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nymous 发表于 2023-3-8 09:57:30

《矛盾论》读书心得感悟


  《矛盾论》读书心得感悟?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矛盾论》读书心得感悟”的详细内容:


  《矛盾论》中, 事物的矛盾法则, 即对立统一的法则, 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在此分享读书心得感悟。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矛盾论》读书心得感悟, 欢迎大家阅读。


     《矛盾论》读书心得感悟篇1


  《矛盾论》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 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我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我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 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 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 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 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我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 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 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 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这里, 我着重以我个人生活经验观之。事物的矛盾法则, 即对立统一的法则, 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 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开篇之句, 便是告诉我们, 在研究这个法则时, 会涉及广泛的方面以及诸多哲学问题。这正说明了毛主席的严谨:哲学论不可能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阐述清楚的, 必须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全面看待。随后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这其中有很多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 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 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 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 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 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据, 但是, 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也就无从辨别事物, 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 都带特殊性, 其内部也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 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而我们研究事物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 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 同时相互联结, 即统一辩证的看待这些矛盾, 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 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 矛盾也同时为我们研究事物提供了方向。


  其次, 认识事物需要研究工作。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 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而研究问题时, 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人们需要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 而不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 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 不但必须在其联络上、在其总体上去看, 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再次, 矛盾通常是分主次的, 而且主次并非是绝对的。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 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研究任何过程, 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 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并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 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 研究任何过程中首先要捉住其主矛盾, 这样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万千的人们, 不懂得这种方法, 结果如堕烟海, 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的来说, 事物矛盾的法则, 即对立统一的法则, 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 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差异就是矛盾, 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 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 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 则知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 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 存在于理想国度之中。譬如进入大学之前总是心存侥幸, 以为熬过高考之后世界或便该是一片阳光灿烂, , 然而行至今日也不过如此, 仍然需要在各种矛盾之中排解调和以求平稳生存。学业愈重与之对立的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也愈重, 一方消失后另一方也对应消减。是以甫入大学, 时有空虚之感, 而又不得不继续鞭策自己, 在压力之中寻求动力。


  人也是如此。人性之中的善与恶是一对手拉着手旋转的对立统一体, 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不同的只是在各人的成长过程中, 一部分人将心底里的恶念转化为善, 由行为思想上加以引导, 而成为善人。然而成为善人的人心中也不会没有一念之恶, 他们一生将之压制并幽闭在内心的某个角落, 缩至无限小, 但依然存在。另一部分人则放纵心灵中的各种欲望, 违背道德与公理, 成为与良善之人相反相成的阴暗面。 上下、左右、乾坤、阴阳, 社会与人生都是由这种两极对立所组成, 人总在试图转化矛盾当中吸取经验与教训, 获得成长, 并将矛盾长久地持续下去, 直止死亡。因为有对生的憧憬与向往, 才有对死的虚枉的恐惧。


  矛与盾, 其实不可分割。矛盾的一方推动另一方前进, 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 也正因为有了诸般念想, 人性因而渐趋复杂成熟。换而言之, 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也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世界与生活, 对各种矛盾作出正确的判断, 采取效的方法, 将矛盾之差异的级别化减到最小程度, 化解对抗, 使生活与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进。


     《矛盾论》读书心得感悟篇2


  事物的矛盾法则, 即对立统一的法则, 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在研究这个法则时, 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 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 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 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 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 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 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 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 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二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 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 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 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 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 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 尤其重要的, 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 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只有注意了这一点, 才有可能区别事物。科学研究的区分, 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 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 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 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 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 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 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 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 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 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不懂得它


  , 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 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 这就是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的矛盾存在, 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 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 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无产阶级和、9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然而不管怎样, 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 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在起着领导的作用, 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 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 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 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 研究任何过程, 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 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 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 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 已如上述。矛盾着的两方面中, 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 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 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 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 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


  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第


  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 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


  二、矛盾着的双方, 依据一定的条件, 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 就是说, 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 具体的矛盾, 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六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 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在人类历史中, 存在着阶级的对抗, 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 封建社会也好, 资本主义社会也好, 互相矛盾着的两阶级, 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 它们互相斗争着, 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侯, 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 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 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 也是如此。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 对抗消灭了, 矛盾存在着。这就是说, 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 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 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七 结论


  事物矛盾的法则, 即对立统一的法则, 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 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 o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 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 矛盾贯串于一切事物的始终, 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侯, 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侯, 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 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 使之带上原则性, 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矛盾论》读书心得感悟篇3


  值此伟人毛泽东诞辰之际, 完成这篇读书笔记, 向伟大的思想家毛泽东致敬。毛泽东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 本文旨在从哲学思想上解释毛泽东的《矛盾论》观点, 以论证其正确性。


  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 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 首先给出的是事物的定义, 然后去了解事物的一些性质, 或者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 性质是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了解了事物的性质, 那么就算我们把猫不叫做猫, 叫做狗或是别的什么, 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会抓老鼠的动物, 我们就可以在实践中解决房子中有老鼠存在的问题。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研究事物的方法, 离不开对事物性质的研究。


  对于事物的性质, 无非是说事物是怎样的, 它能做些什么。对于具有不同性质的同一种事物, 我们会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 矛盾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对于任何一种事物而言, 往往更多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正是这些纷繁复杂的事物的种类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事实上, 有不变部分的情况只限于人类规定, 例如对于数字1的规定, 在现实中, 就连物理学中曾认为是必然不变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也是漏洞百出)事物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的部分, 往往是经常发生变化的部分, 尤其是存在对立的部分。


  要想了解矛盾,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矛盾本身究竟是什么。从很小的时候, 我们就知道, 冷和热是一对矛盾, 快和慢是一对矛盾, 大和小是一对矛盾, 这些来自视觉和触觉的直接生理感受, 就是我们认识矛盾的来源。


  同样的, 一件事情的发生, 即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我们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解决一些小的问题, 才能把一件事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个小的问题也就是把一件或几件事物的性质做了一些改变, 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说, 如果一件事需要你去做, 那么它就不是可以自然地顺利发生的, 而是有一定阻力的, 否则就不需要人去做功了。每一种阻力的来源和人克服阻力的过程, 也是矛盾的组成部分。举例来说, 我们如果要爬山, 那么我们首先需要保证自己的身体维持健康, 这与山顶稀薄的空气就是一个矛盾;人在运动的时候会渴, 而山上可能没有水, 这是一个矛盾;人要用两条腿和两只手来攀登, 而山上可能会有一些地方特别陡峭, 容易滑下来, 这也是一个矛盾。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矛盾都是基于人本身的属性和作用对象的属性产生的, 并不是空穴来风, 因此, 解决的办法也应当遵循事物本身的属性。


  在1937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 毛泽东发表这样一篇演讲, 无疑是切合了时代主题的。当时的中国共产我党刚刚与国民我党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武装斗争, 在斗争中牺牲了很多我们的革命同志。而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 使我们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已不再是人民群众的主要问题, 民族矛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代表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我党应当转变工作的方向, 领导根据地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每次到了转移工作重心的时候, 总有些同志思想上难以接受, 因此需要《矛盾论》这样一篇文章向大家传达我党的路线, 反对我党内教条主义。


  事物的矛盾法则, 即对立统一的法则, 是唯物辨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全书开篇提出, 唯物辨证法作为认识世界方法论, 根本性的理论是对立统一, 也就是矛盾。因此, 我们研究矛盾, 首先要弄清楚一些哲学问题, 也就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六个问题, 构成了这本书的前六章。


  可以看出, 两种宇宙观是对世界的认识, 首先要有一种认识世界的正确观念, 其次才能对矛盾进行解释;既然有了正确认识事物的观念, 那么我们到处可以找到矛盾, 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 从而明白矛盾是什么;在不同的矛盾中, 自然有一些矛盾是影响的主要因素, 有一些是次要因素, 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应对方案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全书的一个脉络, 我们现在顺着这个思路, 对这本书进行一个深层次的剖析。


  二、两种宇宙观


  在这一章中, 作者主要讲述了形而上学世界观和辨证法世界观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并阐述了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 都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 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同样的事物。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解释, 通常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说明, 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发展的观点。因此, 这种世界观不能解释事物发生质变的原因。


  在历史上, 由于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时间跨度和深刻程度有限, 为了解释自然, 创立了形而上学的学说。事物发生量变的过程, 是容易观测的, 易于控制的, 因此是人们最先认识到的变化过程, 这符合由简单到深入的人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 在很多只有量变的情况中, 它可以指导人们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 满足人们的一定需求, 因此形而上学的产生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然而, 当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深入以及时间和空间的范围的延伸, 逐渐意识到了事物的任何性质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种特性都只是在一个限定好的范围内才能保持, 在满足一定的外部条件时, 都可以进行转化。那么这种转化, 已经不属于外部强加于这种事物的特征, 而是这种事物本身就有的性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 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辨证法可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世界, 形而上学逐渐被唯物辨证法所取代也就是必然的了。因此, 事物的对立统一也就成为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对社会的研究一向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关注的焦点。形而上学认为社会的发展由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决定, 这是可以用实例来证明其错误性的。非洲大陆在被殖民前和被殖民后, 帝国主义的俄国和社会主义的苏联, 其地理气候环境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而社会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唯物辨证法认为, 社会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引起的。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 都是由于内部的一些矛盾, 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思想之间的矛盾。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的意义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说矛盾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 也就是没有事物是不符合对立统一的法则的;另一方面,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 在任何一个阶段, 我们都可以用矛盾的观点分析, 并得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判断。


  前面讲过, 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部和外部的一些对其具有影响作用的一些性质, 这些性质之间的矛盾会促使事物发生变化。在生活中, 凡是事物, 都有矛盾的存在, 这才使得我们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具有普遍性。并且, 人的思维本身也具有矛盾性, 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也存在很多矛盾, 用这些信息得到的结论自然也存在很多矛盾, 同样, 人每时每刻的行为与思想也存在着很多矛盾。因此, 研究矛盾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一种迫切的需求。


  然而, 事物是否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矛盾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一支笔在写到第1000个字的时候没有墨水了, 那么需要用笔写字和笔没有墨水的矛盾是不是在写999个字之后才产生的呢?当然不是。同样的道理, 任何一件事物, 从始至终, 一直贯穿着矛盾。


  当时的中共内部,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歧。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说: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 因此, 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 则还有很多的同志, 特别是教条主义者, 弄不清楚。因此, 对矛盾普遍性的叙述主要是为矛盾的特殊性做好铺垫工作。


  四、矛盾的特殊性


  人的认识物质, 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这样我们才可以分辨事物, 这样的认识过程才算是一个有效的过程。而因为我们是通过矛盾来研究事物的, 因此事物的特殊性也就表现为矛盾的特殊性。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次序来看, 总是由认识个别的事物开始, 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 从而进行总结归纳, 总结出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当认识到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之后, 人类会去继续研究其他的个别事物, 去研究一般规律对其他的情况是否适用。这两者, 一个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一个是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这二者总是同步进行着的(原书中叙述为循环往复, 但似乎二者很难划清时间的界限, 我们并非在一个过程结束之后再进行另一个过程)。虽然对于所有事物而言, 我们的研究都只限于当前的事物的性质, 事物又总是在不断变化着, 我们永远无法结束我们的研究。但每一次我们对事物的研究, 都会使我们对此类事物的矛盾情况的适用范围扩大了一些。因此, 我们应当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当时, 中共内部的教条主义者认为理论是永远正确的, 无论我们的情况如何变化, 坚持理论就可以夺取革命的胜利。这就是对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的后果。事实上, 现实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前人根据以前的情况积累起来的经验是我们的一笔财富, 但我们应该正确使用这笔财富, 搞清楚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理论去执行,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当改变做法, 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状况。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这一章中, 毛泽东还对一部分人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 目前我党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研究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三个方面。所谓主观性, 就是不知道如何用唯物的观点看问题,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掺入个人毫无根据的一些判断, 得到一些错误的结论。片面性, 就是不知道如何全面地看问题, 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只了解问题的一个方面, 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 不了解日本一方, 只了解农民一方, 不了解地主一方等等。表面性, 就是粗枝大叶地了解一个问题, 而没有做深入的研究, 对矛盾的本质并没有搞清楚。这三者, 本质上还是属于唯心的范畴, 也就是虽然思想上接受唯物辨证法, 但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回到了形而上学, 这是我们应当杜绝的。在文革中, 毛泽东所犯的错误, 部分是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判断造成的, 这就可以看出, 我们现在强调唯物辨证法仍然有其必要性。


  在文革结束之后, 中国共产我党关于中国未来的政策走向有过一次激烈的讨论。华国锋提出了两个凡是, 这就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的思想, 认为理论一定适用于现在的情况, 以阶级斗争为纲等政治运动思想是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相悖的。邓小平则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 为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应该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毛泽东所写《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时代诠释。


  五、主要的矛盾和


  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研究矛盾的过程中, 我们要想从问题中分析出矛盾的脉络, 并很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接下来的几章, 就是研究矛盾的一些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的矛盾存在, 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换句话说, 在若干个不同的矛盾中, 总有一些矛盾是我们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就可以解决的, 而另一些矛盾则需要我们努力去一个一个地克服, 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其中, 现阶段对该问题影响最大的矛盾, 我们称之为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唯一的。


  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 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把每一个矛盾都研究得一清二楚, 应当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对事物影响较大的矛盾上面。其中, 主要矛盾尤为重要, 需要我们去花费最多的时间和精力。毛泽东这样评价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 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 研究主要矛盾是我们分析矛盾的常用方法。


  接下来, 毛泽东主要分析了社会中的主要矛盾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主要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流, 其他如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等矛盾则被主要矛盾所影响。而在当时的中国,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间有一种复杂的关系。当其他民族向中国发动战争, 企图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完全地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时候, (i1766.com)中国国内大部分力量都会团结起来抵抗外来侵略, 在近代史上, 这样的行动有力地反抗了帝国主义, 使中国没有沦为某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然而, 当帝国主义支持国内某支力量, 依靠它的统治来实施经济殖民的时候, 统治阶级会压迫剥削人民, 社会的主要矛盾则表现为被压迫的农民和工人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我党作为代表人民的政我党, 应当看清社会的主要矛盾。在1937年, 日本加速对华侵略扩张的时候, 中国共产我党应当与中国国民我党一道, 领导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 而不是坚持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放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此同时, 人民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不是主要矛盾, 但并不能放松警惕, 避免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被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所消灭。相反地, 共产我党应当在抗战的过程中向广大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 扩大自己的力量, 以更好地与日本帝国主义以及以后的国民我党力量作斗争。


  六、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毛泽东这样解释同一性:第


  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 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


  二、矛盾着的双方, 依据一定的条件, 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也就是说, 同一性是矛盾本身的性质, 假如没有了矛盾的另一方, 那么矛盾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 我们看到的无论是事物本身的矛盾, 还是一件事情中蕴含的矛盾, 都包含了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有一些矛盾是容易解决的, 当解决之后, 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与矛盾本身一同消失了。另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 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将长期共存, 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


  同一性还表现在满足一定条件时, 矛盾的双方会互相转化。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转化并不是无条件进行的, 对每一种特定的矛盾, 都有其特定的转化条件。例如热水转化为凉水, 所需要的是外界温度低于水的温度并且外界具有从水中吸收热量的途径;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由封建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到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 所需要的转化条件是地主阶级对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压迫导致的社会矛盾的激化。


  接下来研究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对斗争性的研究, 首先要从事物本身运动的状态谈起。事物的运动都有两种状态, 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事物从一种平衡达到另一种平衡, 一定会有变化显著的阶段和相对静止的阶段, 相对静止的阶段发生的变化, 我们称之为量变;变化显著的阶段发生的变化, 我们称之为质变。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变化显著与相对静止都是相对的, 并不能以单纯的单位时间变化量去衡量。例如物种的灭绝, 通常会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在每一年中, 死去的该物种的数量可能是很小的一个数字, 但与这个物种繁衍的过程相比, 这个变化又是显著的。我们之所以要把这两个过程分开, 是因为在这两个过程中, 事物的发展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所以应当区别分析、区别对待。


  斗争, 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之中, 表现为对立的二者之间的互相排斥, 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 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 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 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斗争是伴随着矛盾而一直存在的, 对矛盾的研究离不开对矛盾中斗争的研究。


  在定义中, 斗争表现为互相排斥, 因此斗争的范围非常广泛, 并不仅限于暴力革命。例如, 工人在工作中向老板提出提高工资的要求, 企业要求员工加班, 这都属于斗争的范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我们才可以说矛盾的斗争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的, 对斗争的研究才具有其广泛的适用范围。


  于是, 书中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 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我们在研究一个单个的矛盾的时候, 只要牢牢把握住矛盾中两者的有条件地互相转化和矛盾中两者的斗争这两点, 就可以搞清楚这个矛盾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七、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的斗争性问题中, 有一种特殊的斗争形式, 它表现为矛盾的双方激烈地互相排斥, 使得原有的平衡状态不能再维持下去, 这样一种形式就称之为对抗。可以看出,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 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在人类历史中, 社会中的主要矛盾通常表现为阶级矛盾, 因此阶级之间的对抗也正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着斗争关系。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这种矛盾被激化了的时候, 阶级之间的斗争就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对抗,从而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


  应当说, 对于解决阶级矛盾而言, 对抗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要坚持下去的, 唯独如此方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是, 在斗争的过程中, 对抗并非总是适应当前的情况, 所以应当唯物辨证地看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于1937年的中国, 坚持与国民我党的对抗是不理智的, 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是与人民的需求相违背的, 因此国共之间的矛盾应暂时发展为非对抗性的。


  在这一章中, 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共产我党内部思想是否是对抗性这个问题的一些意见。他认为, 共产我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 是阶级矛盾在我党内的反映, 在开始的时候, 它并不表现为对抗性, 但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 这种矛盾会逐渐发展为对抗性的。例如苏共中列宁、斯大林的思想与托洛茨基、布哈林的思想的矛盾, 就是由观点上的分歧逐渐发展到对抗的。因此, 我党内一方面要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 另一方面要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


  在当今世界上,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但一些矛盾仍然以对抗的形式出现在在一些国家中。例如最近利比亚发生的内战和埃及发生的政变, 就是国家内部两股力量的矛盾在经济危机中激化, 转变为对抗产生的结果。在中国, 我们应该尽力避免任何一种矛盾的激化, 以避免对抗形式的出现。


  总的来说, 全书介绍了矛盾的思维基础、矛盾的一些基本的性质、现实中矛盾的存在形式、研究矛盾的一些方法和矛盾论对我们行为的指导作用, 并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分析, 为中国共产我党指出了一条由理论指导的路线。历史证明, 这条路线是一条正确的路线, 它帮助中国共产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八、矛盾论的现实意义


  《矛盾论》这样一本经典的著作, 对当今的中国依然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现在的中国, 面临着诸多矛盾, 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与现在的世界霸主美国维护霸主地位之间的矛盾;三是长期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些矛盾:财富分配不均、环境污染严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匮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碍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


  以上是本网站小编为您介绍的“《矛盾论》读书心得感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矛盾论》读书心得感悟