”, 二是“人文性”, 三是“独立性”。

  专业性是指诗歌越来越成为一门“高难度的技艺”和“关于痕迹的知识”, 它是写作的长期专业训练与淘汰的结果, 没有较大的智性含量和心血投入的写作是靠不住的;人文性是指它的人文知识者的批判精神, 所传达的理想和道义的思想力量, 它应具备较高历史理性与足够的现实启示力; 独立性是指它所采用的话语方式是艺术的和能够经得起多种话语系统的覆盖与误读的, 因而也是有独立的艺术品质和经得起时间淘洗和检验的。

  3、个人化写作:这里所指的个人化是相对共同性面言, 故有其独特的含义。

  虽然被称为个人化写作的作家, 对个人化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创作实践, 但就其总的倾向而言, 他们不同于此前文学对社会集体和时代主潮的关注而转向个人的生存状态、个体的感受等。

  因而文艺批评界称之为个人化写作。

第五篇: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李雁

  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李雁《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04期

  《相约星期六》乌托邦意识形态批评

  张倩-《宁波大学》, 2010年

  以上就是博学多识的网友关于“新时期文学专题(推荐5篇)”的解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